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问政。子曰。足食。足兵。民信之矣。子贡曰。必不得已而去。于斯三者何先。曰。去兵。子贡曰。必不得已而去。于斯二者何先。曰。去食。自古皆有死。民无信不立。】
这一段是子贡问政治,孔子答覆得很简要。如何来办政治?『子曰: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』,就是这三条。「足食」,就是粮食要充足,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,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。「足兵」,就是兵力要充足,国防、警察、军队这些,我们现在讲的国家机器,这个要强大。还有一个就是「民信之矣」,那就是要取信于民,国家就是政府,如果人民不能够相信政府了,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。所以谈到政治、治国,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,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接着,子贡他很会问,这三个方面『必不得已而去其一』,就是如果一定要三者去其一,那『于斯三者何先』,首先要去哪一个?这是让孔子给排排顺序,哪个是最次要的,先可以去掉。结果孔子就说,『曰:去兵』,就是三者必去其一的话,那就先去国防力量,国家的军队、警察,实在不得已,那可以解除。结果子贡又问,『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』,那剩下还有两个,一个是「食」,一个是「民信之矣」,这两个一定要再去一个,先去哪一个?结果孔子就回答,『去食』,就是可以把粮食去掉。粮食去掉了,人民不饿死了?对!『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』,自古以来,没有不死的,人皆有死,这也就没什麽引以为患的。只要人民能够依赖政府,虽然是没有吃的,国家没有国防,人民还是能够跟国家共患难。
正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,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无食、无兵,可是人民百姓他们能够对于国家有信心,这个战争最后也是转为胜利。反过来,假如人民百姓对国家、对政府没有信心了,那纵然是国家很富强,有足够的粮食、足够的国防力量,可是国家也不能安立。我们现在确实也看到了,像美国现在还是很强大的,国防力量也是世界第一。最近我们看到新闻上报导,美国研发出一个全新的导弹,可以在六十分钟之内,从美国本土打击全球任何一个角落,这是国防力量很充足,经济还算不错,人民都有吃的,可是如果国家领导人不能够重视和谐、重视团结,这个国家迟早也会岌岌可危。现在我们看到了美国算不错,现在奥巴马总统决定从伊拉克撤军,不再继续这个战争了,因为这个战争损耗太大了。我们看到报导,这个战争花费超过万亿美元,美军死亡四千多人,这真的是劳民伤财。这战争达不到政治的目的,更没有经济的收益,只有什麽?全世界人民反而对美国信心削弱了。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讲的政治,那是千古不易的真理,国家无论大小,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民的信心。
我们来看《朱子集注》当中说的,「民无食必死,然死者,人之所必不免」,死是不可免的。「无信,则虽生而无以自立,不若死之为安」。所以,为什麽信比粮食还重要,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赖,虽然现在还不至于此,但是已经不能自立了,立不起来了,所谓人心涣散,不若死之为安。「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,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」。这是对国家领导人来言,国家领导能够把信放在首位,宁死都不失信于民的话,这赢得了人民的信心,人民可以为国家效死,我如是对人,人必如是对我。「程子曰:孔门弟子善问,直穷到底,如此章者。非子贡不能问,非圣人不能答也」。这个总结得好,孔门弟子都非常善问,很会问问题。这种问,其实是代天下后世的执政者而问问题,而且不是一问就了,问了之后再问,再问之后还有三问,直穷到底,一直把孔子的学问精髓都问出来。正如此章,子贡就善问,子贡是孔门四科里头的言语第一,他跟宰我两个人都是言语非常的强,善问。所以非子贡不能问,而又非圣人不能答,学生会问,老师会答,问和答都这麽精彩,这一问一答之间,把真理就显示出来了,以资后世的执政者。
