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君子不以绀緅饰。红紫不以为亵服。

时间:2022-12-09 09:45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君子不以绀緅饰。红紫不以为亵服。当暑。袗絺綌。必表而出之。缁衣羔裘。素衣麑裘。黄衣狐裘。亵裘长。短右袂。必有寝衣。长一身有半。狐貉之厚以居。去丧。无所不佩。非帷裳。必杀之。羔裘玄冠。不以弔。吉月。必朝服而朝。】 这个需要对一些字词进行破释,否则很多字可能我们都不认识。这个『君子不以绀緅饰』,君子就是讲孔子,实际上这也不光是专指孔子,按照礼,就一个符合礼的人,他都是这样来穿着的,这是指《周礼》。绀(音干,去声)和緅(音邹,平声)都是颜色,绀,根据《雪公讲要》,「绀是深青而含赤色」,赤是红色,就是深青红色。「緅是深青而带微黑」,有点黑色的,这两个都是红的、黑的,这种颜色都属于所谓的祭服,就是祭祀用的。「绀緅饰」,饰就是衣服的领口和袖口上的边缘,在古衣上面都绣着一个边,袖口、领口都有边,这叫饰。孔子穿的衣服,这里讲「不用绀緅二色饰边」,这个边缘不用这两种颜色,「因为绀饰是齐祭之服,緅饰是丧祭之服」,是祭服才会用这两种颜色来镶边的。这是根据《雪公讲要》,他也是引用孔安国的注解。下面又讲到,『红紫不以为亵服』,这个亵服是内衣,也可以通指私居日常穿的衣服,家居的便服。这个亵服,孔子不用红色和紫色。为什麽?根据古注讲,「皇疏朱注都以为红紫不是正色」,《皇疏》是皇侃(南北朝的大儒)他有个《论语义疏》,《朱注》就是朱子的《四书集注》,他们都这样以为,说红色、紫色不叫正色,按照古礼,这不是正色。「红紫不以为亵服」的意思就是,「亵服尚且不衣,正服当然不用红紫」,就是连内衣、连私居的衣服,我们都不要用红色、紫色,因为这不是正色,正服,正式的,譬如说上朝的服装那更不能用红色、紫色。孔子也曾说,「恶紫之夺朱也」,所以不用。恶是厌恶,紫色夺去了朱色,朱色是鲜红色。所以,他既然有这个话,可见得孔子对于红色、紫色都并不以为然,大概这也是一种古制。但凡穿衣、吃饭,夫子都循礼,绝不违犯礼,这是讲到颜色的取舍。 底下讲冬夏春秋,这是四季该怎麽穿衣了。『当暑』就是正当暑天,『袗絺綌』,这个袗(音诊)字作单字讲,就是单独的穿什麽?穿絺綌。这个絺綌,实际上就是葛所做的布料,比较的薄,比较的凉快,暑天要穿凉快的衣服。这个絺(音吃)就是细葛做的衣服,这个綌(音细)就是粗的葛做的衣服,这是用这些葛布做的单衣。『必表而出之』,根据孔安国的意思,这表而出之,就是穿在外面再加一个上衣,表就是穿在外面,表而出之。「刘宝楠举御览引郑注说」,这是雪公引刘宝楠的,刘宝楠举出《御览》里面的这部书又引郑康成的注解,这一个引一个,说到,「表即是表衣」,出就是出门,表衣就是外衣,出门的时候穿的。根据雪公的《讲要》当中说的,表衣就是指裼(音西)衣,就是指我们现在看到像我们恩师有时候夏天穿一个坎肩似的,很薄很薄的一个没有袖的那种,穿在外面,套在外面的那种衣服,那叫裼衣,套在葛衣外面,就是再穿一个坎肩,北方人说坎肩,没有袖的,就是无袖的外衣,所以叫表衣,表而出之。 雪公又讲到,「古人穿衣,先穿亲身的内衣,次加外衣」,有一件外衣,在夏天外衣就是刚才讲的葛布做的衣服,凉快。这层外衣,春秋叫袷(音荚)褶(音蝶),袷褶就是双层的外衣,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衣,风衣往往是双层的,外面一层,里面还有一层里子,这个叫袷衣。