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颜渊问仁。子曰。克己复礼为仁。

时间:2022-12-19 10:39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颜渊问仁。子曰。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。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。而由人乎哉。颜渊曰。请问其目。子曰。非礼勿视。非礼勿听。非礼勿言。非礼勿动。颜渊曰。回虽不敏。请事斯语矣。】
 
我们来细细的品味一下这一章。这一章看似语言浅显,实际上义理非常的深刻。首先,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《论语讲要》。这一章是讲『颜渊』向夫子请问什麽是『仁』,这个问题是大问,直接问到了圣贤的心法。孔子跟他说,『子曰:克己复礼为仁』,夫子给他回答的是,克己复礼是为仁之道,没有先跟他讲什麽是仁,而是先跟他讲什麽是为仁,为仁是修行方面的,就是行仁,如何去做。
 
「克己复礼」,自古以来,先儒有两种说法,意思说得不一样,它的读法也就不太一样。第一种,这个克字是当能字讲,意思是说,能够自己复礼,这样读法,应该是读「克,己复礼,为仁」,克字顿一顿,己复礼。按照孔注,这是孔安国的注解,他是解成「身能反礼」,这个身就是自己的身,复礼就是反礼,复当反字讲,就是回归,回归到礼上来。礼是性德,自性中本有的,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人皆有之,人人都有,好人有,坏人也有。而且好人、坏人这些性德是平等的,不会说好人多一点,坏人少一点,没有的事,问题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回归到性德上。如果能够回归性德,那你就成圣成贤了。你要是不能回归性德,你就是凡人。孔子这里告诉我们能够回归性德,这个克是当能字讲,能够自己复礼,把这个克字放在第一个字,加强了语气,能!非常的肯定。这是一种读法。第二种,这个克当作克制,是动词,克服、克制这个意思,己就是自己,就是克制自己。根据马融的注解,马融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,他解释克己是「约身」,就是约束自己,把自己约束好、克制好;复礼,也就是回归到礼上。能自己约束自己,而不去对人家求全责备,这就合礼了,这也是为仁之道。因为所谓仁,重在礼让他人、宽恕他人,所谓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这样你就得到礼的根本了,这就是仁。这两种说法,第一种这个克当能字讲;第二个这个克是克服、约束,读起来就是「克己,复礼,为仁」。
 
实际上,孔子答覆颜子的这个问题,他是引用古语。《雪公讲要》里面引《左传.昭公十二年》,《左传》是鲁国的一个断代史,在昭公十二年的时候,「仲尼曰:古也有志,克己复礼,仁也」。仲尼是孔子,你看孔子引用了古人说的话说,克己复礼是仁。这说明什麽?夫子完全是述而不作的,他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引用古人的话,古圣先贤说过的,他只是转述,自己没有创作。而他自己也是在践行古圣先贤的教诲,自己践行好了,又传给自己的弟子。
 
我们继续看下文,经文里面讲,『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』「一日克己复礼」,根据马融的注解,这注解得比较浅,《雪公讲要》里面也引他的话,讲得浅的是对中下根人讲的,说的是渐法,不是顿法。顿法是教你顿悟、顿修、顿证,一下让你入境界。对中下根人,没办法一下入境界,就跟你讲浅一点,让你能够明白。马融讲的是,你一日克己复礼了,就一日天下归仁;你终身克己复礼,那当然天下也就始终归仁了。这个归仁,在皇侃注疏里面讲到,是天下归于仁君,这是对君王来讲的,像君王能够自己克己复礼,这天下万民就能归顺于他。这样讲比较容易理解。譬如说,雪公举了一个例子,周文王过去他是商朝的一个小附属国的国君,叫西伯侯。他在西伯的时候,有两个小国的国君正在争田地,他们两个都去周文王那边去评理。结果走到了西伯境内,就发现这里的人,无论是做官的,还是乡下野人,朝野人士都在那里互相礼让。这两个国君看到之后,一下子就很惭愧,也就不再找周文王去论理了,互相就能礼让了。据记载,当时天下听到周文王的德行,归属周王的有四十多个小国,这是天下归仁的一个例证。之所以周文王有这样的,我们讲的亲和力、摄受力、凝聚力,正是因为他自己能够克己复礼,所以有这种感化人群的力量,大家都归附这位仁君。
 
所以说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这桩事情全在自己,不在他人。特别是别人没有见到的时候,要注意慎独。在《礼记.中庸》篇里面讲到,「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」,君子之所以成为一个君子,就是因为在人家见不到的地方,他还是保持他的仁德,这是真正为仁。他能够慎独,人家看到他、看不到他,都是一个样子,这才是真实的德行。只有真实的德行,才有这样的感化力量。《诗经》上也有一句话说,「诗云: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」,这屋漏就是讲一个房室里头的西北角,那往往是安放神主牌位的地方。《诗经》这个话是讲,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,尚且不愧于心,就是问心无愧,何况是说在有人的地方?这都是君子用的慎独功夫。所以这里讲,「为仁由己」,就是行仁全是在自己,特别是你在独处的时候,你还能不能够行仁?如果你不能行仁,那麽这个德行就不真实,不真实,就不可能有天下归于己的感化力量。这是《雪公讲要》里面给我们用浅显的话,也引用古注说明,这是讲的中下根的人比较容易理解的。他跟蕅益大师讲的不一样,蕅益大师对上根人讲。因为这段话,夫子是对颜子的教诲,颜子不是中下根,他是上根,这是把圣贤心法和盘托出,一会我们会讲到。先接受浅显的也好,打个基础,然后才能够直下承当夫子的教诲。
 
