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放于利而行。多怨。】
这个放念的是第三声,它的意思,先儒有两个说法。第一个是按照西汉的大儒孔安国的注解,孔安国注,「放,依也。每事依利而行,取怨之道」。他这个放,『放于利而行』,这个放字当依字讲,就是依据。这句话什麽意思?每做一件事都依据,看看是不是能得到利益,想着自私自利,这样去行事,这是取怨之道。你想想,大家都自己想自己的利益,这利益就有冲突了。你要得到利益,可能就损害了别人的利益,这不当然就取怨了吗?让人家生怨了。所以化解怨恨要从哪化?先从自己内心中把自私自利给化解掉,把对立冲突化解掉。我不争利,你要利,我就给你,我只有让,绝没有争。老子讲的,圣人「为而不争」,哪里会有对立,哪里会有冲突,哪里会有怨恨?我们看到这个世间,国与国之间、宗教与宗教之间、种族与种族之间都有怨,甚至连家庭当中,夫妇都有怨、父子都有怨、兄弟都有怨,这个世间哪能不乱?一股怨气,怨气迟早要爆发。平时你说要靠忍,硬忍不行的,硬忍,始终有一天会火山爆发。你看冰岛就火山爆发。这伏不住,你得化解。
怎麽化解?自己内心中把利放下,你怀的是德,你不要怀着利,这没有怨了,跟谁结怨?这是化解怨恨之道,你知道取怨之道,你就知道化解之道。怎麽办?要教学。把《论语》、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,大力的去弘扬,让大家都来做君子。如果世间都是君子了,这世间肯定天下太平,和谐世界。这个世间小人太多,都是争利的小人,当然世界大乱。《礼记.学记》讲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所以,你们大家做好样子,你看来听《论语》课,咱们每天晚上在这学习《论语》,学什麽?学做君子、学做圣人。我们学就不一样,就能够变化气质,你就有一种儒雅之风出来,这潜移默化的,不知不觉你就变得特别儒雅,怎麽看怎麽像个君子,你就能影响别人。不说话,端坐在那里,你那种气分就有感染力,这是学习的好处。你看我们师父上人(净老)一出门,大家肃然起敬,不讲话,看到他那种温文尔雅的态度,真是孔子「温良恭俭让」的德行全表现出来了。君子大儒之风,看得我们多麽的敬爱。你想不想得到这样的境界?你想,得学。学,最重要是干,「学而时习」,习就是真干、实践,把你所学的用上,用到你的生活当中。譬如说你今天学到这一句,放于利而行,则多怨,我们要化解怨恨,我们就让利,这你学到了。学一条就做一条,你自自然然就不亦悦乎,不亦悦乎是你学习的体验。这是放字第一个意思。
第二个还是念放(去声)这个音,当放纵讲。「放于利而行」,这个放是放纵,就是任意发展。什麽任意发展?自私自利任意发展,放于利,把自私自利放纵出来,这样的行为必定招致别人的怨恨。这个利益人人都想争、人人都想要,我们要克制才对;如果我们还要放纵它,我们也像世人一样谋取私利,甚至损人利己,这不就是取怨之道吗?所以这放字当放纵讲,或者当依字讲,两个说法都很好,异曲同工。
蕅益大师对这段的注解,解释得很简短。他说,「卓吾云:何利之有?」就完了,问你一句。卓吾是李卓吾先生,跟蕅益大师是同时代的人,也是大儒,儒佛都通的。蕅益大师引用他的话,何利之有?你参去。你想想,你有什麽利益?如果有利益,你可以依利而行,你可以搞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,你可以放纵你的私利,但是你真得到利益了吗?一个人损人利己,他得到什麽好处?你看明朝袁了凡先生,他这个命运从小就给孔先生算定,吉凶祸福、进退穷通全都有定数,真是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该来的会来,不该来的想都想不到,真是「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」。你争得的利,都是你命中该有的利益,你要是命中没这个利,你靠偷靠抢都抢不来。不信你去抢抢看,你抢还没开抢就被警察抓起来,何利之有?你该得到的会得到,何必去争,何必去抢,何必去谋人家的?所以说「君子乐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」。君子不贪利,他心里只有德、只有义,该得到利他还会得,不乐得做君子吗?小人只想着利,把德行、把道义都亏损了,结果该得到的还是他的那麽点,甚至还会打折扣。他这个福,因为他没有德行,不讲道义,被打了折扣,这不冤枉吗?
