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。得见君子者。

时间:2022-11-22 11:33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。得见君子者。斯可矣。子曰。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。得见有恒者斯可矣。亡而为有。虚而为盈。约而为泰。难乎有恒矣。】
 
夫子感叹。根据「雪公讲义」里面所讲到的,这里讲的『圣人』、『君子』和『善人』以及『有恒者』,都是对于天子、诸侯这些当政者而言;而《朱子集注》把范围扩展了,统指,这个意思也很好。从这里我们关键是学《论语》反求诸己,自己要志在做圣人。做圣人,必须先得做一个君子,如果君子都做不到,圣人是根本不可能;要做一个善人,必须先做个有恒者,就是你要有恒心,能够锲而不舍、恒常的来求道,这才是有恒者。想做一个有恒者,夫子在这里给我们提出,要注意三个方面,『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』,这三个就很难成为有恒者。根据《朱子集注》里面的解释,说这三点都是虚夸、浮躁,本来无,充作有;本来是虚的,充作盈,俗话讲的打肿脸充胖子那一类人;本来是贫穷(约是贫穷),或者是舍不得布施的,他就充作很豪爽,泰也有骄奢的意思。这些都是虚夸的行为,华而不实,有这类行为就不可能有常,为什麽?因为他心中对于名闻利养放不下。他为什麽要虚夸?因为他希望有名利,希望别人讚叹,希望别人恭敬他,这是属于心中有欺诈,口里就会讲妄语、身体就会造作妄为。他不是从真实心中去求道、去成就自己的人品,而是做一个幌子出来,做给人家看的,心不真,就不可能有恒。
 
在战国时期有一位道家的修行人叫列子,他是跟老子、跟庄子几乎是齐名的一位道家代表人物。江谦先生补注里头有引用过《列子》,《列子》里面有一些着名的文章我们也读过,譬如说「杞人忧天」、「愚公移山」,这些都是出自于《列子》。他是郑国人,也就是现在河南郑州人。他学道发心很真,崇尚清净无为,一生就致力于道德学问。他不想出来做官,不求名、不求利,真正是隐居修道。他在郑国隐居了四十年,一生就是自己学道,然后着书。他的这些着作蒐集在《列子》里头,总共有二十篇,十多万字,有一些失传了。相传他道行很高,可以乘风而行,就是飞,可以乘风来飞行。后来唐朝玄宗皇帝(李隆基),他学道,他封列子为冲虚真人。因为他是能乘风飞翔,所以叫冲虚真人,因此列子的着作也称为《冲虚经》。列子真正跟颜回一样,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不改其乐,心胸很豁达,真正是「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」。家里虽然很贫穷,甚至吃不上饭,自己饿得也面黄肌瘦的,妻子、儿女也都跟着他过着这样清贫的生活,但是他一直都是非常的泰然,还是坚持修道。
 
当时郑国的宰相叫子阳,有人对子阳说,列子是个修行人,你最好资助一下他,供养供养他。子阳这个人是好名的,他也很乐意做好事,但是想做一个出名的好事,于是他就派人给列子送了十车的粮食来供养他。列子再三的致谢,但是不肯收受粮食,把这个粮食退回去了。他妻子就埋怨说,「我听说修道的人,妻儿都很快乐,我们却跟着你挨饿。现在宰相送粮食给你,你怎麽不接受?我们怎麽这麽命苦!」妻儿都有埋怨了。列子就笑着对她说,「子阳并不真了解我,只是听了别人的话,就想博一个好名声才送粮食给我的。说不定如果我接受了,以后他还听别人的话会怪罪我的,所以我不能接受」。结果,果然一年之后郑国发生了变乱,子阳也因此在政乱当中被杀了,许多他的党羽也被株连,唯有列子安然无恙,因为他当时没有收受子阳的粮食,没有瓜葛,所以不受其害,没有受牵连。
 