《朱子集注》里面,我们看到他解释得也挺好的。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讲,「仁者,本心之全德」,这克己复礼为仁,颜渊问的是仁,这个仁和为仁,一个是讲性德,一个讲修德。光是讲仁,这是讲性德,自性中本来具有,人人本具。讲为仁,是讲修德,你得修,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这里朱子解释,单说这个仁字,就是本心之全德。本心就是我们的真心,佛家称为真如本性,全德就是圆满的性德,这叫仁。颜回问的问题,那是问得很大,就是什麽是本性中圆满的性德?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,夫子回答得很巧妙,先不跟他讲性德,直接跟他讲修德,让他知道怎麽修,你修好了,你回归性德了,你也就明白了。性德无量无边,说起来没办法说得完全,所以夫子教他一个「克己复礼为仁」。「克,胜也。己,谓身之私欲也」。朱子的解释,克己就是胜自己的私欲,胜是战胜,战胜自己的自私自利,自己的欲望,五欲六尘的享受,战胜自己的贪瞋痴慢,能够战胜自己的这些烦恼,你才能够复礼。「复,反也」,就是回归。「礼者,天理之节文也」,这个节文,就是表现出来的,天理怎麽表现出来?礼,就是能够把礼做好,做出来了,你这就是符合天理了。底下又说,「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」,你看,刚才讲了仁是性德,为仁是修德,「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」,全其心就是圆满的回归到本性上,把本心当中的性德圆满彰显出来,这叫为仁,就是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」这个意思。
 
「盖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」。心的全德性德,就是天理。朱子教导人的「存天理,灭人欲」。人欲坏了天理,你看人要是有欲望了,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利,贪这些东西的时候,往往天理就在他的心里消除了,提不起来了。为什麽?被欲望给盖覆住了。要恢复天理,那只要把人欲放下。所以天理和人欲是两头,你只能取其一,取舍就看你有没有定慧,你能够取天理、灭人欲,那就是为仁;如果取人欲、灭天理,那就是不仁。
 
所以底下朱子又说,「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,则事皆天理,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」。「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」,一个真正想要恢复性德的人,一个君子要行仁的,那是什麽样?降伏住自己的私欲,克制自己的烦恼,而回归到仁义礼智这个性德上来。这一回归了,「事皆天理」,做什麽事都符合天理了,性德你能够随顺,那事事都符合性德。这样的一个事情,「本心之德复」,就是你要不要回归这个本心的性德,主动权都是在你自己手上,「全于我」,这是我自己的事情,跟别人没有关係,所以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这跟别人没关係。「归,犹与也」,这个与是依从、追随。「又言一日克己复礼,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」,自己能够克己复礼,你能够好好的克制自己烦恼习气,回归性德,天下人也都受你感化,也跟着你学习,也朝着回归性德的方向来进行。这是「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」,夫子讲这个话,朱子认为这是形容。极言,形容这个效果非常迅速、非常的大。你看,你自己一个人克己复礼,这天下都跟着归仁,都能够兴仁、兴礼让,和谐社会都能实现了。「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,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」。这里讲到,为仁是自己的事情,跟他人无关,他人也不能干预,求自己,其机在我,主动权在我手上,有何难?没有难的,无难也。
 
底下又说,「日日克之,不以为难,则私欲净尽,天理流行,而仁不可胜用矣」。天天都能克己复礼,这不会难,愈做愈习惯,愈做愈容易,烦恼慢慢也就克除干净了。「私欲净尽」,这个私欲是一切烦恼的代名词,真的,一切烦恼,主要的烦恼就是一个私、一个欲。自私自利和自己的欲望,这两个东西把它放下了,那也就差不多了。朱子认为,主要是这两个东西,这拦路虎,一个私、一个欲,把它克尽了,「天理流行」,性德就能够流露出来,「而仁不可胜用矣」,这个大作用可就全显出来了。你可以什麽?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了。朱子这里讲到私欲这两个字,认为这两个字是最大的拦路虎,就是让我们不能够回归仁、回归礼,最大的拦路虎。确实,这是最大的一个障碍。对于初学的人,我们恩师也常讲,你要学圣学贤,要入门,必须放下十六个字。哪十六个字?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瞋痴慢。这十六个字就是拦路虎,你先把它们降伏住,然后才到门口。朱子认为把这个降伏住了,就能够入门了,其实这个还不行,这还是比较浅的阶段。
 
当然佛法的修学境界就比儒要高,朱子认为这样私欲净尽,就能天理流行了;佛法说还不行,还得要再往前,把这十六个字克制了,你要入门,还要再进一步,就是把自己的见烦恼断掉。见烦恼包括五大类,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,这见惑,细说有八十八品,总括是五大类。这五大类的见惑都放下了,你就入门了,这是真正成为佛法认定的圣人,这个叫须陀洹果,初果圣人,位置并不很高。这是等于佛法修学,你能够上了小学一年级,日后的路还很长。断了见惑,还要断思惑,思惑八十一品断尽才证阿罗汉果。阿罗汉,这叫一个学位了,像大学毕业了。然后再断尘沙烦恼,尘沙烦恼是分别,见思烦恼是执着,这些统统断尽了,你拿到第二个学位,菩萨。再往上,还得断无明烦恼,无明烦恼四十一品都断尽了,你就拿到最高学位,佛陀。所以这上面还有很长的一条路。但是基础功夫,确实儒家里面讲得也很详尽,那就是一个私、一个欲。所以,为什麽说儒家是佛法的基础,确实这样。学儒学好了,你成为世间合格的君子了,成为世间圣贤,那你入佛门,你很快就能够拿到佛门的学位,否则在佛门你想有成就很难。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要先在儒、道的基础上扎根。《朱子集注》里面又引程子的话,程颐先生,「程子曰:非礼处便是私意。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须是克尽己私,皆归于礼,方始是仁」,这几句评论也相当好。程子讲,非礼之处就是私意。为什麽我们会做的事情不符合礼?因为有私意,有自私自利的意思,想着自己,没想到别人,这就不合礼了。你想着自己,忘了别人,对人的尊敬就减少了。那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,心中尊敬都不够了,外面礼肯定就有非礼的地方。这里讲,「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」有了一点点这种自私自利的念头,仁就没有了,为什麽?你看这个仁字,人字旁、一个二,两个人,代表一个是自己,一个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,自己与别人是一体的,这叫仁。你只想着自己,没想到别人,这一体就被破坏了,那如何得仁?仁就没有了。所以要想得仁,首先把自私自利彻底放下,把我放下,我没有了,仁就得到了。
 
