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张问。十世可知也。子曰。殷因于夏礼。所损益。可知

时间:2023-03-19 08:27   编辑:钟茂森   点击:

【子张问。十世可知也。子曰。殷因于夏礼。所损益。可知也。周因于殷礼。所损益。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。虽百世。可知也。】

 

 

 

这里是子张请教夫子。子张是孔子的弟子,前面我们看到他也有请问,他「学干禄」,就是学求从政之道。他姓颛孙,名师,字子张。『子张问十世,可知也』,这个也,做乎字讲,可知乎,它是一个请问。这是子张问,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不可以预先知道?这个世就是朝代,改朝换代就是过去一世。在这里,夫子就礼来回答。因为子张看到夏商周三代,也就是三世,它们的典章、礼制都有变更,每个朝代有不一样,所以子张问十世以后,如果是十个朝代过去之后,这个制度会变成如何,可不可以知道?

 

 

 

孔子在这里引征三代礼的沿革,然后再答疑未来将如何。这里讲到的『殷因于夏礼』,这个殷,第一个殷是殷朝,就是殷商。因于夏礼这个因做依字讲,也就是殷商王朝建立之后,它的礼制是依于夏朝的礼制,只是有所损益,『损益』就是加减,有增加的、有减少的。我们想到,增加减少的部分,肯定是原来有不合时宜的,就把它减掉、废掉,有那些需要增加的、原来没有的部分,就要增加。到了周朝,周朝的礼又是依殷商的礼而建立,又有一些损益,有增减。三代以前的,因为文献不足,所以孔子就没有办法引征,但夏商周三代这是有文献可考的。从这个过去的经验我们来预测未来,所以孔子讲『其或继周者』,继就是继续,继周之后而有天下的那个王朝。孔子在的时候是周朝末年,春秋时期。周王朝以后接下来的朝代,它必定也是依于周礼而有损益。就这样的一世一世,不要说十世,『百世』,亦『可知也』,可以知道,这个礼制必定是依前面朝代的礼制有所增减。礼里头有需要增减的,也有不需要增减的,需要增减的都是礼的枝末,不能够增减变更的是礼的根本。

 

 

 

礼的根本是什麽?就是五伦十义。所谓五伦,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係,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,这个关係不能变更。夏商周的时期人有这五种关係,现在社会人也有这五种关係,他也有父子,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,就有父子关係;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,你在一个企业、一个单位工作,自然就有君臣的关係;也必定有兄弟、有夫妇、有朋友,这个是没办法变更。五伦不能变更,十义也不能变更,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係中,我们要承担什麽样的义务,应该扮演什麽样的角色。譬如说父子,是父慈子孝,这个慈和孝就是义务,我们必须要做的。君仁臣忠、夫义妇听、长惠幼顺、兄友弟恭,这些都不能变更的。所以这个根本是超越时空,只要有人的地方,礼的根本必须要有,否则就成乱世。

 

 

 

朱子讲到,「三纲五常,礼之大体,三代相继,皆因之而不能变。其所损益,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,而其已然之迹,今皆可见。则自今以往,或有继周而王者,虽百世之远,所因所革,亦不过此,岂但十世而已乎。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,非若后世谶(音衬)纬术数之学也」。朱夫子给我们点出,三纲五常是礼之大体,大体就是根本的意思。什麽叫三纲?所谓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纲就是纲领,就像主轴。君为臣纲,臣要服从于君;父为子纲,子要服从于父;夫为妻纲,妻要顺从于夫,这才和谐。当然,这个和谐是双方共同努力的,君对臣,就是领导对被领导的要仁爱,被领导的下属对这个领导才能够忠,所谓君仁臣忠;父慈子孝,父对子要慈爱,儿女对父母才能孝顺,他们是相互关联;夫对妻要义,妻对夫才能顺,她顺的不是这个人,是顺这个义,如果夫不义,怎麽能让妻顺?她的气不顺。五常讲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所谓常,就是永恒的。这个常德,不管是什麽时候,古时候或者现在都必须遵守,超越时间;中国遵守,外国也要遵守,超越空间。如果不遵守这五常德,天下就大乱。

 

 

 

