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吾自卫反鲁。然后乐正。

时间:2022-12-01 10:40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吾自卫反鲁。然后乐正。雅颂各得其所。】
 
根据雪公《论语讲要》里面说的,对这章的经文,郑康成的注解(郑康成是东汉的经学家),以及南北朝皇侃的注疏都是说,孔子『自卫反鲁』,就是从卫国返回到鲁国(鲁国是他的家乡),那是在鲁哀公十一年的冬天。鲁国是周公的封地,周朝开国的时候,武王封给周公鲁国这个地方。周公是制礼作乐之人,所以鲁国在所有的春秋诸侯当中,还算是最有礼义的,最讲究礼乐的,毕竟是周公的后代。可是,毕竟离周公有五百年之久了,再加上孔子离开鲁国、周游列国十四年,那里也没有人去教化,所以鲁国也变得礼崩乐坏了。圣人所到之处,必定是为那个国家制礼作乐,移风易俗。礼、乐都是教化人的工具,所谓礼治身,我们的行为要符合礼;乐养心,调养我们自己的心,让我们变得柔和,变得乐观。乐,当然是一个美好的艺术,它真正能启迪智慧,能够让人心静下来,能够心意调柔,这个乐才是雅乐、正乐。乐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代表艺术,艺术的功能就是让我们的心性能够得到提升,这才是好的艺术。我们现在看看当今的艺术,有多少是真正让人能够心性提升的?艺术包括电影、电视,所有的这些书刊、杂志、音乐、歌曲等等,媒体里面播放的内容,真让我们想到夫子当年的时代,叫礼崩乐坏,所以现在急需圣贤出世,来挽救世道人心。
 
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,他在自己的国家订正了音乐,并且删订《诗经》,《诗经》是孔子整理的。孔子在鲁国(回到自己家乡之后)删诗书、订礼乐、作春秋,把圣贤的教诲复兴起来,所以这个效果就是『乐正』,音乐归于正了;『雅、颂』这些诗章『各得其所』,也是归于正。雅和颂是《诗经》里面的三部分当中其中两部分,《诗经》包括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。风就是「国风」,风就是声调,每一个国,就是每一个地区,他们有不同的声调,《诗经.国风》就是当时的歌谣。雅呢?雅有正的意思,周朝把所谓的正声叫雅乐,这种乐章都是带有尊崇的意味,听起来让人觉得灵性提升。颂就是在宗庙里面祭祀时候的那种乐歌,往往是歌功颂德的,歌颂自己的祖先。
 
《诗经》经孔子的删订,他留下了三百零五篇诗。用什麽标准来删订《诗》?《论语》里面有讲到,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曰:思无邪」,《诗经》整理、删订的标准,这三百零五篇的《诗经》,它的标准就是三个字,思无邪。思是思想、念头,念头里面没有邪的东西,就是没有邪念,所以说《诗经》都是启发人正念的,启发人善念的。现在我们看到的《诗经》,是儒家十三经之一,读《诗》可以提升我们的志向,让我们能够立志去作圣作贤。现在的《诗经》,留下来的叫《毛诗》,是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所传下来的,所以叫《毛诗》。我们之前在香港的时候讲过《女论语》,这是个女德教育的课程,非常重要,我们的这个题目就叫「窈窕淑女的标准」。「窈窕淑女」,出自于《诗经》第一篇,叫做「关雎」,「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,这就是《诗经》里出来的。这第一篇是正夫妇之伦,人伦之始,我们有花两个小时讲解这篇诗,有兴趣的可以听一听。
 
从这里我们能看到,风、雅、颂,这《诗经》里面全部都是好的歌词。因为人民百姓喜欢艺术,夫子善于用艺术来教育,让大家唱这些诗词,他就得到了教育,自自然然断恶修善,变得人心淳厚。「乐」是《诗》的乐谱,《乐经》现在已经失传了。本来夫子整理出六经,叫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《诗》是《诗经》,《书》是《书经》(《尚书》),这个都有;《礼》是三礼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;《乐》就是《乐经》,《乐经》失传了;还有《易》,就是《周易》,《易经》;《春秋》,是孔子自己写的鲁国的断代史,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史记。现在《乐经》失传了,只剩下五经,所以我们说四书五经,这五经都是夫子亲自整理或者是自己撰写的。你看,夫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,就着手在这些文献的整理工作,同时在推广。我们可以想像,他也是天天在上课,他的弟子三千人,那是规模很庞大的一个私人学校,培养出很多的人才。所以他回鲁国,乐归于正了,「雅」、「颂」这些诗词、诗章也归于正了,「各得其所」,都归于正的意思。
 