夏天叫絺綌,这就是刚才讲的,比较凉快的葛布做的衣服。「冬天是裘」,裘就是皮衣,「又次加裼衣」,这个裼衣就是刚才讲的没有袖的褂子,套在外面,叫裼衣。「又次加礼服」,然后再穿上你正式的礼服,你上朝的时候穿朝服,祭祀的时候穿祭服,这是教我们这样穿衣服。又说到,「此处表衣,与下文缁(音资)衣、素衣、黄衣,都指的是裼衣」,下文讲到缁衣,缁是黑色的,素是白色的,黄是黄色的,不同颜色,不同的时候、不同的场合穿着,这都是裼衣,穿在外面。在家里穿就不需要穿裼衣,出门的时候就要加上外面这层,叫裼衣,就是无袖的外衣,所以叫「必表而出之」。 底下又讲,『缁衣羔裘,素衣麑(音泥)裘,黄衣狐裘』,这个三种材料做的三种衣服,裘是皮衣,所谓「缁衣羔裘」,因为「羔裘是黑毛羊皮,与黑色的缁衣相称」,所以叫缁衣羔裘。「素衣麑裘」,「麑裘是小鹿皮,毛色近白」,白色的,「与素衣相称」。这是讲到外面的裼衣应该套在皮衣外面,冬天的时候加一个裼衣,加的裼衣的颜色要相称,不对称就又不好看了。狐裘是黄毛狐皮,与黄色的相称,所以穿狐裘的时候也套黄色的裼衣,或者叫表衣。根据「《皇疏》说,缁衣羔裘是诸侯视朝的衣服」,上朝的时候穿比较浅黑色的朝服。「诸侯视朝与群臣同服」,诸侯和群臣穿着衣服是相同的,颜色相同,「孔子是鲁臣,所以也穿此服朝君」,去朝见君主。「国家如有凶荒,国君穿素服」,群臣随之也穿素服,「孔子是鲁臣,也穿素服」,这个素服就是麑裘,比较白的。在年终的时候,「举行蜡祭报功」,蜡祭是年终的时候祭百谷神,祭农神、祭百谷,这叫蜡祭。「象物色黄落,鲁君穿黄衣狐裘,孔子为臣,助蜡祭,也随君穿黄衣狐裘」。年终的时候蜡祭祭祀百谷,谷物是黄色的,我们也穿黄色,孔子为鲁君助祭,做为助祭的臣子,所以跟君主穿的衣服颜色相同。这是讲到这三种颜色的衣服。 下面经文上讲,『亵裘长,短右袂』,亵裘是家常便服,做得比较长,就可以保暖,所以叫亵裘长。「孔注」,就是孔安国注解,「短右袂,是右手的袖子较短」,这个家居的衣服,左右手的袖子不一样长,右手袖子比较短,便于做事,劳务比较方便,这都是古时候的衣服。底下又讲『必有寝衣』,这个寝,其实睡眠的时候,寝衣是睡眠时候的被子,它不是衣服,这个小卧被长度是『一身有半』,就是大概一点五倍,身长一点五倍。这样睡眠的时候因为被子比较长,可以折起来,折成一个被窝,睡也比较舒服,不会透风。有的古注,包括朱熹朱子的注解,说这个寝衣就是睡衣,这个睡衣如果是一身又半,那太长了,这个不太合理。所以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讲的,这个寝衣就是被子,他同于我们雪公所讲到的。雪公也是引汉儒的注解,这不应该是睡觉时候的睡衣,要不然就太可笑了。 我们继续看下文,『狐貉之厚以居。去丧,无所不佩。非帷裳,必杀之。羔裘玄冠,不以弔。吉月,必朝服而朝。』这个狐貉就是狐皮和貉皮,貉跟狐狸有点相似,比狐狸还更加名贵,牠的皮。古时候富贵家穿的是狐貉的皮衣,这很保暖,又轻又保暖。狐貉之厚,厚的是暖和的,那部分用来做坐垫。我们坐在椅子上,它有一个小垫子,用这些皮做的,当然这是接待贵宾才用的,这是接待贵宾。所以狐貉之厚,皮很厚的那一部分用来做坐垫,这个居就是座位的意思,放在座位上。 「去丧,无所不佩」,这个去就是除去,就是除了在服丧期间不能佩戴这些玉、这些饰物之外,在服丧期满,不服丧的时候,就叫去丧,无所不佩,就是什麽都可以戴了。