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季氏富于周公。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

时间:2022-12-14 10:41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季氏富于周公。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。子曰。非吾徒也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】
 
『季氏富于周公』,季氏就是鲁国三家之首的季氏家族,这个季氏就是指季康子。季氏权力最大,他拥有最多的土地。他拥有的土地甚至比周朝初年周公的土地还要多,比周公还要富有。我们知道,周公是武王的弟弟,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,建立周朝,武王把鲁国这个地区封给周公,所以,周公是鲁国的祖先。当然,我们可以想像鲁国也不断的扩大,而季氏的权力和他的地盘也随之扩大,他比周公还要富有。周公是圣人,而且周公是鲁国第一个国君,季氏比周公更富有,这本身都已经有问题了。然而冉求,这是孔子的弟子,『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』,冉求当时做了季氏的家臣,还继续为季氏聚敛、敛财,增加赋税,增加季氏的财富。附益之,就是再加上财富的意思。这个事情就使孔子非常的不高兴,所以『子曰: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,可也』。孔子讲,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了。非吾徒,他不是我的弟子了,叫其他的弟子们,就是小子们,可以鸣鼓而攻之,鸣鼓就是公开的,就像打仗敲起战鼓向他攻击。这种笔法是孔子作《春秋》时候的笔法,他是责备贤者。冉求是位贤者,但是孔子对他非常深深的责备,实际上,藉着责备冉求来责备季康子。为什麽不责备季康子、直接责备他?第一个他是大夫,位很高;第二个孔子认为他不足以责备了,所以责备自己的弟子。通过责备弟子,来暗指季氏太不合礼法。
 
当然,冉求也有非常大的过失。在《礼记.大学》里面,我们看到有这麽一句经文,「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」。冉求做了季氏的聚敛之臣,为季氏聚敛财富,他已经比周公还富有了,还要为他聚敛,这冉求就很不如法。聚敛之臣不如盗臣,盗臣是偷家里东西的,为什麽聚敛之臣还不如盗臣(盗臣好比是贪污的、偷盗的这些人)?原因其实也很明显,如果我们聚敛、横征暴敛,那会大伤民心、增加民怨,这个对于国家的危害比盗臣危害确实还大。盗臣也危害国家,但是还不如聚敛之臣,聚敛之臣使民有怨恨心。《大学》里又说,「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」。季氏只顾自己敛财,而并没有想到为百姓做好事,上欺君、下欺民,所以他财富是聚敛了,可是民心就散掉。季氏聘冉求做家臣,冉求居然还给他死心塌地的做这个事情,那冉求也不是良臣,所以夫子深深责备他。应该怎麽做?做为家臣,如果见到自己的主人不如法、不合理,应该劝谏他。劝谏他什麽?改过行善。这些财富要散,散来做什麽?帮助百姓。所以财散了,民心就聚合,这是国家安定和谐之道。要用财富多为百姓做好事,不是自己在那里聚敛财富、贪图享受。
 
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说,「卓吾云:攻求,正所以攻季氏」。攻求,就是攻击冉求。冉求是孔子的弟子,所以孔子可以攻击他,可以深深责备他。对季氏就不能这样明说,但是通过责备冉求,而责备季氏。这都是对我们现世有很深远的借鑑意义。《论语》里面讲的,「为政以德」,搞政治管理,最重要是德行。有德,就能够有民心;有民心,自然国家就安定,财富自然也就充足。不能搞自私自利,置人民于不顾。所以孔子,你看每说一句话都有深远的意义,可以警醒世人,这些话都是出于他仁爱之心。
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