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,佛法里面讲到的阿罗汉断了我执,他真正没有我了,那就是真正得仁了。菩萨就比阿罗汉更高,菩萨是舍己为人,自己都没有了,所以一切就为众生着想,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为众生皆离苦,一片仁慈。仁,在佛法里面称为慈悲,而且是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无缘是没有条件的,没有条件的慈,同体的悲,为什麽没有条件?因为是同体。你想想我们这个身体所有器官是一体的,假如说哪个器官有疼痛感了,我这胃疼了,这手立刻去那里抚摸它、照顾它、关怀它,没有讲条件,自然反应。还能讲什麽条件,难道还说你给我多少钱我才干吗?没有的事,一体的。所以真正到仁体现前了,性德流露,就是这样,他看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一模一样,关怀众生正是爱护自己,众生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,这叫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下手处,这是程子这里讲的,「须是克尽己私,皆归于礼,方始是仁」,那就是把自己自私自利给全部放下。还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留下来,那你这个礼就没归尽,这个仁就得不到,那就做不得圣人。圣人可贵处就在这里,已经把自私自利全盘放下,无我了。
 
程子「又曰:克己复礼,则事事皆仁,故曰天下归仁」。你自己能够克己复礼,这里讲的克己是克尽己私,把自私自利放下,你能够回归到礼上来,那麽事事皆仁。仁,它的体是自性,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自性所生所变,你能够回归到仁体上了,那事事皆仁,仁无所不在,哪桩事不是仁事?换句话说,哪个人不是仁人?每个人都是仁人,这叫天下归仁,没有说不仁的事、不仁的人,事事皆仁、人人皆仁,那证明你已经回归到自性了,你才是真正的仁人。如果你还看到说,这个事不好,这个人不好,不是仁人,那对不起,你自己也不是仁人。你是什麽心,就会看到什麽事、看到什麽人。你的心是好心,你看的人都是好人;你的心是不好的心,你看到别人也是不好的。
 
我曾经在讲课里面常常讲到这麽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不论真假,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。是讲一个都市里面,譬如说香港,大家都是住高层公寓,有这麽一栋大楼里面,有一天搬进来一户,是一位年轻的女子,单身的,她自己是上班一族。她的邻居是一个单亲的母亲,带着几个孩子,家里比较贫寒,所以这个新搬进来的女子,就不太愿意跟这户单亲的母亲联系和交往,怕什麽?这麽穷的家,到时候摽(音表,去声)上我了,给我惹麻烦,所以她就尽量的疏远她。结果有一天晚上,忽然大楼停了电,一片漆黑、一片寂静,这个女子在家里面感觉到心里有点毛毛的。忽然听到有人敲门,心里就更加紧张起来了,为了壮壮胆,她就叫一声说,「谁呀?」听到门外有一个小男孩的声音说:「姐姐,我妈妈让我来问问您,妳家有没有蜡烛?」这个女子听到这是隔壁家的男孩,不是什麽坏人,心里就比较定一点。可是转念一想,这家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,黑灯瞎火的,找我来要蜡烛,我可不能给他,要给了他这一次,以后他还有第二次,以后没完了,这是很穷酸的家里,他就是爱佔人便宜。想着想着,她就大声的回一句说:「没有!」结果这门外的男孩又继续说:「姐姐,我妈妈就担心妳家没蜡烛,让我给您送两根来。」这个女子一听,这心里一下就觉得很愧疚,这不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?人家是给妳送蜡烛的,不是来跟妳讨蜡烛的,妳就想着别人来讨妳便宜了,不愿意给人。这个女子幸亏有良心,能够自己反省忏悔。从此以后,这个女子对这个邻居家一改原来的态度,原来看这家是怎麽看怎麽不顺眼,怎麽看怎麽好像是坏人,不好的人,贪小便宜的人。现在看,怎麽看怎麽顺眼,怎麽看觉得这家挺好的,是好人。
 
你看,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很深的启示,外面的人有没有好坏?没有好坏,看你用什麽心来看。蕅益大师曾经讲过一句话,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于心」。外面的境界,包括人事物,是好的还是不好的?告诉你,没有什麽好坏,好和坏就看你的心,你用什麽心对待它。像这个女子,她原来用那个不好的心,猜疑人,看到别人就好像不是好人;现在把心念一转,对人家信任,对人家感恩,别人真的就变成好人了。所以你自己克己复礼为仁,你自己做一个仁人,那麽天下就归仁了。如果你还看到天下有人是不仁的,有事是不好的,那说明你这个心还不仁,仁还缺了一块。如果是全部是仁的,那你看到天下都是归仁。所以圣贤用的功夫完全是反求诸己,绝不会向外,全都是用自己克己功夫。
 