古人身上都戴着一些饰物,装饰品,这些装饰品往往都有表法的意思。男子戴得最多的是玉,这代表什麽?我们要像玉石那样,玉洁冰清,要有高尚的品格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,有这种意思。所以按照《礼记.玉藻篇》上面说,「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,君子于玉比德焉」。所以君子都要佩戴玉,没有理由,没有特定的理由,譬如说服丧期间就不佩玉了,不是这些原因,那我们的玉是不能离开身。常常佩戴着它是提醒自己,「君子于玉来比德」,我们的德行要像玉一样,要完好无瑕。《礼记》上面也讲到「孔子佩象环」,这个象就是象牙,象牙上面有纹理,这就表示什麽?表示文章,文章是自己的德行、自己的学问,可以表现出来的,所以象牙是白的,这是名贵的,佩着象牙,表示自己要有文章,你的德行、你的学问拿得出手,让我们能看得上,就是这个意思。环就是圆环,表示我们的德行、我们的学问是循环无有穷尽,要日日新,不能够自满。还有,「凡带必有佩玉,唯丧否」,我们所戴的这些饰物,必定有佩玉,有玉石,除了在服丧期间外,这都是《礼记》上讲的古礼。所以,这是讲到「去丧,无所不佩」。「非帷裳,必杀之」,非帷裳,这个字念裳(音常),帷裳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讲,就是我们看到古代的人上朝的时候,或者祭祀的时候穿的礼服。非帷裳就是指除了这些礼服以外,其他的衣服,必杀之,这个杀字,有的现在音都念杀(音沙),古音是念杀(音晒),什麽意思?就是衣服缝合的那个缝合口,那个叫杀。根据王肃的注解,刚才讲到的三国时代的经学家,他注解说,「衣必有杀缝,唯帷裳无杀也」。所有的衣服都要有一个缝口,只有天衣无缝,天人穿的衣服是没有缝口,那我们看,这衣服都有缝合的地方,这是一般的衣服。但是除了礼服以外,礼服你不能见到那个缝口,也就是在做礼服的时候,那个裁缝要特别的细致,真正要做到像天衣无缝那样,这是按照古礼。皇侃的《注疏》里面也讲,「杀谓缝之也」,就是缝口。 这里说明夫子在衣服穿着方面都非常讲究古制,遵礼而行,真正是一丝不苟。儒家也讲究三千威仪,对于这麽一点点细致的东西都能一丝不苟,我们可想而知,对大的那些行为、大的这些礼仪,孔子更加严谨的遵守。所以我们要复兴圣贤教育,从这里我们体会,不能够忽略小事、小节。我们从这里看到很多的细节,当然现在可能不适用了,过去的礼服我们现在也不穿了,衣服也变了,颜色现在也都是你喜欢穿什麽就穿什麽,大红大紫随你便了。但是现在问题是,从经文当中我们要体会它的精神所在,是告诉我们于小节处都不可忽略。你有这样的一种存心,你才能够真正恢复圣教,所谓「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」。 儒家讲的礼,佛家讲的戒,讲的威仪、讲律仪,都是一样。佛家讲律仪也讲不少,特别是出家人的礼仪,你看刚出家的沙弥就要守十戒、二十四门威仪,那个威仪已经相当细致了。莲池大师有辑录《沙弥律仪要略》,弘赞律师,这是清朝弘赞律师,他对于莲池大师的《沙弥律仪要略》做了一个《增注》,注解,注得很详细。我们恩师讲要落实四个根,这《沙弥律仪要略增注》是我们最好的教材。我们过去在二OO八年,在中国安徽庐江华严讲堂,跟十多位法师在一起,我们也认真学习了《沙弥律仪要略增注》。