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颜渊死。门人欲厚葬之。子曰。不可。

时间:2022-12-14 09:56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颜渊死。门人欲厚葬之。子曰。不可。门人厚葬之。子曰。回也。视予犹父也。予不得视犹子也。非我也。夫二三子也。】 这一章继前面第七、第八、第九章一直说下来,都是讲颜回去世之后的情形。这一章的要旨就是,孔子虽然在情感上非常的悲痛,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他得到了孔子的心传,他这一死,道脉就没有传人了,所以孔子非常悲痛,可是谈到葬礼,孔子却坚持以颜回的身分来办相应的丧礼。这里,『颜渊死,门人欲厚葬之』,门人,是孔子的弟子们,也就是颜渊的师兄弟们,他们希望用厚礼来葬颜回,可是孔子不许可,『子曰:不可』,为什麽不可?因为这不符合礼。颜回并不是士大夫,他只是一位庶人,就是平民老百姓,按照礼不应该厚葬,只能按照庶人的葬礼来进行,再加上颜回家里比较穷困,厚葬不合他的家境。虽然孔子不许可,但是也不能阻止,结果『门人』还是『厚葬之』。所以孔子就感叹说,『子曰:回也,视予犹父也,予不得视犹子也』。他说,颜回待我如父,视予,予就是孔子自己,颜回把孔子看作是自己的父亲一样,师徒如父子,真正是师徒之间心心相印。可是就这个葬礼上来讲,孔子讲,我却不能够待你如子,予不得视犹子也。为什麽?因为,如果是孔子的儿子,孔子一定会按照他相应的身分来给他行葬礼,因为孔子是守礼的。但是毕竟颜回不是孔子的儿子,这个葬礼是由他的父亲来做主,所以孔子虽然不许可,也没办法。后面他说,『非我也,夫二三子也』,这不是因为我不想依礼行事,而是你的师兄弟使然,他们坚持要这麽做,我也没办法。包括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。 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里面,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,他说,「《礼记.檀弓上篇》记载」,这是《礼记》里面的一篇,「子游问丧具,孔子答以『称家之有无』」。子游是孔子的弟子,他有一天向夫子请问丧具,就是丧礼里面用的这些器具、用品。孔子就回答说,要称家之有无,《弟子规》上讲的「上循分,下称家」。如果家里富有,可以丧礼稍微用的用品要好一点,但也不能够「踰礼厚葬」,踰礼就是违礼,超越了礼。如果是家里面比较贫穷的,「无财则不可以备礼」,家境贫寒,如果用厚礼,这就不符合家境,这就背礼了,这是违背了礼。这里说「无财则不可以备礼」,就是不能够用厚礼来进行埋葬。「颜子家贫,又未出仕」,出仕是做官,颜回家里穷,又没有做过官,所以「厚葬便不合礼」,孔子就不许可。「实为爱之以德」,所以孔子爱自己的弟子,是爱之以德,不是爱之以情,这是一种理智的爱。如果是以情来论,孔子最疼爱颜回,厚葬他也会许可,可是这一许可,却让颜回落得个违礼的恶名,陷他于不义,这就不是真正爱他。所以真正爱他,爱之以德,让他能够保存最完好的名节。 底下又说,「奈因颜子之父颜路作主」,颜路做主要厚葬,「师徒虽如父子,毕竟不是父子,终于不能止其厚葬,所以自歉而又责备门人」。夫子自己说这个话,表示歉意,对于已经去世的颜回,九泉之下的颜回表示歉意。实际上是在责备弟子们,为什麽在孔门学习了这麽久,最后还不能够依礼行事。之所以不能依礼行事的原因,就是被这种情感所束缚住。我们推行圣贤之道,是不可以拿圣贤之道当作人情的,要用理智。这使我们想到,很多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,他们也爱,哪有说不爱儿女的父母?可是,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儿女道德、仁义、因果,这就等于害了他。虽然是在物质上给他丰富的供给,让他很享受,可是,这是所谓的爱之不以道,则足以害之,这不是真爱他。真爱他一定是爱之以德,处处要导之以正,让他守道德、遵伦理、明因果,长大了成为一个正人君子,不至于造作恶业,最后要遭受果报。 蕅益大师在注解这一段当中他是这样说到,「卓吾云」,他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,「不是推干係。方外史曰」,这是另外一位,也是蕅益大师同期的人物,「孔子待回,厚到底。后之欲厚其子弟者,思之」。李卓吾先生讲,不是推干係,我们看到孔子这里讲,「非我也,夫二三子也」,孔子讲我很想依礼来埋葬颜回,但是我现在没办法,弟子们做主,这不是我的问题,是门人,是颜回师兄弟们他们做主。讲这个话其实不是推干係,就是不是把这个错误推向别人,而是在这里表明什麽是真正对颜回的爱。 方外史所讲的,「孔子待回」,待就是对待,回是颜回,孔子对待颜回,厚到底了,厚待颜回。