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曰。有美玉于斯。韫椟而藏诸。求善贾而沽诸。子曰。沽之哉。沽之哉。我待贾者也。】
这是子贡向他老师提问,子贡很善问,他要问孔老夫子的存心,他用一个比喻来问,看看夫子是什麽样的一个观点,从这里我们学习。子贡问,『有美玉于斯』,就是我这里有一块美玉,这块美玉『韫椟而藏诸?』这是问。韫(音运)就是藏的意思,椟(音独)就是装宝石的盒子,装美玉、装珍珠、项链这些盒子,「韫椟而藏诸」,就是你把这块美玉藏在盒子里头。这个「诸」,藏诸的诸,是「之乎」的合字,合音字,也可以作「之于」,这个之是代词,代美玉。你把这个美玉藏在装美玉的盒子里头(这是问),或者是『求善贾而沽诸?』善贾,贾是商人,善贾就是识货的商人,他懂得这个是好的美玉。你是不是找那些识货的商人,去卖这个美玉?沽就是卖,卖诸,诸就是之乎,卖之乎,你要卖这块美玉?所以这是子贡问孔子,这儿有块美玉,你把它藏起来,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人,卖给他?
这个比喻,实际上他是想要问问孔子,因为这个美玉是代表孔夫子自己的道德学识,他这个问是问在言外,意在言外,也就是说,你有道德学问,你是自己藏起来独善其身,还是说要入世,找一个认识你的人、识货的人来用你,你可以为人造福?这是求售于人。孔子怎麽回答?他连说了两句,『沽之哉,沽之哉!』连说两句是加重语气,沽就是卖,我要卖,我要卖!然后他又下面补充一句,『我待贾者也』,贾者就是商人,识货的商人。我要卖,但是我不是炫卖,我不是到处求人的去卖,我是等待,等待那个识货的商人来买。这个是什麽?问也问得很有意思,回答也回答得很善巧。子贡是善于言语,所以他很会发问,孔子当然也善言语,把这意思也表露无遗了。但是我们要懂得,求跟待不一样。
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,《蕅益解》,「沽同,而待与求不同」。子贡问的我们要听清楚,子贡怎麽问?是「韫椟而藏诸」,你把它藏在盒子里吗?「求善贾而沽诸」,他用个求字,你是求那种识货的人来买吗?你选择哪一个?孔子说我要卖,但是我不是求,我是待,「我待贾者也」。这个待与求是不同,「沽同,而待与求不同」,沽,就是都是要卖,但是孔子是等待有识货的人来,等待因缘,绝不去攀求,攀求是攀缘,这个存心就不一样。我们有道德与学问,还要看看有没有因缘。我们有道德学问,应该贡献出来,帮助这个世间,但是我们绝不攀缘,我们是等待。像姜公遇文王,姜太公遇到周文王,他怎麽做的?他知道文王有德行,是一个圣君,他跑到文王的国境旁边,就是在那里(渭水)钓鱼,在渭河上,他钓鱼怎麽钓?直钩钓鱼。一般钓鱼钩是弯的才能钓得上来,他是直钩,所谓「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」。最后别人看到这麽奇怪的一个人,回去禀告文王,文王就来找他,知道他是高人,来找他,把他请出来为他来服务,最后是什麽?真正替文王服务,后来文王的儿子武王也重用姜太公,帮武王平定天下,灭了商纣王,建立了周朝。这是什麽?他有道德、有学问,但他是等着愿者上钩,这姜公是这样,孔子也是这样。当然,孔子推行的是仁义,他不主张战争,推行周公之治。
蕅益大师下面这里说,「世人不说沽,便说藏耳,那知此意?」一般世间人对这两个,一个待、一个求没弄明白。「不说沽」就是没有说卖,但是说藏。特别看到夫子,还有其他的一些圣人,有道德、有学识,他没有出来服务,就说他藏起来了,隐居了。实际上,他不知道圣人的意思。圣人的意思是什麽?他心心念念为救度苦难众生,但是要看有没有因缘,没有因缘,绝不攀缘,那是因为众生福报没够;但是,有因缘,绝不拒绝,他没有自己的意思,完全是恒顺众生。
你看我们恩师就是这样表演,他自己是出家人,但是现在推动宗教的团结,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、传统文化教育,他有这个缘,就出来为世间做这个好事,没有因缘绝不攀缘。我原来这一点就弄不懂,我当时辞职之后很想闭关,深入经教,什麽都不管,自己成就了再说。结果有一天师父说,你这是小乘心。我就问师父,我说,不是自度与度他不二吗?我自己自度了,那我也就能度他了,我现在没自度,我怎麽度他?恩师讲,等你自度了,这世间恐怕要毁灭了。他说,你度他就是自度,你要想着度他跟自度是有矛盾的,你还是有二,你这自他不是不二,是有二。后来我明白了,这是什麽?不要想那些,我们存心就是为了帮助世间,但是,有这个缘,我们出来上上课、讲讲学,没有这个缘,绝不攀缘,自己每天不也都是不断的提升自己吗?出来也是提升,在家里闭关也是提升,出与不出,全是看有没有缘。这就是孔子讲的「沽之哉,沽之哉!」好事,为众生的事,要做,但是我不求,我只是待,我待沽者也,等待这个好因缘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