可见得,国家即使是动乱,鲁国是一个动乱的国家,孔子所生的年代是周朝末年春秋时期,也是动乱的时代。但是圣人到哪一个地方,那个地方就有教化,就能够使那个地方的社会相对安定、相对和谐,人心就相对的淳厚,他用的方法就是教育,所谓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夫子只是用私人的力量来教学,国家对他,就是当时鲁国对他,可以说是九个字,不支持、不反对、不干涉,已经有这样好的效果了;如果是国家力量来推动,我想鲁国一定会出现盛世,重新出现周公那个时候的盛况并不是难事。所以关键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有没有这个理念,懂不懂、愿不愿,如果他懂这个道理,他愿意这麽做,这个国家百姓有福。教育效果是很明显、很快速的。你看,夫子在鲁国任中都宰,就是中都这个地方做一个宰官,是小官吏,跟我们现在讲的国家的一个小县,做一个县委书记,就这麽个小官。三年教化,整个社会,那个地方变得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民风淳厚,可见得教育的效果真是太大了!那个比你用政治的手段,用严厉的法律去统治,效果要好得多。你用政治手段、用法律,我们讲现在用国家机器,用军队、警察来统治人民,人民是不敢作恶,可是他可能没有耻心,他会看着你有法律漏洞,他就钻那个漏洞,你一稍不留意,他就会造罪,会犯过错,那个不是究竟解决之道。所以夫子提倡用什麽?用礼教、用德育,《论语》里面讲的,「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」,民耻且格。你导,就是引导他,用什麽引导?用德,道德,伦理道德教育来引导他。齐之以礼,用礼教,让大家都懂礼、都守礼。他懂得伦理道德,都懂得礼教了,他自然就知道作恶是羞耻的事情,民耻,人民百姓就有耻心、有羞耻感,这就好教了,你就不需要用什麽严格的法律,他自己就正。民耻且格,格就是正,民风就正。
 
像我们恩师前几年,二OO六年到二OO八年,也就是三年的时间,在他的家乡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也搞了一个试点,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。三十多位老师去教这些老百姓,镇民、乡民,一起学什麽?学《弟子规》,不用学很高深的东西,就《弟子规》。四个月,民风就改了;两年,效果就非常卓着。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派代表来考察、来学习,他们来了都非常的讚叹。证明什麽?老祖宗的这些教育现在管用,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。我当时也在汤池中心那里学习了好长一段时间,也协助接待外国的使节来宾,跟他们介绍,带他们去看民情。走在街道上,真的看到街道非常整洁、非常干净;人民都很有礼貌,小孩,都不认识的,远远见到大人来了,他就会走上前来跟你九十度鞠躬;离婚率基本为零,犯罪率直线下降,这都是说明教化的力量显着。可惜这也是私人力量在做,如果是国家力量推动,那个效果,我想太平盛世就不难实现,和谐世界、和谐社会并不遥远。
 
蕅益大师对这章《论语》注解说,「亦是木铎之职应尔」。这个「木铎」是出自于《论语》前面第三篇第二十四章,我先把那章经文念一念。过去我们学了,大概同修没有听,或者听了也忘了,把这个重新复习一下。「仪封人请见。曰: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尝不得见也。从者见之。出曰:二三子何患于丧乎?天下之无道也,久矣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」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,这个木铎就是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。这章《论语》什麽意思?「仪封人请见」,仪封人,仪这个封地有这麽一个人,这个人是个官员,他在那里有封地,他要请见孔子,想要去拜见一下孔子。他说,君子到了这个地方,君子至于斯也,就是到我这个地方的君子,我未尝不得见也,我都能见着。说这个话,意思很明显,就是他要见孔子,「既然孔子是君子,我就得见,因为君子来我这,我没有不见的,除非你不是君子,才不让我见」。这样一说,从者就现之,从者是孔子的弟子们,跟从着孔子的,就现之,现就是给他引见。仪封人,仪地这个官员是一位高人,很会看人。见了孔子之后,「出曰」,出来就对孔子的弟子们讲,「二三子何患于丧乎?」二三子是对孔子的弟子而言,说你们何必忧患?「于丧乎」,这个丧就是「天丧斯文」的丧,就是你不要担忧你们的夫子(你们的老师)怀才不遇。孔子是周游列国,怀才不遇。你不用担心这个,也不用担心天丧斯文,这个「文」是夫子所继承的圣贤之道。天不会灭绝夫子所传的圣贤之道,所以你们不用担心,这就是「何患于丧乎」,何必要担心?「天下之无道也久矣」,天下已经无道很久了,就是没有圣贤教育很久了,断了很久。我们看到《论语》,真的感觉到二千五百年前跟现在好像没什麽太大区别,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也是中断好几代了,圣贤之道很久没有推行了。
 
