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莫我知也夫。子贡曰。何为其莫知子也。子曰。不怨天。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其天乎。】
这章夫子跟子贡的这段对话,根据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的记载,应该是在鲁哀公十四年。那时候鲁哀公去狩猎,获得一个麒麟,孔子看到麒麟死了,所以就发出这样的感叹,这是孔子到人生最后的阶段了。『子曰:莫我知也夫』,这个「莫我知」就是指没有人知道自己,是孔子感叹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。子贡在这问,『子贡曰』,子贡是孔子的弟子,非常好问,很懂得问,看到夫子感叹,于是就抓紧机会请教,他问『何为其莫知子也』。这个「何为」就是何谓,为什麽夫子您要这麽说,说没有人知道您。下面夫子的回答,实际上不光是教子贡,也是教我们这些后人。『子曰: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』,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,这个话好理解。孔子内心里没有任何的怨恼,他一生都在行道,但是非常坎坷,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障碍。实际上一般人看他推行这个道也不成功,他最希望的是有一个诸侯国能够用他,让他施展抱负,帮助这个国家安定繁荣。可是周游列国都没有人用他,所以道不行,也就是他的这个抱负得不到施展。
得不到施展,当然也就寄望于自己的弟子,或者是自己的后人,能够传承他这个道统。他的道统是圣贤道统,所谓「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」。可是他晚年又丧子,孔子的儿子死得比他还早,白发人送黑发人,这是人生之大不幸。幸亏他儿子死之前把孙子生下来了,要不然真的就绝后了。不过我们相信圣人是不会绝后的,因为上天必护佑之。你看孔子到现在,孔家代代相传,贤人辈出,到现在八十多代了,还备受世人的尊重,这是孔老夫子本人厚德之招感。可是他当时,确实一般人就觉得很不容易,自己一生没有自私自利,就是为了弘道,推行周公之政,竟然遇到这样的不幸,是不是上天对善人、对圣人很不公平?一般人在这种处境难免会有怨言,但是夫子他没有怨言。自己儿子死了,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弟子们当中有一个、两个能够学有所成,使自己的圣贤命脉不至于中断。夫子最看得上的就是弟子颜回,在众弟子当中,只有颜回堪称得到夫子的心传,其他人,夫子都没有这样去肯定。结果颜回也是早死,夫子痛心,真的比自己儿子死了还痛心,他说「天丧予、天丧予!」颜回死了以后夫子就说,别人问你弟子中谁最好学?夫子讲「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」,可惜死得早,「今也则亡」,没有了。所以我们看这位圣人并没有一帆风顺,反而却是比一般人更多的挫折。但是正是这样的境遇,造就了他圣人的品格。他在这样的境遇当中,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,不埋怨上天,也不埋怨任何人,这是孔子知天命。
何谓天命?讲得具体一点就是知因果,你知道因果,就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。如果对因果道理不是深刻的理解、相信,那不怨天不尤人就很难做到。孔子做到五十而知天命。天命,当然更具体一点来讲,那是通达自性性德,这个天就是指自性。命是什麽?命是在自性中起心动念,就成了妄识。《中庸》里面讲的「天命之谓性」,这个性就是宇宙的本体,他通达了,知道宇宙万物怎麽来的。用《华严经》里的话来讲,就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。心是真心,就是自性,自性称为天。唯识所变,这个识是妄心,自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,可是起心动念了,这就变成妄识,妄识就会现相,就现出宇宙一切万物的这些境界,这叫命。所以天命之谓性,自性跟妄识和合而成一体,做宇宙的本体。在佛法里面称阿赖耶识,《中庸》里面称天命。
所以知天命,换句话说,就是明心见性,了达一切法从哪来,怎麽生出来的。孔子知道万法唯心现、唯识变,所以他也不会怨天尤人。因为心外无法、心外无天、心外无人,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。那变现循着什麽规律变现?就是循着因果,过去造作什麽因,现在结什麽果,全是心现识变。他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瞭了,所以真的没有丝毫的怨恼,烦恼自然就断了。刚才讲到他遇到种种的不幸,要行道,而挫折很多,晚年又丧子,颜回又早死,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,一般人会怨天。在他的一生当中也遇到很多的恶人,譬如说遇过鲁国的阳虎,阳虎也是常常来刁难孔子;在宋国遇到司马桓魋要害他,差点把他害死;在陈蔡之地绝粮,这些都是恶人干的事情。