这「何利之有」,真的,你把它参透,也就把利放下了。所以君子是什麽?你真正明白了,你乐得作君子,你乐意去做,一点损失都没有。为什麽不做君子,偏偏要做小人?你把利放下,你才得到大利,这个利不是钱财可以买得来的利。钱财买得来的利叫小利,蝇头小利,而且还是你命中该有的。你把利放下了,放下是布施,布施之后,你得到的是真正大利,所以愈布施愈富有。这个富有,首先是你的体验,你不一定说要很有钱才会感到富有,你没钱也能感到富有。
像我现在把工作辞掉,没钱了,我觉得挺富有的。有时候跟企业家一起聊聊天,我就跟他开玩笑说,「我比你还有钱,你看我都赚够了,你还没赚够,我比你还有钱,说明你没有我富有。」真像古人讲的,把金钱置于无用之地,这真富有。你一天到晚为五斗米折腰,那是穷人。你看你挣那点钱多辛苦,就是给你挣得亿万身家又怎麽样?反正最后你也带不走,连身体都带不走,你能带走什麽?只带走你的业。你把这个问题想通、参透了,就放下了,所以你才能体会到孔颜之乐。
孔子,你看饭疏食,曲肱而枕之;颜回,箪食瓢饮居陋巷,不改其乐,他乐得不得了,他的生活多简单。孔子吃的是萝卜、青菜,疏食,肉食都没有;「曲肱而枕之」,睡觉枕头都没有,拿手臂枕着睡觉,曲肱就是曲着臂来睡,枕在这个手臂上。颜回吃饭连碗都没有,拿个竹篓,竹子编成个小篓装饭,叫箪食;喝水连杯子都没有,拿个葫芦瓢,瓢饮;居住在陋巷里头,人不堪其忧,颜回不改其乐。这才是真正富有的人,天天虽然吃的是疏食,瓢饮,但是天天有精神大餐,用我们现在话讲精神大餐。
诸位,看到大家那种笑脸,证明大家也都得到这个精神大餐的营养了,是不是比那个世间的要快乐?所以古人讲得好,「世味哪有法味浓?」世间财色名食睡,利欲,那个味道,你要是没觉悟,觉得挺好的,你觉悟了之后,真的不如法味浓。从圣贤典籍里头学习,那个乐从内心中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;再回头看看,那些财色名食睡要赶紧放掉了。放掉之后你也不要害怕,该来的还来,该有的还有,你该有什麽受用就会有什麽受用。我们再看第十三章。【子曰。能以礼让为国乎。何有。不能以礼让为国。如礼何。】
这个意思就是说,如果能以『礼让』来治国,『为国』是治国,那麽在治理国事上何难之有?『何有』就是何难之有,有什麽难的?不能以礼让去治国,奈礼文何?这个『礼』是讲礼文,记载礼的这些文献。拿这些记载礼的文献也没有用,奈何?没用。这里孔子显然是劝导治国者以礼让治国,而且要真正去实践,真正落实,不能只搞条文,不能力行就没用。
儒家讲的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这五个境界,在治国上来讲不一样。道,最高境界,以道治国,这是什麽人?圣人。上古时代,我们看到尧舜禹汤,这是以道治国。真正有道,可以无为而治。无为而治怎麽达到?就是你这个治国者、你这个王已经是成圣人了,圣王,你的一言一动都是全国人民的榜样,大家都效法你,自自然然天下太平。而你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管,不需要起心动念「我要怎样去治理国民?」不需要。你把自己完全做好了,自自然然水到渠成,这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叫做垂手可得,以道治国。
上古时代过了之后,下来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周朝,这又下一个等级了,以德治国,他们也是圣人。确确实实像周公,治国真有一套,他制定的《周礼》,我们师父的老师方东美老先生,这是哲学大师,曾经说过,《周礼》是最好的宪法。如果周朝一直按照《周礼》而行,后面他的子孙没有改变,依然依据老祖宗的这个条文去力行,到现在还是周朝,这以德治国。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这是我们讲的八德,「仁义礼智信」这是五常德,用这个治国。孔子讲的「为政以德」,以德治国,当然比道就差一级。为什麽?这有起心动念了,你要想着怎样做个好样子,以德治国。
