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定公问。一言而可以兴邦。有诸。孔子对曰。言不可以若是。其几也。人之言曰。为君难。为臣不易。如知为君之难也。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。曰。一言而丧邦。有诸。孔子对曰。言不可以若是。其几也。人之言曰。予无乐乎为君。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。如其善而莫之违也。不亦善乎。如不善而莫之违也。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。】
这一段比较长一点。『定公』就是鲁定公,鲁国的国君,常常向孔子请教问题。在这里他来请教,他问的是一个成语,『一言而可以兴邦』,这是一句古成语。鲁定公就有点怀疑,一句话就能够有这麽大的功用吗,可以兴邦?所以他来问:『有诸?』这个诸就是之乎的合音,有之乎?就是有这个道理吗,有这麽大的功用吗?就这意思。『孔子对曰』,孔子就回答鲁定公,『言不可以若是,其几也』。这个言就是话,就是这一句成语所说的,一言可以兴邦,这一句话就能够兴邦,那恐怕还不能够这样说。因为一句话就能把国家兴起来,大概不能做到。可是「其几也」,这个几当近字讲,就是近似。就是,虽然我们不能说一言可以兴邦,但是你要说一句有用的话、有道理的话,那是可以跟兴邦接近。
孔子说得也很客观,底下他举一个例子。『人之言曰』,人,就是举这麽一个人,不定哪个人,有人说,『为君难,为臣不易』。为君,这就是指做国君,做国君你当然得要办理国家大事,这是很难的,就是很难为。为臣也不易,为臣也是参与办理国家大事,也不容易。这是一句话,有人说过这麽一句话。底下说,『如知为君之难也』,如果这个为君者,这个领导人,深知为君之难,做领导是很不容易做。他知道这个事,他就会很慎重,会一丝不苟,这句话对他就管用了。这等于提醒他,知道既然很不容易做,那我真得要全副心力、一丝不苟的来做好。『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』,这不就等于说这句话,「为君难,为臣不易」这句话就等于一言接近于兴邦了吗?这当国君的真懂得要慎重,那国家也就能兴起来。这是举这麽个例子来说,这都是在劝鲁定公。你看孔子善教,别人一问他,他马上就抓住机会教育,教导鲁定公,而且教得很有艺术性,都是在提醒他。因为孔子对鲁定公来讲,鲁定公是君,他是臣,所以他对鲁定公讲话的方式不能像对冉有那个方式,不能像对弟子一样,当然说得很委婉。
下面定公又问,『一言而丧邦,有诸?』这是反过来,讲一句话就能够让一个国家灭亡,有这个道理吗?孔子回答的意思也是相同的,『孔子对曰:言不可以若是』,就是不能这样说。但是『其几也』,这也就能接近了。底下又举例说,『人之言曰:予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』,这是有这麽一个人讲这一句话,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,我,予就是我,「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」,就是我为君唯一的乐趣在于哪?就在于别人听我讲话,都不敢违背。「莫予违」,就是不敢违背我。「唯其言」,就是我的话。大家对我的话是唯令是从,不敢违抗,所以这使我觉得当国君很有乐趣。如果有人说这个话,这是孔子举个例子,那麽会是如何?孔子下面就加以辨别,『如其善而莫之违也,不亦善乎』,就是别人都不敢违背我的话,那我的话如果是善,其就是我的话,国君的话,国君的话如果是善的话,是正确的话,那当然别人不敢违背,「莫之违」,别人不敢违背,这当然是善,「不亦善乎」。反过来,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』,如果我讲的话是不善的,别人也不敢违背,那『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』,这个结果可能就会要亡国了。很多的那种暴君,刚愎自用的君主,别人都不敢违背他,最后他就亡国了。这是孔子举出这麽一个例子,说明一言而丧邦。这个话虽然不是说就这一句话就能把国家灭掉,但是也接近。讲这话都是提醒鲁定公,做为一个国君,做为一个领导人,要知其难,知道为政之难,所以要用敬慎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工作。而且要去骄纳谏,不能骄慢,不能自以为是,要懂得採纳别人的意见。