蕅益大师他也有一个《沙弥律仪》,他是在莲池大师辑录的《沙弥律仪》基础上,对于有一些莲池大师疏忽的地方,进行了删补修正。蕅益大师他是律师,他深入律藏将近三十年,他律藏读过好几遍,从头到尾读,他还摘录了好像好多卷的律藏经文。很多人把蕅益大师也称为律师,他对戒律研究很深,他所编辑的《沙弥律仪》,我们也应该拿来做为参考,他的比莲池大师的更短一点,更精简。 沙弥戒,戒和仪是两个不同的,戒是戒律,仪是威仪。沙弥戒基础上,出家人还要有比丘戒、菩萨戒。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,菩萨戒一般是用《梵网经.菩萨心地戒品》十重、四十八轻戒,这里头戒律、威仪相当的多,真正要学习,深入学习把它记住都不容易,你每一条都做到,那是很不简单。在家的居士也受菩萨戒,他是受《优婆塞戒经》里面的六重、二十八轻戒。恩师老人家让我受了一个在家菩萨戒,说你讲佛经,你得要受个菩萨戒,搭个缦衣上台讲佛经,这样更庄严。这里二十八戒,这是六重、二十八轻,蕅益大师也有个注解。对于《梵网经》的十重、四十八轻,蕅益大师也有注解,《梵网经》不仅有注解,还有五重玄义,就是概要。如果想深入戒仪的同学,这些都是很好的参考教材。 佛门是讲「以戒为师」,佛当年灭度之前,告诉阿难尊者,佛在世的时候,大家以佛为师;佛不在世的时候,要以戒为师。这个戒,最核心的就是佛所制定的戒律,那个是什麽?佛的行为,你把佛的行为记录下来,那就叫戒律。因为什麽?圣人证得自性了,他性德自然流露,全都是最正确的、最完美的。我们凡人因为没证得自性,迷失了自性,所以要向圣人学习,先效法他的行为,所以把他的行为记录下来,做为我们自己的戒律。佛自己本身他需不需要这些戒律规范自己?不需要,他已经做到了,自然流露就是这样,只是后人弟子们把他的行为记录下来,称为戒律。就像「乡党第十」这一篇里面,弟子把孔子的这些行为记录下来,这就是礼。证得自性,成圣人了,还需不需要这些礼仪规范?他不需要,但是他自自然然都合乎这礼,无不中礼,只是这些礼用来规范后人、规范初学的。我们没成圣人,必须按照规矩来学,先学得有那个样子,学像了,像久了,就是了,这是学戒、学礼的目的。所以学儒离不开学礼,学佛离不开学戒,没有礼就没有儒,没有戒也就没有佛了。这是谈到学礼的精神、意义。 底下我们接着讲,「羔裘玄冠,不以弔」,弔丧的时候,孔子不穿着羔裘,羔裘是羊皮做的皮衣。玄冠,玄是黑色,羔裘颜色也是黑色的,不穿着这些黑色的衣服来弔丧。为什麽?根据《孔注》,就是孔安国的注解,「丧主素,吉主玄,吉凶异服」。孔安国讲,做丧事的时候要素,是用素色,就是白的,浅颜色,不能用大黑大红这些颜色,这些黑的、红的是吉色,所以吉主玄。吉和凶要异服,吉事的时候,婚礼这是吉,婚礼穿的服装就不能跟丧礼穿的服装一样,这异服。现在确实,大家因为没学礼,也没有礼了,往往婚礼穿的颜色是古时候丧礼穿的颜色,你看婚纱都是白的,这个就是没办法。因为什麽?历朝历代建立政权,首先第一个事情制礼作乐,先要制定一套人们的行为规范,大家依循着这个礼,这样大家就有规矩,不会乱来了。像周公当时制定的《周礼》,就是这个意思。礼的形式当然是可以改变,你要规定说白色是主吉的,黑色主凶的,也可以,你只要规定下来,大家就依循这个来做。但是你没有规定,那人民百姓无所适从,所以你喜欢用什麽礼就什麽礼。像丧礼,有的是披麻戴孝,那是用古制;有的是穿的衣服上戴条黑边,扎一个黑带子,那是随外国礼,就是说现在没有一套正式的礼,所以只好随便你怎麽用。