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爱之。能勿劳乎。忠焉。

时间:2023-04-04 11:38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爱之。能勿劳乎。忠焉。能勿诲乎。】
 
『爱』就是爱护。这个『之』就是你爱的那个人。这个『劳』,在古注里面当作勉字讲,勉励的勉;当然也有的注解说,你爱他,要给他帮助,你自己要劳心劳力的去帮助他,这个劳当劳心劳力来讲,也可以。但是在《雪公讲要》里面,他主张当勉励讲更好,勉励就是你爱他,要勉励他走上正路,你这才是爱他。最明显的,父母爱儿女,爱儿女是不是一味的溺爱就是爱?当然不是。爱之不以道,则足以害之,害了他。所以爱护他,一定是要勉励他,这个勉就包括教诲、督促、鞭策,让他上进。那麽同理,老师爱护学生,老板爱护员工,领导爱护臣民,亦复如是。底下,『忠焉,能勿诲乎?』忠焉,焉是代词之,忠焉就是忠于一个人。你忠于一个人,就不能不教诲他,这个诲是教诲。譬如说你对一个领导你要尽忠,当他有过失的时候你应该劝谏,规劝他改过自新,这是对他的忠诚;你对自己的父母,看到父母有过失,《弟子规》上讲的「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」,这是对他的忠,这也是孝;对朋友也是这样,「过不规,道两亏」,要规劝。
 
这在《孝经》里面专门有一章叫「谏诤章第十五」,把这道理讲得很清楚,这是曾子问孔子说,「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」儿子就一直都听从父母,不管父母是对还是错,就是听从,父母叫干什麽就干什麽,这是不是就是孝顺?孔子说,「是何言与,是何言与!」这是什麽话!连说两句。换句话说,完全否定。难道父母叫你杀人,你去杀人,这就是孝顺吗?底下孔子说了一段话,非常经典。《孝经》上说,「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」,这是讲,昔者就是过去,天子有七个争臣,这个争臣就是敢于直言劝谏的这样的臣子,只要有七个人,虽然天子无道,也不失其天下,他不会丢天下,就是他不会有太严重的过失,因为有这七个争臣给他规劝。「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」,这诸侯降一格,天子是七个,诸侯就五个,有五个能够劝谏他的臣子、大夫,虽然他自己无道、昏庸,他不失其国,诸侯是一国之君。那再降下一等,「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」,大夫他自己所有的是叫一家,他只要有三个这样敢于劝谏的争臣,这样的家臣有三个人,那麽他自己虽然无道,也不会破家。「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」,士人就是读书人,现在我们讲知识分子,这是有德行、有学问的人,得到社会的尊重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得到社会尊重,不代表你就是圣人,你还是有瑕疵。孔子不是刚讲了吗,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你即使是个君子,你还有不仁的时候、你还有犯过失的时候。你犯了过失,被别人知道了,人家就在那里笑话你,诽谤就来了。所以当我们有过失的时候,如果有一个争友,敢于直言规劝我们的朋友,他来帮助我们,则身不离于令名。令名是美名,你能保全你的美名,就是你是有德君子。所以争友很重要。什麽是真正的朋友?不是说跟你好像关係很好、互相之间没有吵过架的,那就是朋友,未必。争友是能够坚持原则,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能规劝你,不让你造恶,不会让你身败名裂,这是好朋友,对待这种人我们更应该珍惜。
 
像唐太宗对魏征,那是施与厚爱,他知道这种人难得,他的贞观之治,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有魏征。所以对魏征就简直是把他看作老师一样,对他是言听计从。我跟大家讲一个例子,大家就晓得了。魏征凡是看到皇帝有做的事情不妥当,立刻就规劝,有时候甚至让皇帝觉得难堪,但是魏征也绝不妥协,敢于犯颜直谏。皇帝很喜欢养一些宠物,养了一只鹰,魏征平常常常跟他讲,玩物丧志。有一次唐太宗在玩的时候,听说魏征来了,赶紧就把这个鹰藏到自己怀里,不让他知道。魏征已经看到了,但是也不揭穿他,就跟皇帝讲话,讲了很久都不走,故意在拖着。拖到最后,皇帝怀里的鹰已经憋死了,就是这样。又有一次,长孙皇后要替唐太宗找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做妃子,有一个十六、七岁姓郑的女孩,一个官员的女儿,才貌出众,在京城里面是绝无仅有的。当时长孙皇后就请太宗把她纳为嫔妃,于是太宗下诏要聘这个女子做妃子。魏征听说这个事,立刻就入宫进谏,跟皇上讲,我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被许配到陆家,一个姓陆的人家。皇上要知道您已经是后宫很多伺候你的人了,可是你要想想百姓也有室家之欢,为人君要抚爱百姓,要忧其所忧、乐其所乐。这个郑家的女儿已经许配了陆家,皇上你不可以再以强凌弱把她聘为妃子。皇上一听很有道理,于是马上就要取消这个诏令,而且觉得很内疚,这个皇上也很难得。但是,当时房玄龄(也是一位宰相)给皇上说话,说其实这个许配他人的事是子虚乌有的,不是真实的。而且他还让那个陆家特别上了表章,申明说没有跟这个郑家的女儿结亲。把这表章都拿上来了,皇帝一看,半信半疑。魏征又来进谏,讲得更直截了当,他说陆家现在否认定亲的事情,其实原因很简单,他是害怕皇上您将来想不过来之后加害于他,所以他不敢,故意上一个表章说没有定亲,你把这个缘故想一想,你就很清楚了。这皇上才恍然大悟,于是还是收回了诏令。你看这就是有魏征,他可以不失天下,身不离于令名。魏征这样就是对于皇上的真正的忠,这个忠不是一味的讨好、让皇上高兴,那不是忠,忠是真正对他有规劝、有教导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得要学好,你的智慧、你的见地要高,你才能教诲别人。自己都是懵懵懂懂的,己之昏昏,使人昭昭,可乎?不可。
 
