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在川上曰。逝者如斯夫。不舍昼夜。】
这一句是讲,孔子在一条河流的岸边,『川上』,川是河流,河的岸边,看着水在流,发出了两句感叹的话。他讲『逝者如斯夫』,这个「逝者如斯」,斯就是水,逝者就好像这水一样,日夜不停的在流动,『不舍昼夜』,就是日夜不停的流去。这个舍字,李炳南老先生《论语讲要》当中说当止字讲,就是不止昼夜,就是不停的意思。这个逝字,按照古注来讲是「往去」的意思,逝去了。「逝者」,孔子这里到底指什麽?孔子没有说明,让我们自己悟,这里头有着深深的禅意,也有着隽永的诗意。逝者,其实我们细细想想,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、哪一个境界不是逝者?不都像川流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、迁流无常?这世间万事万物哪一样是永恒不住的?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「此叹境也,即叹观也」。这个境是境界,观是我们智慧观察。天台宗讲究三止三观,止观,这个观包括空、假、中三观,这个叫一观三定,境界也有空假中,一境三谛。我们用智慧的观察,首先观空,空是什麽?你能够用智慧觉察到万法皆空,没有自性。这个是事实真相,任何的事物都是因缘假合而成的。我们随便举一物,纸,纸是木材做的,木材是由分子组成的,所以这些纸就是由于树木的分子组合而成的,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,它是一个组合而成的相,它并没有自性。譬如说我们的人体,人体是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的,我这个人身,你们说这是锺茂森,我也承认你说这个人体是锺茂森,但是我问一句,到底哪一块才是真正锺茂森的自性、主体?我的身体不同的器官,哪一个才是真正代表锺茂森?我的头是锺茂森,还是我的身子是锺茂森?我的手脚是锺茂森,还是我五脏六腑里面的心脏是锺茂森、肺是锺茂森、肾是锺茂森?哪一个?你说心脏应该是人的主体,因为人没有心脏就不能活,可是现在西医的手术技术也很发达,心脏都能换,假如我得了心脏病,我换一个心,换了张三的心脏,换到我身体里,那我现在还是锺茂森,亦或是张三?我到底是谁?现在什麽器官几乎都能换,到底人体哪一块才是真正的锺茂森?我们细细想想,没有,它是因缘假合体,没有自性,因为是因缘假合,所以叫做空。这个空不是什麽都没有,它有,只是因缘的和合。
再往细处分,你看身体是细胞组成的,细胞是由原子、分子组成的,原子有原子核、有电子,原子核是由质子、中子组成的,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。夸克和电子,现在说是最小的基本微粒。再往下分,科学家发现它是振动,只有振动,没有实体的物质。所以真正是整个形相(这个形体)是由振动产生,除了振动什麽都没有,所以是空的。我们用这个智慧观察宇宙万事万物,知道万法皆空,这是空性的般若智慧。虽然知道万法皆空,可是你又看到相,相是什麽?是假相,虽然是假相,但是它确实有存在,你看到了,你摸到了,你感受到了,所以这个假相叫妙有。它的体是真空,相是妙有,而且这个妙有是什麽?因果在相续的一个假相,怎麽个相续法?是什麽力量支持这个假相在相续的?
