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由。知德者鲜矣。

时间:2023-05-05 10:59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由。知德者鲜矣。】
 
这段是孔老夫子对学生子路的开示,这个『由』就是子路的名字,孔老夫子叫着子路的名对他说。叫着名字所说的话当然是非常重要的,这里的开示很简单,『知德者鲜矣』。这个「鲜」是少的意思,就是说能知道道德的人非常的少。这个「德」字,它的古字的写法是双人边,右边上面一个直字,正直的直,下面一个心,也就是从直、心,这个就是德。换句话说,德是讲在心地上。心有真心,有妄心。真心是寂然不动,这个不动的真心,孔子也称为道。《论语》里面孔子说过一句话,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。我们的志向在求道,也就是见到宇宙的本体、见到我们真心,这是我们学圣学贤的目标、方向,是为了道而修行。
 
道没有形相、没有名字,是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的,寂然不动,没有生灭而又能生万法,整个宇宙都是它变现出来的。那麽我们怎麽能够知「道」?我们民间常常问,「你知不知道?」这个话可了不得,你要是知「道」了,你就是明心见性的人。知「道」难,大道无形,怎麽知?通过德可以知,所以孔子讲,「志于道,据于德」。这个据就是依据的据。就好像人拄着拐杖走路,腿脚不灵便了,走路得靠一个拐杖,靠着它帮忙行走,能够走到目的地。我们的目的地是「道」,但是必须要靠拄着拐杖走,我们腿脚不灵便,所以要据于德。德是有相的,道是无相的。我们能够通过德这个相而能够知道、悟道、证道,德就比道简单一些、容易一些了,因为它是有相的。通过有相来修无相,通过有为来证无为。这是孔子讲「志于道,据于德」的意思。相都是假的、虚妄的,但是我们借假修真,通过假相证得真道。
 
那麽相从哪来的?真心我们刚才讲是不动的,这一动就会产生相。你看现在太空物理学里头有一个学派讲弦理论,他们就讲,整个宇宙万物从哪来的?所有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,粒子由弦(像弦一样的振动)产生的,产生的粒子再组合成万物。所以有动才会有相,不动是没有相的。动而能够直,这个德字,直心,双人旁,一个直,一个心,就是你所动的能够符合道、符合真性,这个叫德,不是弯曲的,而是直的。这对我们一般人、没有见性的人,这就有下手处了,我们怎麽样来修道?当然首先要知德、修德。符合道的就是德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跟道相应,跟真如本性相应,这叫德。
 
知德者很少,所以证道的人当然就更少。孔老夫子教我们修德,目标是让我们证道,证道就成就圣人。孔老夫子在当时(二千五百年前)就有这样的感叹,知德者太少了!为什麽知德的人少?没人教。没有人去真正依照古圣先贤教诲来修。如果你说,「我读了这些经典」,是不是就是知?未必。你读了这些经典,如果你没有修,没有把经典变成自己的生活,那你还是不知。知德,不是说我知道那些文字就叫知,是你要做出来;你没做到,那就是你还未知。孔老夫子在这里讲,等于点醒我们,我们能不能够把圣贤教诲付诸于生活当中,用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里头?如果还没有,我们在生活当中还是用自己的知见,还会生烦恼,说明没有知。
 
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下了一个点评,四个字,「痛下一针」。就好像是针灸似的,我们有病,气血不通,在那个不通的部位的穴位那里痛下一针,让你痛。孔老夫子这句话是对子路讲的,子路是代表我们。子路有没有知德?孔老夫子的标准,他还没有知德,他修德还修得不够。他尚且未知,我们就更不知。我们学这一句话,不是说孔老夫子对子路讲就跟我们无关,不是的。我们学习《论语》要存什麽样的心态?好像现前就对着孔老夫子,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诲、批评,我们才能够有受用。我们自己要是不能够真正修德,不能把圣贤教诲变成自己的生活,那要在知上下功夫,得多学习。天天不能离开经教,古人讲,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;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比古时候更污染,一日不读圣贤书,一日不聆听圣贤教诲,也是面目可憎。所以要天天在知上下功夫,学了一定要去做,做了之后你再学习,你才能更提升,这是解行并重。解帮助你行,行帮助你解,这才顺顺利利的走上圣贤之道。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