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志士仁人。无求生以害仁。

时间:2023-12-13 14:54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志士仁人。无求生以害仁。有杀身以成仁。】
 
这段孔老夫子教诲我们,仁比身命更重要。『志士仁人』,这个志,在古时候跟智慧的智通用,这里可以解释为有智慧的人,仁人一定是有智慧的。君子三达德是智、仁、勇,有智慧,有仁慈,有勇敢的,勇气。这三者,它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有了仁自然就会有智,就会有勇。这里后头是讲志士和仁人能够勇,勇而无惧,他没有什麽惧怕的,为了仁,连身命都可以舍去,因此是『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』。害仁的仁字,在唐朝石经那里头的《论语》版本,它是作「人」字,就是人民的人,就是害人。作人民的人字讲,以及仁爱的仁字讲,两者都通。仁者怎麽会害人?不会害别人,也不会损害仁,所以不会因为要求生而损害仁。「有杀身以成仁」,是只会牺牲自己的身命来成全仁。对于一个人来讲,身命是最可贵的;但是对于一个志士仁人而言,有比身命更可贵的,那就是仁。在历代我们真的也看到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了成全仁,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命。像三国时代诸葛亮,他就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为了成全仁德,没日没夜的工作,最后五十四岁死于军中。像这样杀身成仁的例子有很多。这个「杀身以成仁」,是身体的身,不是那个生命的生。
 
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讲,「如此,方名志士仁人。今之志士仁人,宜以此自勘」。志士仁人,用什麽标准来衡量?就是用这条,看我们是把身命看得更重要,还是仁看得更重要?能够为了仁而不惜身命,如此方名志士仁人。如果珍爱自己的身命,在大节面前要抉择的时候,选择保全自己的身命,不惜损害仁的,这就不是志士仁人,这只能是小人。所以蕅益大师提醒我们,今之志士仁人,以此自勘,勘就是勘验自己。境界来临的时候,是想到自己的身命重要还是想到仁重要。那什麽是仁?仁者爱人,爱别人比爱自己要更甚,这就是仁者。
 
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导,好像是在去年美国发生了这麽一桩事情,新闻报导。有一对情侣到风景区去旅游,这位女士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读博士,成绩很优秀,那个男士在工作,他们新婚度蜜月。到了风景区里面,因为这个男的很爱照相,所以到处照,在山崖上一不小心失足就坠下去了。结果这女的看到他坠下去之后很惊慌,就叫他,听到他有回声,探头一看,原来他挂在悬崖边的一棵小树上,没摔下去,底下是万丈深渊,就挂在那。他已经摔得骨折了,很疼痛,在那里树上挂着。这女的立即打电话去呼救,救援的人员大概至少要二十分钟才能赶到。当时下着雨,很滑,这位女士看到自己新婚的丈夫那麽疼痛、那麽痛苦,几乎是休克,于是就决定自己先下去试试看,要救他。她原来是登山运动员,所以她自己就把那些树藤砍下来扎成一条绳子挂在树上,然后自己就拉着这个绳慢慢的下去。那个男的在底下说,「妳不要下来」,但是这位女士为了赶快救到他,所以就下去了。结果刚下去踩到这个小树上,没想到那个风很大,把那个树藤子给一下刮松了,就断开了,结果他们俩都一起挂在这树上了,上也上不去,下也下不去,他俩没办法,只好等救援部队。那小树因为承载两个人的重量也支持不住,就听到那个开始裂开的声音,他俩就很惊慌了,这不得了,原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还行,现在两个人,不行了,要一下松开,两个人都没办法活命。就在这个紧急关头,这个女士对这男士讲,说「我们俩只能有一个人存活。我们这一生成为夫妻,来生我们再来做夫妻」,说完之后就纵身跃下万丈深渊。那个男士还没有回过神来,就看见自己的妻子坠到了深渊里头。后来这位男士得救了,他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的妻子。
 
