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恭而无礼。则劳。慎而无礼。则葸。勇而无礼。则乱。直而无礼。则绞。君子笃于亲。则民兴于仁。故旧不遗。则民不偷。】
这一段是讲礼的重要性。孔子讲,『恭而无礼,则劳』,恭是恭敬,恭敬要是不符合礼,则必劳苦,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笑柄。这是什麽?显得谄媚,显得有巴结的味道。恭敬人要讲一个礼度,一定要适度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恩师到此地每天给我们讲经,许多人见到恩师来了,行礼三拜。一般来讲,对于师长,我们一拜就好,可是很多人要三拜。这时恩师肯定会说「一拜」,你听到他讲一拜,你就一拜,这就符合礼,这没有违背师长的指令。违背指令反而是失礼,而这是劳而无功,「恭而无礼则劳」。师长如果讲「不拜」,你就不要拜,鞠个躬,问讯就好。这都是什麽?真正的恭敬,听命就是恭敬,不能够按着自己的意思,「我要怎麽恭敬对方」,让别人一定要接受你的恭敬,那你是控制对方,这个就是反而失礼。
『慎而无礼,则葸』,慎是谨慎,谨慎如果不知礼,没有礼度,就变成葸(音喜),葸是畏惧不前的意思。譬如说当我们拜访某个人,那个人可能很有地位、很有名声,你到了他门口,你对他非常恭敬,所以你很谨慎,也很紧张,想进门又不敢进,很不好意思,畏畏缩缩;见了人又不敢说话,很拘谨,这叫葸。慎是够慎的,谨慎有余,但是没有礼度,就不显得你从容大方,你反而显得畏惧,这也是失礼。
下面他说『勇而无礼,则乱』。勇敢是好的,君子三达德,智、仁、勇,勇就是一个达德。但是如果只讲究勇敢,没有礼度,这就会做事都过分,变得粗野、变得凌乱,坏了上下左右的秩序,就显得莽撞、鲁莽,这个也是不好。『直而无礼,则绞』,这个直是直率,人直率是好事,可是如果没有礼度,就好像绞绳一样,绳子绞在一起,你愈拉这个绳子,它就愈绞得紧。这是没有礼数,你很直爽去待人,往往让人家受不了。这个我们也会有时候遇到,那个人非常有豪情,非常的大方,非常的直率,讲话什麽的有时候也不修边幅,没有余地,不留余地,这个时候让人很难忍受。所以「直而无礼,则绞」,这个绞就是像绳子一样绞得很紧,这是代表人变得很急促,很让人难以忍受。这都是说明礼的重要性,即使我们做好事,都要有礼。礼度礼度,礼要讲一个度数,不能过分,也不能不及,过犹不及,什麽事情用礼来做为规范、做为节制,这就没有流弊。
底下又说,『君子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。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』。有的古注把这一段分为另外一章,原因是讲,这一小段跟前面一段的文体、文式不是那麽相合,所以往往把这个又另立一章。这里我们把它合成一章来讲,这个都没有太大的问题。这章,你分开或合起来,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影响。这个君子指的是居在上位之人,譬如说国君(诸侯的国君)、譬如说天子,这是「君子」所指的,就是领导人。用我们现在来讲,国家的领导人,乃至包括地方领导,一个省的省长,一个市的市长,一个县的县长、县委书记,这些都是领导,乃至一个企业老板,一个学校的校长等等,这些都属于在上位的人。「笃于亲」,笃是厚,亲是亲属,主要是指父母兄弟。这是讲在位的君子,如果能够以身作则,厚待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家人,这就能够感化国民,国民必能「兴于仁」,仁爱的风气就能兴起来,我们现在话来讲,这是和谐社会的风气。和谐社会的风气要靠领导人来带动,各级的领导,各部门、各单位的领导,他们都要有这个意识。怎麽带动?不外乎就是自己修身。你看,好好厚待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家人,这是兴孝、兴仁。一家兴仁,一国兴仁,天下兴仁,天下兴仁就是现在我们讲和谐世界。
「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」,故旧就是老朋友,偷是薄的意思,澹薄。这是讲,君子如果不遗弃他的老朋友,那麽国民的风俗就不会澹薄,人情就厚了。在汉朝有一位大臣叫宋弘,当时皇帝光武帝想为自己的姐姐说媒,他姐姐喜欢宋弘,宋弘是个大臣,已经有家室了。光武帝就有一天去找宋弘,跟他旁敲侧击的讲。因为皇上的姐姐嫁给你,那一定是做正室,不可能做妾,那就意味着你要把你原来的那个辞掉。当然这个话,做为皇上也不好说,所以他旁敲侧击的讲,怎麽讲?他说,「我听说,富贵的人往往就会换朋友,或者是换老婆,有没有这回事?」问宋弘。结果宋弘一下就明瞭光武帝的意思,他很严肃的说,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贫贱的朋友就是老朋友,不可以忘记,你看这里讲的「故旧不遗」,就是不能够忘记老朋友,不能够遗弃老朋友,这是人情之厚。「糟糠之妻」,就是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,义重千金,怎麽能够下堂?下堂就是离婚,我们现在讲。宋弘表了态,他这样一讲,光武帝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。所以宋弘他不慕权贵,一般的要是没有德行的人,见到这种情况,「皇上来给我说媒,我成为皇亲国戚」,巴不得了,哪里能够像宋弘那样坚持他的节操?所以他真正以自己的德行教化朝廷上下,当时朝野都能够守仁义,不能说宋弘没有这样的贡献。坐上位的人,能够不遗弃故旧、老朋友,特别是不离婚,你能够这样做到,「则民不偷」,民风就厚,人情就不会澹薄了。