底下又说,「天将以夫子为木铎」,上天赋予夫子一个使命,夫子是做木铎来的。什麽叫木铎?木铎,注解上讲是金口木舌的一个器皿,就像我们的铃铛一样,它的外面是金属做的,里头的舌是木头做的,摇起来就会很响亮,像一个大铃铛那样。这个木铎是比喻,比喻什麽?很响亮的,它的声音响彻云霄。这是说明,夫子来到这个世间,把圣贤之道传给人间,可以震动施政者,使大众能够警醒,要回归圣贤传统教育,这是夫子的使命。仪封人,这也是个高人,到底他姓甚名谁,现在还没有考证,但是他见的人很多,对夫子这样的讚叹,他也是慧眼识英雄,看出孔子不同凡响,所以跟孔子的这些弟子们讲,你们不用忧虑,你们的老师是有大使命来的。确确实实,孔老夫子真的成为了至圣先师,万世师表。乃至于古人讲他,「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」,仲尼就是孔子,如果天不降生孔子到人间,那真的万古如长夜,大家都摸黑了,看不到前进的方向。夫子的出世,把圣贤之道传下来,就好像我们在苦海当中见到明灯。
 
这一章,「子罕第九」第十五章里面讲到的,「子曰:吾自卫反鲁,然后乐正,雅颂各得其所」,他就是在履行这样的圣贤使命。所以蕅益大师讲,「亦是木铎之职应尔」,这就是木铎之职,职就是使命、天职,夫子就在这里履行他的天职,所到之处推行圣教。我们看到夫子这麽做法,我们不能只看个热闹,「这是他的事,跟我无关」,你这样学,不得受用。看到夫子这麽做法,我们要发心效法,我们也要立志像他老人家一样,担负起木铎之职,担负起弘扬正法的家业,这是圣贤的家业,不能够在这方面太谦让了。古人讲「当仁不让」,该做的不能让,要勇于承当。能不能做得到?每个人都能做得到,只要你肯立志,只要你好学,你努力精进的来学习、来求道,你不会输给孔子。
 
你看我们恩师一生,不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表演吗?他所做的,在我心目中不亚于孔子。孔子当年推行教化,他老人家也推行教化。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,三十而立,而立就是毕业了,三十岁出来教学,到七十三岁,四十三年的教学,也是周游列国。我们恩师呢?二十六岁闻到正法,三十三岁开始出来教学,现在八十四岁了,五十二年,在年头数上来讲,超过孔子了。释迦牟尼佛是四十九年讲经说法。释迦牟尼佛、孔子当时是周游列国,孔子是坐马车,释迦牟尼佛靠两条腿走路周游列国,当时在古印度有很多小国,像舍卫国,那些都是小国,周游列国。我们恩师也是周游列国,现在足迹是遍布五大洲。所以只要你肯学,你肯去做,一样能做得到。
 
我们恩师能做得到,我们为什麽做不到?我们很幸运,恩师在前面带着我们走,我们只要有样学样就行了,不用自己太多摸索,他走过的路我们照着走就好了。最重要的是自己肯立志,肯放得下,立了志不肯放下,也是没用,你那志向不可能实现,要肯放得下。首先,先放下身外物,把自己世间的名闻利养放下,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。要学圣贤之道,首先你得担起颜子箪瓢陋巷家风,你要是这个不肯担当起,学很难成就。所以恩师也常常提醒我们,要以苦为师,以戒为师。颜子之所以在孔子会下成就,他就是这样,以苦为师,箪瓢陋巷就是以苦为师;以戒为师,克己复礼就是以戒为师,所以他成就了,他也就能够担当起木铎之职。
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