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唐棣之华。偏其反而。岂不尔思。室是远而。子曰。未之思也。夫何远之有。】
这个『唐棣之华』,唐棣是一种植物,俗称叫红栒(音旬)子,属于蔷薇科的,落叶小乔木,这麽一种植物。这个唐棣的花,夫子引用了两句诗,先是用唐棣之花做比喻。这个花当时就有了,孔夫子引用这个诗到底出处在哪,现在不得而知,叫做逸诗,找不到出处。前两句,『唐棣之华,偏其反而』,没有特定的意义,主要是引出下面两句。这个「偏」,根据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说的,偏当作翩翩起舞的那个翩字。这个「反」,当作翻字讲,换句话说,这个花摇摇摆摆,像在风中翩翩起舞一样,翻来翻去,摇动的样子,这两句诗是形容这个花的动态。
底下讲,『岂不尔思,室是远而』。岂不尔思的尔,尔通常是指一个代名词,代表什麽?这诗文里面没有说出来,朱子他也说「亦不知其何所指也」,不知道指什麽。所以后儒,后来的这些大儒们他们就各有各的说法了。到底指什麽?根据《何晏集解》,这是三国时代的何晏,他的《论语集解》当中说,这一章经文是连着上面一章,就是「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」这一章,接下来讲,应该这两章合为一章,这是何晏的意思。所以后面这一章,其实是解释前面「未可与权」的道理,这顺着下来讲的。根据他的意思是讲,唐棣之华它是反而后合,他说这个反字就是开的意思,花开了然后又合上,跟其他的花不一样。这是比喻行权,我们善巧方便,有时要开,有时要合,开合有度,很有智慧,这是讲行权的道理。所以下面讲,「岂不尔思,室是远而」,就是如果你好好的思考,思考什麽?思考开合之度,那麽这个行权之道也就不远了。因为孔子前面讲说,「可与立,未可与权」,权这个境界应该是最高的,实际上你要懂得开合,这也就不远了,你也就能达得到,这样讲下来,这是一种说法。
但是雪公的意思,他说这种说法不如朱子和苏东坡两个人的讲法更为贴切,所以雪公也主张把这一章单列为一章,单独讲。根据苏东坡的意思,「苏氏以为」,这是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讲的,苏氏就是苏东坡,这是宋朝的文学家,很有名的,也是学佛的,不过学佛没成就。「诗的意思是思得贤人而不能得,孔子论其未思之故,能思,则贤人何尝在远」。苏东坡的意思,他说,孔子所引用的这个诗的意思,岂不尔思,思什麽?思得贤人,像周公非常希望得到贤士、得到好的帮手,这是他朝思暮想的。如果我们思得贤人而不能得,什麽原因?孔子论其未思之故,孔子说,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思。所以你看,《论语》里面讲到的,『子曰: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?』你想得到贤人而没得到,是因为你没有思,就是你没有真想;真想,必定能得到。你是什麽?想一下,后来又不想了,不能够一条心贯彻到底。如果你真想得到贤人,你首先自己要做个贤人,为什麽?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你自己不想做贤人,你想得到贤人,你那个想是假想、妄想,不是真的想。就像袁了凡先生他讲到改造命运,你想得到功名富贵,如果你真想得到,你就要按照这个方法修,如理如法的修,你也能得到,想功名得功名,想富贵得富贵,想儿女得儿女,命自我作,福自己求。但是你要求,得求得如理如法,如果你不是这样求,说明你不想。所以你看《了凡四训》最后就讲到,他引用《孟子》说,「王之好乐甚」,如果君王真正喜欢音乐,他应该懂得与民同乐,这是他真正喜欢音乐。用这个比喻,讲什麽?我们真正希望我们的命好,我们就应该好好修德,否则那就是成为妄想。所以苏氏这里讲到的思,是思贤人,得到贤人。如果真正能思,「夫何远之有」,就是说「则贤人何尝在远?」贤人并不遥远,其实你只要是一个真正贤明的君主,贤人自然会投靠你;你要不贤明,贤人就在你旁边,你也认不出他来。这是讲到这个「岂不尔思」的尔是指代贤人。
底下又说,「朱子以为,孔子借这四句诗表示『仁远乎哉』之意」。朱子把这个尔字当作仁字,说这尔是指代仁的。反正这诗里面说这个尔,没有所指,没有特指,那就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苏东坡以为是贤人;何晏,前面刚才讲到,以为是行权之道;朱熹朱夫子把它做为仁,因为《论语》里面在另外一章孔子讲过,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。仁的这个境界,那是圣人境界,当然跟何晏所讲的行权之道,应该是相同的境界,都是圣人的境界。这个境界遥远吗?是不是高不可攀?夫子讲,「我欲仁,斯仁至矣」,我想要得到仁,我想要入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当下就现前,就得到了。