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善人为邦百年。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

时间:2023-01-23 23:14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善人为邦百年。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。诚哉。是言也。】
 
孔子在这里说,『善人』治国一百年,『为邦』就是治国,『亦可以胜残去杀矣』,这两句话实际上是成语。所以后面夫子讲,『诚哉,是言也』,诚就是诚然,这个话讲得太对了。后面这个话是孔子讲的,前面那段是过去古人讲的成语,孔子是讚叹这句话,也就是孔子对这句话非常有感悟。胜残去杀,根据《论语集解》,何晏注解的,胜残就是胜残暴之人,让他们不能作恶,这叫胜残。去杀就是去除杀的刑罚,就是死刑。当然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相杀、杀业,都能够去除。在孔子当年,我们知道属于东周春秋时期,那个是动乱的时代,各国都很乱。杀父弑君,或者是各国互相出兵攻打,残暴杀戮,这些事情很多。所以孔子在这里讲这个话,是希望有善人、有圣人出来治理国家。只有圣人出世才能帮助这个世间转恶为善,才能回归到大同盛世。当然圣人很难找,孔子说他自己见不到圣人,圣人吾不得见也,得见君子可矣,希望得见一个君子。圣人没有了,善人出来治理国家也行,善人比圣人又稍微低一些。但是治理也要百年之久,这也不是短时间,能够把这个社会慢慢的扭转过来,把世道人心挽救回来。孔子说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切中时弊,因此讲「诚哉,是言」,这是孔子发自内心的感叹。圣人见不了,没办法找到圣人。善人、君子还是有,但是这些人也不当政,没有治理国家这样的机会,所以搞到现在这是我们看到的乱世。
 
蕅益大师在注解这章里面讲到,「深痛杀业,深思善人」,孔子在这里用这两句成语,表达他那种感慨。深痛杀业,对于当时那个杀业非常的痛心,这个杀业主要是讲杀人。每一个国家都在争利、争权、争霸,所以动不动就出兵相伐,这一战争起来,肯定就有很多的老百姓、军民死伤。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,不顾人民的死活,大做杀业。更有甚者,子杀父的、臣杀君的,那时侯也不少。这个杀业真重。孔子想到社会大众业力这麽重,很希望扭转这样的局面,谁能够有能力扭转?圣人可以。圣人找不到了,善人也可以。善人是他的天性纯善,仁慈厚道。这些人出来能够当政,可以帮助国家天下得到太平,这杀业也就能够减免掉,战争也就可以终止,真正实现和平。蕅益大师可以说对这段《论语》是点睛之注,画龙点睛。
 
我们学《论语》,最重要的也是结合当下,这个杀业现在重不重?我们环顾全球,杀业绝对没有少于春秋时期,战争没有停止过。现在还有恐怖主义活动,和反恐的活动,这都是跟杀业相关联。美国入侵伊拉克,自己军方死了四千多人,伊拉克的人民数以万计死亡。现在的战争比春秋时期的战争,那杀人容易多了,那时是拿刀、拿枪、拿矛、拿箭,现在一摁电钮就死伤一片。广岛这一颗原子弹下去,几十万人就丧生。所以现在这个杀业,如果孔子看到了更加深痛。
 
和平的国家有没有杀业?譬如说咱们中国没有参加战争,可是人民也造很重的杀业。头一个堕胎,不得了,堕胎是杀人,不仅是杀人,是杀自己的亲生骨肉,那真正是一个生命。那全世界加总起来,这个堕胎就不得了了。我们用美国来说,美国有统计,好像是一年有一百五十万堕胎,一百五十万,十年一千五百万,这个杀业了不得。美国只有三亿人口,你看这个人均的杀业就不得了,我想其他的国家情况也好不了多少。为什麽会有这个堕胎的现象?根本原因,年轻人道德观念澹漠,纵欲,放纵自己,不负责任,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后果。有了孩子又不想要,于是就轻而易举的把他杀掉。甚至我们看到报导,十几岁的初中学生,女学生,堕胎都堕了十几次,你说这还了得!
 