这当然不光是为政者,任何一个人都如此,纳谏者有福。如果一个人不肯纳谏,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,别人给你建议,你就拒绝,人家给你讲一次你拒绝了,别人不会再给你讲第二次,你就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了。你不知道自己有什麽错误,所以自己的恶是愈积愈多而不自知,积小恶为大恶。恶不积不足以败身,到自己身败名裂的时候,后悔都来不及。所以我们老恩师常常提醒我们,年轻人不能够太早冒头,太早就出名不是好事。为什麽?你出了名,人家不敢跟你说真话,见到你有毛病也就不敢说,真的,那就很危险了。你想想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肯定有过失,可能你比别人稍微好一点,别人把你推出来。推出来之后,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真了不起,觉得好像别人都不如我,目空一切,那就是堕落,骄慢的心一起来,立刻堕落。所以孔子讲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足观也已」。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人,圣人。你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,才华,可是你要是骄傲、要是吝啬,这就不用再看了,那一定会失败,自古以来这种人太多了。当然周公这样的人,他绝对不会骄傲。你看记载中说,周公是「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」。他在洗头的时候,有人来找他,头还没洗完,把头发一捲,立刻出去见客,毫不怠慢。见完客之后回来继续洗发,还没洗完,又来了客人,又把发一捲,又出去。三次如是,叫一沐(一次沐浴)三握发,你看人家一点傲慢心都没有。吃饭,一次吃饭,见到有人来跟他讲话,立刻把嘴里的饭吐出来,跟人家说话,接待人;说完之后,饭还没吃完,继续吃,又有人来,又吐出来,一饭三吐哺。周公这圣人,你看那种谦德,所以谦受益,满招损。
为什麽我们会障碍这麽多,为什麽我们事事不如意?自己真的得反省。月亮到盈月的时候,它都得亏。一个月只有一天是满月的,不能老满月。水盈了,它得溢出来。天地鬼神也都嫉恨那些骄傲自大的人,人也更是讨厌骄傲自大的人,所以真的要去骄纳谏。现在我真的是愈来愈感觉到,有人给我们提出批评意见,是自己最大的福报,所以请大家多给我批评,哪怕是狠狠的批评、指责,我都欢喜接受。我妈就是对我经常狠狠批评,我是比较习惯于被狠狠批评的。从小到大基本上跟妈妈在一起,差不多一、二天就被狠批一顿,所以非常习惯。现在有点不习惯,妈妈不在旁边了,没人狠狠批评我,大概许多毛病习气自己都见不到。我妈就常常提醒我,世上有人狠狠批评你的,那你真的得感谢,那是你的老师。你说这世上有谁肯给你狠狠批评?除了父母以外,就是你的老师会这麽做。那个老师还是真正爱护你的老师,他才这麽做。一般人他不敢这麽做,怕得罪你,你会记恨在心,何苦来?犯不上跟你结怨。所以你看看孔子在这里,就这样暗示鲁定公。鲁定公就不是做得很好,孔子在这都是点他,点也只能委婉的点,因为他是国君,高高在上。你这福报大,要是说重一点,你受不了,责怪起来,那何苦来?所以你看孔子对他都是讲得很柔和,提醒他去骄纳谏。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,「四个几字一样看,皆是容易之意。传曰:几者,动之微,知几其神。可以参看」。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画龙点睛,这一大段文点出四个几字。这四个几字,你看前面讲到的,「言不可以若是,其几也」,这是一个;「如知为君之难也,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」,这第二个几字;第三个也是讲「言不可以若是,其几也」;第四个几,「如不善而莫之违也,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」。四个几字,都是讲容易。如果这一句话我们没落实,可能很容易就会丧邦,亡身辱国,这都是提醒他。底下引「传曰」,这个传是孔子所注的《易经.系辞传》。孔子对《易经》注了十传,这是一个传。「几者,动之微,知几其神」。这里实际上是两段,第一段是「几者,动之微」这一章,蕅益大师让我们结合《系辞传》里面讲的一起参看。《易经.系辞传》里面讲,「几者,动之微」,这个几是微动,很细微的一动,这叫几。往往吉凶祸福最初的那个预兆都是很微细的。这个动,实际上最初的动,是心动。善念一起的时候,还没有发出来,还没有表现在言行上,这叫几,这个念头就招感福报,善的果报是福。如果这一个念头是恶,招感的是祸患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上讲得好,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」。人的吉凶祸福,最初就是起于一念。刚刚动念头的时候,如果自己不发觉,这个念头是恶念,让它还相续,让它扩大,让它发动,造业了,那大祸就会跟随而来。所以孔子这里提醒鲁定公,一言几近于兴邦,也几近于丧邦。这一言,实际上就是讲几微。一言如是,一念也如是。假如这个国君想着,我自己很伟大,我所做的决定全是正确的,你们都得听我的,虽然他没说出来,只有这麽个念头,这个念头也注定他会失败。所以,祸福也是起于几微。
