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苗而不秀者。有矣夫。秀而不实者。有矣夫。】
这章孔子用比喻,比如种稻谷。『苗而不秀者』,苗是已经生了苗,长出苗来了,但是「不秀」,秀是指出穗子,像稻谷它有稻穗,如果长了苗而不出穗,这样就不能结果;『秀而不实者』,这是讲有的已经出了穗子,但是它不结实,就是没有结果实,这两种都不是令人满意的成果。『有矣夫』,就是有这样的人,大概是指孔子弟子们,到底指谁,孔子没说。
孔子讲这个话的意思,蕅益大师他注解里面讲,「令人惕然深省」,所以我们不要去猜测,「孔子这个话到底是指谁?」猜测这个没什麽意义,关键是反求诸己,问问自己。这个话说出来是让我们惕然深省的,惕然是警惕起来,提高警觉心,深刻的反省自己到底是什麽样的人,是苗而不秀者,还是秀而不实者,还是你真正有得到了圆满的成果?这是讲求学,求学不能够苗而不秀,也不能够秀而不实,一定要到达成就的果位。
什麽叫苗,什麽叫秀,什麽叫实?江谦先生补注里面有跟我们做了开解,「苗是生信,秀是开解起行,实是证真」,这是用清凉国师的话,唐朝清凉国师对于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清凉《疏钞》里面提到的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,这是修学四个次第。苗,长苗是生信,我们对圣贤的教导产生信心,这个是第一步,这是很可贵的一步。《华严经》上讲,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我们对于圣贤教导的信心,是道的源头、功德的母亲(母亲能生孩子),生功德,信心很可贵,可以长养我们的善根,这第一步是信。所以学圣贤之道跟学世间知识不一样。世间知识一开始,你是先怀疑,到底是怎麽样的,是不是这样的?我们来个设问,然后开始研究,开始寻找答桉,这是世间法的学习。但是学圣贤之道那个思惟方式是完全不一样,先是要信;你一开始就怀疑,你就不能去起行。先要信,信了之后慢慢求解,然后实行,最后证,证是证明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是对的。所以第一步信心,我们问问自己,到底我们对圣贤人的教诲有没有信心?你有一分信心,你才能够解得一分。像夫子前面讲到的,颜回他就是能解,所以夫子「语之而不惰」。颜回能解,为什麽能解?他能信,首先第一个信老师,信老师所说的道理,不怀疑,这是颜回做到了,然后他解就容易了。开解了之后,他得行。光有解,解悟,我听明白了,可是听明白了不肯去做,那不行,不肯去做,那就叫做「秀而不实」。光有信而没有解行,那就是「苗而不秀」。所以解了之后,力行重要,解一点就行一点,解两点就行两点,不断的力行,就不断的证明你所信的、你所解的是真的,真理。「实是证真」,你真正就得到满意成果,你成圣成贤了。
我们问,我对于圣贤教育我也信、对佛法我也信,解,我也听经,也能明白,但是遇到境界来了我提不起来,我用不上,我用的还是我原来那套的烦恼习气,还是原来那套思惟方法,我没能够用上佛法,没能够用上圣贤教诲,事后回头想想又很烦恼,甚至很内疚、很自责,怎麽办?这个是功夫还不到家。功夫包括信、解、行,信,信得不够;解,也解得不深;行,就更行得不力。归根到柢是什麽?道理还没明白。所以还是要在信解上面下功夫,你要解,要多听,听得愈多愈好,印象愈深刻。你印象深了,你在境界面前才能提得起来,用得上,你的行才得力。行的时候,那就是要下狠心断习气,克己复礼,对自己的毛病习气不能纵容姑息,要下狠心改过自新。《了凡四训》里面讲,天下这些英才俊秀不少,为什麽一生没有成就?只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。因循二字就是什麽?得过且过,不肯认真对治自己毛病习气,对自己还是放松、还是纵容,纵容自己的习气,没肯真干。因循苟且,悠悠度日,不知不觉老之将至,真的是后悔莫及。底下这些,这几章我们可以连在一起看。夫子一开始说颜回,给我们树立个好榜样,这里又提醒我们,警惕我们不能苗而不秀、秀而不实。否则时光浪费了,到四十、五十以后愈学愈艰难,因为什麽?习气愈来愈重。所以断习气愈早断愈好,愈年轻的时候要断的话愈容易,愈到老年愈不容易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