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无为而治者。其舜也与。夫何为哉。

时间:2023-05-05 11:02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无为而治者。其舜也与。夫何为哉。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】
 
孔老夫子在这说,『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』,那是舜王。这是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圣王,他当时治理天下就是「无为而治」。无为而治,什麽意思?简单的说,你自己不需要干什麽事,天下就治理得很好,叫垂拱而治,不用你操心。现在一谈到治理,都是感到头痛的事情,别说治理一个国家,即使治理一个公司、一个企业,乃至管好一个小家庭,这都是很难的事情。小家庭里面还会常常闹矛盾,怎麽能够无为而治?管都管不来,你说不管,不管那更是乱七八糟。这个原因我们要分析,为什麽人家舜能做到无为而治,治国、治天下都能够无为而治,我们管一个小团体都管得焦头烂额,原因在哪里?
 
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有谈到如何治理,他的弟子曾经向他请教「为政之道」,孔老夫子跟他讲了三条,第一先有司,第二赦小过,第三举贤才。先有司,就是先要把工作分配好,每个人按照他的能力来分配工作,各人有各人的职权范围,你用人也用得很得当,大家各司其职不会乱,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,在工作过程中大家肯定会出现过失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!」做为领导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,像父母对儿女一样,儿女犯了错,父母可以原谅他,特别是小过失就不要去拼命的追究,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,而是给他机会让他改过。有时候你能够宽宏大量,才能够感动对方,让对方能够在下一次更认真谨慎,不会再犯同样的过失,这也是他在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。第三个是举贤才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你手下真有贤才,你治理就不用操心,有人帮你做事。所以做为领导,最重要的一个才能就是在发现人才、举用人才,把人安到了合适的位置上。你有这种求贤若渴的心,大家就能感知,别人也会向你推举人才;而你又能礼贤下士,贤才就很乐意在你手下做事情。你这三桩事情做好了,应该来说你治理你的企业也好、公司也好、团体也好,乃至国家,都能够做到井然有序。但是这个是不是无为而治?不是,这还是有为而治。
 
舜能做到无为而治,比那个更高,这叫圣治。当然无为而治不是说真的什麽都不干,还是干的。你看先有司,舜当时也把自己国家的这些工作分配成几个部门,由专人来进行管理。譬如说,他任命禹做司空,他的工作是平水土,大禹治水,这是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;他命弃(后稷)为农司,这是搞农业的,我们说农业部长,禹是水利工程部部长,弃是农业部部长,他负责播种百谷;舜又命契为司徒,司徒是教育部长,主管教育工作;命皋陶做士,士就是司法部长,执法部门的;命益为虞官,这是管山泽鸟兽,我们讲这是畜牧部的部长,等等。当时他也是知人善用,当然舜也能做到赦小过、举贤才,但是他能够做到无为而治,不止是这些。这些事情,以后历史上的皇帝有的都能做到,譬如说唐太宗,他也知人善用,他也有贞观之治,但是他不是无为而治。
 
舜的无为而治,下面讲到,『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』,这是点到了中心。「夫何为哉」是一个反问。夫是语气词,「何为哉」就是需要做什麽?舜还要做什麽?当然他有这麽多的人才,他就不需要做什麽了。企业、公司、国家有贤才,你就不操心。但是我们又问了,贤才怎麽能够聚合到你这?这是关键。现在你看企业里头跳槽的很多,有的企业家花了重金聘请了一位总监给他治理企业,没过两年有人更高薪聘请他,他又跳槽,这些是不是贤才?当然不是。才要以德为根本,一个人如果只有才没有德,他是不可能做出什麽大事业,德是根本。当然有德而没有才也不行。舜何以能够得到有德有才的贤人?最重要的他自己有德。《大学》里面讲,「君子先慎乎德,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」,君子先谨慎自己的德行,就是这里讲的「恭己」。什麽叫恭己?自己存恭敬心,而能够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恭敬,「曲礼曰:毋不敬」,这是恭己,这是德行。有了这样的德行,自然有人,贤人就会聚来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你是什麽样的德行,就感召什麽样德行的人跟你相聚。舜是大孝子,我们知道「二十四孝」里,头一个就是他,他的至孝在哪?永远心中没有父母的过错,过错都在自己,父母没有错。你看他的父母(这是后母跟他的父亲)三番五次要把他害死,这麽狠毒的父母,这都很少见;而舜自己从没有一个念头怨恨父母,当然更加不会有怨言了,怨恨心都没有,总觉得自己不够孝敬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自己努力改过,父母没有过错,真是古谚语所说的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」,这孝子心中他真是这麽想的,天下没得有过错的父母,过错都在自己,只有自己不是,没有父母的不是。所以后来他真的感动了邻里乡党,感动了当时的尧王,聘请他出来为国家效力。尧也是大圣人,看到有这麽一位大孝子,立刻就请他出来,这是举贤才。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让自己的儿子跟他做朋友,让他来辅佐治理国家二十八年,最后把王位让给他,禅让。当时的社会是天下为公、大同世界,天下不会据为己有的,是让贤者当职,所以不传位给自己儿子,传位给真正的贤人。你看舜王做了天子,还是以孝治天下,用这个孝心,过去对父母是什麽样的心,现在对天下百姓还是用这样的心。百姓有过失,他绝不会认为这是百姓的过失,还是自己的过失。
 