《系辞传》这一段话都很好,我们把它提出来,跟大家来学习。「几者,动之微」,下面说,「吉之先见者也」,吉凶的吉,福报,先见就是征兆,福报它有征兆,征兆是几微。「几者去无入有,理而无形,不可以名寻,不可以形睹者也」。这个几就是动,动包括动作,包括话语,也包括心动,身口意的这一动。初动之时,还没有很大的一个形象表现出来。这是什麽?「去无入有」,这就是讲,去就是离开,离开无,入了有。道家讲,有生于无。这吉凶祸福是有,果报是有,有生于无。无是什麽?原来念头没动,心没动的时候是无。这一动就开始有了,这一有,就是离开无,入有了。这个几,就是讲有无之间,极其微细的动开始的时候,这叫动之微。
在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,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有这麽个对话。佛问一念有「几念几相识也」,我们的念头动了,我们觉察到这念头动,实际上是很粗的念头,这个念头里面有很多细念,细念就是振动,有几个细微的振动?有几个相?一振动就会有相出来,这就是去无入有,有生于无。这个有就是形相发生,有形相,有几个相出生,这是物质世界。还有几识,识是精神世界。这就问得很深,他知道物质世界、精神世界都是由振动产生的,这跟现在量子力学理论里面讲的就一样。你看量子科学家他们都说这世上根本没有物质,物质怎麽产生的?物质是从最微细的量子产生的,量子就是振动。什麽振动?意识的振动,那就是念。有念就发生振动,一有振动就产生电子、夸克这些基本粒子,然后组合成原子、分子,然后就组成这些我们所见到的物质,乃至整个宇宙万物。这是振动,最初是振动,这叫几,动之微。所以最初是无形,没有任何的念头,你一动就产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。弥勒菩萨说,「举手弹指之顷」,这一弹指,有「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。这速度太快了,你看一弹指,弹得快的,一秒钟弹四、五下。一弹指之间,有三十二亿百千念,百千是十万,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。这念头是振动,就是这里讲的几微。念念都成形,这一振动就产生物质世界,这就是量子力学里面讲的,物质世界是这麽产生的。有物质世界,必定有精神世界,有见闻觉知,有受想行识,这是精神世界,这叫形皆有识。几微它就从无到有,就产生了。
这因为最初的振动太微细,一般人没有感受,所以找不到它,叫「不可以名寻,不可以形睹者也」,不可以用名字去寻找它,不可以在形上去看到它。这是弥勒菩萨刚才讲到那段话之后,接着就说「念极微细,不可执持」,这个念是指那个振动,振动太微细,不可以执持,就是这里《系辞传》上讲的「不可以名寻,不可以形睹者也」。道家《道德经》里面也是这样讲,「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」,就是讲这样的境界。「唯神也不疾而速,感而遂通」,这是《系辞传》上面说的,「故能朗然玄昭,鑑于未形也」。这个「唯神也不疾而速」,这种神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的念头,念头太快。不疾是什麽?它好像没有什麽动作,可是它已经快速的产生了。弥勒菩萨讲的,一弹指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。「感而遂通」,有念就是感,通就是应。应是什麽?境界现前。你有什麽样的念头,就有什麽样的境界,这叫感而遂通。所以你起一个善念,哪怕那个念头极微细,那个境界都是善,这叫因果。因果讲到微细处,是这个一念因果。如果念头恶,自私自利起来,立刻你的境界也变恶,都是感而遂通。
「故能朗然玄昭,鑑于未形也」。这是什麽?真正有功夫的人,圣人,朗然,他是观照得非常清楚,对自己起什麽念头,非常清楚,善念就保持,恶念立刻放下,这叫鑑。鑑,就像照镜子一样,那个镜子把自己的面貌,有些什麽样的问题能够照出来,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。这个镜子是你的自性宝镜。自性本来空寂,无形无相,但是它有见闻觉知,它很清楚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只要中间一起念头,立刻观照得很清楚。圣人的能耐在于,念头一起,立刻放下。「鑑于未行」,未行就是他这个念头还没形成果报,「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」,就没有了,他就不会有恶果。恶果是因为什麽?恶念相续而产生了现象,就是恶果。所以圣人用功都是在这细微处。你看孔子,前面一章我们看到,一个字都不能够苟同,都不能苟且,小小戒都那麽注意。不要以为这小小戒可以不守,那叫几微。你一个念头,如果不马上收拾干净,让它相续不断,它也形成果报,更何况说犯了那个小小戒?