我们看到列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,真的他是一个有恒者,他心里绝不沾染名闻利养。名闻利养是修道人的大障碍,心只要有名闻利养,他的心一定是心浮气躁,不可能安定下来学道、修道,他就会有务外的心理、有攀缘的心理,这种心理就是「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」。所以修道,关键是在自己真实心中作去,人家知与不知都无妨。我们修道不是为别人看到,不是为别人讚叹我,更不图名闻利养,这个心才是真实。而如果能够真正像列子那样清净修学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一定此生有大成就,这个成就是这一生自己成圣人。成就之后,要看跟世间有没有缘分,有缘分,别人请我们出来,我们再出来;人家不请,依然像列子一样隐居,着书立说,或者是教养后代,带几个弟子出来能够有传承,这就很好。能不能够成名、能不能够利益大众,这个我们不需要自己去筹划,不用主动攀缘,一切就是随缘。你看这个心多清净!只有这种清净心才能入道。这个是恒心,一直坚持这种心,你有恒,最后你就是善人,你就是圣人。贵在坚持,不是我今天明白了,今天就把它放下,过几天境界现前、诱惑来了又心动,又跟着缘去,那就不叫有恒。
 
我现在逐渐逐渐意识到,人生过了一半,剩下的时光能不能真正成道,关键是在现在自己的抉择。所以,我们跟着恩师学法,就是要死下一条心跟他老人家长期的修学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就是这样学下去。在前两年,国内外很多地方邀请我们出席一些论坛、参与一些讲座,那是什麽?做些普及教育的工作,跟众生结结法缘,但是自己还没有真正得度、没有成道,你所讲的,影响力、教化的效果很有限。不像真正古圣先贤,他们都是厚积薄发,他们留下的东西真正是传世的,几千年都使世人受益,为什麽?因为他的功底厚。你功底愈厚,你所发出来的力量就愈强。
 
像佛门的高僧印光大师,几十年在藏经楼里面深入经教,到了七十岁再出来弘法,只弘了十年,他八十岁走的。这十年的力度,超过他同时代任何一位高僧大德。他留下来的《文钞》这部着作,我们相信传九千年末法时代都没问题。人家真正得道了,着作可以传世;现在我们没得道,如果想要着书立说,那些都属于浪费时间,现在关键是自己学法。我自己本来是根本没有想着要出什麽书,只是国内有一些同修要发心,把我讲座的这些光碟听了之后,把它整理成文字,在国内也出版了。出版了之后寄来给我看,我都没有怎麽去关心这个事情,印得也不错,当然可以给初学的人参考。但是现在这些着作出来,如果给专家、给大德看了之后,人家只会笑一笑,为什麽?自己根本没什麽功力,学得很浅。所以不是我自己想要出什麽着作,人家出的。当然,我们讲的这些东西没有版权,人家拿去整理、印刷、流通,我们都不管,我们不限制,他要是觉得能利益众生就拿去。而我们自己真的不敢出自己的着作,现在只有学的分。真正学个几十年,功力深厚了,自己真正行道有得于心,那时候留下一部、二部着作足矣,甚至不留着作也没有关係,留下这些光盘给后进的人参考。所以学道,永远都是用这种谦卑的心,不敢去冒充做老师。
 
现在国内还是请的人很多,虚名在外,人家知道你讲得好,都想请你去讲,弘扬传统文化。而我,找到我的,我全部婉言谢绝了。除非是恩师指定的,让我出门去结法缘,我是听恩师的话,不敢违抗师命;其他的找到我的,我说我不能够出门,我现在最重要的自己深入经教,等以后成就了,我一定来给你讲。所以充实自己重要!而充实自己,最关键心要定得下来,不要羡慕别人在外面法缘多麽殊胜,恭敬讚叹的人有多少,那些都是表面的现象;最重要是看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有德行,真要做一个有恒者。这是根据《朱子集注》解释「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」,他的解释我们做了一点引申。蕅益大师的注解对这三句话就有新的解释,这个解释完全跟朱子不一样,这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只要讲出道理来,都可以并存。
 