《朱子集注》里面又引「谢氏曰」,这是谢良佐,也是宋朝的大儒,「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」。这是讲修行,克己,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,从哪克服起?从性偏的、难克的地方去克服。性偏的是什麽?偏离自性的那个不好的习气,譬如说贪心、瞋恚、愚痴、傲慢、猜疑、嫉妒等等这些意念,都偏离自性了,这都是烦恼,要克服。每个人烦恼不一样,譬如说有的人贪心重,有的人瞋心重,喜欢发脾气,有的人嫉妒心重,有的人傲慢心重,各人的烦恼不一样,习气不同,总要从自己最难克服的那个习气上下手,从难克处克将去。所以自己要知道自己哪个习气最重,从那里对治。就像人治病一样,譬如说犯了很多病,总是先治那个最重的病,那个能要命的病要先治,把这个病治好了,其他病也就容易对治了。所以要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。而能够认识自己的毛病,你就叫开悟了。开悟之后,悟后起修,你得真干,那就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习气,不能纵容姑息。譬如说有的同修跟我讲,他问问题当中问到,说自己淫欲心最重,怎麽办?那要对治。确实现在的社会污染很重,这个烦恼差不多人人皆有,轻重不同,往往这可能是最难克制的烦恼。为什麽?这是生死之根。生生世世轮回,为什麽轮回?根本原因就是淫欲。《圆觉经》上讲的,一切众生「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」。你为什麽会投胎?这一条为主。怎麽克?从难克处克将去。对治的方法有很多,有的勤读经论格言,以砥砺自己的志向,立高远的圣贤之志,立出离心,能够降伏这个烦恼。有的深入因果的教理,研读因果的书籍,像《太上感应篇》、像《安士全书》。《安士全书》里面专门有一本叫《欲海回狂》,专门是对治淫欲的。还有《寿康宝鑑》、《不可不可录》,这些都是古大德编辑的戒淫宝书。读这种书,从因果下手,真明白因果,他也就不敢起这些恶念了。还有在佛法里面介绍不净观,观身不净,不管是什麽人,男的、女的,丑的、美的,全都是臭皮囊,美就美在外表一层皮,里头全是肮脏邋遢的东西。你修这种观,就是认识这个真相本来是这样的,只是我们有时候忘掉了,会被迷惑。修不净观,你修成功了,这个欲念也能够克制住。另外,自己发愿立誓断这个烦恼。我知道有人为了断这个烦恼,刺血写誓言,在佛菩萨面前立下毒誓,一定要戒这个烦恼。
 
这些都是方法,都是从难克处克将去,要把自己私欲克尽了,仁才能够显现出来。你看儒家都是这样讲,朱子,刚才我们读到的,「私欲净尽,天理流行」,「克尽己私,皆归于礼,方始是仁」,你才有仁。所以儒家也讲究真干,如果不是真干,不是真正对治烦恼,那你学的这些全都是搞学术了,你是搞儒学,没有真正学儒。我们这学《论语》是学儒的,学儒是学什麽?学孔子、学颜子、学圣学贤,今生做圣做贤,那得真刀真枪开干,绝不姑息纵容自己的烦恼习气,那你才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。仁人,首先你是要做一位勇者,勇勐无畏。勇勐不是对别人,是对自己的烦恼习气,勇于克服。
 
刚才我们谈到,夫子对颜子的回答,告诉他一个总纲,「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,这是总纲,可以说这个是学儒修学的总纲领。颜子一听就能领会了,于是底下就问克己复礼的条目,『颜渊曰:请问其目』,这个纲领我们想要落实,请老师再细说一下,有几个纲目?夫子就答以『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』这四条,这就是条目。怎麽修行?很具体,告诉我们,凡是不合礼的现象,我们不要去看,不要去听;不合礼的声音不听;不合礼的言辞不说;一切不合礼的这些事,我们都不动。这个「动」字,不光是身和口。前面讲不视、不听,这是身业,连视和听都不去做了,当然你就不会再去干那些非礼的事情;「勿言」是口业;「勿动」就是意业了,念头都不能动。意念是主宰,意念正了,那身和口自然就正;意念歪了,这身、口就会歪。我们心里有邪思,就往往会看那些邪的、听那些邪的,甚至是做那些邪的、说那些邪的。现在把它正过来,这是什麽?意地上、根本上要正,所以「勿动」主要是指心。现在的社会可以说比古代任何的时代都要更污染,这污染主要就是因为媒体、网路,这一说我们大家都能明白。你看电视里的节目,电影、电视连续剧,网路上的那些内容,确实有很多非礼的成分。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,真的稍不留神就会陷入非礼而不自知,等到自知了,可能就不能自拔了。所以在现代真的要提高警觉,高度的警觉,要比古人有更坚定的志向,更超人的毅力,更要好学,天天不间断的学习圣贤之教,这才能够抵御污染,我们的防疫力、免疫力才能够增强,不至于被病菌、病毒给染上。
 
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解释说,「非礼者,己之私也」,他着重讲到自私自利。现在也是举世所宣导的都是自私自利。你看这世间人,哪个不是口里就讲着自己怎麽得利?哪个心里不是想着名闻利养、想着五欲六尘的享受?所以我们恩师讲得也很风趣,说现在这世界由「二狼神」主宰了,什麽是二狼神?两个狼,一个是财狼,一个是色狼。二狼神主宰着世间,每个人在这两个狼面前都得低头。那根源在哪?自己私欲不能放下,做了自己私欲的奴隶了,所以就会身口意造作非礼。现在要克制,所以底下说,「勿者,禁止之辞」,勿是不要、不可以,这是我们的戒律。「是人心之所以为主,而胜私复礼之机也」。这个人心是主宰,这个主宰要正了,那自自然然,你所视、所听、所言、所动都正。所以胜私复礼之机,机是关键,关键就是克服私欲,以什麽克服?以礼做标准。「私胜,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,而日用之间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」。这个私胜,就是你要是把自私自利克制住了,你能胜过它了,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。动容周旋,是讲你日常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符合礼了。这个是自然性德流露,不是刻意的。只要把障碍去除掉,这性德就会流出来,你就能够无不合礼。一有了私欲,这就障碍了,性德就流不出来了。所以流出来了,日用之间,莫非天理流行。这个朱子讲的,实际上跟佛家讲的也很相似。
 