所以礼的根本在于三纲五常,三纲五常不是人刻意制造出来的,它是随顺于自然的和谐之道,所以礼就是恢复这些和谐的做法。所以说礼是「天地之序也」,天地秩序非常和谐,你看日月星辰,它们的运行自有轨道,不能乱,这是礼,天地之序,很有秩序。所以我们能遵礼而行,自然能够社会和谐。这三纲五常是礼的大体、根本,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变更;所制定的礼是条文、制度,语言上有出入,但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根本,所以叫依之而不能变。「因」就是依,要依据这个根本,所增减损益的不过是那些文章制度、礼仪,一些形式上的规范、做法。有小过、有不及,过分的就要把它减少,不及的就要增加,这就是有所损益。现在「而其已然之迹,今皆可见」,这个已然,就是已经损益的部分、增减的部分,这些迹象,我们,朱子那时候宋朝也能够见到。证明已经,礼的文章制度、礼仪做法确实历朝历代有变更,但是它的大体、根本不能变更。明白这个道理,「自今以往」,从今以后,孔子当时讲周朝以后称王的,那是另外一个朝代兴起了,下面的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,孔子没看到。秦后面有汉,汉之后三国时代,然后西晋、东晋,到南北朝,到隋朝、唐朝,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这历朝历代下来,礼的根本都没有变。所以,即使是一百个朝代以后,「百世之远,所因所革,亦不过此」。所因,就是所依据的礼的根本,绝对不能变化;所革,革是改革,有损益的、增减的部分,我们也能够知道,那都是小的部分,形式上的部分。所以何止十世可知?百世亦可知。所以圣人用这种礼来推测未来,他这种预知未来不是用那些算命、算卦来预卜,所谓「谶纬术数」,简单来讲就是算命算卦,阴阳五行的推断。那些能不能推断?当然也是有它的准确度,可是圣人不需要用这个,他掌握了理,天理、道理,自然未来就可以预知。所以,有学问的人从一点一面就能够预测久远,正因为他掌握了这个道理。

 

 

 

朱子又引胡氏,这是南宋初年的学者,胡寅,字明仲。「胡氏曰:子张之问,盖欲知来,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。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,不可一日而无礼。天叙天秩,人所共由,礼之本也。商不能改乎夏,周不能改乎商,所谓天地之常经也。若乃制度文为,或太过则当损,或不足则当益。益之损之,与时宜之,而所因者不坏,是古今之通义也。因往推来,虽百世之远,不过如此而已矣」。胡氏讲到,子张问这个问题是想知道未来社会是什麽样一个状况。圣人,就是孔子,用过去的经验来给他说明未来的情形,这个道理就在于圣人懂得抓住根本,他知本。什麽是本?以修身为本。从修身到齐家,到治国平天下,就是「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」,为天下是治理天下,都是讲一个礼。这个礼是礼制、礼节的礼,「不可一日而无礼」。礼是修身、治国、平天下所依据的,乃至你成圣人,也是克己复礼的功夫而已。所以礼是「天叙天秩」,这个叙和秩都是讲秩序,天就是讲自然,自然的秩序,没有人为规定的,自然而然。你遵守它就能和谐,不遵守它就不和谐,这叫天道。人必须共同去依据、遵守,这是礼之本。所以礼的本是天道,是自然之道,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五伦十义、三纲五常,这是礼的根本,不能变更。乃至到现代社会也不能变更,如果变更,一定是乱世,一乱世,必定改朝换代。改朝换代之后,还要恢复这个礼,所以还是不能变更。

 

 

 

所以礼对国家多麽重要!每个朝代的建立,第一个国君要做的事情是要恢复礼。因为推翻一个朝代一定会有战乱,前朝一定是黑暗的,民心不服,后一个朝代推翻前一个朝代,所以,必须建立礼制,制礼作乐,让民心归顺。假如建立朝代之后,没有去制礼作乐,人们就无所适从。因为做什麽事都要符合礼,你看小孩长大要有冠礼,结婚有婚礼,父母去世有丧礼、有祭礼,这些礼都是帮助人心安定。假如没有礼,大家也不知道该怎麽做,都自己盲目做自己一套,这个社会叫礼崩乐坏的社会,那还得了!这就是危险。所以,英明的领导人一定是首先制礼作乐,为人民百姓的行为做一套规范,这个规范一定是符合礼的根本,就是五伦十义,就是三纲五常,这是天之道。你符合天道,你就能和谐;不符合,一定是有乱。作乐,乐是什麽?音乐,泛指一切艺术。艺术也是帮助我们净化人心、提升道德、和谐社会的,这种乐才叫雅乐,才是美善的乐;而不是那种惑人心智的乐,这是讲到娱乐的这些节目、媒体里这些传播的内容,都要进行整顿。