蕅益大师的注解,完全把孔子这章提升到佛法,大乘佛法的高度。他讲,「圣人只是证得本亡、本虚、本约之理」。他说「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」这个亡、虚、约,他是就理体来讲,自性理体。亡是没有,真空,这就是亡;虚、约都是讲理体上的。圣人证得了自性,所以他得到了自性的受用。这里讲,「有恒,须是信得本亡、本虚、本约之理」,也就是要信得自性,立志回归自性,这个志立起来了,信心恳切,这才能有恒。有恒的是还没有成就的,但是他在修行过程中,他是以信为他的动力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」,信心可贵。你为什麽要学圣贤教育?因为你信,第一个你信自性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自己本来是圣贤,你能做圣贤,你信这个,然后你才肯去修。这个本亡本虚本约,就是讲我们本性,亡、虚、约都是在描述自性的状态,而我们本来具有。后面跟我们讲了亡、虚、约是什麽意思。
 
先从信下手,「就从此处下手,便可造到圣人地位」。信心可贵,我们能够信得过,信心不动摇,那一直修下去就能修成圣人。所以最重要的,在马鸣菩萨的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讲到的两句话,本觉本有、不觉本无,你要信这个。本觉是我们自性本来觉悟,跟圣人、跟佛一样的,我们信得过,才肯去恢复我们的本觉。我们现在不觉了,不觉本无,本来没有的。什麽是不觉?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,我们有贪瞋痴慢的烦恼。这些本来没有,自性中没有这些东西,没有这些东西就能把它去除。本来没有的,当然能去除掉;本来有的,当然能恢复。
 
我们有时候在修道的过程中会沮丧、会信心动摇,就是因为对这个道理没有踏实。要知道,即使我们造作满身的罪业,这些罪业能不能够把它忏除掉?当然可以,因为它们本来没有。本来没有的,一定能够忏除掉。怎麽忏除?你要转念头,要知道我们这个宇宙就是本亡、本虚,这个意思就是如梦幻泡影,它是空的,当体即空,相上是有,体上是空。它怎麽来的?你念头变现的。因为你有念头,所以能够现出这些境界来。就好像人作梦一样,作梦是因为你有念头才会作梦,没有念头不会作梦,所以圣人无梦。圣人没有念头,心绝对清净,他没有梦,永远都是处在清醒的状态,他都不用睡眠。我们这些念头是善恶掺杂的,所以产生的境界有善恶。对于我们所造的恶,现在我们明瞭,这些恶也是一样本空的,只要你肯放下,当下你把这念头放下了,不再想那个恶,从今以后后不再造,只存善念、不存恶念,你这个恶业就忏除掉了,你就是善人了。你能够有恒,就是念念相续不间断,这样保持善念、保持正念,不让这些恶念再起来,你一直保持下去,你就是善人;最后把念头都放下了,连善念都放下,你就回归本性,就是圣人了。所以先从断恶修善下手,但是你断恶修善,你要真明白这个道理,做起来就容易,你就有信心。
 
过去我也是不明白这个道理,学了圣贤教育就觉得自己真不是个人,做了很多的不善,念头里面很不清净。现在明白了,这个念头本来就是虚妄的,那些所做的恶业过去了,那就是了不可得。当然,它将来遇缘会有种子现行的时候,会产生果报,但是我们现在不要去想它,当下放下,不理会恶业,也不去重复那些恶念,把缘断掉,这叫真忏悔,不让恶念再起来,心只理会到善这一边。我们现在就是用经教,专心的去研习圣贤道理,天天用圣贤道理来观照自己,只要有不好念头立刻放下,真正修念头。我自己是用念阿弥陀佛,只要有念头,用阿弥陀佛把它打掉;即使是有善念,也不要去想那个善念。你起心动念想做好事,这个念头还是不清净,当然比做恶事要好,但是想做善事的念头也不清净,也要放下,就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善念、恶念都压下去,保持净念。净念相继,你就可造得圣人地位,你能够成圣人。最起码的,这一生不能成圣人,一直念到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来接你到极乐世界,你往生净土,你就一定成圣人,那是大圣,成佛了。
 