那一般的人难免会有怨人的心,就是尤人的心,可是孔子没有怨人,他只是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正是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,自己以外没有天也没有人,通达了这个道理,肯定就会反求诸己,他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,他只改变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改了外面境界跟着改,境随心转。所以不怨天不尤人,这里头的深义我们要了解,这不是硬学能学得来的。那是什麽?你要明白道理,真明白道理的人自然做到。根性利的人,他能明白心现识变的道理,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。根性稍差一点的,就是没那麽聪明的,理解力没那麽强的,他至少要明白因果的道理,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得恶报。我现前遇到的种种遭遇,那是果,果必有因,因是自己造的,所以果自己要受,他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。
底下孔子说「下学而上达」。什麽叫下学?在《雪公讲要》里面,他引了皇侃的注疏,《论语义疏》讲,「下学,学人事。上达,达天命」。学人事,就是我们人世间能够理解的这些事情,这是凡人他们意识里头能够接受的。到上达,凡人未必能够接受,他不能理解了,达天命。刚才讲到天命,就讲宇宙的本源。夫子教学可以说是因材施教,看到不同的人、不同的根性,教他不同的道理。道理虽然看起来不同,可是它是贯通的。你学人事,具体而言,就是教你因果。因果我们能够明白,种豆得豆、种瓜得瓜,这谁不明白?三岁孩子他也能明白,这是下学。下学,换句话说,是基础的学科,是扎根的教育。到了上达,那就要再提升,就是你开悟了,你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宇宙的本体了,这类人相对比较少,根性很利的人,夫子就教他上学。夫子本身他自己给我们示现的下学而上达,他注重基础,不能说没有下学就能上达的,不可能。一定要有下学这个扎根的教育,他才能上达。就像一棵树,如果没有根,你说我就要那个枝叶花果长得很美,不可能。像建楼一样,地基都不打,第一层也不盖,一下我就盖第三层,盖成个空中楼阁,怎麽可能?
所以圣贤的教育很注重根基的教育,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传统圣贤教育,要特别注重扎根教育,扎根教育是普世的伦理道德。上学的人毕竟是少数,不能说离开普世的伦理道德教育,然后我只是讲那个最高的,开始就给你谈见性的学问,谈玄说妙,说得天花乱坠,没用,大家不能得受用。他没有基础,他连基本的道德都没做到,连因果他都不相信,你就给他讲见性,讲这玄乎的东西,根本是没用,反而学的是夸夸其谈,那个不叫实学。所以真正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,从哪做起?从下学做起,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来做起。自己也是先得要做到。我们老恩师提倡三个根,儒家《弟子规》、道家《太上感应篇》、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做人的三个根本,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,这才有可能上达。夫子是下学而上达,没了下学,上达不了。真正上达天命的人,他在这个世间弘扬圣贤教育,他也是非常注重下学。你看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,那是明心见性的人,他说什麽?「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于因果。深信因果者,终必大明乎心性」。一个人见性开悟了,善谈心性,他一定是讲因果。就好像我们师父上人他过去讲《法华》、讲《华严》、讲《愣严》,大经大论都讲了,到现在你看,特别就是强调扎三根,强调因果教育。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注重因果教育,尤其是近代印光大师。这是善谈心性者,肯定不离弃因果,跟你讲因果道理,这个你好懂。虽然是下学,下学通了上面,所以深信因果的人,最终必定大明心性,他能明心见性。
孔老夫子当年也不例外,他也讲因果,讲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讲得很多,讲心性的道理讲得少。为什麽?因为大部分弟子还是下学的根性,真正能上达天命的只有一个,就是颜回,其他的弟子还没有够这个根性。所以你看子贡还说,「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」。讲孔老夫子文章,文章是你能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,这统统叫文章,夫子的言行、夫子的作品、他的举止等等,都叫文章,可得而闻也,我们能够听得懂。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讲到心性的道理,讲到宇宙本体的大道理,不可得而闻也,子贡就很难听得懂了。不可得而闻,不是讲夫子不讲,讲了你不明白,所以他也就少讲。连子贡这样的根性尚且不能够听懂性与天道的这些道理,何况其余!所以儒家讲论理道德就讲得特别多,这都是下学。但是夫子是希望大家在下学基础学科打好基础了,要上达,夫子本人就是这样示现的。