 

 

 

所以礼的根本,商朝不能改夏朝的,周朝不能改商朝的,这叫做「天地之常经」,经就是常久的意思。刚才讲的仁义礼智信叫五常,超越时空的,不能够变更。对于能变更的,只是一些制度文章,很具体的形式的规范,太过的就要减少,不足的就要增加,有损益增减。这是什麽?现代有句话讲,与时俱进,与时俱进的是可以损益的,符合现代社会。所以礼是需要现代化,也需要本土化,不能够原原本本照搬前朝的,那个肯定有不适用的。但不适用的必定是那些枝末,根本不能变,这是讲到这一章孔子真正的意思。因往而推来,根据过去的这些经验,我们来推测将来,百世也不远。现在,从周朝到现在还没有百世,即使一百世之后,也不远,亿万年之后,还是要遵循古圣先贤所讲的仁义礼智信,五伦十义,这个没办法变更,这叫常道。

 

 

 
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到,「知来之事,圣人别有心法。与如来性具六通相同,如明镜无所不照,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」,我们先看到这里。这个「知来之事」就是预知未来的事情,圣人有没有这能力?有。他有特别的所谓心法,这个特别是对凡夫而言特别,其实并不是什麽特别,为什麽?预知未来的能力,我们叫神通,是我们真心本性本有的能力,我们本来就有这个能力;只是现在迷失了,这个迷失不是真正失去,是因为迷了,它不起作用。圣人证得真心本性了,这些神通能力自然现前,跟如来自性所具有的六种神通完全一样。

 

 

 

六种神通就是所谓的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和漏尽通。天眼洞视,什麽地方都看得清清楚楚,你从这里一看,美国华盛顿DC的白宫,奥巴马总统在做什麽,你能看得清清楚楚,天眼通,你不需要望远镜,不需要藉助科学工具,自然有这个能力;天耳通,你能听到外星人讲话,就好像耳边在响着,天耳彻听;他心遍知,一切人、一切众生心里想什麽,你就知道;宿命通是过去未来你都能够清清楚楚,过去世,生生世世无量劫发生的事情,乃至未来无量劫发生的事情,你都能明瞭,这是宿命通;神足通,是你的神通能力变化自在不可思议,孙悟空是七十二变,七十二变算不了什麽,如来可以变无量身相,都是为了度化众生,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,无量身相,神足,神是神通,足是满足、圆满,一丝毫不欠缺;漏尽通,漏就是讲烦恼的意思,烦恼尽,没有烦恼,自性圆满现前,得大自在了。

 

 

 

