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微生亩谓孔子曰。丘。何为是栖栖者与。无乃为佞乎。孔子曰。非敢为佞也。疾固也。】
这段是『微生亩』对孔子的问话以及孔子的回答。孔子,我们知道他周游列国,其目的是为了推行圣人之道。可是他辗转于各国之间,很辛苦,但是都不能够被任用,所谓怀才不遇,没有人敢用他,所以微生亩在这就问孔子。微生亩,据《雪公讲要》的注解说,他是孔子家乡的长者,年长的人,比孔子年长,属于孔子的长辈,所以他可以直呼孔子之名,说『丘』,这是孔子的名字。『何为是栖栖者与』,这个栖跟栖字在古代是同一个字,就是木字边、一个妻子的妻,就是栖息在树上那个栖,这两个字同字,所以栖栖者也就是栖栖者,所以有的版本的《论语》就直接用栖栖者。根据日本「竹氏会笺」,这是《论语会笺》,他这本书说的,他引用何楷的说法,「鸟宿曰栖」,栖就是鸟在树上栖息。「栖栖者,取其翔集不定之义」,这是鸟有时候在树上,有时候飞出来,所以翔集不定,集就是定在树上,翔是飞翔,牠就不定。这就比喻孔子像鸟一样到处飞,都没找到归宿。因此,何为是栖栖者与,那是微生亩问孔子,你为何如此到处奔波?莫非,这底下讲的『无乃为佞乎?』佞是佞才,就是口才很好,但是这口才不是很正的口才,是一些歪才,叫佞,它不是善的。这是微生亩有点取笑他的意思,说莫非你是要施展佞才,讨好各国的君主吗?这是无乃为佞乎的意思。孔子就告诉微生亩,『孔子曰: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』。孔子讲话很诚恳,他说我不敢以佞口取悦于别人,而是疾固也。这个疾固,根据《雪公讲要》的说法,这个疾就是病,固当固执来讲。当时各国君臣大多都是固执一己的权力,固执自己的思想见解,都是自己的偏见,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没有人能够接受圣人之道。只有孔子他是述而不作,他没有自己的这些知见,全是圣人的教诲,他是述而不作、信而好古。所以孔子认为当时的人固执己见这是个大病,因此叫疾固也,所以这个固当固执来讲。所以孔子要去行道、教化,他不是到处去施展他的口才,讨好各国。他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国家得到任用之后,推行圣人之治,特别是周公之道,他是希望在一个国家做个试点。一个国家做好了,那其他国家能够纷纷效法,这就把整个天下各诸侯国全部带到正道上来,恢复圣治,这是孔子的抱负。所以他就希望,不管哪个国家任用他,他都能够成就这个理想,因此他周游列国。他没有分别说,我是鲁国人,我只为鲁国服务,没有,那是小忠。孔子是大贤,他的心怀天下,不是只为一国一家。那麽,为一国一家服务,也是心怀天下,用一国一家来做为试点而已。所以,他也挺讚叹管仲,管仲当时辅助齐桓公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而能够把这个文化、教化带起来。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不是用武力来统治、来统一天下,他是用教化、用德行,这是孔子佩服管仲的地方。孔子他的作为、他的能力智慧绝不在管仲之下,一定高于管仲,只要有人用他,一定能够成就,所以孔子自己都所谓毛遂自荐。《论语》里面讲「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」。如果有一个国家用我(用是等于让他施展他的圣贤之志这些方法),推行礼乐,你用我期月而已,期月是指一周年,一周年就见到成效;三年有成,这个成是大成,国家安定和谐,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。
很可惜当时没一个国君敢用他,所以最后孔子没办法,只好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开始教育,全职教育,不搞政治,搞教育。最后他自己没想到,后人称他是「至圣先师,万世师表」,证明这教育比搞政治的功德更大。所以真正他一开始如果就搞教育,说不定这成就就远大于现实中的孔子了。
因此孔子在这回答微生亩的话,也表示他自己的心态。他的存心不是为自己名闻利养,为名闻利养那个叫佞才,那个目的是为了骗取、得到自己名闻利养。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也真有不少这样的人,包括战国时代的苏秦、张仪,那都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。他们也很有口才,苏秦是挂六国之相,张仪说服秦国,最后破掉各个诸侯的联盟,这都是相当有口才的人。但是这些只能叫佞才,不是真正的贤才。贤才首先存心是正,为天下苍生,没有自私自利、没有名闻利养,一点这样的念头都没有,这是圣贤。果然能够把孔子这些教化,在现前如果能复兴起来,我们也相信三年有成。这个话早在一九七O年代,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就说了,伦敦大学的知名教授,那对历史研究是真的透彻!他说,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需靠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。这英国人讲的,还不是中国人,他有这样深刻的认识。为什麽?因为孔孟之道、大乘佛法都是自性性德流露出来的教化,不是自己用妄想、思惟、亿度、推理产生出来的理论,不是,完全是性德流露,所以是至真至纯,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如果你能用,三年必定有成。
我们老恩师,真的我们看他就像当年的孔子一样,也是周游列国,不过当时孔子是坐马车,现在老人家是坐飞机,因为要去的区域比孔子当时大多了。孔子当年只是中原地带,马车就能到达,现在马车不行。所以师父,你看一会飞印尼,一会飞新加坡,一会到马来西亚,还到义大利梵蒂冈,到法国巴黎,还到过埃及等等这些国家,澳洲、中国,那是世界范围云游,周游列国。其目的跟孔子当年一样,推行教化,不仅推行孔孟学说,更有大乘佛法,这是汤恩比先生讲的,要用这两个解决社会问题。实在讲还有包括道家,儒释道三家,「理同出于一原」,一个源头,「道并行而不悖」,互相不矛盾,相辅相成,这是「雍正皇帝上谕」里头讲的。所以老人家,你看我们老恩师今年也是八十四高龄了。孔子当年是七十三走的,孟子是八十四走的,现在老恩师是八十四了,就是这里讲的栖栖者,还在到处云游。这种存心我们要体会,就是不忍世间苦。看到世间人,这讲的疾固也,固执、执着于自己错误的知见,不能接受圣贤教诲,造业受报,苦在这。所以老人家不忍圣教衰,不忍众生苦。不过老人家年龄确实一天天大了,老了,他说要多让年轻人去承当,所以现在老人家也常常让我代表出席一些国际的活动。明天晚上我又得飞孟加拉国,去代表老人家参加一个多元宗教的和平会议,去代老人家发言,做个演讲。就是把古圣先贤和谐世界的理念告诉大家,老恩师一生深入古圣先贤经教得出来的心得。所以他呼吁所有的宗教联合起来推动宗教教育,尤其是宗教里面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,真正挽救世道人心,不可以再执着自己的意见了。这疾固也,固执己见是大病。放下自己的知见,虚心学习古圣先贤,一切宗教创始人都是圣贤,学习他们的教化,然后去落实,共同推动,把教义推广出来,教化全世界的人民,这个世界就能和谐。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。从这里我们都能够体会孔子当时的存心,我们要学习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