你看《了凡四训》里面就讲到舜在雷泽的故事。当时雷泽这个地方很多人在打鱼,有老的、有年轻的,都在抢深潭厚泽,那里鱼多。结果年轻人身强力壮,都霸佔了那些位置,年老的只能到急流险滩那里去打鱼。舜看到了这种情形,他没有去批评那些年轻人,而是他自己过去做个榜样,把自己的深潭厚泽让给年老的人,见到有人也这麽做,他立刻表扬、讚叹。结果大家慢慢都学着礼让,到第二年没有人再争,大家全部都能够相让。你看舜眼中没有看到百姓有什麽过失,他只是觉得自己没去教好他们,所以要去教他们,用身教不用言教,这是舜的良工苦心。这就是恭己,自己修好了,给大家做个好样子,大家自然也就跟着学好了。你看这还用你去做一个什麽法律条例来规定、规范这些人民的行为吗?不需要。你做天子的怎麽做,人们就跟着怎麽做,这是无为而治。这里讲,「恭己,正南面而已矣」,处于人君之位的天子坐北向南,所以正南面就是指坐在君位上,正对南面。自己好好的修,把自己的过失全部都修掉了,自己坐在君位上,这天下就垂拱而治。你的责任,做为一个领导就是坐在那就行了,你还是得坐在那,正南面,你不坐在那也不行。坐在那,那麽大家有样学样,你给大家做好样子,大家都学好了,无为而治,这是孔子讚叹的。
 
一部《孝经》讲什麽?就是讲古圣先王如何无为而治的。《孝经》开宗明义就讲到,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。先王就是古代的圣王,尧、舜、禹、汤,他们有至德要道,至高无上的品德、重要的方法,能够使天下和顺,人民都和睦,上下没有怨恨,这就是现在讲的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。用什麽来治理?用孝。孝是「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」。孝的意思绝对不是那麽简单,「我对父母好就叫孝」,对父母好是孝,但是孝绝不止这麽狭隘的意思。孝真正的意思是一体的观念。你看这个字,上面是个老字头,下面是个子字底,老和子合而为一,这叫孝。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,一直追溯到过去无始;子一代下面还有子一代,延伸下去无终。无始无终都是一体,这叫孝,这是从时间上讲的;从空间上讲,十方,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体。古人讲一天下,一天下人全是跟我一体的,这叫孝。
 
舜眼目中看一切百姓跟自己是一体。如何能够令百姓安宁、幸福?他只是修自己,恭己而已,这是孔子讲的「修己以安人」、「修己以安百姓」。你把自己修好了,要知道,真的天下跟你一体,你修好了,天下人都好;如果天下有一个人不好,那你这修己的功夫还没用到家、还没圆满,还得修,圣人是这样的存心。会不会去抱怨别人说:你看你这个人真坏,我叫你做的事你怎麽没做好?圣人不会这样讲,他知道别人做得不好是自己不好。你看汤王,在他得到政权成立了商朝之后,有七年天下大旱,大家都认为这是百姓造恶,上天惩罚的,「灾难是人心招感的,现在我们希望上天宽恕我们,必须要祭祀,要用一个活人去做牺牲」。结果汤王知道了之后,不许用百姓做牺牲品。他说,「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」。天下人如果有一个人有罪,那个罪是谁的罪?不是他的罪,是我的罪,我没把他教好。就像儿女有罪,父母要负责,所以「罪在朕躬」。「朕」是天子自己自称,在我的身上,要惩罚就惩罚我,不能惩罚百姓。所以他就下令把自己做为牺牲品,柴火堆起来了,他坐在柴火里头下令点火,把自己烧掉,刚下令,立刻天下大雨,大旱就解决了。所以至诚感通,这是圣人。恭己这一个「己」字,大学问!真的圣人的心中,全天下人就是一个自己,自己以外没有人,它是一体的。所以别人要是没修好、没做好,完全是自己有责任,一味修己而已。《大学》里面讲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。不管你是天子也好,你是平民老百姓也好,都是以修身为根本。身修了,家自然就齐了,国也治了,天下也太平了。
 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里面说到,「从来圣贤,只有为人、为学、为德而已,断断无有为治者。若一有为治之心,则天下益乱矣。恭己二字,即是修己以敬,又即为人、为学、为德之实工夫」。蕅益大师这是点睛注,「从来圣贤」,从古至今圣贤人,只有为人、为学、为德而已。「而已」,就是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,没有说为国、为治,没有这样讲,只是从自己身心上去下功夫,就是自修,修自己身心。「为人」是修身,「为学、为德」,为学是解,为德是行,解行不断的深入,而使自己真正成圣成贤。断断没有说为治的,为治这叫心外求法,自己一身一心之外还要找一个别的人、别的事,要去治他,这个心外求法,圣贤人心中不会这样想,就是反求诸己。「若一有为治之心」,你看一想到要去管别人、治别人,天下就更乱。这个念头是一种控制、佔有、攀缘的心,迷失了真相,忘记了这宇宙原来是一体的。
 
