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不患人之不己知。患其不能也。

时间:2023-04-22 12:43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不患人之不己知。患其不能也。】
 
你看这里讲的都是圣人,称性而谈。他讲『不患人之不己知』,这个患可以解释成愁,就不愁他人不知道自己,「不己知」就是不知己。『患其不能也』,就怕自己没那个能力。这是讲我们学问、修行,圣人只在一个修己的功夫,一味的修自己。他没有管别人,只管自家,不管人家。这是讲修行上,自己深入的修学,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自己的学问道德是否为人所知,绝不去计较。这是孔老夫子教给学生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、一个观念,在《论语》里面,这种理念多次重复,可见得圣人对这点多麽重视!
 
你看在「学而篇」里面就讲到,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这个愠就是恼,不高兴。自己有道德、有学问,别人不知道,你也不恼,还是欢喜的。这前面还有两句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」然后才到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」这三句是连在一起去理解。圣人就是好学成就的。君子是在学位,所以学而时习之,君子天天学,学什麽?学圣贤之道。学了要习,这个习不是讲温习。像世间读书要不断温习,那是学知识。君子是学圣贤之道,贵在力行,所以他学了之后,习就是实习、实践、真干,把所学的用到自己的生活上,用在待人处事接物上,这叫习,练习、实习。而且是时习,这个时是时时刻刻的时,天天干、时时干,无时不学、无时不习。这样他就真正得到法喜,他不亦悦乎!
 
悦,是他自己内心的喜悦。这个喜悦跟外面无关,不是外面来的那种刺激的快乐。凡人泡在五欲六尘当中,财色名食睡的这些刺激,他觉得快乐。其实,这个快乐不是真乐,假的。为什麽?第一个,这个乐不是永恒的。譬如说吃,就是欲望的满足,饿了吃饭,给你一碗香喷喷的饭,吃了挺高兴,乐了;再给你一碗,那个乐就降低了,没那麽乐了;再给你一碗,不行了,饱了,撑不下去了;逼着你再吃,吃个十碗、二十碗,那就不是乐,那是苦了。所以,如果说吃饭是乐,那应该愈吃多愈乐才对,那不是,吃多了反而苦,说明那个乐不是真乐。就好像打吗啡似的,毒瘾起来了,整个人都颤抖,不知道如何是好,一针打下去,安定了,觉得突然飘飘然,有点乐,没过多久又苦了,更苦。这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的追求都是这样,愈追求下去愈苦,没有乐。
 
真正的喜乐从内心里涌出来的,他的心在道上,在学道、悟道、行道、证道上,得到了法喜。就像颜回,你看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不改其乐,过着这麽穷的日子,不改其乐,很欢喜。这个乐,不是我们真正去体验,怎麽说都不明白,你得去体验。怎麽体验?学了之后,习。《论语》,你学了之后就要用,用在自己的待人处事接物上,转自己的心,改自己的毛病,这叫习,你就有乐。等你学有所成,别人知道了,都纷纷来求教,这是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那是从外来的。但是,这是同道中人,志同道合者合在一起,那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。有,固然好;如果没有朋友,人家不知道你的学识,不知道你的道德学问,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」,他还是这样的不亦悦乎。他的喜悦,你看,不亦悦乎是讲内心的,不亦乐乎是外来。如果朋友不来,我还是不亦悦乎,一点没减少,绝不会觉得好像怀才不遇,人家都不知道我,失望,很沮丧,没有。君子他乐在道上,无时不乐、无时不悦,因为他无时不学、无时不习。这都是自己修行的分内事。他没有一个念头想着让别人知道自己,没有那个攀缘心。有攀缘,那心就在外面去了,不是在道上。
 
「卫灵公篇」也有这麽一句,后面我们会学到,「君子病无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这意思也是说这个,跟这一章异曲同工。这个病也是愁的意思,君子只愁自己无能,没有道德、没学问。「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,这个跟这里讲的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」,一个意思。「里仁篇」,这是第四篇,也有这样的话,「子曰: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」,这个患就是发愁,君子不会发愁,说自己没有官位、没有地位、没有名望,患所以立,只是担心自己能不能够有所建树,自己的德行、学问能不能够立得起来。所以不患莫己知,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,求为可知也,只是求什麽?自己到底有什麽资本让别人知,人家知道我什麽。如果知道自己没道德、没学问,那就觉得是一种耻。有道德、有学问,人家知不知,我都会乐。这些语句在《论语》里面反覆出现,孔子重要的一个修行理念,都是提示我们,一切求之于己,不要心往外攀缘。
 
蕅益大师注解里面讲到,「何有于我哉、我无能焉、是吾忧也、则吾未之有得,皆患不能之真榜样也」。蕅益大师在这里举出《论语》其他篇章里面的四句,都是出现过的,来显示夫子以身立教。他自己说,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」,自己做榜样。
 