再下来就以仁治国,仁政,孔子推行仁政。「仁者爱人」,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。这总是有两个人,两个人是分别心,有了分别才会有你我。但是虽有分别,他没有我执,我们是平等的,所以我得到多少,我一定也给你一样,我想到自己肯定也想到你,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这是仁政。国与国之间能用这种仁政,一定也是受世界人民的爱戴尊敬。所以你看,道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以道治国,最高境界;以德治国,起心动念了,但是还没有分别、执着;以仁治国,有起心动念,也有分别,还没执着。
以义治国,道德仁义,以义治国,这是孟子提的。孟子又后孔子一百多年,战国时代,孔子是春秋时代。以义,孟子是提倡义。义,「义者,宜也」,就是应该做的,要循理,要合情合理合法。就是说你还可以想到自己,但是你得想到这合不合情理,该不该做,这比仁又下一个等级了。这是什麽?有执着了,可是执着要善,不能恶,你不能够害人,你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,这是义。义都没有了,那只有讲礼了。礼是什麽?礼节、制度,人与人之间的关係需要有一个礼来做规范,不能越礼。你想自己可以,不能过分,过分了你就害人,没有礼了。这个礼是孔子说治国最低的一个境界,不能再低了,再低就没办法了。
现在,礼都不讲,讲什麽?讲法治,以法治国。法治是什麽?全部按照规章制度,法律严明,大家不敢去违法乱纪。这是什麽?表面上看,确实国家能得到暂时稳定,但是人心并不是安定的。为什麽?他们自己内心中没有「道德仁义礼」,他只是害怕被法律制裁,只要钻到法律空子,他就去钻,没有法律空子他没办法,这个就不是孔子所提倡的。当然,现在连礼都没有了,再不讲法也不行,法治还需要。但是我们至少要从法治提升到礼治,就是这里讲的「以礼让为国」。你说以道治国恐怕已经很难了,这要等到真正大圣人出现可以;还未必可以,因为这个都要看缘分。但是以礼治国,应该来说可以做得到。所以孔子在这里提的标准并不算高,也考虑到我们后世可行的。
怎样以礼让为国?要靠教育,教化百姓都能够知礼、守礼。因为礼是什麽?道德仁义的外在表现。道德仁义是在你心里,表现在外面是礼。所以我们的教育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,重视因果的教育,人自然就知礼守礼。所以以教育兴国,这就是礼让为国。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能不能做到?一定能。你看我们净老在他的家乡庐江汤池建了文化教育中心,做了三年实验,这是以礼让来教化百姓,真的收到显着效果。这说明什麽?真的用古圣先贤的教育,到今天依然是有效的,人是可以教得好的,和谐社会是可以通过推行、力行传统文化教育去实现的。这就是给治国者一个很好的启示,「以礼让为国」,真正以礼让为国,何难之有?有什麽难的?你看汤池的老师们,几十个老师,四个月就把汤池四万八千人口教化得那麽好,民风大大改善;假如以国家力量推行这个传统文化教育,真的,和谐社会何难之有!孔子这边反过来又说,如果不以礼让去治国,我们现在有传统文化的这些典籍,有四书五经,又有什麽作用?「如礼何」,奈何,有这些文字?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必须要我们现在去力行。怎麽力行?要首先把它诠释出来,我们要懂得怎麽去运用。像四书、像《论语》,光解释这句文,很容易解释,把它讲成白话说出来大家就懂了。可是怎样去落实?我们讲《论语》,就希望着重在如何落实,从修身到齐家,到治国、平天下,都要懂得如何落实。
要是不懂得如何落实,真的是如礼何,奈何,有四书五经?这成了搞儒学、搞学术,这不是我们这次习讲的目的。我们习讲的目的是什麽?学儒,真正做君子,这就是孔子讲的,「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」。你得做君子儒,不能做一个小人儒。学儒你可以成为君子儒,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人儒。小人儒是什麽?他没有去力行,好像是个儒,懂了四书五经,能背、能讲,可是,你看这里讲到的,他还是有利在里头,还是放于利而行,还是小人怀土、小人怀惠,这就变成小人儒,没力行。
