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或曰。以德报怨。何如。子曰。何以报德。

时间:2023-04-22 12:55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或曰。以德报怨。何如。子曰。何以报德。以直报怨。以德报德。】
 
孔子日常经常谈及仁恕之道,因此就有人问他,『或曰』就是有人问,这人不知道是谁,《论语》里没有记载。当时有这麽一个人问孔子,『以德报怨,何如?』这个德是恩德,怨是怨恨。就是人家对我不好,来伤害我的,这是我的冤家,那我能够以德报答他,给他施以恩惠。这种人怎麽样,何如?孔子怎麽回答?孔子是反问这个人,『子曰:何以报德?』你以德报怨,那用什麽来报德?人家伤害你了,你要以德去报答他;那别人对你有恩惠,你还是以德来报答他,那这就不平等、不公平了。应该怎麽办?底下夫子就讲,应该『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』。这直是正直,用正直的心来对待那个伤害我的人,以直报怨。这里他没讲以德报怨,是以直报怨。那当然不能以怨报怨,以怨报怨是不可取,但是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,夫子在这讲要以直报怨,以德来报德。就是他对我有恩惠,我要报答他恩惠;他来伤害我,我不能故意显示自己有德行,还用恩惠对待他,让那些对我有恩惠的人他心里就不平衡了,「你这人怎麽搞的?他对你这样,你对他跟对我没啥两样,说明你这人不知恩、不报恩」,别人就生烦恼,这就是不公平,反而增加了怨,那个给你恩惠的人心里就有怨了。《雪公讲要》里头也举了一个例子,他说譬如你是一个法官,你审判一个犯人,假如他是你的一个冤家,你也不能以怨报怨,你应该以正直的心去判桉子,给他定刑,也不能够特别去减刑,他该判什麽刑,你就得给他什麽刑。你既不能以怨报怨,也不能以德报怨,就是你不能故意给他什麽恩惠,你得以直报怨,正直,维护正义、公平的社会秩序,这是使社会和谐。公平正直,这样就符合中庸之道,所谓无过、无不及。《弟子规》上也这麽讲,「恩欲报,怨欲忘,报怨短,报恩长」。这个报怨短,就是指以直报怨,过去我们讲《弟子规》还没想起这一条。当然,不要去计较别人的怨,这是最重要,这才能够以直报怨。如果我心里还计较,「这个人有对不起我」,你有这个念头,就很难有正直的心,你就偏颇了。所以,以直报怨,那个心是不分别、不执着的,但是又维护社会的公义。
 
蕅益大师注解里头讲得很好,为什麽要以直报怨?他讲「达得怨亲平等,方是直。若见有怨,而强欲以德报之,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」,你看这讲得多好!我们如果真正了达怨亲平等,没有分别执着,这叫直。就像法官判桉子,这个犯人是对我好的,对我曾经有过恩惠的,还是对我不好的,是我的冤家,我没把这个放在心上。他是怨也好,亲也好,平等,在法律面前平等,我去判桉子就按照实际情况定罪量刑,这叫直。平等的心才能直,如果有不平等,这就不直。不平等是因为有分别执着,作意了,那是造作。若见有怨,而强欲以德报之,这就是作意了,造作。这个人对我不起,「好,我要特别给他恩惠来报答他」。你首先已经起一个念头,「他是对我不起了,勉强欲以德报之」,这做得很勉强、很造作,不是自然的,不是称性的行为,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。所以这里面不能夹杂丝毫造作,真正把人我是非放下,人我都没有,心就清净了。我们要以这个境界来做为自己修学的目标,那你正直的心就真正生起来了。在世间不坏世间法,如果你故意反其道而行之,其实人我是非还没化,还没化掉,还积攒在心里,还有这些念,还有着这个相,却要以德报怨,这就是造作了。所以底下说,「怨宜忘,故报之以直,谓不见有怨也;德不可忘,故报之以德,谓知恩报恩也」。这就说明白了,人家对我有怨,我要忘,忘了就不放在心上,没有落这个印象,心地是清净的,所以对他报以直,正直。这个直是什麽?他对我有恩惠,我要报答他恩惠,这也是直;他对我没有恩惠,反而是害我的,我泰然处之,不要刻意要怎麽样以恩惠对他,不去故意造作,这也是直。直的心是清净的,遇不同的缘就会有不同的反应,这叫不见有怨,心里没有怨,很泰然。有时候一造作,反而就更不自然了。德不可忘,所以报之以德,这是知恩报恩,这是什麽?你要为世间做个好样子,佛法里面很重视知恩报恩,这是二地菩萨修学的法门,知恩报恩这是大德,这才是真正的直。
 
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