这根本原因是什麽?缺乏教育,伦理道德的教育,还有因果的教育。实在讲,要挽救现在世道人心,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更重要。人学了伦理道德,耻于作恶,以作恶为耻。可是现在社会诱惑太大,人们的羞耻之心很澹,不能抵抗这个诱惑,所以必须用因果教育。因果教育使人能够生起敬畏心,知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知道有天地鬼神,头上三尺有神灵,不敢造恶,这个作用要强。所以印光大师当年,一生最着力推动因果教育。他老人家讲,要挽救世道人心,除了因果教育以外,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救不了。也就是说圣贤佛菩萨再来,也只能用因果教育才能救。所以孔子当年在那个时代深思善人,希望能够有善人来教化世间。我们现在更是深思善人,希望有圣贤佛菩萨出世,教化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。圣贤佛菩萨没有,我们也希望有善人,有善良的发心,有仁慈心的、有道义感的这些人,担起圣贤教育的工作,传播传统文化,推动伦理道德的教育,因果的教育。人民天性都是纯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只要你用良善的教育教导他们,他们就能教得好。怕的是你用杀盗淫妄这些东西教育,那他们肯定就学坏。我们现在看看这个媒体里面的教育,媒体是全民社会教育,电视台、网络、报刊杂志,他们宣导的是什麽内容、什麽价值观?是伦理道德多,还是杀盗淫妄多,还是色情暴力多?是宣导利他的多,还是自私自利的多?利他是义、仁义,自私自利是跟仁义相反。
 
孟子过去见梁惠王的时候就说,上下交征利,其国危矣。梁惠王看到孟子来,第一句话就问,您老人家来我们这,千里迢迢来到这,给我们国家带来什麽利益?孟子说,「王何必曰利,亦有仁义而已矣」,你不需要谈利,你只要谈仁义,这国家就有大利。你愈谈利,那就愈不利,上下交征利,其国就危险了,这种价值观取向不好。我们现在经济发达,科技进步了,如果大家全民谈利,这个很危险!那现在全世界都是上下交征利,我们就知道其世危矣,这个世界真的就有危机了。所以天灾人祸哪里是偶然的?
 
《尚书》上讲得好,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」。我们人做善事,存好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好人,天给我们降下吉祥。如果我们造作不善,自私自利,追求名闻利养,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,放纵贪瞋痴慢名利欲望,天就降下灾殃。这就是因果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种善因得善果,造恶因得恶报,千古不易之真理。这个道理必须有善人来提倡。谁是善人?我们与其到处打锣去找善人,可能未必还找得到,不如自己来做。求人不如求己,自己要做善人,自己断恶修善,然后做社会的榜样,担负起对社会民众教化的使命,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使命。君不闻古德有说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,匹夫是谁?不是别人,就是自己,天下的兴亡,我们自己有责任,这叫道义。我们怎麽能够使天下兴、使社会和谐?我们参与推动善的教育,让善人愈来愈多,这社会多一个善人就少一分灾难。我们自己先做善人,先带动自己周围的人、自己的家人,这叫修身齐家;齐家在修身,你自己修好了,你是善人,你这家就善;齐家之后,慢慢你的影响力扩大就能治国,每一家都善了,这国家就善,这就齐家、就治国了;治国就平天下,你这个国家和谐,实现和谐社会,那你这个世界也都跟着和谐。所以和谐世界,从我做起,自己担当起来。你学《论语》,那是真学到实处了。
 
我们再看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这两句有个补注,「此当与『孟子公孙丑问曰:夫子当路于齐,管仲晏子之功,可复许乎章』合观」。江谦先生又举出《孟子.公孙丑上》这一篇里面的一章,让我们用《孟子》这章跟孔子所讲的「善人为邦百年,亦可以胜残去杀」合起来看。这一章大意是,公孙丑,这是孟子的学生,他有一天向孟子请问,他说夫子如果你在齐国当政当权,「当路于齐」,这就是你在齐国当政,受到重用,那「管仲、晏子之功,可复许乎?」管仲和晏子都是齐国的贤臣,当然是在孟子之前,晏子是跟孔子同时代,管仲又在孔子之前。当时管仲和晏子他们治理齐国,做齐国的宰相,确确实实让齐国非常富强。所以公孙丑在这里问孟子,如果你在齐国当权的话,能不能复兴管仲和晏子的功业,「管仲晏子之功,可复许乎」,这个许就是兴盛、复兴的意思,可不可以复兴管仲和晏子的功业?孟子回答公孙丑说,你真是齐国人(公孙丑是齐国人),你只知道管仲和晏子,其他人都不知道。孟子对公孙丑说,你将管仲跟我来相比,不能这样比,为什麽?管仲当时受到齐桓公那样的信任,齐桓公重用管仲,所以治理国家就容易,他治理国家的功业还算少的。你现在拿我来跟管仲比,那怎麽可以?这孟子很自信。孟子说,以齐国现在的实力,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是易如反掌。如果是现在齐王用了我,孟子说,如果齐王用我,肯定能够使齐王称王于天下。这个王天下,不是说你军事力量非常雄厚,你能统治天下,大家都不敢动你,不是,那叫霸,霸天下,称霸天下,不是。王天下不是称霸,王天下是让天下人归服。
 