礼让的本质是敬,《孝经》上讲,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。《礼记》第一篇「曲礼」,第一句话「曲礼曰:毋不敬」,一切都恭敬,这是礼的本质。敬,怎麽才能够做到敬?让就是敬,你对某个人恭敬,你肯定能够相让。譬如说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吃饭,孩子恭敬父母,他夹起菜来肯定是先让给父母,让父母先吃第一口。这麽简单的动作,就知道孩子对父母有没有敬意。就看你能不能让,你让就是在修敬。就像我们跟着恩师老人家一起走,你肯定让他先走,不可能走他前面,这就是敬。「礼让为国乎」,圣人做到了极致,像尧舜可以以天下让,天下都可以让出来,他不会把天下归给自己,所以当时是禅让。尧没有把自己帝王的位子传给自己儿子,而是让给舜。舜跟他不是父子,为什麽选舜来继承他的王位?因为他看舜的德行,真正为天下万民造福德,他是圣人,请他来治国。舜也是这样把自己的位子禅让给禹,尧、舜、禹,都是这样禅让下来。以天下都能让,那何况其余?没有不能让。
所以中国古代的学问,它主张让,它不主张争。前面第十二章「放于利而行」,这是争利;这里就要我们让,让而不争,治国就容易了。这是什麽?领导人做好样子,我做一个礼让的样子,这才叫礼让为国。不能说「你们去让,让给我」,这哪是让?你就是心中有争。你争,别人也争;只要你让,别人也就让。别人就像自己的一个镜子一样,照着你。你照镜子的时候,你看着那个人,对着镜中的人咬牙切齿,你看到那镜里的人也对你咬牙切齿;你给他一拳,他也给你一拳。这个人就是自己的镜子,不仅是人,一切的环境、一切境界都是我们心的镜子,把我们内心中的所有念头给照出来了。你对他微笑、对他礼敬,你看看镜中的人不也对你微笑、对你礼敬吗?这叫礼让为国。百姓是你的镜子,完全效法你的,上行而下效。
蕅益大师给这句话的注解说到,「能以礼让,不但用得礼,亦为得国。不能以礼让为国,不但治不得国,亦用不得礼」。你看这说得多麽简单明快。为什麽要以礼让为国?你能以礼让去治国,不仅你得到了礼,也得到了国。儒家讲得好,得道者得国,失道者失国;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;得道者得众,失道者失众;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你能以礼让去对一切人,你也能够既得礼也得国、得众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领导人对这个道理明瞭了,他一定会礼让,愈礼让人们愈爱戴他。
你看看温总理,一出来对大众,向大众鞠躬,跟老百姓说,「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」。这样的礼敬,这样的谦卑,人家只有爱戴他。如果出来,「你们都是我的臣民,你得听我的」,你说谁会听他?没有礼让,因为你心中没有敬意。不仅是国家领导如此,每个团体的领导也得学这个。礼让为国是治国,要以礼让治家、以礼让治企业、以礼让治你的团体,你既得礼又得众,一举两得。
今天我们听到曲美赵瑞斌,赵副总裁给我们的分享,他就是在家里懂得礼敬,对自己的保姆都不会叫她保姆,叫她什麽?叫她姨,教孩子叫姨妈,大姨妈,把保姆当作自己家人,这礼让、礼敬。家里有礼了,家也就和谐,所以保姆能跟着他十几年,跟他的母亲十七年。所以何乐而不为?如果你高高在上、趾高气扬,她当时是怕你,为了挣你一点钱,只好硬着头皮、忍气吞声,但是她不可能干得久,只要有更好的工作她立刻跳槽。赵总的公司好几个总经理,现在管一千人的企业,都是什麽?过去做木工的,一直跟着,二十年,这麽带过来,现在做到总经理了(我们看到赵总兄弟三人是做总裁),让他们来管理企业,把这个权让给大众,让给这些有经验的人,他们真的是实战经验上来的,这是以企业相让。你愈让,他愈忠诚于你,这就是感召。所以你就既得礼又得企业,你能够稳坐在总裁的位置上安享太平。他来香港,不用管企业,来这给我们做报告,这就是他得到受用了。所以古人讲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修身是以礼让、以仁德修自己,你得了礼,同时家也得、国也治、天下也太平,一得一切得。这是大学之道,这是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绝妙的方法。你不需要很多心思考虑,「我怎麽管好企业,我怎麽用现代管理学」,定好多好多制度管那个企业,不需要,你把自己修好,自然人就归向于你。《大学》里讲的,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」,有土就是得国,得了你的资源,「有土此有财」。所以德是本,财是末。治国是枝末的事情,把自己一身治好了,你也就懂得治国了。