这是讲的顿法,你一念回心,你就回归到仁体上,仁的体就是自性,你就明自本心、见自本性了。怎麽回归?你放下就行,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你就回归了。放下,说难也难,说容易也容易。为什麽难?多生多劫的习气,要放下,说来容易做来难。放不下,就是因为还没有明白,没有彻底明白,一定要彻底明白,你才能肯放下。所以听经很重要,多听,听到明白了,自自然然放下了。为什麽说容易?这个事情你只求自己,自己分内的事,没有求人。而且说老实话,你放下了,你并没有什麽失去的,放下的只是你那个妄念,你什麽都没有失去。放下之后,你发现你自己本自具足;你放不下,反而障碍了自己的性德,本来具足的,现在你好像都一无所有,你很可怜。所以人要回归到仁的境界,没有别的,放下,先从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开始放起,这叫真正的思,就是你真想这麽做。这个「真」要紧,如果你真正是发了心要这麽做,那恭喜你,你会很快做到。这佛法里面都讲过,「初发心即成正觉」,你只要真发起这个心,保持初发心不变、不退,你成佛都有余。但是你不能够退心,退了心,说明你那个心不真。真心是不变的,变了那是假的心,妄心。
这是《雪公讲要》里面举出三家注解,是各抒己见。实际上从汉朝到宋朝,这些学者们各有各的见解,都没有定论,到底孔子说的岂不尔思,思什麽?我们只能是存疑,也不必一定要有个定论。雪公有一个折中的方式来讲解这一章《论语》,也讲得特别好、特别圆融。他讲到孔子的「未之思也」这个思字,思什麽?这个对象,我们不需要去执着,各人有各人的见解,什麽对象那个不要紧。雪公讲的,「所思的对象无论多麽遥远,一思便在眼前,学得这个字(就是思字),修道便有大用」。所以雪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思字,不要集中在思什麽,思什麽那个对象无所谓,思字是最重要的,这个是重点。这一个讲的确实比先儒讲的见地又高一层。所思的对象不管是什麽,你想好的也行,想不好的也行,你只要真正的在那里思、在那里想,你就能想成功,这是佛法里讲的「一切法由心想生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
这一切法,善法也包括在内,恶法也包括在内。譬如说你一心为善,一心帮助人,你的心地愈来愈善良,你就能到天道去,你就真正成为善人。如果你一心做杀盗淫这些恶事,天天就想这个,最后也想成功了,你就到三恶道去受生,你就真正成为这个恶人。你想什麽,就得什麽,就成什麽,那你为什麽不想佛?你一心想佛,你将来必定往生不退成佛,都是你想出来的。所以「学得这个字,修道便有大用」,知道整个宇宙怎麽出来的?我的这思里面产生的。这个思就是你的念头,你因为有念头,这宇宙就变现出来了。这个宇宙是好还是不好,完全是你自己念头决定的,你的念头好、念头善,你的境界就善;你的念头要是不善,这个境界里面就很多灾难,天灾人祸很频繁。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重要的你要能够转变,转我们自己的思、我们的念。我们想希望帮助世间消灾免难,怎麽帮助?从自己转念头开始,把自己贪瞋痴慢全部斩除干净。《愣严经》上讲,贪心感得的水灾;瞋恚心感得火灾,像火山爆发、全球变暖,这都是火的缘故,瞋恚心,一个人一瞋恚,发脾气,你看就直冒火,温度就上升了;愚痴感得风灾;傲慢不平感得地震。所以这些天灾,不是什麽自然灾害,全是人为的,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。只要把自己贪瞋痴慢的烦恼放下,这个世界就恢复太平了。你要相信自己的力量,你不能不相信。如果说靠我这一个人这样想,能想成功吗?我力量那麽有限,全球六十几亿人,我这六十亿分之一,我能做点什麽?你看,你这样一想,也给你想成功了,你真的不能做什麽,一切法由心想生。像我们昨天讲到的那个小鸟要救森林大火的例子,你看小鸟这麽小,没想到牠能不能救大火,牠只想救大火,没想到会不会成功,结果牠成功了,一心想成功的。
我在前一个礼拜六到悉尼,听几位专家的讲座。其中有一位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和演说家,在美国很有名,人们称他为Thefatherofmotivation,他非常能够激励人。他在讲座当中引用了科学的研究成果,告诉我们,人如果持之以恒的、锲而不舍的想一桩事情,你就能想成功。如果这个世界原来没有一样东西,你一直在想,「我要把这样东西实现!」你就能够创造这样东西。我们纵观人类的历史,科学怎麽发展?都是人敢想。原来没有飞机,人就敢想,我要飞到天上怎麽样?后来就能发明飞机。有人想着,这个大海对面是什麽样子的?我想过去看看,就想着发明轮船,就能够航海,就能够周游全世界了。你能够敢想,就能够创造,这不就是一切法心想生吗?
