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哀公问于有若曰。年饥。用不足。

时间:2023-01-05 09:01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哀公问于有若曰。年饥。用不足。如之何。有若对曰。盍彻乎。曰。二。吾犹不足。如之何其彻也。对曰。百姓足。君孰与不足。百姓不足。君孰与足。】
 
这一章是鲁哀公跟有若的对话,有若是孔子的弟子,鲁哀公在这里『问于有若』,向他请教,他说『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』年饥,是遇到了收成不好的这一年,饥荒年,用不足。这是什麽?因为年头不好了,鲁哀公是国君,他的费用就不足了,那该怎麽办?有若说了,『有若对曰:盍彻乎?』这个盍字就是何不,彻,就是用彻这种赋税制度。根据《雪公讲要》里面引的《皇疏》引《孟子.滕文公篇》,《皇疏》是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,他引用了《孟子.滕文公》这一篇里面说的,「夏朝用贡法,殷朝用助法,周朝用彻法」,这都是税法,就是征税的这种法律。「其实都是十分之一的税法」,换句话说,税率是十分之一,人民百姓,这是农民要缴税就是缴十分之一。有若在这里劝鲁哀公实行缴十分之一的这个彻法,就是沿用周朝的税收制度。当然,夏商周三代都是十分之一的税。
 
根据《雪公讲要》这里讲的,「鲁国自宣公十五年」,就改变了这个税制,本来是周朝沿袭下来的税制,他改了税,改成收十分之二了,百分之二十的税收,一直到鲁哀公都是这样,缴的赋税就重。所以有若在这里建议哀公,恢复到原来周朝应用的彻法这个税收制度,就是征十分之一的税。结果鲁哀公就说了,『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』这「二」就是十分之二,现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税,我的费用都不足了,你还教我恢复到十分之一的那个彻的税法,怎麽可以?有若就跟他回答说,『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』改变了税法之后,人民百姓就少缴税,少缴税,百姓就足了。他少缴税,剩的钱就多了,他就会富一点了。即使是鲁君的税收收入大大减少了,可是,「君孰与不足?」
 
根据《皇疏》,皇侃的《义疏》,引江熙先生的话。江熙是晋朝时代的经学家,他也有一个《论语集解》,跟何晏的题目是一样的,都叫《论语集解》。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主要是反应汉朝时代大儒他们的注疏这种思想;江熙的《论语集解》是反应晋朝这个时代主要的这些先儒的注解,也是很有价值的。他这里讲,「为家者,与一家俱足,乃可谓足,岂可足一己而谓之足也?」为家者,这就是当家的,像一国之君这是当家的,或者是大夫,他是为家者。应该是什麽?当家的这个人,就是家长,他要跟一家人一起富足起来,这才可以叫足。怎麽能说我自己一个人足了,足一己,那怎麽能谓之足?自己满足,自己收入多了,那岂能叫足?你自己收入多了,家人要是收入少了,那就还是不足。假如家人都丰足了,你也跟着足了,因为你是当家的。所以有若跟他讲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都丰足,百姓就像一家子家人一样,家人都丰厚起来了,你不就是水涨船高了吗?你也就丰足了。换句话说,「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」百姓要是贫穷了,你又岂能够说丰足?你跟百姓是一体的。当时鲁国,我们都知道三家专权,以季氏为带头的三家,他们的势力很大,田地很多,鲁国的很多这些税收,可以说大部分都由这三家给夺去了,三家中饱私囊,所以鲁君的收入反而很少。所以,纵然向农民征税征得再多,鲁哀公的收入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,因为这些税收都是到了三家手中。所以有若这里讲的,「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」,也是暗指这个事实。所以与其是这样,让民众增加税收而贫困,你也得不到什麽好处,那不如干脆把税率降低,让人民丰足一点。人民丰足了,感你的恩,对你就更加效力,你也会慢慢丰足起来,你有民心。这样的话,三家的势力就会削弱,你可以把政权慢慢收回来。当时,孔子也曾经帮助过鲁君收复三家的权力,但是不能成功,孔子曾经提出堕(音灰)都,就是把三家的城墙给毁掉,就是为了把这个权力收复到国君手上,但是后来失败。降低税率,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,所以有若这样跟他建议,实际上都是为国着想。
 
底下我们再看雪公引姚鼐先生的一个评论,「姚氏鼐」,姚是姓,所以称姚氏,名字就叫鼐。姚鼐是清朝安徽桐城人,他跟方苞、刘大櫆三个人创立了桐城派,这是我们恩师的故乡,桐城派,庐江、舒城、桐城这三个城就是桐城派的发源地。这位姚鼐先生他也是很有才学,他在注解《论语》的时候这样讲,这是《惜抱轩全集》里头的,因为姚鼐自己号惜抱先生,他的住所叫惜抱轩。他在注解当中说,「与,犹谓也,周人语多如此」。这个与是「君孰与不足」、「君孰与足」的与,这个与就是当谓,这是周朝人很多是这样讲话,也就是说「孰谓足」、「孰谓不足」。底下说,「有若言百姓足,即当谓之君足,君用小乏,亦不害其可谓足也」。有若这里讲百姓足,这就可以说是君也足了,国君跟百姓是一体的,百姓丰足起来了,国君不也就水涨船高了吗?所以也可以说君足。可是,如果百姓不足,那就真正可以说君不足了。所以君用小乏,稍微少一点费用,也不害其可谓足也。像鲁哀公他抱怨自己费用少了,那是他自私自利的考虑。他要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,他就不会说这个话。即使自己费用减少一点,人民富足了,那自己不也就富足了?而且这种富足是可持续性的,人民对你更有信心了,更拥戴这个政府了,那你可以长久的丰足。这就是我们讲的持续发展,科学发展观。鲁哀公没有科学发展观,所以有若给他提醒。我们现在看到国家已经取消了农民的赋税,这种做法,要是遇到有若了,有若一定会拍手称快,他会讲,百姓足了,也就是党和政府的足,即使财政收入少一点,「君用小乏,亦不害其可谓足也」。
 
蕅益大师《注解》当中说,「格言良策,万古不刊,当与『去食去兵章』刻于宫殿」。这一段话,有若讲的这个话可谓是格言良策,格言就是真理,可以传世的言语;良策是优良的政策,国家要是真正用这个政策,那一定是安定繁荣。万古不刊,这个应该是万古不易的真理。这一章应该与「去食去兵章」(就是前面子贡问政,孔子告诉他,这个回答问题这一章),两章应该都刻于宫殿。宫殿是国君办事的地方,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南海、美国的白宫,应该刻在这些地方,使国家领导来借鑑。
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