最后,夫子跟颜回讲了这四句之后,颜渊还有两句话,『颜渊曰: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』这是结语、结束,也是表态,颜回向老师表态,说我虽然不聪敏,敏就是聪敏、敏捷,这是他的自谦。实际上他非常敏捷,一听就懂,只是表面上好像非常的老实,而没有什麽疑惑。所以夫子曾经说过,颜回叫「不违如愚」,老师跟他讲什麽话,他听了马上就去照做了,一点问题都没有,也不再说第二句话了,所以表面上看好像是愚人,实际上他一点不愚,大智若愚。所以这里讲「请事斯语」。请事斯语,意思就是依教奉行,说得再具体一点,就是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斯语是老师的话,事是什麽?你真干、真去做,一点不打折扣,完完全全遵照老师的教诲落实。所以颜子有大成就,成为了夫子的传人,最得意的门生,他也入圣流了。
 
朱夫子解释这段话是说,「事,如事事之事」,这是讲的第一个事字是动词,第二个事是名词,就是做事,这个请事斯语,就是做,把老师的话去做到。「请事斯语,颜子默识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,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」。你看,这是老师最欢喜的地方,老师最喜欢什麽学生?就像颜子这样的学生。默识其理,这个识是记住,默是他的心是安定的,一点不浮躁。有的同学听老师教诲,老师讲课的时候,他心浮气躁,东张西望,干这干那,注意力不集中,这是什麽?心浮气躁的表现,这就不是默了。默是什麽?心是安定的,他有这种戒定的功夫,老师一点他,他就能开悟,他智慧就现前。所以听经也是修戒定慧,你能够专注,你不打其他妄想,更不做其他的小动作,这是戒,你心安定是定,戒定就能生慧。所以老师讲的道理,他一下就能通达明瞭,这叫识其理。夫子曾经讲过,「默而识之」,颜子也是如此。他自己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,可以胜任。所以「直以为己任」,把老师讲到的为仁之道做为自己的任务,把天下归仁做为自己的使命。天下归仁,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和谐世界,颜子能做到,而且这个事不求人,只求自己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他一点不疑惑了。我们问问自己,我们有没有疑惑?我们对夫子讲的这个话能不能够全盘接受,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能不能够以为己任?古人讲得好,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,天下到底是兴还是亡,是和谐还是动乱,谁的责任?不是人的责任,是自己的责任。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哪是人的事情呢!你这就能够承当。你能这样承当,你才能够有做圣做贤的资格,孔子才会给你讲这番话。你有这分承当了,你才会自己克己复礼,你才会努力去干,就像颜子听到以后,不再说第二句了,就是「请事斯语矣」,老实、听话、真干了。他大志已立,而且又懂得修行该怎麽下手,那还有什麽问的?去干了!我们为什麽不能真干?对道理还不能明瞭,还不能完全明白,还有疑惑,不能像颜子一样,一点不怀疑了,完全通达了。我们最大的疑惑是什麽?就是怀疑,到底我为仁,天下能归仁吗?就怀疑这个。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这麽大的事情,我一个人能够办得妥吗?我有什麽能力,我是多麽淼小,我平民一个,我哪能做到这麽大的事?和谐世界,那国家领导人都干不了的事,我们能干吗?你看,怀疑。所以你一怀疑,就不能真干了。疑是最破坏我们的善根的,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,有疑就不能精进了。颜回为什麽能精进?他没有怀疑了。
 
为什麽说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?为什麽你自己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就归仁了?告诉你实话,这个天下就是你自己,不是别人,你能明白吗?你能明白了,你就能承当了,就能够说出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的话。夫子这里讲得比较含蓄,这是对颜子上根人讲的。那我们中下根人说不定在理解上还有一点距离,那你要读读佛法,这就说得太明白了。所以佛经有时候不得不读,为什麽?帮助我们理解《论语》。你看《华严经》里讲得很清楚,一切法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。一切法,就是天下万物,儒家讲天下。现在我们眼光更大了,天下是地球还不够,还有天上的,还有天外的,地球以外的,宇宙里面的一切星系、星云,哪来的?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。谁的心、谁的识?我的心、我的识,不是人的心、人的识。
 
我这个心是什麽心?真心。真心人人本有,我的真心现出来的,我的识变的。识是什麽?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着,有这个念头,这就变成识了。本来是唯心所现的万物,现在用识,就把它变了,变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宇宙。识不离我们的心,心和识分不开的。你明白这个道理了,你就知道要使天下归仁,说得更广大一点,要使宇宙归仁,怎麽做?不用外求,只是反求诸己,修自己的心,把自己的心、识都归到仁上,这天下就归仁了,这叫做回归自性。回归自性,就是克己复礼。所以这个「克」字,蕅益大师讲应该作能字讲,这个有道理。为什麽?这段话是对颜渊讲的,这个能是什麽?教颜子直下承当。对颜子讲就是对我们讲,你能不能直下承当?你要能,夫子这个话就是对你讲的。所以能够自己复礼,也就是你能回归性德。你一回归到自性上,整个宇宙都能和谐了,孔子所说的大同盛世立刻现前。不仅大同盛世,告诉诸位,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都立刻现前,全是你这一心变的,这是天下归仁、宇宙归仁。宇宙归仁,那就是极乐世界。
 