下面说,「所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也」,这个是修因证果。修因,如果能够明瞭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,是自性所现的,而自性是不生不灭,这个是根本。以这个来修因,直接修在性上,这叫全性起修、全修在性,性修不二。你要信得过、你能明瞭,你修的这个功德就大,效果比不明瞭道理的人修的效果要大得太多,要快速得太多。所以明白之后,一切万法唯心所现,我们的心就不要住在生灭的万法上。你所见的境界全都是虚幻的,为什麽?因为它在生灭。只要是在生灭的这些境界全都是幻境,不真实的。我们的心要离幻,离幻即觉,你在眼前的这些境界上能够离开幻境,回归不生不灭的本体,你当下就觉。你这一念觉叫始觉,始觉合本觉,本觉是你真如本性。一念觉容易,现在我一提起来,这就觉了,这叫始觉合本觉,就在这一念当中你始觉合本觉了。但是可能第二念又迷了,心又住在这个相上,受到境界的迷惑,那就不能有恒。有恒是什麽?念念始觉合本觉,念念修这个因。「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也」,这个果地就是回归到自性上了,你明心见性。
 
但是这桩事情确实难,为什麽?我们凡夫就是难以有恒,我自己对自己境界就很明瞭。这些道理我是能明瞭,常常忽然之间感觉到似乎有一点妙悟,但是就好像擦亮一个火花,立刻又熄灭了,又处在无明黑暗当中,这个光不能够保持,就是始觉不能合本觉,只能够合一下又分开了。怎麽办?佛就教我们净土法门,这个法门妙,它是什麽?没有让你完全离开境界。你完全离开境界,这个是离幻即觉,很难,离不开,心中就是有分别执着,见到境界就是起心动念。于是释迦牟尼佛教你,你就干脆执着住阿弥陀佛这句佛号,就用这句佛号当你的境界,你可以住在这个境界当中,但是不要住其他境界,就一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,以佛号为境。你能念佛的心是你的始觉;你起心念佛,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句佛号代表本觉,它是自性名号,你念这一句佛的当下,始觉合本觉。这个方法妙,你也不用去想,「我现在始觉了,要始觉合本觉」,不用想这个,就是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,平平妥妥的念,老老实实的,没什麽其他念头,就是一句佛号,这就是圆成果地修证。阿弥陀佛这句名号,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成的果德,已经修成一个果了。现在你拿这个果做为你的因,这个果是什麽果?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,阿弥陀佛就是自性,所以你就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。你念这句佛,佛号本身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,你以果修因,以佛的果做为你的因,又用这个因来修果,真正是因果同时,念佛时就是成佛时,圆成果地修证。这个圆,太圆满了,丝毫没有欠缺的,这个方法妙,凡夫受持起来方便。底下解释亡、虚、约三个字是什麽意思。「亡,是真谛;虚,是俗谛;约,是中谛。依此而修,为三止三观。证此妙理,成三德三身」。蕅益大师是天台的学子,他专门研究过天台宗,所以他解释,把夫子所说的境界提升到天台三止三观这个高度。
 
他讲的「亡,是真谛」。真、俗、中,真谛、俗谛、中谛这叫三谛,谛就是真理,观这个真理就叫三观,所以,能够修真谛就是修真观。亡是讲真空,真,什麽是真?空是真,空就讲自性,自性就是本无一物,六祖惠能大师讲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自性本自清净。这个空不是说什麽都没有,亡而为有,这是讲到真空,它是真有,只是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,所以叫空。空当中能现「有」,有是我们眼前看到的境界,这些境界是假相,但它是空性当中生出来的,怎麽生?因为我们有念头,念头是缘。在真空的自性当中你起了念头,这宇宙的现象就产生了,它不离自性,所以真空不离妙有,妙有不离真空,真空与妙有是不二的。能够如此观,这是三观的观空,这方面讲是真谛。
 