你看孟子也有这样的一个能耐,孟子很自信,他认为自己确实比管仲和晏子都强。因为管仲和晏子当年没有特别注重礼乐教化。晏子跟孔子他们之间还有个辩论,晏子还是主张以利来做为主导,孔子以仁义。所以孟子说,管仲和晏子的功业不算什麽,他们能得到齐王这样的重用,才可能称霸天下。但是如果孟子得到了齐王的重用,能够王天下,就是用王道统一天下,而且是易如反掌。我们相信孟子能做得到,孔子一样能做得到。说老实话,谁能够用礼乐去教化百姓,谁都能做得到,问题是能不能够用这样的人才。
 
我们再看江谦先生的补注里面讲,「孔子曰,善人为邦百年,可以胜残去杀。而孟子言,以齐王犹反手也」。这两句,一个是孔子说的,一个是孟子说的,他们讲的是英雄所见略同,两人没见过面,但是孟子私淑孔子,他是孔子的真正私淑弟子,他学得跟孔子很像,所以孔子称为至圣,孟子称为亚圣。以齐王犹反手也,就是说,假如齐王现在能用孟子,孟子自己自称你要用我的话,以王道统一天下就是反手这麽容易,易如反掌。我们再看下面说,江谦先生补注里讲的,「盖飢者易为食,渴者易为饮,人民痛苦愈深,则望治之心愈切」。这个「飢者易为食,渴者易为饮」,这两句也是出自于《孟子》,都是在那一章里面。也就是说,飢饿的人,所谓飢不择食,什麽食品他都喜欢,叫易为食,他不挑了,能填饱肚子就行了。渴者易为饮,口渴的人什麽样的饮料他都欢喜,他也不挑剔。人民痛苦愈深的时候,这个望治之心,就是希望国家和谐安定这样的心理愈切。当时孔子、孟子是春秋、战国时期,孟子的时期又比孔子晚二百年,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更乱。孔子当年大家虽然争利,还讲点仁义,起码口头上讲;到孟子时候,人们开口就讲利,那个年代你看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讲利,根本不谈仁义。这是动乱又加深,所以人民更痛苦,希求和谐、和平更加的深切。所以只要有善人来治理国家,用礼乐、用仁义去治理,那一定得到民心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 
下面我们继续看江谦先生说,「唐魏征尝举此义,以对太宗之问,其后贞观之治,甫四年,而夜户不闭,道不拾遗」。在唐朝初年,唐太宗的重臣魏征,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,就劝谏君主。魏征劝谏皇上那是直言相劝,不客气。难得唐太宗心量很大,他能够採纳建议,能听谏。能听谏的人有福,不能纳谏的人没福。为什麽?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」肯定自己有过失,「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如果过而不能改,知过还不改,那就恶莫大焉。《弟子规》上也讲,「过能改,归于无;倘揜饰,增一辜」。魏征当时也常常劝谏太宗,魏征都是用这些古圣先贤的例子来启发太宗。「尝举此义」,就是曾经用过孔子、孟子这些话的意思,「以对太宗之问」。唐太宗常常问大臣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,这大臣都得要有学问的人。我们看到魏征跟这些大臣们曾经编写了一本书叫做《群书治要》,就是把过去那些儒家圣贤的经典里面,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汇集在一起,专门写给唐太宗。这本书现在都有流通,叫《群书治要》。唐太宗用的人真的是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,他能用贤才,他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好。
 
前面我们读《论语》看到,这是本篇第二章,也是复习一下。第二章仲弓为季氏宰的时候「问政」,如何来治理政治,「子曰:先有司,赦小过,举贤才」,你看这三个是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三方面。先有司就是你得要把这些部门职权都分配好,使得各个部门、各个管理者,各有所司,各有所主,有条不紊。赦小过,大臣也好,百姓也好,他们有小的过失,你不要太计较,反正人人都会有过失,要宽容、宽恕。举贤才,这最后一条最重要,能够用贤才,这贤才首先是要有道德,其次是有学问,这你的国家就治理好了。哪怕是君主本身可能不贤,但是他能用贤才来辅佐自己,这国家也能治理好。在《孝经》里面孔子就说过,「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」。争臣就像魏征这样能够劝谏的,帮助皇上改过,皇上有什麽不好的这些政令,底下臣子能反对,把持公道,这叫争臣。有七个这样的人,哪怕这个做天子的无道,是个昏君,他也不失天下。如果是比较英明的君主,那一定能够使天下太平。
 
太宗当年很英明,所以他有而后贞观之治,他得到贞观之治,贞观是太宗的年号。「甫四年」就是才四年的时间,「而夜户不闭,道不拾遗」,就是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这表明什麽?人民都很知礼守法,不会贪小便宜,都很有道义、仁义,知道不义之财不去拿。你看人民都懂得这些道义,谁还会犯法?所以用仁义来治理天下,比法律治理天下要好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用法治,那法治好,还是用仁义道德来治好?用法治,只是使人民畏惧法律,不敢去犯法。但是法律一松动,一有漏洞可钻,他们就干了。如果讲仁义道德,讲礼治,用礼来治国,人民就耻于作恶,他不会犯法,不会想着去钻法律漏洞。
 