儿女对父母也是这样,《孝经》上也讲,「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」,真正对父母尽孝,怎麽能够让父母陷于不义?他做出不义的事,要规劝。像胡小林老师给我们提了他的一个例子,他是做生意,做生意当中往往会讲一些瞎话,即使学了《弟子规》,这习气还会有。他有一次跟人约好了要吃饭、要谈事情,后来觉得很累,不想谈了,回到家里给他的副总打电话,要让副总编一个理由跟他搪塞过去就算了。结果他儿子在旁边听到了,就跟他父亲讲,「凡出言,信为先,诈与妄,奚可焉?」学了《弟子规》真不一样,他就能够成为「争子」,要坚持原则。他父亲一听,对,自己要教孩子《弟子规》,自己得先做到,所以后来还是去赴约了。这是孩子能尽孝,不能让父亲身陷于不义。当然这是小的不义,那大是大非面前更是如此。
 
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对自己要忠,这是自爱、自重。所以一个企业家如果自己的良知底限都没有了,坑蒙拐骗,假冒伪劣,那就是不自爱、不自重。不自爱、不自重者,天地也不爱他、不重他。换句话说,他必有横灾,他不可能再久立于天地之间。《太上感应篇》这方面讲得特别多,一个人造恶的,恶不积不足以败身,最后他身败名裂,都是因为不断的积累不义。所以《孝经》上讲,「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。故当不义,则争之」。这就是爱他,这就是忠于他,包括夫妻之间。我们这个五伦关係里面,夫妇是很重要的一伦,先有夫妇,然后才有父子,才有兄弟。所以夫妇是人伦之始,人伦是从夫妇开始的。夫妇之间要讲究一个义字,你看夫义妇听,这是五伦十义里面讲的。夫要义,妇才听;夫不义,妇不能听。不能听,要怎麽办?要诤之,「故当不义,则争之」,就是坚持原则。当然,坚持原则的过程中要善巧,不能够把关係闹得很僵;闹得太僵,反而让他更不义了,他一赌气就破罐子破摔,那就更麻烦。你看臣子劝谏君主、儿女劝谏父母都是怡吾色、柔吾声,因为你的目的是要劝谏他,那不能吵架,一吵架就达不到劝谏的目标了。所以说,诤不是互相吵架,不是,是自己把握住原则,用各种善巧方便让他回头,他有不义的时候要劝他回头。所以夫义妇听,这个听是在顺的基础上又要坚持义的原则,这叫贤内助。妻子对丈夫如此,那丈夫对妻子也是如此,所以夫妇之中要讲道义、恩义、情义,都有个义来维持的。
 
五伦关係都要讲义,五伦里面就是义,五伦十义。父慈子孝,这就是父子之间的义;兄友弟恭,这是兄弟之间的义;夫义妇听,这是夫妇之间的义;君仁臣忠,这就是君臣的义;长惠幼顺,这就是朋友的义,朋友有信,这也是义,信义。这就是待人、与人交往之道。与人交往都是用一个爱心,爱心表现在劝勉、教化,所以爱之能勿劳乎,这个劳就是劝勉,劝勉他断恶修善,破迷开悟,甚至转凡成圣,这是真正的爱他、真正对他的忠诚,就是教诲他。首先你自己做好样子,这是身教,然后是言教。所以对大众、对众生最大的恩惠,莫过于用圣贤教育来教化众生。我们的恩师这一生选择这个行业,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五十多年,一辈子,这是真正爱众生,爱他就得教他,不能让他迷惑颠倒、造业受报。我们再看底下一章。这个第七章,刚才这章,蕅益大师没有注解。
      
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