虽然孔子不主张用厚葬,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厚待颜回。为什麽?待之以礼,待之以德,这才是真正的厚待。如果是以情,那就是溺爱,那不叫厚待。所以这里提醒我们,后之欲厚其子弟者,思之,后就是后代的人、往后的人,那些欲厚其子弟者,就是希望厚待自己的儿女的人,给他们厚爱的人,要好好的想一想,什麽才是真正的厚爱。如果是不以道德做标准,这个爱反而是害了他。夫子你看在这里非常讲究原则,处处都依礼而行,绝不违礼。虽然心中最爱颜回,可是一定要讲究原则,不能够让情感超过礼度。对子弟们如此,对自己也是如此,每个人都爱自己,愈爱自己,愈要遵从道德。 在上一篇,「子罕第九篇」里面也讲到关于葬礼的问题,这是子路要做主,当孔子重病的时候,他们想到将来要为孔子厚葬,夫子也是严厉的批评子路。从这里也看到夫子那种坚守原则。我们把那一章的《论语》经文再念一念,「子疾病」,孔子得了重病。「子路使门人为臣」,子路是孔子的弟子,他资格最老,看到孔子得了重病,就想到将来为孔子做后事的事情。因为孔子那时候不是大夫,他没有做官,所以不应该享有厚葬,可是子路却做主,要厚葬孔子。在厚葬的葬礼里面,是有臣子,像大夫家有家臣,家臣要一起来参与葬礼。孔子没有家臣,所以子路让门人为臣,门人是夫子的弟子们,让他们充当家臣。 「病间曰:久矣哉,由之行诈也」,病间是孔子病慢慢好了,知道子路这样做,孔子就说,这个曰是孔子曰,「久矣哉,由之行诈也」。久矣哉,是孔子自己说,我已经没有当大夫很久了,子路怎麽可以用大夫的丧礼来给我治丧?由就是子路,子路叫仲由,仲由的这个行为是欺诈。批评得很狠。「无臣而为有臣,吾谁欺,欺天乎?」我本不该有家臣,现在子路做主,让弟子们充当家臣,无臣而为有臣,这是欺诈。吾谁欺,你是欺骗谁,是欺天吗?底下又说,「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,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!」况且,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上,不如死在这些弟子们手上,所以弟子们不需要充当家臣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且予纵不得大葬,予死于道路乎?」况且我虽然不能厚葬,做为一个庶人、平民老百姓的葬礼,那我也不至于死在道路上,我总是有一个葬处。孔子说这个话相当的犀利,批评子路批评得非常狠。从这里我们也看到,批评得狠,正表明了孔子对原则的掌握是一丝不苟的。所以,这说明什麽?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。对待老师,我们爱,那也要爱之以德、爱之以礼,这才是真正厚爱老师。像子路这种情况,他是出于情感,往往一出情感,理智就没有,反而对老师的这种爱就偏了,不晓得可能这麽一做,往往损害了老师的名节。所以蕅益大师在评论这一章《论语》中说到,「子路一种流俗知见,被夫子骂得如此刻毒」。这是世俗流俗知见,真正学圣贤之道的人,不可以有这种知见。然后蕅益大师又评点了当时的情形,「今有禅门释子,开丧戴孝,不知何面目见孔子?不知何面目见六祖?不知何面目见释迦?」这是讲的出家人,禅门释子学佛,首先我们目标定在了生死。什麽叫了生死?你对生死很明瞭,知道人根本没有生死。所以在佛门里面就不讲究这种披麻戴孝的丧礼,跟世法就有区别。所以出家人不以世法来治丧,应该怎麽样?以佛事相送。所以,一般佛门里面为出家人送终,都是念佛,给他做法事、佛事,给他送行,而且不可以像世人那样讲究丧礼的排场,铺张浪费是绝对不允许。为什麽?铺张浪费不符合出家人的身分。出家人是没有家,四大皆空,没有财,这里讲的无财而厚葬,就不合礼。儒家讲都讲不过去,更何况用佛门的道理来讲,那更讲不过去。所以说,不知何面目见孔子?儒讲不过去,佛就更讲不过去了,不知何面目见六祖(六祖惠能大师)?不知何面目见释迦牟尼佛? 这是讲的丧礼,我们再引申,其实种种的礼都是如此,不一定是丧礼而已。这是强调凡事要依礼而行,对人的敬爱表现就用礼来表现,过犹不及。譬如说我们对人敬爱太过了,这跟不及是一样的。礼是掌握一个度数,礼度礼度,没有度数的礼,那就不成为礼,没有礼也就不成为敬。我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譬如说我们见到恩师,大家见到都非常的激动,上来咚咚咚就磕头,往往有时候场地不适宜,环境不许可,恩师老人家说不拜不拜,那我们就应该听从,就不拜。如果一定要拜,那就是违礼。第一个,你就违了师长的愿;第二个,确实不适合拜的时候拜,这也是违礼。通过这些小事,我们处处都要想到真正对老师的恭敬那就是一切依礼而行。所以儒家讲,「不学礼,无以立」。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