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

时间:2022-12-01 11:10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】
 
夫子讲这句话,它有一个时代背景,那是孔老夫子到卫国的时候,周游列国他到了卫国。在卫国,卫灵公(卫国的国君)他比较喜欢贤德的人。实际上他不是真喜欢,他是爱好虚荣,做出一个样子让别人讚叹他,「你真是求贤若渴,你是很惜才,你能够礼贤下士」。他要这个美誉,卫灵公。实际上,卫灵公他是个好色之徒,他宠爱妃子南子。南子长得很美貌,但这个人心术不正,做为女子,她贪欲很大,控制欲很强,她控制了卫灵公,让卫灵公对她都是服服贴贴,用自己的美色做为她的资本,甚至把持了朝政,朝中上下对她都很敬畏,不敢冒犯她。当时甚至来卫国的贤士,如果不通过南子同意,没有办法在卫国做官,南子她权力大到这样的一个程度。所以孔子说这个话,其实是指卫灵公。
 
具体有这麽一个事件,卫灵公跟南子有一次邀孔子一起出去游览,卫灵公跟他夫人同坐一部车。因为本来,孔子是贤德之人,卫灵公应该让孔子一起过来坐车的,但是因为自己夫人在,不好意思,所以就让孔子在后面乘另外一部车,一同出门。孔子也不好拒绝,因为来作客,人家国君邀你出去游玩,你拒绝,不好意思,只好一同出去。结果大概这南子也很喜欢招摇,拉着卫灵公这一大队的车队,就在大街上招摇过市。大家当然都看到孔子的车跟在卫灵公后面,南子非常的招摇,不可一世的样子。结果令孔子就非常的失望,所以他非常感叹,国君不好好办公事,带着夫人在外面街上招摇,还给人一个什麽样的假印象?你看我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尊敬,都带着孔子,连孔子都得跟着。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了这句话,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』,说完他就离开卫国,到曹国,又开始了他的周游。根据清儒,清朝的大儒刘宝楠先生《论语正义》的记载,他是根据「孔子世家」,就是《史记》里面的一篇,推定孔子说这个话应该是鲁定公十四年。这个「吾」就是孔子自己说,「好德」的德字,跟前面「学而篇」里面讲到的「贤贤易色」,那个贤贤第二个贤字是一样的,贤德之人,贤贤易色就是这里讲的好德不好色。这个贤,第一个贤字是尊敬、尊崇,尊崇贤德的人,而远离美色,夫子讲我没见过这样的人。夫子在这里用德字,不用贤字,这语言上也是非常的慎重。因为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,言语,你不会说话,别人听了,要麽觉得你很狂妄,要麽觉得你很粗鲁。所以他用德字是什麽?不用贤,德是比较泛指,贤是专门指贤人。如果孔子这里讲贤人,用贤字,好像是指自己了,这有点狂妄,所以他用个德字。因为德是人人本具,它比较广泛,所以用德比较谦虚。但是这个意思也很明显,好德的人一定不好色,好色的人就不好德,这里是专指灵公,色当然就是指南子。
 
孔子说这个话,表面上是感叹灵公没有道行,实际上他是劝谏我们学者、学儒的人要引以为鉴。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到,「惟颜子好学,亦惟颜子好德耳」。颜子就是颜回,孔老夫子最欣赏、最讚叹的弟子。他在《论语》里面很明确的说唯颜回好学,其他的弟子没有够资格称为好学,只有颜回。颜回死了以后,夫子讲「今也则亡」,就没有人能够称得上好学了。孔子的门槛也是很高的,你真正悟入圣贤心法,你才堪称好学。好学的人一定好德,这个德,自性本具,叫性德。如果不好学,那就难免会堕入好色的窠臼。
 