所以中峰禅师在《三时系念法事》里面讲的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」,这是什麽意思?就是自己克己复礼为仁,阿弥陀佛就是仁,念佛就是念仁。你能念佛,一心念佛,就是克己复礼,回归自性。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名号,所以你的心是阿弥陀佛了,那你这个世界,「净土即此方,此方即净土」,就是极乐世界、就是净土。佛在经里讲的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佛土是心变现的,你的心清净了,佛土当然就清净。那现在为什麽我们这世界这麽多灾难?不净,不清净,为什麽?我们的心不清净,你能怪谁?不清净也是由己,而由人乎哉?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就清净下来,把心从染污那里回头,归一到清净上来,这个佛土就清净了。
 
那你会问,别人没清净,我清净有什麽用?世界还是这麽多人口,就我一个人清净了,别的人都不清净,那我们世界就能清净?能!你得相信。这里告诉你,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」。一日是哪一日?不是昨日,不是明日,是今日,今日今时,就是当下,你能克己复礼,看你能不能?你要不能,那没话说。你要能,你的天下归仁,你的天下就是净土。别的人心不清净,别的人在贪瞋痴慢,他的世界不归仁,他的世界不是净土是秽土,你的世界是净土。你俩拉着手在一起走路,你活在净土里面,他活在秽土里面,你明白这个道理吗?
 
那你说这个道理是这麽讲,能讲得通,可是有事实根据吗?我这心清净了,这天下就马上变成净土,真的吗?真的。你看看经中记载的,佛,释迦牟尼佛天天在大树下讲经,坐在那个草编的蒲团上,弟子看他天天只有三衣一钵,只能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你跟我们活在一起,没见你活在净土里头。于是弟子们就请教世尊,说世尊你能不能够示现一下你的净土给我们看看,你是不是真在净土里头?我看您好像跟我一样。释迦牟尼佛很慈悲,弟子有请问,他一定会回答,他本来是盘着双腿坐在草团上,他为了示现,把一只脚搬到地上,一碰到地上,一刹那,立刻这个当时的境界全变成了琉璃世界,大地都是透明的,七宝而成的万物,无比殊胜庄严。弟子们看到都傻眼了,释迦牟尼佛就在这样的净土里面,大家明白了。然后释迦牟尼佛把这腿又搬上来,又恢复了原状,告诉大家,我跟你们手拉着手在一起,你们在秽土里头,我是在净土里面,为什麽?两个人心不一样。一切法由心想生,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所以我们可不能抱怨我们这环境这麽恶劣、这麽糟糕,又多灾难,旁边的人对我也不友好,糟透了!你可不能怨天尤人,这是你自己心变现的,你是自作自受,你为什麽不把你的心态转过来?你得归仁,你得学着看一切人都是好人,一切事都是好事,每一天都是好日子。你得学着怎麽样改你的心,然后慢慢你的境界就会转。你要改得快,境界就转得快,等你什麽时候真正做到克己复礼,你的天下真的就归仁了。你试试看,真的,孔子在这里没骗你,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不会骗你,都是告诉你真话,就看你肯不肯直下承当,能不能像颜子这样请事斯语,依教奉行。
 
我们底下来看蕅益大师注解。我们刚才讲到,蕅益大师是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开悟的。二十岁的时候,他读到这一章他产生疑惑,这叫疑情,修禅的人重视疑情。为什麽?小疑则小悟,大疑则大悟,不疑就不悟,他有疑情,这就是有开悟的机会。蕅益大师在那里苦心参究,废寝忘餐三昼夜,三昼夜不吃不喝在那里参究。你看人家真正是下功夫,着力之深。所以忽然大悟,顿见孔颜心法,也就是他入了孔子、颜回的境界。他的注解是採用跟禅宗公桉对比着来进行注解。禅宗我们看到公桉里面,我们中国禅门的公桉记载下来的有一千七百则,其中有一则这样的公桉。这是在唐朝的时候,芙蓉山,这是在福建福州芙蓉山,有一位灵训禅师,他到归宗智常禅师那里去参究(后来也开悟,成为他的法嗣),归宗禅师对灵训禅师开示。灵训禅师就问,「如何是佛?」这个就是跟颜渊问仁一个性质,颜渊是孔子的法嗣,他问仁。这里说,「僧问和尚,如何是佛」,僧就是灵训禅师,问和尚,和尚是他的老师。和尚是印度梵文,翻译成中文叫做亲教师,亲自教诲你的老师叫和尚。和尚是很尊贵的称呼,不是说剃了头那就是和尚了,那哪能够称为和尚?和尚是你自己最尊的一位导师,就像颜回尊孔子为和尚。
 
灵训禅师问归宗,如何是佛,就是什麽是佛?这跟颜渊问仁一个道理。夫子回答颜渊,「子曰: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这跟归宗禅师的回答很相似,蕅益大师这里写的,「和尚答曰:只你便是」。灵训问什麽是佛?归宗回答说,你就是,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。克就是能,你能做佛,你就是,不是别人。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佛是谁?佛就是自己,哪是别人?颜回听到夫子这个开示,可贵在直下承当。灵训禅师听到归宗禅师道一句,「只你便是」,他也是直下承当。直下承当,立刻就见性成佛。
 