这是如来六通,这个人就称为圣人,为什麽?他完全恢复自性性德。待人处事接物,用心如镜,像明镜照物,照的时候清清楚楚。我们照镜,看到镜子里有人,这人一走,镜子里没有任何的印象留下来,马上空了。实际上,不仅是说没照的时候是空,照的时候它也是空的,你照着一个人,镜子里真有人吗?没有,空的,照的当下就空,空和有不二。为什麽能照?因为这个镜子它平,平镜,它照得很清楚。如果镜子有凹凸的话,就照得不真,变形了。我们看哈哈镜,那是变了形的,哈哈镜照得不真,照变形了,它也能照,但是已经变了,照不到真相。凡夫的心就好像那个照相机的胶捲,一照就落印象,洗都洗不掉;如来用心如镜,一照之后,照得很清楚,照完了马上没了。这种神通实际上本性自然带有的,只要你的心平静下来,怎麽平静?没有烦恼就平静,没有妄想就平静。有妄想烦恼在那里搅动,就好像一湖清潭水搅得波浪起来了,哪能照到?这波浪没有了,风平浪静了,水平,这时候就能照了。所以如来六通跟所谓外道的通不一样。所谓外道是心外求法,叫外道,他不是往自心本性上求,往外面境界上攀缘,那是叫心外求法,叫外道。外道他也能修成五通,他能有天眼、天耳、宿命、神足、他心,但是他没有漏尽通,他有烦恼,他没有漏尽,他只有五通,这五通他修来的,那是很小的,它不圆满,跟如来自性所具有的这六种神通没得比。这是圣人的「别有心法」。当然子张没悟得这麽深,孔子也不可能跟他讲得这麽深入,因为子张是心外求法,他属于外道,心外求法。所以子张鹜外,这蕅益大师讲,「子张鹜外,尚未能学孔子之迹,又安可与论及本地工夫?故直以礼之损益答之。然礼之纲要,决定不可损益。所损益者,因时制宜、随机设教之事耳。若知克己复礼为仁,则知实智;若知随时损益之致,则知权智。既知权实二智,则知来之道,不外此矣。言近指远,善哉善哉」。这是讚叹孔子解答学生的问题既契理又契机,故称「善哉善哉」。第一个善,讚叹他契理;第二个善,讚叹他契机。子张的根机,他没有悟性,没有悟自性,他总是心外求法,想预知未来,他没有学到孔夫子真正的心法,孔子也不能跟他谈论得这麽深。本地功夫,就是他讲的真心心地的功夫,那是见性的人才能够达得到这个功夫,子张还差得远,所以孔子就用礼的损益来回答他。

 

 

 

讲到可损益,必定有不可损益。不可损益的是「礼之纲要」,五伦十义、三纲五常,这不能损益;能损益的只是因时因处有些调整。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,就是我们现在讲要现代化、要本土化,这是随机设教,随顺这个时代的根机,这时代众生的问题,我们要制定对应这个众生根机的礼,帮助解决众生的毛病,这随机设教。圣人讲「克己复礼为仁」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回归到礼。这个礼是回归到礼的本体,礼的本体是道,这叫做「为仁」,修仁。能通达这个,叫「实智」,实是真实的,真实的智慧。懂得认识本体的智慧,他就能够不变,他抓住不变的根本,礼之纲要不变,他就能克己复礼。「若知随时损益之致」,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,随顺众生根机设教、设礼,这属于「权智」。权是「行权方便」,权巧,能够契众生的根机,这种智慧叫权智,我们讲权巧方便。圣人具有权实二智。光有实智,你只懂得根本,你能不变,但是你不能随缘,不能够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来做调整,你也帮助不了大众,所以有实智必定要有权智。如果光有权智没有实智,就成为魔了,你所制定的这些制度规范大家很喜欢,可是它不符合礼的根本。

 

 

 

我们举简单的一个例子,譬如说美国现在有很多州立法,同性恋合法。制定这个制度,这是不符合礼的根本,但是有一部分人很喜欢,这是什麽?它能够随缘。但是没有不变的东西,它只搞方便这方面,它没有真实的,这个方便就变成下流了。所以古人讲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就是只有权没有实。所以权实二智都不可少。能够预知未来的方法,不外乎就是权实二智的运用。孔子很善巧的用礼的损益来说明,言近以指远,通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状况,来告诉子张未来会是怎麽样。所以蕅益大师称讚孔子的智慧,这种教学的善巧真是完美,「善哉善哉」。

 

 

 

江谦有一个《补注》也补得很好。他说,「礼,有理有事。不可损益者,理也;所可损益者,事也。故虽百世可知也」。这一说让我们十分的明白。这个礼里头有理的部分、有事的部分,当然,理离不开事,事后头也必定有理。理要依事来显,显发出来,如果没有事,这理也是空理;事由人来制定,这个礼制,人为去做,人为去创作,但是要符合理,这个理是不可损益的,不能增减,不能变更的。什麽是理?五伦十义是理,这个不能变更;可以增减变更的,属于一些事,这个事是枝末的事。这样我们就能了解百世的礼制会是如何了。我们再看《论语.为政篇》最后一章,第二十四章。

文章摘自:细讲论语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钟茂森博士
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