好色这个色字,也不光是指男女之色,它是很广泛的意思。我们来看江谦先生的补注,就更明瞭。他说,「德与色对,犹性与相对」。这个德跟色相对,好德就不好色,好色就不好德,这个相对,这一对跟性、相那一对是一样的。「凡夫着相而不悟性,故好恋色身,好喫美食,好着美衣,好居美室,皆是好色。不知义理悦心,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,功德庄严之可贵也」。所以这里江谦给我们引申,把德和色范围推得更广。凡夫都着相而不悟性,色是色相,见到了相,他没能悟性。性是相的本体,他迷在相上,把性给忘了。觉悟的人,佛菩萨由相而悟性,他知道相都是假的,真的是性,不生不灭。凡夫既然他不悟性,不知道本体,所以就在相上去攀求,因此好恋色身。
 
第一个色是色身,首先是对自己的色身非常贪恋,怎麽去爱护它、保养它,为了它很辛苦。不仅爱自己色身,也会爱别的色身,尤其是男女色身,这是色欲,对这个念头放不下,不知道男女之色都是假相,都是你念念相续的妄念所生出来的幻相,不是真的。可是我们偏偏把它当真了,而且深深的执着和迷恋,从这里头出不来。而且这色身,实际上没什麽好爱恋,你看看这色身真叫臭秽不堪,你仔细想想,你吃进去的,你好吃美食,再美味的食品吃到肚子里,出来的那个都一样的臭秽。不会说吃进去的,它会出来变得很香,那你的色身就了不起了。你的色身是什麽?生产粪便的一个机器,是两头都开着口的臭皮囊。臭皮囊两头扎着口还比较好一点,没那麽臭;两头还奓个口,一头进一头出,天天都止不住,你看有什麽好爱恋的?有的人迷恋色欲,他就是没明白,要明白了,他这个念头就放得下。
 
过去唐朝有一位名相叫狄仁杰,他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和尚,老和尚会观,跟他讲,「你将来会有大富大贵的命,但是你要注意千万不要在色字这个关口上栽跟头,否则你这个富贵可能不保」。好色的人就损德。结果狄仁杰就向老和尚请教,「凡人见到美色当前很难把持得住,有没有方法能够教我可以见色不乱?」老和尚教他一个不净观。于是狄仁杰就修这不净观,后来真的帮助他过关。
 
到后来他上京赶考,在路上住在一个客栈,这个客栈主人是一位新寡,她先生刚刚去世,她还是很年轻的,守寡,还是有几分姿色,见到狄仁杰风度翩翩,于是就生了爱慕之心,到晚上就来他房间敲门。狄仁杰还没睡,还在看书,听到有人敲门就出去开门,一看到门口站着一位艳妆女子,他就心里一愣,这一哆嗦,立刻就提起不净观。平时修得有功夫,心就清净下来了,然后跟这个女子讲,「妳先生过世了,应该守节才对得起妳的先生,怎麽能够晚上私下里来找我?我刚才见到妳的时候,心刚一动,我就想到老和尚的话,提起不净观」。这位女子就问他,「你怎麽修不净观?」狄仁杰就告诉她,「妳看看美色当前,人体美貌都是外面一层薄皮而已,这薄皮里头包的东西那真叫臭秽。皮里包着肉,肉带着血,肉是在筋骨上连着的,筋骨没什麽好看的,骷髅。骷髅架带点肉、带点血,外面包层皮,里头包的,五脏六腑里面,全都是粪便、全都是臭秽」。然后狄仁杰说,「我再一想,现在是年轻美貌,过了十年、二十年人老珠黄,皮肤皱皱的,甚至得了重病的话,脸色苍白,头发蓬松,两眼凹陷,嘴唇非常的白,很难看,瘦骨如柴。你一看只觉得恶心,哪有爱恋?如果病入膏肓,最后死了,死了还没人收尸的时候,身体就发臭,然后长了蛆虫。蛆虫从肚子里生出来,咬到外面去,皮肤一个孔一个孔的,你把它扔到野地里,连野狗都不来吃,只能由日晒风吹把它风干。想到此地,即使有什麽心中的欲火,就如一盆冷水浇头灭掉了」。然后狄仁杰说,「妳现在也可以观想观想我,我也是这个样子,所有的色身不都是一样的吗?」这个女子也闭眼睛观了一下,对他拜倒在地,感谢他,不仅保全了她的贞操,而且还教给她断淫的方法。这什麽?懂得事实真相,用不净观来帮助我们看破这个色身,把爱恋之心放下。你能够不好色了,你自然就能好德,德和色是相对的,这是色身。
 