见性成佛之后怎麽办?「僧又问曰:如何保任?」见了性还不行,见性是开悟,开悟得起修。修什麽?把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气修干净,让自己的自性全部的现前。就像我们看见了月亮,这时候月亮是初一的月亮,是小月牙,还不是满月,那得要修,一天一天的修,最后满月了,十五就是满月。所以「如何保任」,这就是颜回问的「请问其目」,修行下手处,该怎麽样修行,请老师开个条目。夫子回答颜回是四勿,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。归宗禅师回答,「和尚答曰:一翳在目,空华乱坠」。归宗的回答也是,跟孔子回答是异曲同工。你看,一翳在目,这个翳是障碍眼睛的,就好像我们讲白内障,障碍眼睛的东西在眼睛里,我们看到外面好像空华乱坠,看到那些花点。这些花点本来没有的,是你一个错觉,虚妄的。外面哪有花点?没有花点,只是你现在有白内障了,你有东西在眼里了。有时候,我们可以把手指摁在眼球上,摁一段时间一放开,看到外面花花的,好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,这就是空花乱坠。那是不是外面真的有空花?没有,天空也没降花,就是自己的错觉,外面一切法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把它当真了。当真了,你就不能回归自性了。所以保任是什麽?继续放下,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,这就是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。这个非礼是什麽?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着,都不符合自性,那叫非礼。
 
这和尚跟他这麽一讲,灵训禅师听明白了,底下二话不说,真干去了,所以「僧礼拜」,这是灵训禅师听到和尚的回答,礼拜而依教奉行。这跟颜回所说的,「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」,一个意思。开悟的人,那就真干、真修了。
 
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,他的注解很长,谈得非常的精彩,他说「克,能也。能自己复礼,即名为仁」。所以这个克字,蕅益大师主张是当能字讲,不当克服那个意思讲,这个说明什麽?他接引的是上根人。对中下根人,我们当克服讲,这个容易理解,你克服自己的私欲,你就能回归自性,慢慢的回归。但是对颜子这种上根人,那就让他直下承当,能自己复礼,就是能自己恢复自性,能自己作佛,这叫为仁。「一见仁体,则天下当下消归仁体,别无仁外之天下可得。犹云十方虚空,悉皆消殒,尽大地是个自己也,故曰由己」。这个解释得太妙了!颜子在夫子言下大悟,见了仁体。仁的体,体是本体,本体就是宇宙的本体,宇宙是这个体所现的,就是《华严》所说的「唯心所现」,所以看得当下,这天下,不仅是天下,整个宇宙都消归仁体,就是消归自性了。就是他明瞭了一切法由自性所生,不离自性,他见性了,一切法都通达了。「别无仁外之天下可得」,这仁是仁体,就是自性,自性以外无一法可得,一切法都不离自性,哪有说自性以外还有天下?所以古德讲「心外无法」,这心就是自性;又说「法外无心」,所以整个天下也就是仁体,无一法不是仁,事事皆仁,物物皆仁。这个才是真正的自己,我们的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。底下说,「犹云十方虚空,悉皆消殒」,十方虚空都尽了,为什麽?就是个一心。所以禅宗大德说,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,都消殒了,除了心以外,无一法可得。「尽大地是个自己也」,就是个自己,这个自己是什麽?真心。所以说「为仁由己」,就是这个意思,这个己可不是这个身体,是自己自性。「由己,正即克己。己字,不作两解」。这两个己,它这里说不是两个意思,就是尽大地是一个自己,只有一,没有二,不作两个意思解。
 
「夫子此语,分明将仁体和盘托出,单被上根,所以颜子顿开妙悟,只求一个入华屋之方便,故云请问其目」。孔子这一句话点拨他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」,这已经把仁之体和盘托出了,自性和盘托出。颜子开悟、明白了,真的,除了自己以外,没有天下,所以自己克己复礼,那天下当然归仁。这是对谁说的?上根人说的,不是接引中下根。接引中下根,要换个说法,就刚才我们前面说的,朱子、程子和一些先儒的注解,那都是接中下根人,不是孔子这里对颜子说的那个真实义。对中下根人说,你一天天很好的修养自己,慢慢你能感化天下,像周文王一样,他用自己的德行使四十多个诸侯国都能归顺,天下归仁,这个好理解,但不是夫子真实义。夫子这里告诉颜子的,是让他开悟的。所以「颜子顿开妙悟」,知道整个宇宙就是个自己,是一不是二。这里讲的仁体,跟《华严》里讲的自性,就是一个意思。
 
有了妙悟,得下手修行,所以颜子底下要请问其目,就是「求一个入华屋之方便」,你知道那个华屋就在眼前了,那怎麽入进去?求个方便,「请问其目」,就是求一个修行下手处。「目者眼目,譬如画龙须点睛耳」。这个「请问其目」,目是当眼目讲,像画龙点睛,最后点下来的那是最传神的。没有最后画龙点睛,这个龙活不了,所以底下的才是最重要的,「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工夫」。所以儒家和佛家一样,贵在修行。你光开悟不修行,那没有用,那不是妙悟。悟了之后,肯定修行,那才是真正的悟。所以颜子能够老实、真干,他真悟了。夫子给他「直示下手工夫,正所谓流转生死,安乐涅槃,惟汝六根,更非他物」。这是教他怎麽下手,告诉他非礼勿视、勿听、勿言、勿动,这是从六根上下手。为什麽?流转生死的,或者是安乐涅槃的,生死跟涅槃是两个相对的,凡人在流转生死,在六道轮回;圣人,阿罗汉以上的,他们处在安乐涅槃。你在生死还是在涅槃,「惟汝六根,更非他物」,全是你用六根的时候怎麽个用法,不是其他的东西,就是你的六根。你要会用六根,怎麽用?用根中之性。这《愣严经》上讲的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,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不分别不执着、不起心不动念,这时候你就回归自性了,这叫用根中之性,而不用六根的六识,六识是分别执着。所以全在你这六根上用功夫,没有离开六根。底下说,「视、听、言、动,即六根之用,即是自己之事」。所以为仁由己,就是你自己,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,你的视,你的听,你的言(言是说话)、动(身口意的动,就是六根的动作),用六根的时候你会用,你就是圣人;不会用,你就是凡夫,六道轮回。
 
