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。虽曰不要君。

时间:2023-04-11 09:00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。虽曰不要君。吾不信也。】
 
这一章是孔子评价臧武仲,在这里这篇「宪问第十四」。孔子在前面第十二章「子路问成人」就曾经举过臧武仲的例子,臧武仲有智慧,这个人很机智。在这里却是对他的批评,这个话是有一个历史背景。臧武仲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,他有一个封邑,就是封地,就是这里讲的防。『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』,这个防是个地名,是臧武仲的食采邑,在山东。臧武仲曾经有一次被孟氏(这是个大夫)所批评,给他定了罪。结果武仲就逃到了国外,叫邾的地方,这也是周朝末年的一个诸侯国。后来又从邾这个地方回到了鲁国的防邑,就是防这个地方。之后他就派他同父异母的兄长送礼给鲁国的国君,求鲁国国君姑且念他祖先的功勋,不要跟他计较,而且要为臧氏(就是他们家)立后,以守其先人的祭祀。当时鲁君就立了他的异母兄弟,这个人叫臧为,武仲于是就把防邑交给了臧为。之后,这里讲的「求为后于鲁」,就是为自己家立后,他把这个邑(自己的领地)给他异母兄这一家以后,就自己跑到了齐国去。有这麽一个历史背景。武仲,这里讲的「以防求为后」,就是他佔据自己防这个封地,要请求鲁君给他立后。
 
这个事孔子怎麽评判?说『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』。虽然讲他没有构成要君之罪,这个「要」是要挟,他佔据自己的领地,要求鲁君给他立后。虽然别人还没有说他是犯了要君之罪,可是孔子说我不信,也就是孔子心里面认为臧武仲已经犯了要君之罪,为什麽?假如鲁君没有答应臧武仲请求,他也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封地那里搞叛乱,所以孔子说这个话。孔子非常识人,对于臧武仲这样的评价,我们也能够相信。所以圣人评价人,看他的存心,虽然他没有进行叛乱,但是他已经有这个心。没有这个事,就不能给他定罪,但是他有这个心,那圣人就会批评。在这里我们就看到圣人非常重视忠君,忠君就是爱国。如果是不能忠君,处处跟自己的领导作对,甚至会要挟,这个人迟早会有叛乱的行为出来。讲到忠,它是出自于八德,孝悌忠信的忠,忠离不开孝,忠臣出自于孝子之门。一个人能够对父母有孝心,他才能够真正爱自己的祖国、爱自己的领导,所以儒家的教育非常重视孝道。忠,也是把对父母的孝心移过来对自己的国家、对自己的领导、对自己的人民而已。我们想要培养忠臣,最重要的提倡孝道。
 
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