夫子讲的「逝者如斯夫」,你看我们人有生老病死,这是逝者,这个身体是个逝者;花草树木有生住异灭,也是逝者;山河大地、一切星球、矿物有成住坏空,也是逝者。到底是什麽力量推动这个逝者日夜不停的在迁流?佛在大乘经里跟我们说得明白,是我们的念头。因为人有念头,念头日夜不停,真是不舍昼夜,所以支持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相就是「逝者如斯夫」。现在量子力学已经得出一个结论,着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他说的,整个世界、整个宇宙根本没有物质,物质怎麽来的?由意念产生的振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。因为我们的意念永远不停,念头一个接一个,所以念头刚起的时候,整个宇宙一切境界就带起来了,我们就看到眼前这些假相。我们看到这个相的时候,如果不觉悟,还在迷,迷是什麽样子的?迷就会起念头,觉悟了,念头就放下。如果我们还起念头,念头在相续,一念接一念,迁流不住。
弥勒菩萨在《菩萨处胎经》里面讲的,念头生灭速度极快,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。这三十二亿百千,一百乘上一千,再乘上三十二亿,这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,一弹指。一般我们弹得快的,一秒钟能弹四下,也就是一秒钟大约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,念念不住,每一个念都产生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的宇宙。一个念头带动一个宇宙,这个念头灭了,宇宙也跟着灭,再第二个念头起来,第二个宇宙又起来。因为第二念跟第一念很相似,它念有相续,相似的相续相,所以宇宙也相似,前一念宇宙跟后一念宇宙很相似,连起来了。其实连也不是真连,你看着好像连起来,这是你感受上的一种错觉。接着第三念,又产生第三个宇宙,念念都产生宇宙,宇宙就在相续。所以什麽力量在支持着这个宇宙、这些逝者在迁流不住?就是我们的念头。因为念头不停,所以眼前的境界相就不停,什麽时候你的念头戛然而止,你就能看到原来根本没有境界(一切相),这就是永嘉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的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大千是大千世界,我们的宇宙。我们看到宇宙是因为我们迷,我们动念头,念头不舍昼夜,所以看到宇宙万事万物逝者如斯。什麽时候把念头放下,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,你看到的相就不再生灭了,自性现前。
这是我们学会观这个境界,知道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而又能随顺着眼前这些假相,这叫恒顺众生。你不随顺不行,你总得生活,你总得跟人打交道,那你就得恒顺众生。人家迷,人家不知道这是假相,人家把它当真了,你不要当真,那你就没有烦恼,你很自在,于一切境缘你不生忧恼恐惧,真的像《心经》里面讲到的「无有恐怖」。为什麽无有恐怖?都是假相,作梦而已。所以你知道它的体是空的,性是空的,相是假的,你能够随顺着假相而又不迷,这叫用中,这中观,空假中三谛三观,这是智慧。所以夫子这一句,你看已经含有了三谛三观的妙义,真正是禅意十足!蕅益大师为我们揭示出来了,如果蕅益大师不给我们揭示出来,我们只是看了随口念过,根本不解夫子真实义,以为夫子讲岁月不留人。一般我们以前都是这样理解的,逝者如斯夫,岁月不留人,最多现在赶紧抓紧时间,好好学习,不能浪费时光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当然这样解也没错,反正夫子无心所说的法,浅人解得浅,深人解得深,各有受益。现在我们读了蕅益大师的注解,才体会到这句话深!他讲到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要听懂了就是言下大悟,怎麽大悟?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不再起心动念,你就入境界了。