所以这里可以看到,第一句「笃于亲」就是讲孝悌,「笃于亲,则民兴于仁」,因为孝悌是「为仁之本」,《论语》第一篇有子就跟我们讲了。我们要教化百姓,先自己做个好样子;我们要教化我们自己单位上的员工、我们的下属,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,你能够行孝悌,自自然然大家就心悦诚服。周朝为什麽能够得天下?你看看他的家,这一家兴仁,一国兴仁,天下兴仁。泰伯、仲雍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,全都是大孝子,周朝也是孝悌传家,所以它能够成为历史上最长的王朝。能有孝悌传家,是传得最久的,这是为仁之本。领导人能够行孝,人民百姓自然就行仁。「故旧不遗」,孔老夫子也做了一个好样子。他有一位老朋友叫原壤,这个在《礼记.檀弓篇》里有记载。原壤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,也是一位很难得的贤者,但是他跟孔子完全不一样,孔子处处讲礼,循规蹈矩;原壤是开放、率性而为,什麽都不在乎,不拘小节。孔子有一次帮助他为他母亲行丧,给他母亲去洗棺木。孔子帮助他,原壤也在那里一起工作,原壤就很高兴,就唱歌。如果母亲去世了唱歌,这是严重的违礼行为,这是属于不孝。所以孔子的弟子看到这样的一个人,认为这个人不能跟他交往,劝孔子跟他绝交。结果孔子怎麽说?他说,「丘闻之,亲者毋失其为亲,故者毋失其为故也」。他说我听说,丘是孔子自己本身的自称,我听说「亲者毋失其为亲」。这是讲原壤跟他母亲的关係,其实他也是个很孝顺的人,虽然他在唱歌,实际并没有忘记他的母亲,就是这个意思。第二句是孔子自己说自己跟原壤的关係,「故者毋失其为故」,故是老朋友、旧交,老朋友依旧是老朋友,就是这个意思,也就是孔子做到故旧不遗。
为什麽孔子要说这个话?他的存心是为社会,因为「故旧不遗,则民不偷」。孔子当时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人,有号召力的人,虽然他不是国君,不是在位的人,但是人人都敬佩他,都把他当圣人一样看待,所以他的一举一动有对社会的影响力。就跟现在我们讲的知名人物一样,在各界的名流,特别是像影艺界的什麽歌星、影星等等,这些人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,他的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,跟着学,所以他们怎麽做,对社会影响深远。像孔子也是当时社会名流,他想到我这一举一动给社会是一个什麽样的榜样。假如他把老朋友忘记了,民就偷了,个个都喜新厌旧,都会忘记自己的老朋友,不愿意跟自己没利的人交往,只以利交往,他不是以义交,这就叫偷。孔子能够跟原壤全交,这是有移风易俗的贡献。
蕅益大师对这章的注解讲到,「此二节,正是敦厚以崇礼的注脚」,这二节就是讲刚才这章,他分两节,有的古注把它为两章。这里面所讲的,正是敦厚、崇礼的注脚,注脚是解释。敦厚风俗来源于君子自己做好榜样,自己能行孝悌,民众也能行孝悌,为什麽?因为他看着你,他学你。《孝经》上讲,「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」。用孝悌教人民,人民就能够和爱、礼顺,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?谁去教?自己。自己要先做到,身教重于言教,这个就是敦厚于亲,敦伦尽分。自己能够把五伦关係都处理好,交往愈长久,人情愈厚,心地厚道,所以人民学你这个榜样,他也变得民心淳厚。这是《孝经》里面讲的先王的「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,这个至德要道,要道是最重要的道理和方法,帮助构建和谐社会、共建和谐世界,这个方法是孝治。人都能够孝其亲,自然社会风气淳厚。
提倡孝悌的同时,我们又提倡礼治,样样我们都循礼。因为,如果光有淳厚的心地,没有礼的话,往往社会还是会有溷乱,像这里讲到的,「恭而无礼,则劳;慎而无礼,则葸;勇而无礼,则乱;直而无礼,则绞」,这都属于出现溷乱现象。他有很好的本质,但是没有这些礼去修饰,这个属于什麽?质多于文则野,社会也就不够进步。我们讲,文明的标志是礼,所以要崇礼,尊崇礼节,提倡孝治、礼治,这个社会是非常的完美了。如果能够在国家来推行,国家和谐;能在一省一市推行,这一省一市和谐;能在自己企业推行,自己企业和谐。所谓家和万事兴,以和为贵,你做到了,你这个地方就能够得到殊胜的效果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