这位哈佛大学的女博士生,为了对方能够牺牲自己的身命。虽然她只是为救自己丈夫,但是那一时一刻完全是仁爱的心来驱动,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身命更可贵,所以她能够杀身以成仁,这个爱才是真爱。那我们自己想想,设身处地,我们在那个时候,如果跟另外一个人在一起,这两个人当中只能一个存活,那你是要牺牲对方还是牺牲自己?再扩大,如果你能够以身命来换取许多人的身命,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够杀身以成仁?所以,志士仁人就在这些境界上自己反省。
 
在这样的一种考验当中,能够毅然做出决定,在平时起心动念都要能够把自私自利放下,养成习惯了,在境界关头你才能够提得起正念。如果平时自私自利习惯了,到境界来临的时候,那肯定还是自私自利做主。像这种一下子就要牺牲身命的机会不多,这种考验在平常生活当中是少的,而更多的是什麽?在利益抉择的时候,不管利益是大是小,我们在选择利益的时候,首先你是选择利益自己,还是利益别人,是自利还是利他,在这上面勘验自己。如果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,那成圣成贤是没分的,仁人志士你做不了。仁人志士是能够浑然忘我,把身见能放下,这是智慧。什麽叫志士?有智慧的人,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,它就像自己的一件衣服似的。什麽是我?灵性是我,不要迷失了,把这身体误做为自己了,这个身体是可以换的、可以放下,为了仁、为了道,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不算什麽。你有这种觉悟,这就放下身见了,这是入圣第一个关口。你过了这个关口,你就算入圣流了。佛法里面讲你能够放下见惑,见惑头一个是身见,你放下见惑,你是须陀洹,小乘初果的圣人,那是真的圣人了。
 
你看孔老夫子在这教导我们断见惑,放下身见。放下身见,不光是要道理明白,还要在境界上真正去链。譬如像我现在每天都讲课,一个礼拜四天讲四个小时,其他三天讲两个小时,很多人就说,「你上课很辛苦,真要注意身体」,大家也挺关心我的,都劝我要好好保重身体。上一次胡小林老师来这讲课,就提到这麽件事情,因为他坐在我旁边听师父老人家讲经,我有时不自觉的就动动我的脖子,大概脖子有点酸,结果胡小林老师就觉察到了,很有爱心,还给我按摩,结果他在上课的时候讲出来了,现场直播,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了。结果就真的有一位老者,七十岁的老人家给我写了一篇长信,我看了很感动。他劝我怎麽样保养我的颈椎,送了几副膏药,让我注意看书的时候,不要老一个姿势,身体要坐直;看电脑的时候,脖子不要往前伸,这样会拉伤颈的肌肉等等,我是很感激。还有人劝我不要看这麽多书,看这麽多书将来要真的得了颈椎盘突出,那是很痛的。我们听到这些爱语,心里要有主宰,我们既然发心走弘扬圣贤教育的道路,那古人讲的,能为法忘身,为了弘扬正法不惜身命,我们这点苦累算什麽!你看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讲,菩萨求法,「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」,经百千劫都不疲不厌,这是给我们做示现,为了正法忘身,这就是杀身以成仁。
 
杀身,不是说我们现在去自杀,不要这个身体,不是。是把这身体做为一个工具,为正法、为众生来服务,把弘法利生看得比自己身命更重要,不疲不厌,这叫杀身以成仁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「纵使身止诸苦中,如是愿心永不退」。不退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在面临着考验的时候不退心,不是说我经文会念念就是了,发了愿不能兑现。平常在考验的时候,就看出自己的愿心是不是真的,而仁人志士跟凡夫小人的区别,就在这考验上看出来。你看我们的老恩师,今年八十四高龄,还是天天讲经不断,你说这不累吗,身体不累不苦吗?不可能的,你没讲你不知道,我知道。你要备课,你要读经,你要做准备,你讲课也是耗气,平常还有应酬,这些都是损耗老人家的身命,只是他老人家不提不说而已。我们在旁边看到了心里也是很痛心,现在这麽高龄,还是这样勇勐精进为正法、为众生,这就是杀身以成仁。老人家都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,我们后生晚辈岂能够去诉苦、去喊累?所以「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」,这些就在平常点点滴滴自己起心动念处去反省、去觉察,慢慢将那不仁的念头、自私的念头,换成仁慈博爱的心,那样逐渐不知不觉你就转成一个仁人志士。


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由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