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下面说的,「盖天地万物,何一而非逝者?」天地万物就是宇宙间一切现象,佛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,那都是逝者。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,那叫逝者,都是迁流不住。哪个不是?哪样都是,为什麽它是?因为它是你那个生住不停的心念变现出来的,它的源头是在生灭的心,那是妄心。所以所生的一切的境界、天地万物,都是迁流不住的,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都是这样,如露亦如电,这就是逝者。「但愚人于此,计断计常」。愚人就是凡夫,没有觉悟的人,看到眼前的这些天地万物,一些现象,就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知见,一个是断见,一个是常见。什麽叫断见?以为我们这个身、心就是这一期的生命,这一期生命完了就断绝了,像所谓的「人死如灯灭」,就不再有后面的了,这叫断见。有断见的人往往什麽?不信因果,他不相信因果会相续、会循环、会转化,他不相信这个,所以他无视因果。产生这种断见很麻烦,他会什麽?肆无忌惮,反正人的生命就是这麽短暂,死了就什麽都没有了,那就什麽?人生在世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,该享受的、该快活的,造业也无妨。这就很麻烦了,他会造作很多罪业,将来受苦报。这个因果循环,不是说他不相信就没有,这是个客观事实,这是断见。另外一种叫常见,常见跟断见正好相反,他们认为我们的身心常住不灭的,这个世界也是常住不灭的,人死了之后,我们这个灵魂还继续存在,不会灭亡,还会投胎做人,动物也会投胎做动物,它不会变化,这个叫常见。这种也是错误的,为什麽?因为因果非常复杂,绝对不会一成不变,我们这一生如果造作善业多,来生就到善道去,投生到人道或者天道。如果造恶多就会到三恶道,变成饿鬼、畜生、地狱,所以身形可以变化,不是永恒不变的。断见和常见就是两种错误知见,在佛法里面分类,这属于见思烦恼,是执着当中的见烦恼。见烦恼里面有五种,所谓身见、边见、戒取见、见取见、邪见。身见就是把这个身体当作我,这身体不是我,这是错误的知见;边见就是二边,断见、常见这两种就是边见;还有见取见、戒取见,见取见是果上的错误知见,戒取见是因上错误的知见,因果看不明白;第五种,邪见,就是一切其他错误的知见。「愚人于此,计断计常」,看到这些现象他就会产生这两种错误的见解。所以没有觉悟的人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,谚语所谓眼见为实,有时候眼见还未必是实,为什麽?因为你所看到的往往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给扭曲了,跟事实真相不相应,你会产生错误的知见。所以还得要随顺圣贤教诲,放下自己错误的知见。
下面蕅益大师又说,「今既谓之逝者,则便非常」。夫子讲「逝者如斯夫」,这里说到的逝者就是非常,就是放下常见。逝者,说明它不是永恒不变的,它是不断的迁流,不停住的,不断在变化,这是讲到因果相续不空、循环不空、转变不空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所以逝者这两个字断我们的常见,「非常」就是不是常见。「又复如斯不舍昼夜,则便非断」。如斯,就是像水一样日夜不停留,一直在流动,它不会断绝、停住在那,所以这也不是断见。逝者,断我们的常见;如斯不舍昼夜,断我们的断见。所以夫子一句话下来,把我们边见给断除掉了,就看我们听者有没有这个悟性当下悟入。
「非断非常,即缘生正观」,佛法讲究的叫正观,正观是什麽?又不是断见,又不是常见。在《中观论》里面讲的事实真相叫「八不」,所谓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。万法都是缘生法,因缘和合而生,随着因果的相续而迁流不住,我们如是观察,这叫正观。如果看到有生有灭,把这生灭着实了,这叫邪观;或者是看到有常有断、或一或异、有来有去,这些观念都不是正观。在这里主要是断我们断、常二见。
下面说「引而申之」,把它引申意思来讲,「有逝逝,有逝不逝,有不逝逝,有不逝不逝,非天下之至圣,孰能知之?」这个话就讲得很深了,蕅益大师原来是在禅宗那里开悟的,讲的话比孔老夫子更带禅意,「有逝逝,有逝不逝,有不逝逝,有不逝不逝」,这是把夫子讲的「逝者如斯夫」这个逝者做了引申。这一句话我自己参了很久,到底什麽意思?参出个意思来了,但是我想这个意思未必是真实义,因为凡是有意思的都不是真实义,真实义是没有意思。你看看这句,懂了就懂了,不懂呢?不懂,你也就不懂,你再去想、再去推测,那个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,那叫妄想分别执着。所以这个话我们能懂多少就懂多少,要是没悟,没关係,多去参。