因此《系辞传》下面又说,「合抱之木,起于毫末」。合抱的树木很大,一个人抱不过来,要几个人一起合抱。这麽大的树,最初也是起于毫末,一个小种子,那就是几微。「吉凶之彰,始于微兆」,吉凶祸福看得很清楚,这叫彰,彰显出来。彰显出来这个是果报,最初就是微兆,微细的兆头。「故为吉之先见也」,这是《易经》里面劝我们趋吉避凶。我们都希望得到吉祥,吉祥不是你去用《易经》算卦就能算出来,那是什麽?帮助你看,帮助你反省,帮助你检点改过。从哪反省检点?就从自己几微念头处来反省改过,能够断恶修善,你就是趋吉避凶。所以古人讲的,「易为君子谋,趋吉避凶」,《易经》为君子来谋划,给君子来做参考。君子是什麽?断恶修善,趋吉避凶。吉凶是善恶的果报。你要趋吉避凶,必须在因上来断恶、来改过,学《易经》要这麽学法,你才是学到正道上。就拿《易经》来算算卦,那个都是皮毛,《易经》是帮助圣人改过自新的。所以孔子讲,他说「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」。孔子读《易经》的时候,他都希望老天再多给我五年或者十年,我能够学《易经》,可以没有大过失。证明什麽?学《易经》是用来改过的,不是用来给人家算算卦那麽简单。当然算卦是什麽?就从几微处看你的果报。为什麽它灵?诚则灵。当我们去摇卦的时候,要集中心力,我这念头是什麽念头,念头一碰撞,它出了个卦象,就反映你那个念头。其实那个卦象所预卜的吉凶祸福,就是预卜你这个念头所感召的吉凶祸福,你感而遂通。
像尧舜禹那个大禹,有一次仪狄给他献酒,这酒很甘美,禹喝了一口,感觉到这酒真甜美,立刻就起了个念头,「我这个念是贪念」,然后他说了一句话,说后世必有因为这个酒而亡国者。你看看,圣人就从这些几微,一点点的预兆,就能够预卜将来,这个酒不是好事,所以他就戒酒。他的话说得没错,你看夏商周三代,禹之后,就变成家天下;禹之前,尧舜禹是禅让,那是大同之治。夏商周就是家天下,世袭了。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,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纣王,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,全是因为酒和色,贪念,最后亡国,这禹就说对了。你看圣人就是这样从几微处看吉凶。在《左传》上面都记载得很多,古时候的人都懂这个道理,就看一个人的言动,你这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就能预卜你的吉凶祸福,而且一点不错。为什麽?吉凶都有征兆。这个征兆,就是你现在造的什麽业,身口意造什麽业,有智慧的人就看得很清楚,瞒不过他们的。所以「知几其神」,蕅益大师这里又讲到,「知几其神」,这也是《系辞传》上的。吉凶祸福怎麽去预卜?心要静,要寂静,你就能看到念头在动,不仅能观照出自己的念头,也能观照出别人的念头。从哪些方面来判断?就从他的表相,你就知道他心里想什麽,哪怕一个眼神,一个细微的动作,马上就知道。圣人有这个能耐,为什麽?他观照力强,知几如神,如神,就是跟神会合,就像神一样。我们讲说这人有神通,他心通,他心通怎麽来的?他平时修行功力到了,内心自己能够观照得很好,他也就能观照别人,同一个理。这是什麽?至诚心就有这个感通力。《中庸》上讲的「至诚如神」就是这个道理。至诚是什麽?你心已经很清净,平时念头不动,所以刚刚起一点念头,你能照得清清楚楚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