且不说天下这麽大的范围,就说一个家庭,不少父母也跟我讲:我这儿女挺难教的,让他学《弟子规》,背是能背了,但都做不到,对父母根本还是不敬。怎麽办?读读蕅益大师这段话就知道方法了,让父母自己从为人为学为德下手,修自己,哪有说去管孩子这个念头?你说「我要管他」,自己不管自己,就管别人,这家里就更乱了,不要说「天下益乱矣」,家里头就益乱矣。这就不是齐家了,因为你要管别人,别人都不服管束,跟你对抗、叛逆,所以这时候家里头更乱了。你要怎麽样齐家?你就自己好好修身,你身修好,心正了,这一家自然就齐了。这一家是你的依报,依报随着正报转,正报是你的身心。正报依报不是两个隔开的,不是分开的东西,是一体的,而下手处就是从正报下手,从自己身心下手。这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所谓知本,你知道根本了,根本是身心,身心一转,家、国、天下跟着转。所以这里讲到「夫何为哉?」何必想着去管别人?把自己管好就行了。如果你眼目中还看到别人没管好,说明你自己没管好,那你更要好好的修己。六祖惠能大师讲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世间人有过失,你不能放在心上,你应该反过头来想,「这是我自己做得不够」,这叫不见世间过。不是说真没看见,看见了,不认为是别人的过失,是自己的过失。
 
底下讲的「恭己」二字,即是修己以敬。《论语》里面讲到的「修己以敬」,这段话是子路问孔子如何做个君子,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。就是修诚敬之心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都用真诚恭敬,没有一丝毫的虚伪,没有丝毫的怠慢,看每一个人都是圣贤,唯有自己是个凡夫,这种心态才能够做到修己以敬。别人是不是圣贤?你要承认,真的是圣贤。你要以为别人是凡夫、自己才是圣贤,那完了,你怎麽能够敬?敬就没有了。古圣先贤教我们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人人皆可为尧舜,也就是人人皆能为圣人。为什麽?因为每个人本性跟圣人是无二无别,这叫本善。从根本上来讲,人人都是圣人,只是现在染上了凡夫的习气。那个人本来是圣人,我们不能看到他现在染上了凡夫的习气就不敬了。你只看他的根本,只承认他本来就是圣人,现在是示现给我看,让我看到他的过失之后,反过来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这是圣人故意表演,不是他真有过失;你以为他真有这个过失,那就是看不起他,「恭己」二字就做不到了。舜,你看他就能做到这一点,他父母这样虐待他,他不认为父母有错,这是父母对他的表演,「让我自己回头想想,我有哪些不够孝敬的」,好好改自己,修己以敬。这功夫用了那麽多年用成功了,他成圣人了。成了圣人还是用这个心对待万民,就是「修己以安百姓」,还是个孝心而已。这就是「为人为学为德之实工夫」,这是真实功夫、真实学问。我们学习圣贤教育,最关键在心态上要扭转,圣人之心跟凡夫之心区别就在这:圣人看一切凡夫都是圣人,凡夫看圣人还是凡夫。所以圣人能够敬人,敬一切人;凡夫看不起别人,有傲慢心、高下心、分别执着的心、自以为是的心,区别在这。所以「恭己」二字是本章的关键字,要做到恭己,就是修己以敬,首先你的心要转过来,转凡夫心成圣贤心,见一切人都是圣贤,别人没有过,人家的过错都是自己的过错,你就成功了。你就不知不觉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了,无为而治。无为而治,是一切都是不知不觉中成就的。他治理,治而无治,没那个心,天天只用修己的功夫,除此之外没别的了。
 
 
  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