怎麽参?重复这章,「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」,你就老是寻思这句话,「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」,「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」……这叫参话头。回去参,参到哪一天,你突然就开悟了,你就彻底明白了。你去想,不能想明白,因为你的想是落在你第六意识当中,是你的思惟想像,而第六意识不能够缘到自性,所以我们不能用想。佛法里面有一句成语叫不可思议,现代人都讲什麽事情不可思议,这个源自佛法,教你什麽?悟自性不能用思、也不能用议,叫不可思议,然后你才能悟入。所以这桩事叫做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说,说不出来,不能说;想,也想不出来,不能想,不想你就入了。我自己也没有怎麽想,我在寻思,我们去拜佛,求佛力加持。我因为上台讲这个课,总不能上了台下不了台,总得说出个东西来,我今天把我自己悟到的跟大家分享,但是不能担保这就是真实义,只是透点意思。
这一章《论语》,夫子拔断我们的断常二见。断见有两种,常见也有两种。「逝逝」、「逝不逝」,是断我们两种断见,哪两种断见?一种,凡夫都以为没有后世罪福的果报,人死如灯灭,死了什麽都没有了,不会有什麽因果报应,这是一般人会有的断见;另外一种断见是偏在空上,认为万法皆空,什麽都没有,那你什麽事都不用做,这也属于断见,这叫空见。这两种极端,一个是「有」上的断见,一个是「空」上的断见,这个都要断掉。「有逝逝」和「有逝不逝」,就是断我们两种断见。这个逝逝,第一个逝讲我们身体有生灭,第二个逝是讲身体虽然有生灭,但是确实万法皆空,只有因果相续不空。因果相续不空这就不逝,所以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这个因果不空是讲它的相续不空、循环不空、转变不空,不是说真有那个因和果不空。因也是空的,果也是空的,只是因和果之间的那种连续、那种相续的关係不空。为什麽有因果相续不空?因为有念头相续不空。所以那个不逝的就是什麽?不断的那个是念头;逝的,逝去的是身体。让我们明瞭万法皆空、因果不空的道理,破除我们的断见。同时也不要执着有、真有身体。
后面两种,「有不逝逝」和「有不逝不逝」,断我们两种常见。第一种常见是认为后世罪福苦乐果报跟这一世是相同的、不变的,人死了还会成人,动物死了还会成动物,常见;第二种常见是认为人死可能还会有轮回(没错,这比第一种要好一些,有六道轮回,人死了可以到六道受生),可是永远在六道,没办法出离,没有涅槃。很多到了无色界天的天人会有这种错误知见。什麽时候他会有这个知见?他以为自己的境界是涅槃境界,不生不灭,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意思,可是发现自己寿命到了还要堕落下来,他说「佛讲的涅槃是假的,根本没有涅槃,六道我是出不去了」,甚至他会谤佛,结果他堕落就很惨,这谤佛的罪业往往堕到地狱道。六道能不能出离?是能出离的,不是说永远待在六道里面,但是要有殊胜的因缘才能够出离六道,所以这个也不是永久的在六道里。这两种常见我们要破除。「不逝逝」就告诉我们,不逝是什麽?就是不断,什麽不断?因果不断,我们会有后世的。身体死了,我们还会有后世,但是不逝后面加个逝,告诉我们后世不是跟我们现世完全相同,也不是永远相同,它会不断的变化,根据我们造作的因果业力来变化的,所以不逝后面再加个逝,断你的常见。我们来世到底有什麽祸和福,就取决于你这一世的造作,所谓「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不仅说是等来世,就是当下这个念头,我是什麽念头,就决定你下一念的果报,不用等到你生命终了,这个因果可以是非常迅速。当我们起一个恶念的时候,恶念一起,当下就招感一切境界变成恶境界,你就注定在六道当中,所以因果实在是不空。说实在话,因果是同时的,当下这一念就注定你有相应的果报,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」,同时的。这个同时,不是指时间上同时,什麽意思?它是指注定,因为时间也是假相,时间也是你念头生出来的,这个属于宇宙的现象。爱因斯坦也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,不是真的,真的是什麽?只有当下这一念,这一念当中所出生的宇宙,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,包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也包括十方,都是你这当念,这是真相。所以你现在当下这一念是恶念,你就注定了你这念头所生的宇宙里面的未来是恶报。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明不明白?所谓的未来都在你当下这一念当中,所以为什麽说因果同时?你现在这一念是恶念,注定了你当念里面的未来就是恶报;现在这一念是善念,注定你当下这一念当中所现的未来是善报。其实没有过去、未来,只有当下一念,所以真相是因果同时。