还有「好喫美食」,这是贪吃。「好着美衣」,这是贪爱美。有些特别是女同胞,特别喜欢赶潮流,年年都要看今年哪些服装很时髦,追时髦。曾经有一位女同胞问过我们的恩师,她说像你们谈修行,天天也不讲究吃、也不讲究穿,吃得这麽简朴,穿得那麽朴素,穿一样的衣服,出去都笑死人了。我们恩师说了句很有智慧的话,「笑死是他死,我没死」。你可不要为了他而搞得自己很烦恼,天天追逐新潮,那个心压力很重,哪能清净?天天穿一样的衣服,自己也很自在。像我们昨天讲到《论语》,「子欲居九夷。或曰:陋,如之何?子曰: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」衣服也是一样,「君子穿之,何陋之有?」你可不要怕穿得很朴素、很简陋,没关係,要重德不要重色,人家更加敬佩你。「好居美室」也是,贪图生活享受,全都是好色。换句话说,什麽叫好色?贪图五欲六尘享受,追逐这些五欲六尘,那就「不知义理悦心」,凡夫不懂得回头。回头是什麽?他不向外攀缘,他把心收回来。孟子说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」,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,这就是修行,这就是学问。譬如说从色身,原来是好恋色身,现在回到心上,用义理悦心,悦是喜悦。像颜回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不改其乐;孔子饭疏食、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在其中,为什麽?他有义理悦心,义理是圣贤的道理,天天在学习圣教,每天都在开悟,这个是最快乐的事情,真的是欲罢不能,不亦悦乎。我现在浅尝到一点味道了,我完全能够认同孔子、颜回所说的话,不是假的,不是骗骗我们,诱导你来学学儒,不是,是真的。你体会了,你就自然把心收回来了。
 
「禅悦为食」,你不会追求美食了。吃什麽?粗茶澹饭。孔子饭疏食、饮水,这就是粗茶澹饭,但是乐在其中,为什麽?他有禅悦,禅悦就是你在禅定当中得到的喜悦,心定了,心安了。《大学》里面也讲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。你的心从外面收回来,知止。止,就得定;定,心就静;心静就安,心安就不得了了。过去,你看禅宗二祖慧可大师,没开悟之前求达摩给他安心,心不安很苦,甚至要把自己手臂剁下来求心安,可见不心安多苦!心一安,什麽事都办妥了,大事毕了,智慧就现前。所以心安,安则而后能虑,虑就是有智慧,智虑生,禅定翻成中文就是智虑。虑是什麽?处事周详,有智慧。这个智慧是你得到根本智之后,自然待人处事接物你会很有智慧,那叫后得智。虑而后能得,你得到圣贤心法,你得成圣人,禅悦为食,这是最好的营养。一个人他有禅悦、有法喜,他不需要吃什麽营养,身体就很健康。如果心不清净,吃再多的营养,身体都不会健康,他免疫力很差,一遇到什麽风寒他就感冒了,免疫力差。我现在感觉到我的身体真的比以前要好,这是跟自己心境相关联,过去心不够清净。当然我身体基础还算可以,病也比较少,但是偶尔还会感感冒什麽的,特别来图文巴,初来的时候,不适应的人一般很容易感冒,这次你看,我来一点事没有。
 
