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或曰。管仲俭乎。曰。管氏有三归。官事不摄。焉得俭。】
我们先看到这里。因为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,这可能就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。因为大家都认为管仲是贤人,怎麽夫子这样评论他?他讲的这个器量小,到底什麽意思?所以有人就问,『管仲俭乎?』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讲,「或人盖疑器小之为俭」。有人就可能会疑惑,是不是夫子讲的器量是指他很节俭,不舍得用那些物品?是指这个方面说他器量小,倒不是批评他。有人就可能怀疑这个,所以就问,是不是管仲很节俭?节俭也是美德,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
结果夫子不以为然,他说,『曰:管氏有三归,官事不摄,焉得俭?』朱子解释说,「三归,台名,事见《说苑》。摄,兼也。家臣不能具官,一人常兼数事。管仲不然,皆言其侈」。三归,朱子解释为三台,这是台名。什麽叫台?这种说法不一,对三归这个词古注有很多种解释。有的人说管仲娶了三个太太,这是一种说法;朱子根据《说苑》的文献里面讲,说是三台。三台可能是三栋楼这个意思,楼台。这楼台可能是像府库、仓库一类的,装很多东西,证明他家里物品丰富,要三栋楼才能够装得下。也有的说管子(管仲)有三个住处,就是三个地方住,这也是富贵的人才有三个地方住。也有的说,管仲到了老年,齐桓公感念他的功勋,给他赐三归,这三归就等于国君的赐品,赐给他的。当然赐得很多,可能是用三个仓库才能藏得了这麽多的东西。这些说法众所纷纭,都是在解释管仲实际上他的生活并不节俭,他有很富贵的生活,甚至是很奢侈的。根据雪公老人的意思,是管子到老年的时候,齐桓公赐给他三府库的东西,还是取这种说法比较说得通。这是讲三归。
「官事不摄」,这个摄是兼的意思,就是兼职。管氏,管子家里有很多的佣人家臣。「家臣不能具官,一人常兼数事」,就是每个家臣本来可以做不同的事情,一个人可以做多种工作,可是在管子家里面,官事不摄,就是每个人不用兼职,只做一桩事情,必定是他有很多家臣。这里可以看出管仲家里面非常的富有,家臣、这些工人很多,这都是讲他生活的奢侈,所以「焉得俭」,这怎麽能够叫俭?所以他生活并不节俭。
因为当时管仲得到的这些东西,他的财产很多都是齐桓公赐给他的,所以按照礼来讲,长者或者是君上赐给自己的东西不能够不受,要接受,所以他接受了,那也是属于礼。所以当人听到孔子说「焉得俭?」管仲并不节俭,就继续问,是不是管仲不知礼?「然则管仲知礼乎?」这个人又继续向孔子请问,管仲知不知礼?底下孔子就给他辨明,管仲实际上不知礼,不知礼当然也就不能够依礼行事了。孔子是怎麽说法?
【邦君树塞门。管氏亦树塞门。邦君为两君之好。有反坫。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礼。孰不知礼。】
《朱子集注》的解释说,「或人又疑不俭为知礼,屏谓之树。塞,犹蔽也。设屏于门,以蔽内外也。好,谓好会。坫,在两楹之间,献酬饮毕,则反爵于其上。此皆诸侯之礼,而管仲僭之,不知礼也」。这是说到,有人怀疑管仲不节俭是因为受到国君的恩赐,不敢不接受,所以管仲是不是属于知礼的?孔子这里讲的『邦君树塞门』,这个树其实是一种屏障,屏风把它竖在门口,这屏风就挡住了里面,就我们现在讲的屏风。「塞,犹蔽也」,当蔽字讲,就把里面隐蔽起来了,有屏风的门就叫做塞门,这是隔开内外。这个是国君才有资格用这种装饰,他是为了有别于内外,所以有这麽一个塞门。又说到「管氏亦树塞门」,管仲也用国君的这种方式,这属于违礼。他属于大夫,他不能用国君的这种塞门。