下面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有一段注解,他注解当中引用了两位大德的评论,第一位是陈旻昭,「陈旻昭曰」,这也是明朝的一位大德,他说,「假饶积粟巨万,岂名足食?使菽粟如水火,方名足食耳。假饶拥众百万,岂名足兵?如周武王观兵于孟津,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,方名足兵耳。足食足兵,民乃信之;则去食去兵,民亦信之矣。今时要务,正在去兵去食,不在调兵征粮也」,这一段评论也是非常的精辟。他说,假使你能够积粮食巨万,粟就代表粮食,谷类的,巨万是比喻多,粮食囤得很多,粮仓都很满了,这是不是叫足食?不一定。什麽叫足食?下面说,「使菽粟如水火,方名足食耳」,这个菽是豆类的,这个粟是谷类,这都是代表粮食,如水火,这是可以用来救急,真正能够使人民百姓得到好处,这才叫足食。假如说官粮,官府的粮仓充满,但是这些粮食都是只供给达官贵人的,人民百姓还是很飢饿,那就不能叫足食。「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」,那只会招惹民怨,这种足食反而更使国家陷入危机。所以,所谓的足食是要大家都平等,不要有悬殊的贫富之分。所以足食还是为了取信于民,就是让民心归向。
底下又说,「假饶拥众百万,岂名足兵」,假如有雄兵百万,这是不是叫足兵?兵力充足吗?也不一定。底下举一个例子说,「如周武王观兵于孟津」,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,文王在位的时候,用他的德行来教化民众,民心所向,所以国力也就逐渐强大。文王当时是西伯侯,商朝的一个附属国。当他(文王)逝世的时候,天下三分之二都归附于西伯。文王逝世之后,武王继位,任用姜太公为军师,因为商纣王暴虐无道,所以武王兴兵伐纣。在兴兵之前,武王先做了一次检验,就是做了一次军事演习,就在孟津这个地方,主要是试验一下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民心归顺的程度。
结果他在孟津观兵,也就是军事演习的时候,这些诸侯小国纷纷响应,都率着人马前来孟津助战,这使周武王也就有坚定的信心。但是,因为时机还没成熟,所以当时没有马上开战。到了两年以后,武王才真正开始兴兵伐纣。在那个时候因缘成熟了,因为纣王更加暴虐,把自己的良臣比干杀害,把箕子打入囚牢,所有的忠臣都没有办法再劝谏他,他已经完全到了民心痛恨的程度。这个时候武王就兴兵了,结果,果然这八百诸侯都响应。这就是武王这个例子,「观兵于孟津,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」,在军事演习的时候,就有八百诸侯,没有人通知他们,没有人联络他们,不期而会,所以后来武王伐纣势如破竹。商纣王的兵力是很强大的,可是因为不得民心,武王的才是一个小国,最后征服了大国,因此武王这才叫做足兵。
所以底下结论说,「足食足兵,民乃信之;则去食去兵,民亦信之矣」,关键问题是在这个信字。周武王以德服天下,民心所向,人民百姓对他信任,拥戴他,所以他革命成功,不需要有很强的兵力,也不需要有很强的经济后盾,食就代表经济后盾,自自然然他就能胜利。这使我们联想到,一个国家希望国力强大,成为世界真正的领袖,重要的不是说发展国防、发展经济,这都是其次;主要的那就是发展德行的教育,国家领导人自己带头落实德行,这才让人信服,然后民心自然就归顺,太平盛世也就不难实现。
下面蕅益大师又引方外史先生的话说,「蠲赋税,以足民食;练土着,以足民兵,故民信之。必不得已而去兵,去官兵,正所以足民兵也。又不得已而去食,去官食,正所以足民食也。所以效死,而民弗去。今时不得已,则屯兵。兵屯,而益不足矣。又不得已,则加税,税加而益不足矣。求无乱亡,得乎?圣贤问答,真万古不易之良政也」。这一段评论也很精彩,这都是可以资助政治的评论。
方外史讲,「蠲赋税」,蠲赋税就是削减赋税,「以足民食」。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真正实现了,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,农民赋税已经完全免除了,这在历史上是很难找到的。把赋税减除,这就是足民食,让人民百姓富起来,国家政府少一点收入,但是人民百姓富起来了。那人民百姓跟国家政府是一体的,百姓富了,就代表着国家富了。「练土着」,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民兵,地区的、基层的自我保卫的力量,让各地他们地方的这些防御力量强大起来,这是什麽?令人民百姓更加的相信政府。
底下又说,「不得已而去兵」,如果是一定要削减国防,削减这些军事力量,「去官兵,正所以足民兵也」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,加强地方的治安,治安力量,譬如说警察、武警,地方上的治安加强。地方都能安定了,整个国家也就安定。下面又说,「又不得已而去食,去官食」,政府的支出,相对于民间人民的收入来讲,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百姓的居民收入,不得已要削减的话,应该先削减国家财政收入,这都是以民为本的思想。自古以来,中国古圣先贤讲的,国家以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,君就是国家的领导。人民百姓是最重要的。如果这些君主、国家领导,只想到自己能够丰衣足食,没有替百姓去想问题,这种政府往往会被推翻。所以为民考虑,正是为自己考虑。