反过来,「不能以礼让为国,不但治不得国,亦用不得礼」。为什麽?因为国是身的枝末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根本在哪?根本是修身。一个大树,你抓住根本,根本稳固了,树才能长得高,它才能够开花结果、枝叶繁茂,而且年年能发新枝、年年能够结新果,你抓住根本。大学之道就告诉我们根本在修身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告诉你以修身为根本,你把根本稳固了,那个枝末不用管它,自自然然。所以你以礼让来修身的话,你能不能治国?一定能治国,你身修好了,家就齐了,国也治了,天下也太平。这个道理很深,蕅益大师给我们揭示出来,为什麽如此?因为自己一身跟这家、国、天下是一体的。就一棵树,你这根好了,树干也好、树枝也好。这一,是一体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老实说,天下,谁的天下?自己的天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。所以古人讲的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,匹夫是谁?不是别人,正是自己,一个普通老百姓叫匹夫。我是个普通老百姓,天下兴亡跟我有责任吗?青海大地震、冰岛火山大爆发,这跟我有责任吗?没学过传统文化的人肯定推脱,「这不是我的责任」,那肯定,「我又没在那,我又没干什麽坏事,地震又不是我摇出来的,火山又不是我弄出来的,怎麽是我的责任?」可是真正学了传统文化的人就懂得反求诸己,是不是我的责任?是我的责任,天下兴亡,我的责任。为什麽?你真正明瞭天下是自己的天下,跟我身是一体的,我身之外没有天下,天下就是我的身。我的身绝对不是我这一个肉体才是身,所有的人,包括山河大地一切万物全是我一身。你跟宇宙融在一起了,你这一身叫法身。这天下兴亡当然你有责任,就是你的身。身外没有天下,天下以外也没有身,天下和身是一不是二。
然后你才回头想想,我怎样帮助天下消灾免难?怎麽帮助?孔子教颜回的「克己复礼为仁」。你真正把自己烦恼习气克服住,不再搞贪瞋痴慢,不再搞杀盗淫妄,不再搞自私自利,你克己复礼、礼让复礼,让就是把自私自利让掉、放下。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」,《论语》上写得很清楚,你能够克己复礼,你能以礼让来修身,天下归仁(人字旁一个二)。归仁是什麽?现在我们讲和谐世界,归仁比和谐世界讲得更加的广泛,为什麽?这个是讲天下宇宙万物都归到圣人的境界,叫归仁。
佛家《华严经》里讲的情与无情、同圆种智,这就是天下归仁的境界,成佛的境界。自己成佛了,众生都成佛,这叫做天下归仁。谁的事情?自己的事情。所以,为什麽青海有地震?我自己要忏悔自己,是我内心中有傲慢不平,感得地球有地震。为什麽冰岛火山爆发?我内心中有瞋恚、怨恨、嫉妒诸烦恼,瞋恚感得火山爆发,我要把这些恶念给断掉。为什麽会有海啸,为什麽会有洪水?我内心中有贪,贪感得洪水。把内心中贪瞋痴慢全都克服掉,天下归仁,天下太平了,真的就是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这是我们自己每个人要去做的,这学《论语》没白学。所以身修了,国自然治;身不修,国也不治。这就是不以礼让为国的话,不但治不得国,也用不得礼。礼都没有了,虽然有这些条文经典在,没用,礼已经不复存在。所以我们要兴儒,振兴传统文化,怎麽兴?我们要力行,真正自己去做,这就是在复兴传统文化。传统文化是要做的,不是靠说的。再看下面第十四章。
文章摘自:细讲论语 作者:钟茂森博士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