你看我们恩师八十多岁,东奔西走,一会儿到印尼,一会儿到马来西亚,一会儿回澳洲,一会儿奔到意大利罗马、梵蒂冈。八十四岁老人,身体没事,也不会病。上次我们跟老人家到梵蒂冈去,跟马来西亚宗教代表团一起访问天主教教皇,就是六月份,今年六月,两个月前。我们坐飞机将近坐了一天,二十个小时,从马来西亚吉隆坡起飞,经曼谷转机到意大利罗马,在飞机上过了一夜,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到达罗马,当地时间六点半。下了飞机,导游就领着我们先去参观梵蒂冈的教堂。教堂很大很大,从六点半下了飞机,也没有吃早餐,也没有吃午餐,更没有休息,就在教堂里面逛,逛到下午大概三、四点钟,然后再送我们到餐馆,也不知是吃午餐还是吃晚餐了。跟着我们团的其他宗教的长老们,一个个累得要命。看到我们恩师潇洒自在,拿着个扇子有时候搧一搧,他也跟大家一起走,一点不累。我自己都感觉到挺累的,看到老人家一点倦色都没有,我就体会什麽叫禅悦为食,他不断的补充营养,走在外面他还是在禅定当中。所以大家没有不佩服的,这是真刀真枪的检验,你不信你试试看,让你一天一夜不睡觉,再让你去逛一大半天,看看你累不累,这个真功夫就这样检验出来。所以那些宗教长老们对我们恩师肃然起敬,很愿意听我们恩师教诲,为什麽?看到一个好形象,年纪最大的是我们恩师,但是体力、精神又是最好的,而且一天只吃两餐饭,晚餐还不用吃,你看营养从哪来?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,他享受的法喜,要知道这谚语讲的,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人有法喜真的可以不吃饭、不睡觉,精神还是那麽充沛,即使是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,但是他的那种光彩真正摄受大众。
 
我记得有一次,这是前几年,跟着恩师老人家到印尼去访问,拜访伊斯兰教最大的一个组织。我们之前就听说这个组织里的人,因为他们组织人数最多,最有影响力,所以他们难免都很高傲,往往看到你进来,说不定会刁难刁难你,所以有人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恩师,不要让他遭遇不测。结果我们就提高警觉,做好护卫工作,跟着恩师,老人家带我们一起去拜访他们的总部,准备开一个会议,大家对谈。他们的人已经等在会议厅里面,等到我们恩师走进去,这我们都没想到,他们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全部站起来,目送我们恩师到达他坐的位置上,鼓起掌声欢迎我们恩师进来。我们就大惑不解了,不是说这些人都很高傲吗,怎麽这麽热情?原来,后来我们才想到,一定是我们恩师的那种磁场,现在人讲磁场,以前讲气场,他的光辉把这些大众摄受住,所以一见到老人家就肃然起敬。老人家穿得很朴素,出家人的衣服都是那种灰灰的,没什麽光彩的,但是他的这种法喜就是动人的光彩,比美衣、衣饰真的要好得多!我自己就感觉到,在恩师身旁不会动恶念。我一开始就发现,原来有一些贪瞋痴慢的念头,只要到老人家旁边坐一会儿,那个恶念顿消。我想,病都是恶念造成的,假如你有病,你也可以到老人家身旁坐一坐,我估计也能够帮你治病。这什麽?你沐浴在他的光辉当中、法喜当中,人有法喜,那一定就会百病不生。
 