然后又说到,『邦君为两君之好,有反坫』。所谓的坫,朱子讲两楹之间,楹就像柱子,两个柱子之间用土筑起一个小土台子,可以放食物、酒器,有点像小宴会桌。当邦君为两君之好的时候,好是好会,大家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会合在一起的时候,大家来修好、结盟就会用这种礼,就在这个土台子上大家一起喝酒。「献酬饮毕」,也就是大家互相的敬酒,喝完之后,把这个空酒杯子反过来放在土台子上,所以叫「反爵于其上」。其就是代表这个坫,所以「有反坫」是这麽个解释,把酒杯子反扣在这个土堆子上、土台子上,这是诸侯之礼。结果管氏又用这种礼,大概他跟朋友聚会的时候,他也搞这麽一套,这属于僭礼,僭越了天子的礼。所以孔子批评他,管仲而知礼,孰不知礼?像管仲这样的人要是知道礼,那还有谁不知道礼?这批评的也是很重的。换句话说,管仲根本不识礼,就变得狂妄自大,大概是以为自己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了,以这个功勋而自居。所以孔子就评论管仲这方面的缺陷,说管仲器量小。当然孔子看问题非常客观,在这里他批评管仲,在后面《论语》又有讚叹管仲,就是刚才讲到的,「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」。这是因为子贡疑惑,向孔子请问,他以为管仲是一个非仁的人,不是仁者,他不仁。因为子贡心里以为,齐桓公杀了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,齐桓公没登上国君位子的时候叫公子小白,他为了争王位杀公子纠。管仲辅佐公子纠,为什麽公子纠死了以后,他不能像召忽那样去自尽,为公子纠而死,却反过来去辅佐公子纠的敌人,辅佐齐桓公?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仁人?子贡问孔子,孔子就解答,说像管仲这样辅助齐桓公,建立盟主的功绩,主要是率领诸侯尊重周天子,这是使天下安定、万民受福,所以管仲也能称为是仁人。孔子是从他的功勋来评论管仲。他的功勋,一是辅佐桓公安定天下,这个还是当时的贡献;真正更大的功勋,是他能维护人伦为主的中华文化、周朝传下来的道统,不至于使非礼非义的夷狄外族把中华文化给戕杀掉,这是使天下后世人民受其恩赐的,就这一点功勋而言,孔子认为管仲也是仁人。所以说「微管仲」,没有管仲,微是当无字讲。没有管仲,我们现在都得披着头发。你看真正有文化的人,儒家古代都是结着发髻的,不会披头散发,只有那些不懂得礼仪文化的人披头散发。所以说如果没有管仲,我们现在可能都披头散发,像那些夷狄外族的人一样,在左面扣扣子。可见得孔子着眼是天下人民,以大公的思想来立论。评论人,他是以公而不取私,以大而不取小,这是儒家论人论事的准则。但是说管仲十全十美,他是个圣人,他是个大器量的人,孔子就不同意。评论管仲本人,孔子也是很客观的,这里就评论他了。
《朱子集注》当中有一段话说,「愚谓孔子讥管仲之器小,其旨深矣。或人不知而疑其俭,故斥其奢以明其非俭。或又疑其知礼,故又斥其僭,以明其不知礼。盖虽不复明言小器之所以然,而其所以小者,于此亦可见矣。故程子曰,『奢而犯礼,其器之小可知。盖器大,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』。此言当深味也」。朱子这段话是解释为什麽孔子评论管仲器量小,里面有很深的意旨。这里有人不知道孔子的深意,听到孔子评论管仲器小,就怀疑是不是孔子以为管仲很节俭,这才称为器小,用的不多,这器小。但是孔子就驳斥了,说明管仲是奢侈的,他不是节俭的。然后人又怀疑,孔子说他奢侈,因为是齐桓公的恩赐,管仲不能不受,这也是知礼,管仲是不是知礼?孔子又驳斥,管仲是僭越诸侯之礼,那是不知礼的。孔子没有明说为什麽管仲器量小,但是这两个驳斥的论点,也就基本能够明白器量小之所以然了。
什麽叫器量小?程子的话来讲「奢而犯礼」,又奢侈、又犯了礼,这就是器量小。我们从这里看管仲,更重要是看自己。所谓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,自己有没有奢侈,有没有违礼?如果有,自己可能比管仲器量更小,管仲还能够匡扶、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,咱们更不行了,是小之又小。「盖器大」,这个器量大是什麽意思?「则自知礼而无此失矣」。知礼,一切依礼而行,这是大器量的表现;还有节俭,这是大器量的表现。所以孔子崇尚温良恭俭让,温、良、恭、让,这是讲礼。温是讲外表温和庄重;良是内心,心地善良;恭是恭敬,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;让是礼让,跟别人一定是礼让,这是讲礼。再者能俭,你看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包括了,这才是器量大。所以,孔子才能称为是大器,器量大的人,管仲还不够资格。所以这里的话有深味,我们自己关键要反求诸己,自己好好检点,如果自己是小器量,要变得大器量才行。