所以我们很希望国家对这个方面重视,夫子非常讲究礼治,以礼治国,以德治国,这个比以法治国就更为优胜。 夫子曾经讲过,「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」,人民百姓他懂得道德,能守着道德,你用道德来引导,用道德来教育他,用礼来规范他,人民百姓就自己懂得什麽是羞耻,自己就归于正,这比用法治、政治的手腕来统治人民要好。如果是「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」,用政治手段来引导、来统治,用刑法来规范,这是法治,确实治理得好,可以使人民百姓不敢犯罪。但是他免了罪,可是他无耻,他不知道什麽是该做,什麽不该做,什麽是有道德的,什麽没道德,这就没有耻心了,往往你法律一有漏洞他就钻。所以礼治对法治而言,礼治更为好,应该把法治做为礼治的一个辅助,就对了。所以,国家制定一套完整的、人民群众方方面面都可以遵循的礼,非常重要!根据刘宝楠先生说的,「依旧礼,始死,弔者可用羔裘玄冠,然夫子于心未安,所以不用」。刘宝楠他找到了古礼,这是大儒,治学都非常严谨,力求是每一句都有出处。「羔裘玄冠,不以弔」,按照古礼,它没有规定,说你穿羊皮的皮衣、戴着黑色的帽子就不能去弔丧,没有这样规定,弔丧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服装。孔子为什麽不用?这是因为夫子他心非常细腻,在弔丧的时候,不忍心穿着吉服,羔裘玄冠是属于吉色,弔丧的时候他觉得穿这种颜色的服装于心不安,所以他不用这种颜色。在这些方面,这是属于礼的形式,是可以改变的。礼的精神、礼的实质和内涵不能改变,礼的实质是什麽?是德行、是恭敬,这个不能改。但是这些颜色的选择,衣服怎麽穿,这些形式上可以改变,夫子在这里等于给我们设立了新的一种礼。古礼虽然没有,但是他这样做,后后胜于前前,他这样做确实又比过去古礼更为好,更能表达他对于丧者、对于死者那种敬意。所以对于制礼的人,制作礼法,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可以参考。我们制的礼一定是更适合现代人,而且在精神上更能体现出来,后后胜于前前。但是保留它的精神不变,精神就是一个字,敬而已矣。《孝经》上讲的,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,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敬祖先、敬鬼神、敬天地,毋不敬。 底下又说,「吉月,必朝服而朝」。这个吉月有不同的说法,根据孔安国注解,「吉月为月朔」,月朔就是一个月初一。也有的说,吉月是正月,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月。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讲吉月,他就干脆讲成正月的第一天,就是元旦,大年初一。孔子因为在鲁国曾经出仕做过官,在元旦的时候朝服而朝。在元旦的时候,他穿着朝服,这是礼服,去朝贺,给人拜年,这是朝服而朝,这个非常符合情理。这一章我们就学到这里,这个是专门讲孔老夫子怎麽穿着的,无处不合礼。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