这里讲到「不逝不逝」,第一个不逝是讲到有后世,那还是我们看到相,但实际上不是真相,所谓的后世还是在当下,一念当中出生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我们如何出离六道轮回?我们要了解轮回是怎麽来的,佛告诉我们轮回是执着而产生的,因为你有执着,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假相,反正都是你这念头出生的。你有执着,就出生六道轮回;没有执着,有分别,出生四圣法界。阿罗汉是声闻,辟支佛是缘觉,菩萨,还有佛,这是四圣法界。这个法界里面没有执着,但是有分别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有分别,到佛的境界分别都断了,还有分别的习气还在相续,所以产生四圣法界。到分别断了,连妄想都断了,那四圣法界就没有了,叫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有没有相?如果还有念头,就会有相,但这个念头是极微细的,实际上一真法界的叫法身大士,已经不会自己起心动念。不自己起心动念,但是以前起心动念的习气还留存在,他还有一种惯性在,这个惯性就是习气,这个习气就产生一真法界。
极乐世界、华藏世界,这都是由念头的习气而出生出来的,他自己没有念头。这个习气就好像装着酒的瓶子,把酒倒干净了、洗干净了、擦干净了,你再去闻闻,瓶子里还有酒的味道,那叫习气。那怎麽办?你没办法断,你只能摆在那,时间久了,它自然没有了。全部习气断尽了,就圆满成佛。懂得原来整个宇宙都是你自己的念头所生的,你想出轮回怎麽出?断掉念头里面的执着,你就出轮回。那个时候你真正叫不逝,不逝是什麽?不生不灭,这叫涅槃境界。但是这个涅槃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,它不是真正大的涅槃,不是究竟圆满的涅槃。究竟圆满的涅槃,不仅要放下执着,还要放下分别,放下妄想,放下起心动念,这叫大涅槃,是诸佛所证得。那个才是真正究竟圆满的不逝,就是不生不灭了。
蕅益大师说完这四句,「有逝逝,有逝不逝,有不逝逝,有不逝不逝」,后面又补充讲到,「非天下之至圣,孰能知之?」至圣是什麽?就是佛,至是圆满,圆满的大圣人那就是佛。这个佛,天台宗里面讲分证即佛(有四十一个品位)都叫佛,都属于至圣。从初住一直到妙觉位四十二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四十二个位次,他们都知道,对这个是非常明瞭,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,他们安住在正观当中。在佛法里面有个《中观论》,《中论》里面「归敬颂曰」这个偈颂就讲到,「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出」,这是真实境界。我们的自性是什麽样子的?就是这个样子。「能说是因缘,善灭诸戏论」。如果我们能够常常如是观察,逐渐放下自己分别执着,慢慢最后才能放下起心动念。先放下分别执着就不错了,自己要这麽做,也跟别人讲解,「能说是因缘」,把这种道理跟别人说,「善灭诸戏论」。什麽叫戏论?世间一切言语都叫戏论,就是不中用的无益语叫戏论。《大乘玄论.卷二》讲到八不义,刚才讲到八不,「八不者」就是刚才讲的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,「盖是诸佛之中心,诸圣之行处也」。这就是蕅益大师讲的「非天下之至圣,孰能知之」。这是只有诸佛能够讲得最清楚,理解得最透彻,它是诸佛的心印,是诸圣的行处、行门。「竖贯众经,横通诸论也」,贯彻大小乘一切佛法。
这一章我们用蕅益大师的意思,把它开解得很深,我们能懂多少就懂多少,不懂,没关係,以后可以在网路上下载重复听。千万不能用想,你这一想,又落到自己的知见当中。我们学圣学贤就是断妄想,你还要用想,那只会把自己愈搞愈不明白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