所以『知我者其天乎』。这个天,我们可以用心性来讲,知我者只有明心见性的圣人,换句话说,孔子也是明心见性的人。根据三国时代何晏的注解讲,「圣人与天地合其德,故曰唯天知己」。这个讲的天地就是自然,宇宙的万物。圣人跟宇宙万物合而为一了,就合其德,所以唯天知己。天、我是一不是二,就是一个自己,这叫法身。整个宇宙就是我自己的法身,圣人和凡人同一法身,没有说圣人才是这个法身,凡人就没有法身了,没有这个事。法身是相同的,本性不二,只是圣人知道自己法身,凡人不知道。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,「心外无天,故不怨天。心外无人,故不尤人。向上事,须从向下会取,故下学而上达。惟其下学上达,所以不怨不尤。今人离下学,而高谈上达,譬如无翅,妄拟腾空」。这可以说是点睛之笔,把夫子这段话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了。为什麽夫子说不怨天不尤人?因为夫子了达这个道理,心外无天。一切万法,就是宇宙一切现象都是自心所变现的,心外无法,哪有什麽天?心外没有天,所以不怨天。只怨什麽?怨自己,自己过去造作了不善的因,现在才会有不善的果报。要改也只改自己,不去改天,也不去改外面的人,只改自己的心,心外无人,故不怨人不尤人。好比弘一大师举的例子,譬如有人鼻子上有一个墨点,这很难看,他去照镜子,发现这镜中人怎麽鼻子上有个墨点,挺难看的,然后拿着毛巾去给他擦,怎麽擦也擦不掉。往哪擦才能擦得掉?你往自己鼻尖上擦就能擦掉了。把这个墨点擦掉了以后,你再看镜中的人,也干净了。所以「愚人除境不除心,智人除心不除境」,真正智慧的人他明瞭,外面的境界都是心的影现,他只除自己心中的污垢,不去除外境的污垢。只有愚痴颠倒的人才想着除外面的污垢,所以他会怨人、会怨天,那心是往外攀缘。不了解那外面境界就是你的心的一个反映,你心里有那个法、有那个相,外面就现那个相。
譬如说当我们遇到恶人,他欺骗我,他陷害我,让我有很大的损失,财物上的、名誉上的很多损失,真正修行人不去怪他,怪自己。首先第一个想到,为什麽他会来骗我,为什麽他会来伤害我?深信因果的就了解,那是我过去生中伤害过他,他来讨债来的,我应该欢喜去还,绝不怨恨他。你要怨恨他,这又是结上了怨结,这个结愈打就愈深了,很难解开。我们现在不再怨了,甘心还债,这个怨结就打开了。从中我们也吸取教训,为什麽我会上他的当?还是我自己没有智慧,被他捉弄了,我自己不懂得辨别真伪善恶,是自己没有智慧,怪自己。怎麽办?好好的学习圣贤教育,自己增长智慧,不要再重蹈覆辙。你看有这个心,他怎麽会怪人?通过这种事反而让自己提升,回头一想,他也是善知识。如果没有他,不可能让我提高智慧;没有他,不可能让我消除业障,把这债还清,你看,我还得感恩他才对,怎麽还会怨!生感恩心,活在感恩的世界里。
底下蕅益大师讲向上事,须从向下会取,就刚才我们提到的。讲到向上事就是明心见性,认识宇宙本体的这样的智慧,这智慧怎麽来的?向下会取,底下有根,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。首先你要做一个善人,你要明信因果,真正因果你相信了,起心动念你会防范,你有敬畏心了,不敢去造恶,知道哪怕有一个恶念都会有果报。虽然这是下学,但是这是很重要的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不可能明心见性。那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我们也会看人了,不光自己得利益,自己懂得该怎麽学,还会看人,说某某善知识,你一看,他会不会离开下学去那里妄谈向上事?如果说他不提伦理道德,「《弟子规》你不用学,《感应篇》你也不用学,你来跟我学明心见性」,这个就不是真善知识,假的。因为什麽?向上事,须从向下会取,没有根的树怎麽可能茁壮成长?
所以我们就有智慧了,该看谁是真正善知识。真善知识一定注重基础学科,品性的培养。愈是大德愈是注重根本的教育,你看印光大师一生就提倡因果教育,他印因果的典籍比印佛经还要多。佛经,大乘佛法是讲向上事,向上机关,禅宗里面讲的,那是度根性高的人,但是大部分人都得用因果。惟其下学上达,所以不怨不尤。把这个根基打好了,下学基础稳固了,自然能上达。就像一棵树,它根都稳了,它慢慢就长大,自然水到渠成,不需要拔苗助长,这个根愈深厚愈好,愈深厚它上达得就愈高。一棵树,一般来讲,树地上的高度有多高,那个根底下也有多深。所以你下学愈深,根基愈牢,上达就愈高。这种人绝不会怨天尤人,因为他真的明瞭心外无法,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他怎麽会怨外面的人和事?所以,如果一个人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,他能够通达向上机关了,你再看看他,还有怨言、还有瞋恚心、还有傲慢心、还有嫉妒心,这些烦恼,你就知道他是假的。你就劝他,你还是老实跟我一起从《弟子规》学起、从《感应篇》学起。
蕅益大师在这里就讲,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,离开了基础、扎根的学科,高谈上达,那是妄谈。禅宗里面讲的这叫口头禅,只会有口头讲,没有真修实证,甚至基本戒律都没有,德行都不够,这就譬如无翅,妄拟腾空。一个鸟没有翅膀,怎麽可能腾空飞翔!这个拟就是打算,妄是妄想,没有翅膀牠飞不起来。所以蕅益大师在这点出来,孔老夫子教学里头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,扎德行的根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