底下又说,「所以效死,而民弗去」,一个政府真正为人民百姓着想,那人民百姓会感恩。你把人民当作自己儿女一样爱护,那人民也就把你当成父母一样的孝敬,所以誓死都不会离开你,那你政权就稳定了,这个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。凡是不这麽做的,就会产生危机。所以「今时不得已」,现在不得已,一定要屯兵,这个思惟就错误了。屯兵,就是增强国防力量,像美国研发这些最先进的导弹,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核弹头,那又怎麽样?这就能使国家强大吗,就使政府稳定吗?非也!国家应该以民为本,以人为本,而人又要以德为本。德,先从自己做起。什麽叫德?一心想着人民,这就是德。想着自己,自私自利,那就没有德了。
所以,「兵屯,而益不足矣」。兵屯,就是国防力量再强大也没用。过去说屯兵,那是人。这个兵本来的意思是国防的武器,就是兵器,这是兵,也泛指拿兵器的人,就是士兵。现在我们就讲国防力量,既包括士兵,也包括国防的武器。现在的武器跟过去大不一样,现在武器杀伤力那是过去的成百万倍,比过去要强,只要按个电钮,一个原子弹下去,那就是百万人、千万人丧生。现在世界所拥有的这些核弹头可以毁灭世界多少次了,还嫌不足?还在搞军备竞赛,愈竞赛,似乎愈感到不足;愈感到不足,愈要竞赛。想到我们有一百个核弹头,他有一千个核弹头,那我们还要继续生产!那真正打起来会怎麽样的结果?我这个国家的核弹头可以把你的国家灭一百次;你的核弹头可以灭我这个国家灭一次,结果都是一样的,都叫同归于尽,这个是死路一条。
所以,真正国家想强大,不是在这个国防上去用心,最重要是讲道德、兴仁义。用仁义道德来兴邦、用礼乐来治国,使民心归顺,这就是古人讲的可以「王天下」,这是王道。你靠国防力量是霸道,即使做了霸主、做了世界警察,最后还是因为你的民心不服,实力削弱了,最后你还得倒台。所以我们看到曾经是不可一世的经济最强大的国家,现在变成负债最多的国家。我们又看到曾经跟美国对峙的大国最后解体,它的许多核弹头,我们看到报导说,有不少的核弹头流失掉了。因为解体之后,流失了,万一落到了恐怖主义者手中,那后果不堪设想,所以这个不是正道。
你要发展国防,肯定要从人民百姓的赋税当中抽取这些钱,你发展国防是国家财政支出。财政支出得有收入支持,收入是什麽?税收,所以就不得已则加税。你看,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,税愈加愈不足。为什麽?支出的大。你像美国打伊拉克打了七年,从二OO三年开始到今年花了过万亿美元。美国人口三亿人,一万亿除上三,你想想,摊派在每个人的份上,那就几千美元。你看,这麽大的支出,那就国家还得要征税。所以你看看,这是走偏道了,这也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,也是个很大的提醒,战争不能打,打不起!谁要发动战争,那就是自找苦吃,最后苦都落在人民身上,所以美国人民也是很可怜。
你看这麽多的债务怎麽还?美国现在的国债,要想还清,这个国债相当于美国GDP的四倍,GDP是国民生产总值,就是全美国人他们所生产的一切产品的价值总合,一年,相当于GDP的四倍。也就是说,假如美国人一年到头只生产不消费,只干不吃(当然这是不可能的),假如是这样,要还这个债,勒紧裤腰带还钱,还四年才能还清!你看看这多辛苦!那民能够信之吗?所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。其实这些道理,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说得太清楚,可惜我们现在人没学。学了,当然你能用上一、二条,这就可以帮助和谐社会了。所以古人讲的没错,「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」,你看就这一条、一章《论语》,也可以给你治天下。
所以这样屯兵、加税,加重人民的负担,则「求无乱亡,得乎?」想不乱,可得吗?亡是亡国,亡国之前是动乱。动乱,首先是民心不稳。现在我们各国都非常注重安定,都在把安定放在首位,所谓稳定压倒一切。怎麽得到稳定?像印尼这个国家,因为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它受的打击最大,这个国家经济变得一落千丈,那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的动乱、党派的纷争。所以二OO三年的时候,他们的副总统邀请我们恩师赴印尼访问。我当时有幸跟着恩师一起去,我们下了飞机,这是国宾接待,走特别通道,上了他们的专车,前面警车开道,一直开到总统府,跟副总统先生见面。
印尼副总统见了我们恩师,马上就请教,说我们这印尼自从经济危机以后,一九九八年到现在,经济都很不景气,怎麽解决?第二个,社会现在不安定,怎麽解决?这是向我们恩师请教。我们恩师跟他回答,说你提的这两个问题应该倒过来,我们先要解决社会安定的问题,其次才解决经济不景气的问题,经济是排在第二位,社会治安、安定则是排在第一位。为什麽?社会安定了,投资者就有信心了,有信心了他就肯来投资,你就能吸引外资,你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,所以安定是第一要素。这个副总统点头,然后又问那怎麽安定?我们恩师就告诉他,印尼人口众多,它有两个多亿的人口,而地方它比较分散,印尼是所谓的千岛之国,其实它不止一千个岛,实际上它有一万多个岛,所以地方都很分散。那麽要办好教育,才可以让民心有凝聚力,这是安定的根本。