现在有科学根据,在最近我们看到有一位科学家,叫大卫.霍金斯,他是着名的美国精神医学的心理学家。他通过二十多年研究表明,人体的状况,强的身体和弱的身体,会反映出人所谓的意识映射,导致人的振动频率有不同。强的身体它的频率比较好,医师发现大概振动频率是两万赫兹的状态。如果两万赫兹以下,振动会削弱身体;两万赫兹以上,才会使身体增强。他用一到一千的指数做范围,两万赫兹就做为两百,是一个标准,我们振动频率要在两百以上身体才健康,最大是一千。结果霍金斯博士他发现,人的意念就会改变我们身上的振动频率。他发现,如果我们的心有恶念,杀盗淫妄这些恶念,还有冷漠,或者后悔、害怕、焦虑、渴求、怨恨、发怒,还有傲慢,这些念头会使频率依次降低,愈往后面,我刚才说的那几个恶念,频率愈低,也就是对我们身体就伤害愈大。如果反过来,我们存着善念,频率就会上升,依次是温和的心态;再往上是乐观的心态;再往上宽容的心态;再往上理智、理解、关爱、尊敬、高兴、平静和喜悦、安详,到了宁静和喜悦就是五百四十这样的一个水平,安详就是六百;最高的是开悟,人开悟是七百到一千,最高。所以人开悟,那个水平的身体是最好的。
 
我们就不敢下定论我们恩师是不是开悟,因为我们自己没开悟,不敢评论,老人家的境界太高了,真的「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」,我们不敢去评论。但是老人家那种心态应该是最好的心态,所以身体才会这麽好,这是有科学根据,他试验做出来了。如果,我们以后也希望找到这样的一个检测仪器,这个仪器可以测验一下我们身上的频率是多少,检验一下自己什麽样的心态会产生什麽样的频率,每天用这样的一个机器对照对照,看看我的心态是好还是不好,这个对自己修行还是有好处的。所以真的要存好心,存善念,生法喜,这样我们身体就好。
 
「功德庄严」,功德庄严不仅庄严自己的身,庄严自己的环境,就像颜子居陋巷还是功德庄严,这是可贵。所以江谦先生讲,「颜子在陋巷,一箪食,一瓢饮,不改其乐,方是好德。禹之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,方是好德」。江谦先生举出两个例子,都是好德的典范,一位是颜子,我们常常引用的,就不多说了,这真正是好德。好德者必定好学,所以颜子好学,因为他心向往道德,好善好德。这里又举出禹,禹是大禹,尧舜禹都是圣人。禹,在记载中说「菲饮食,而致孝乎鬼神」,这是讲他自己饮食菲薄,菲是菲薄,就是非常清澹、非常简单,但是当他祭祀鬼神的时候致孝,致是尽心尽力,尽他的孝心。鬼神是祖宗,是天地鬼神,祭祀的时候祭品却是非常丰富。自己吃得很简单,可是祭祀的时候用非常丰富的祭品。「恶衣服」,就是穿的衣服非常的粗恶,非常简陋,「而致美乎黻冕」,这个黻跟冕都是古代天子临朝或者祭祀的时候穿的衣帽、礼服。这个黻冕,黻就是衣服,礼服;冕是礼帽,冠冕。平时穿着非常朴素,叫恶衣服,可是临朝的时候,穿的礼服却是非常的华美。为什麽?这是对臣子们的恭敬,对自己事业的恭敬。到祭祀的时候也是穿着华美的礼服,对祖宗、天地的恭敬。我们学,平时穿的衣服简朴,无所谓;上台讲课,我们的衣服要穿得好看一点,这对人恭敬。不能又执着在我穿的要朴素,上了台还是那样的寒酸,让人家没胃口,这就不好了,每一样事都有开缘。「卑宫室,而尽力乎沟洫」,自己住的宫室,室是自己住的房子,宫是办公用的房子,都是很简陋,自用的很简陋。但是沟洫,就是在挖沟,洫是大的沟,这是什麽?做农田水利就非常尽力,这是什麽?为百姓,所以为别人都尽心尽力,为自己生活都非常的简朴。诸葛亮讲「俭以养德」,我们生活简朴,这就是养德。这一段是《论语》里面夫子对禹的评论,经文是在第八篇二十一章。经文是讲,「子曰:禹,吾无间然矣」。无间然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没得说了,我对他已经是没说的了,这是已经极好极好,就这意思,「吾无间然矣」。「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」。孔子对禹的讚叹,末后再说一句,重复,这是加强语气。如果不是大禹做到大公无私,何能至此?
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