朱子又引苏东坡的话,苏轼,这是宋朝的大文学家,他也着有《论语说》。苏轼有段话说,「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,则其本深,其及者远,是谓大器。扬雄所谓『大器犹规矩准绳』,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。管仲三归、反坫,桓公内嬖六人,而霸天下,其本固已浅矣。管仲死,桓公薨,天下不复宗齐」。苏轼这段评论也是很好。他讲什麽叫大器?自己修身,修养自己的德行,然后齐家治国,「修身正家以及于国」。这个根本很深,根本是德。《大学》里讲的「德者本也」,要有深厚的道德,然后你感化的范围就远了,这叫大器。我们看管仲和孔子就能明瞭,管仲成就大业也只是在当时,只是成为历史辉煌一刹那;孔子虽然他没有做到管仲这样的功绩,但是他以自己修身立德,推广圣道,天下万世都得到他的恩惠,所以孔子比起管仲,远远超过。
苏轼(苏东坡)引扬雄的话,扬雄是西汉的思想家。扬雄说,「大器犹规矩准绳」。所谓大器,像规矩准绳那样。规矩和准绳谁来立?自己来立。怎麽立?按照圣贤教诲,学圣学贤,成就圣道,这叫自治。你自己修好了,然后治人,使大家都向你学习,以你为榜样。你做大家的规矩准绳,你就是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。你做大家最好的样子,大家都跟你学,那麽你就是自利利他,你就是明明德、亲民,最后止于至善,这叫大器。管仲有没有做到真正自己修身?当然不能说没有,但是修得不圆满。你看他这里讲到三归、反坫,三归是他奢侈、不节俭,反坫是说他越礼。齐桓公虽然是称霸天下,但是内嬖六人,他也宠爱美色,嬖是宠爱美色。所以他虽然称霸天下,他的根本还是浅,既然是根本浅,那他的霸业也就浅。所以管仲死了以后,齐桓公死了以后,天下就不再宗齐,齐国就不再是大家的领导,他就失去霸主的地位了。
孔子这里讲管仲器小,我们就明白是责备他,批评管仲奢侈、越礼这两方面。当然也是就事论事,个人的是非好丑,我们都要看到,我们不能抹杀管仲的功绩。但是也不能够一味的把一个人捧到至高点,好像是完人一样,这也不对,要非常客观的来论人。
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做一个点睛的说明,「一匡天下处,是其仁。不俭、不知礼处,是其器小。孔子论人,何等公平,亦何等明白。盖大器已不至此,况不器之君子乎?」这是讲管仲一匡天下,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,这是他仁的地方,所以孔子讚叹他是仁人。几近于仁,基本上可以称为是仁人,当然还不完美。管仲有他不节俭的地方,他有三归,三府库的这些财物,就是不节俭,当然他家里很多佣人也是不节俭的地方;还有不知礼,他僭用诸侯之礼,这是不知礼的地方,这是说明他器量小,不是个大器,是个小器。所以孔子论人多麽公平(非常的中正),多麽的明白。他有好的地方我们讚叹,他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得明白,不能够一味把一个人捧上天,这样容易误导社会大众,以为全部学他就是最好的。不是,他也有不好的地方,我们不能学他,这是孔子着眼于教化天下万世人民。不节俭、不知礼,「大器已不至此」,大器的人已经不会至于做到这样的,有这种毛病。也就是大器之人必定会节俭、必定会知礼,更何况不器之君子?
孔子讲「君子不器」,不器又比大器又高一层。大器还是个器,只是大。大器当然比小器是好,不器又比大器要好。不器,我们就可以根据孔子的思路推下去,一定是什麽?节俭到极处,知礼行礼到极处、到圆满,必定成就温良恭俭让的厚德,心里没有分别执着,他才能不器。这器是什麽?是器具。一个器具只能有一种功用,这叫器,第二种功用就不行了;君子不器,他是没有固定的功用,他在哪里都能做到最好,这是因为他有高尚的品德做根本。像棵大树,根深,它的枝叶就繁茂,不管在哪个方向的枝叶花果,都是非常的繁荣。所以,必须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分别执着,这才能做到不器。
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。有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文章摘自:细讲论语 作者:钟茂森博士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