所以,「非教汝不视、不听、不言、不动,只要拣去非礼,便即是礼」,这个话讲得太好了!圣人不是说教你不视、不听、不言、不动,是教你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动,你还是可以去看,还是可以去听,还是能说,还是能动,但是拣去非礼的,把那个非礼的剔除掉,那叫做复礼。礼是本身的性德,你是剔除不了的;非礼,自性中没有的,这个你能去除掉。去除那个本来没有的,你就回归到本来有的自性上了。所以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,视、听、言、动的时候,只要你能够不分别不执着、不起心不动念,那你就拣去非礼了。那个分别执着、起心动念本来没有,不是自性中有的,那叫不觉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的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,本有的就是这里讲的礼,你当然能够复礼,可以恢复;本无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那是不觉,不觉本来没有,你就能够去除。「礼复,则仁体全矣」,等到你能够复礼了,就是你回归性德,仁之体自性圆满现前了。「古云:但有去翳法,别无与明法」。所以古大德讲得好,只有个去翳的法门,翳就是障碍,挡住你眼睛看的那个障碍,你把那障碍去除掉,你就恢复光明了,你就能看到了。能看是你的本性,不是说现在你不能看了,还要怎麽教你去能看。能看是你本来就能的,本有的能力,只要把障碍去掉了就行。所以不用再别求什麽「与明法」,教你光明的那个法门,不需要教,你就去障而已。
 
「经云: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」,这是《愣严经》上讲的。富楼那尊者曾经向释迦牟尼佛请教,无明是怎麽来的?我们现在有生死轮回,这是因为无明造成的,那无明怎麽来的?我们如果断了无明,将来还会不会又长一个无明?释迦牟尼佛给他回答很简单,八个字,「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」。什麽叫无明的根本?就是你在知见上立知了。你看,说得很清楚。知见是你的视听言动,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是知见,能知能见,这是你的本能,你的本有觉性,不可能说你不知不见。不知不见,那是愚痴,那是有障碍了。你还是能知能见,只是在知见的上面不要再立个知。立什麽知?妄想分别执着都叫立知。譬如说,我们看到了这个放大镜,看到就看到了,不要起妄想分别执着。什麽叫妄想分别执着?看到之后,动个念头,「我看到东西了」,妄想;再转增胜,「这个东西叫放大镜」,分别,分别这是放大镜;再增胜这个烦恼,「这个放大镜很好,我很想要」,执着。你看,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刹那间你就生起来了,这叫知见立知。圣人看到了放大镜,就是看到就看到了,也没有一个「是放大镜」的念头,更没有说「这是好放大镜,我要它、我喜欢它」,没这些妄想分别执着,只有凡夫才会生这些念头,所以这叫无明本。那你说,他看到了不知道这是放大镜吗?知道是放大镜。为什麽说他没有这个放大镜的分别执着?你们有分别执着,圣人就随顺你们的分别执着,所以,你说是放大镜,我也就说它是放大镜;你说它是好的放大镜,我也说它是好的放大镜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而已。他自己呢?他自己始终没有立知,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没有无明,这就是圣人。
 
所以「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」,你看,讲得很清楚,你们不要立知,没有什麽见,你就是涅槃;你立了知见,你就是生死。「立知即是非礼」,立知就是非礼。知见的当下,你不要再立个知见,那就是拣去非礼了。「今勿视、勿听、勿言、勿动,即是知见无见也」。所以夫子教我们,非礼的就勿视、勿听、勿言、勿动,这就是教我们知见无见,就是教我们取涅槃道。「此事人人本具,的确不由别人,只贵直下承当,有何利钝可论?故曰『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』。从此三月不违,进而未止,方名好学。岂曾子、子思所能及哉?」这是讲颜回是利根,他知道这个事情人人本具,知见的功能人人本具,这是自性中本有的见闻觉知。只是你在见闻觉知的当下不要起妄想分别执着,你就住于涅槃。涅槃是没有烦恼、没有生死了。你立了妄想分别执着,你就立刻从涅槃掉到了生死轮回当中,都是自己的事情,「的确不由别人,只贵直下承当」,你能不能承当?所谓承当,就是你能够知见无见,不要立知见。这里面没什麽利根、钝根的区别,只要你肯做,你能自己复礼,你能为仁,你就能做到。
 
所以颜子说,「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」。你看,管他利钝,管他是不是聪敏,只要你请事斯语就行,你要依教奉行就行,学着断妄想分别执着。先从执着断起容易,一下子断不了三个,先断最粗的那一个。所以「从此三月不违」,这是颜回,孔子讚叹他,「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」,没有违背仁,就是三个月都是克己复礼为仁。那三个月以后更是了,孔子观察他三个月,对他的讚叹,就好像佛门里九旬,九十天用功。夫子给他鑑定。「进而未止」,不断的进步,这叫好学,斩除自己的一切习气,最后完全成了一个圣人。这个「岂曾子、子思所能及哉?」虽然曾子作过《大学》,子思作《中庸》,但是他们比颜子来讲还差一等,还没有能得到孔子的心传,所以他不能及,达不到颜子的境界。
 
这段话我们就全部讲解圆满了,希望从这里我们要悟入,真正要和谐世界,乃至和谐宇宙,那全是自己的事情,只贵自己肯放下,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你就入境界了。
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