《礼记.学记》上讲的,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人都懂伦理道德、都知道因果,他心就安了,心安,这社会就安了。怎麽叫心安?一定要用教育。那要办教育,对印尼这个国度,最好用远程教学。它人口分散,用远程,譬如说用电台,或者电视台。用国家的力量,请十位,不用很多,十位有道德、有学问的老师,天天在国家电台、电视台上讲伦理道德因果,讲做人。大家都跟着学,天天教学,人民百姓他自然他就心安了,哪怕是贫穷,他也不会想一些非分之想,他就会老实,他安定,这是教育的效果。我们恩师讲,假如真正这麽做,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,普及全民的教育,教个半年,社会治安就大大改善;教上两年,这个国家就安定了;安定了之后,经济自然繁荣,这是真正治国之道。
所以民信之矣,这个信,你得教他才行,你真正为他着想,帮助他提升。把这个教育办好了,当然同时经济建设要搞上去,让他真正得到物质生活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提升,人就是这两方面,两方面都提升了,人民百姓怎麽会不拥戴这个政府?这个政府怎麽可能会有危机?我们看到东南亚有些国家就是忽略了这一点,譬如说泰国、菲律宾。其实办教育,如果真正政府重视教育,绝不会出现这些动乱的问题。菲律宾是天主教为主的国家,那就用天主教,天主教里面也有很多好东西,办这个教育;印尼是伊斯兰教为主,它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是伊斯兰教徒,这就可以把伊斯兰教经典里面关于做人的道理、关于因果道德的这些教训拿出来讲;泰国以佛教为主,佛教的经典更加丰富,很可惜,没有拿出来讲!所以人民百姓最后连是非的标准都没有了,你说他哪有这种信心?这个信心,首先他要对圣贤教诲经过学习,他相信善的,相信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然后他不会干坏事。所以教育就最重要,《礼记》里面讲的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为先,就说明比其他的更重要,比粮食、比国防都重要,那是真正帮助民信之矣。所以这里说,「圣贤问答,真万古不易之良政也」,圣是孔子,贤是子贡,这一问一答,把这个万古不变的良政给问出来了、答出来了。只要我们真正照做,一定也就能实现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。下面蕅益大师这里还引用方外史先生的话,「又曰:既已死矣,且道有信,立个甚麽?若知虽死而立,方知朝闻夕死,可矣。不是死而后已矣的」。「既已死矣,且道有信,立个甚麽?」因为孔子这里讲,「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」,如果没粮食吃,人民就死了,那已经死了,还说要有个信,那这里立个什麽?问得好!这个问题要是没搞清楚,我们对夫子这个里头的深义不了解了。这是讲什麽意思?说明人死了还有立,如果人死了没有立的,那夫子也不讲这个话了,死了就已经死了,还有什麽信可言、有什麽立可言的?底下就告诉我们,「若知虽死而立,方知朝闻夕死,可矣」,就是我们要知道,虽然死了还能立,这个立,当然不是我们这个身体,这个身体已经死了。什麽立?那是讲我们的灵魂、灵性,证明那是什麽?「不是死而后已矣的」,不是死了就没有了,后已就是完了,不是死了就完了。死了没完的,还有什麽?来世。懂得这个道理了,我们就能够悟到,身体虽然有死,可是我们的灵性是不灭的,那个灵性是真正的自己,立是立这个灵性。这里讲「朝闻夕死」,早上听到了道理,这是孔子讲的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」,早上听到了大道,晚上死了也心甘了。实在讲,真正闻道了,你就了脱生死,没有生死了。这个身体死了,可矣,没问题。实际上「我」会不会死?我不会死。反而你不怕死,你灵性能提升,绝对不是死而后已。曾子讲的,说为仁,「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」其实这个死而后已都不叫远,真正的远是什麽?死了还不已,这叫远。
所以方外史给我们点出来了这有三世,证明因果是通三世的。所以我们真正为民,不仅现世能够得到民心,来世享福无穷。《易经》上也讲,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」。这个家,也可以说成国,积善之国也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国必有余殃。这余庆、余殃,这个余字用得太妙!余是什麽?剩余的。剩余的,那还有个根本的,那本庆、本殃在哪?这就明白了,夫子讲得很含蓄,但是你得悟,要有悟性才能听明白夫子讲的话。余庆是你后世子孙享的,那是享的是余福。本庆是你自己享的,自己来世享,享的是你自己的本庆,自己本身的福报。你的余福由你后世子孙享。如果我们积不善,造作不善、造恶,损阴德,那个余殃,遭殃的是子孙,他遭的是剩余的祸殃。那本殃呢?自己造的,自己要受,本殃到恶道去受。这一章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