我们现在要化解灾难,我们也要敢想,自己勇于承担,我能做到。古谚语有所谓的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,天下兴亡,这个世界兴还是亡,是太平还是多灾多难,谁的责任?我的责任,一个匹夫,匹夫就是一个平民老百姓,指谁?不是指别人,是指自己,就是我,我的责任。为什麽?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,不是人的天下。夫子讲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你要使天下归仁,自己的事情,你有这一分担当,那你就有圣贤的根机。你不敢担当,你这一生不可能成为圣人,圣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。而明白了这个大道,知道如何去改造世界,使世界更美好、更和谐。所以「学得这个字,修道便有大用」,这真是大用,你想成佛都能想得到。
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见到了五祖,见五祖的时候,他只是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,什麽都不懂,又没文化、又不识字,南方人,广东人,我老家人。过去唐朝时代,广东那是属于南蛮之地,最不开化,野蛮的地方。六祖跑到五祖会下,五祖问他,「你来做什麽?」六祖回答,「我来作佛的」。你看人家敢想,一个二十四岁的什麽文化都没有的人,他竟然敢想成佛,了不起!我们谁入佛门想说我成佛来的?有没有这样想过?你真正这样想,你就能办得到,六祖就是这样办到的。五祖见他回答,「这口气好大!」给他个考试,打压他,说「你这獦獠还想成佛?」獦獠就是过去侮辱南蛮子的话,你这南蛮子还想成佛?你看惠能大师怎麽回答?说「人有南北,佛性何分南北?」你看看,人人本来是佛,佛性上平等的,没有南北之分,北方人、有文化的人能成佛,没文化的人、南方人也能成佛。六祖大师那真是成为一位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佛,没有文化,大字不识,他也能成佛。所以他敢想,想作佛,这就是菩提心。昙鸾大师在《往生论》的注解里面讲,说你「愿作佛心,即是愿度众生的心」,这就是菩提心。如何愿作佛心?你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愿作佛心。所以你一心求生净土,这就是无上菩提心,你就一定作佛。
下来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,「此与『思无邪』一语参看」。思无邪,是夫子讲的,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曰,思无邪」。《诗经》里面都是思无邪的。「便见兴于诗的真正学问,亦可与佛门中念佛三昧作注脚」。这《诗》真正的学问,思无邪,我们思想里没有邪念,纯净纯善,这是真正学问。严格的来讲,什麽是邪?十法界里头,除了佛以外,其他全是邪,这严格来讲,你只有念佛才叫思无邪。所以这是佛门中念佛三昧作注脚。我们真正做到思无邪,没别的,从早到晚、从晚到早,一句佛号不令间断,或小声念、或默念,若或妄念一起,当下就要教它消灭,就是这样,这叫思无邪,这叫念佛三昧。
下面又说,「卓吾云:人之所以异于禽兽,全在思。人之所以可为圣贤,全在思。故力为辩之,不但为一诗翻桉而已」。所以人或做禽兽,或做圣贤,都在你这个思,你这个念头。如果我们一念邪、一念恶,那就与禽兽无异,那就是三恶道众生;转恶为善,转迷为悟,你就是圣贤,全在你这个念头。中峰国师讲得好,但有迷悟之差,没有圣凡之彼此。圣与凡没有什麽两样,就是一个迷、一个悟,全在你的念头。你念头能够转迷为悟,你就转凡成圣。所以夫子这里讲,「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?」是力为辩之,不仅是为《诗经》翻桉(为一诗翻桉,翻桉就是说把它的意思说得正确了),不仅这样为一诗翻桉而已,而且告诉我们全体圣贤的学问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