这四句,第一个「何有于我哉」,这是在哪出的?在「述而篇第七」,「子曰: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」这是孔老夫子讲他是怎麽样来求学,怎麽样来行道。默而识之,这个识,一般是说,他记住,把心定下来,记住圣贤的教诲,这是粗浅的说法。深一层说法,默是心定,心到了寂静的状态,寂而常照,照是寂静的作用,就是用智慧朗照,这叫识之。识是认识了、清楚了,宇宙万物照得清清楚楚,没有丝毫的迷惑,这是心寂然不动的时候,自然的作用。就好像湖水风平浪静的时候,非常的平静,这个湖水能够照得出外面的万物,很清楚。所以,必定是内心寂静如水,才能够朗照,这是默而识之。学而不厌,厌是满足,学从不满足,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德行学问。怎麽个学?就是改过自新,这叫学。有一丝毫过恶,把它斩绝干净,绝不以少为足。即使自己很有修行了,也不满足,就像夫子讲的「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」,他没有满足,学而不厌。学是成就自己,同时还要成就别人,那就是诲人不倦,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他,教诲别人,把自己所学的心得跟人分享,劝谕策进,不疲倦。为什麽不疲倦?这是慈悲心的推动。不教,就是不慈。看到别人迷惑颠倒、造业受苦,不忍心,所以要教他们、觉悟他们,不疲不厌,这就是菩萨事业。所以夫子在这讲「何有于我哉」,说我这三点还没做到,跟这前面讲的智仁勇他也没做到,这都是谦虚。当然,这也是他内心的一个真实话、真实说。他觉得自己做得没够,还没达到标准,这是他给我们做榜样。不担心别人不认识自己,就怕自己没做好,自然他有这种心态,他就很谦虚。凡是傲慢的人,那肯定是境界很低的人,没有真实的学问才会傲慢。所以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,真正你有很深的学问,你的心一定很谦虚,心平气和,对人恭敬,绝不傲慢。还有一个「何有于我哉」,是出在「子罕第九」,这我们都是复习一下,过去曾经讲过的。「子曰: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」这也是他老人家把这些德行、学问列举出来,让我们学习。出则事公卿,就是尽忠,为国家、为君王服务。入则事父兄,这是在家里事奉兄长、父母,忠孝。丧事不敢不勉,这是尽礼,丧尽礼,不敢不勉就是不敢不尽力。不为酒困,就是不能够过量的饮酒,「饮酒醉,最为丑」,这是酒戒。这四桩事看似容易,实际上不容易,所以夫子讲何有于我哉,这四桩事要真正圆满做到,很不容易!譬如说你出外做事,有一丝毫懈怠,有一丝毫放任、自诩、欺君,这就不忠。对父母也是,有一丝毫怠慢、一丝毫不敬,这都是事父兄就没做好。丧事要少一分虔敬的心,这就不是尽心尽力了,就是对先人的不敬。不为酒困的酒,代表一切让我们沉迷的事物,不光是喝酒,我们还会不会沉迷于任何的东西当中、任何的游戏活动里面?现在这是上网、打游戏、KTV场所、吸烟喝酒、打麻将,等等,凡是不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、让人沉迷的事,都是该戒,那都是让人「困」,所以夫子在不断的反省。
 
「我无能焉」,这刚才我们看到的本篇第二十八章,就是夫子说的,「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。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」。
 
这个「是吾忧也」,出自于「述而第七」,孔子说,「子曰: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」。夫子他忧虑什麽?不是说仁者不忧吗,他忧什麽?他这个忧不是为自己忧,不是为自己的利养、自私自利的想法去忧,他忧的是自己的德行学问,德没有修,学没有讲。修德是自度,讲学是度他,圣人的事业是什麽?就是不断的成就自己,然后教化众生,这是他一生的事业。其他的,他没有什麽要做,就是这个事业而已,孔子如是,老子如是,释迦牟尼佛也如是,再看看其他宗教的圣人亦复如是。圣人怎麽成就的?就是不断的改过。所以闻义不能徙,义就是该做的事情,不能够立刻迁徙、去做。不善不能改,对于自己不善的言行不能改正,是吾忧也,人家忧的是这个。正是因为这个忧,他才是会成为仁者,他才有不忧。
 
「则吾未之有得」,也是出自于「述而篇」,孔子说的,「子曰:文,莫吾犹人也。躬行君子,则吾未之有得」。这文就是做文章、写东西,包括一些表面上的礼仪,这些方面莫吾犹人也,就是我还算勉强的及得上别人。可是,躬行君子,力行圣贤之道、君子之道,就刚刚讲的三达德智、仁、勇,则吾未之有得,我还没有成就。你看,这都是「皆患不能之真榜样也」。蕅益大师举出这四句,实际上在《论语》里面也都曾经多次出现,都说明夫子自己真正在力行,绝不满足,而且念念都在观照、修正自己,不患别人不知道自己。
 
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