底下江谦先生还说,「盖唐初于经战之地,皆令建佛寺,其时高僧林立,宣扬佛法,赞助王化,故收效尤速也」。在唐朝初年,当然是经过战乱,唐朝之前是隋朝,隋朝基本上都是很多战乱,隋唐交替的时候战争很多,当然就死伤无数。当时唐太宗能够宣扬佛法,在那些战场上都建佛寺,超度亡灵。这寺院本身是推动佛陀教育的机构,是学校。这些学校多了,自然大家就要培养僧才、培养人才,推动佛陀教育,在寺院里面讲经说法、办班教学,因此唐朝也出了很多高僧,高僧林立,这是很多,他们宣扬佛法,赞助王化。佛陀的教育可以帮助安定社会,而且收效尤速,效果特别快速,特别殊胜。为什麽?因为佛法里面,不仅包含伦理道德教育,更重要的包括因果教育,这个效果就更快速。
 
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,凡是佛法兴旺的那个朝代,唐太宗那时候就是这样,经济、政治都比较好,经济发达,政治清明。清朝初年也是如此,我们看到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干隆这些皇帝,都是非常懂得佛法的,他们也提倡佛法教育,所以也有康干盛世。大凡佛法被打倒的时候,那个时代肯定是乱世。你看历史上有三武灭法,三武灭法的时候,那都是乱世,政治很不好,民不聊生。所以佛法它只有是帮助国家治理,帮助和谐社会,这赞助王化。因为它什麽?它帮助人心能够和谐,佛法不争。人有争,就有不和谐。大家都不争,甚至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都没有人去抢去偷,你看这社会多安和,所以怎能够不把佛法兴盛起来?要想真正和谐社会,儒释道三家的教育都要把它复兴起来。我们看到《弟子规》,儒家的传统文化,这几年复兴了,这国家有兴旺之象。如果还把道、把佛都兴旺起来,这就不得了了,中国一定是世上最强大的国家。底下江谦先生又说,「今世乱益急,人民归佛者亦日多」。江谦先生当年是民国时期,民国初年,那个时候也是很多战乱。世乱益急,人民归顺佛法的又更多了。这什麽?因为在佛法里面能找到平安。「若得政府躬行倡导,明令弘扬之力,则解倒悬而出水火,去残杀而修仁慈,非难事矣」。所以江谦先生在这里呼吁,政府躬行倡导。江谦他是民国时代伟大的教育家,他在南京办高等学府,这是南京师范学院,当时跟北京大学是齐名的,他是校长。这位先生也是学富五车,有经世济人的学问。他在这里他很有智慧,看到现在要使社会安定,最重要的,政府要提倡圣贤教育,尤其是佛法。要求政府官员带头力行,躬行就是亲自去学、去落实。如果自己不学,让别人学,这个都不得力。自己学了带个好头,大家也跟着学,这倡导起来就得力。「明令弘扬之力」,就是下命令,由政府力量推动,弘扬佛法。你看江先生在注解《论语》的时候,他提倡儒学,又特别讲到要弘扬佛法,这人真是有见地,通儒通佛,他真是通家。
 
在他之后不久,在英国也出现一位大德,伦敦大学的着名历史教授汤恩比博士,他也是深入研究中西方的历史。他讲了一句话,说「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问题,必须要用中国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」。他的学问也是真不简单,见地很高,这是英国人讲出来的话,我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知道为什麽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留存下来,其他三个文明都已经要麽是灭了,要麽就是融入其他的文明,只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,道理何在?中国人重视教育,几千年来儒释道三家圣贤教育,起了不可磨灭的功效,使中国保持大一统。所以这些圣贤教育禁得起历史考验,证明它是对的,应该全力弘扬。其他的学派,当然还需要历史的考验,才证明它是真正长久。但是儒释道三家已经经过考验,那为什麽不用?
 
你果然能够推动,「则解倒悬而出水火」,倒悬就是指形容痛苦。在地狱里面那些受刑的人,那个脚是被绑起来吊着,头朝下,叫倒悬,这样上刑,「解倒悬」就是解脱苦难。出水火,在民国时期,当时真的人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当中,就能够出离痛苦。「去残杀而修仁慈」,这是提倡善法教育,就能够杀业减免,人民有仁慈心,这都不是难事。所以要使社会安定和谐,要提倡儒释道传统文化教育。现在我们看到国家也非常重视这点,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当中就明显提到,要建设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,要去推动传统文化,宣扬传统美德教育。果然把儒释道三家都大力弘扬,和谐社会非难事矣。
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