观相就是俗谛,这里讲「虚是俗谛」,所以虚是讲假相。假相叫妙假,为什麽?因为它不是实有,它是假有、幻有。就像人作梦一样,梦境是梦的相,相有没有?真有,你看到了,而且你在梦境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你真有感受,你不能说它没有这个相,相是有。从相上讲是俗谛,因为凡人只看相,不看性,这是俗人、凡人就这麽看的,这叫俗谛。但是这些梦境从哪来的?是你作梦的心来的,如果你没有心,就不可能作梦。这个心,一般作梦是用意识心,那还不是真正讲的自性,但是这个比喻我们也能够比喻个彷彿。你看梦境是你的心变现的,但是你说你的心在哪?心有形相,找出来给我看看?你找不出来,但是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。所以,觉悟的人从梦境的这些幻相当中他就看到自性,就好像从梦境看到心了,他知道肯定有心,虽然六根接触不到,肯定有个本体,没有本体不可能出这个幻相。现在我自己觉悟了,就等于梦醒了。把意识心、妄想心放下,离分别执着、离起心动念,你就觉悟了,你就成圣人了。成圣人,你自己不作梦了,你清醒了,但是你看到其他人还在作梦,那你还要怎麽样?帮助那些人觉悟,这就是做佛事,大做梦中佛事,你到他们梦中去教化他们,让他们觉悟。你没有舍弃他说,「我不作梦就行了,我不管别人」,不会这样,你是大慈大悲,救度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,这叫中谛,中谛是讲约。这个「虚而为盈」,虚是指那个假相不真实,盈是宛然,宛然你看到了,好像是真的,但是假的。
 
「约而为泰」,约是中谛,中谛是讲不偏空也不执有,用中。夫子提倡用中庸,佛法讲中道,这就是中谛。约而为泰,泰是泰然自在的意思,你能用中你就自在,你不住空也不住有。「依此而修」,这叫三止三观,这是天台止观的法门。修三止三观,止是放下的意思,观就是看破,就是你明白道理。明白道理就放下,放下什麽?妄想分别执着,放下对于空的执着,还要放下对有的执着,空有二边都不执着,不分别空和有,甚至起心动念都放下,这就证此妙理了。妙理就是三谛(真谛、俗谛、中谛)同时证得。这不是说有次第,它是三而一、一而三,证得一个,三个都证得了。
 
「成三德三身」,这个三德是如来果地上的三种德能,所谓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证得法身德就是你证得不生不灭的本体,这是叫法性身,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身,因为什麽?都是自性变的;第二个德是般若德,般若是智慧,对于这一切宇宙万象你觉悟、明瞭了,知道真相,这个智慧就叫般若;第三是解脱德,解脱是你远离一切的系缚,得大自在了。你只要有执着或者有分别、甚至有妄想,都不能叫大自在,放下这些,你就能得大自在,完全恢复自性德能。成三德也就成三身了,三身是自己本来的面貌,所谓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法身是讲我们的自性,自性身是不生不灭的,这是我们真正的自己。凡人没证得自性,所以他有生灭,他以为自己有生灭,实际上自己的法性没有生灭,佛证得了。报身是佛无量劫来修积的智慧功德所成就的,无比庄严。应身就是应化身,它是随众生的机缘而变化出来的身相。像我们释迦牟尼佛在此地,在娑婆世界、在地球上,他成佛了,这是应化,变出来的身相。
 
这是蕅益大师把亡、虚、约跟天台三谛三观连在一起讲,这是提到很高的高度。最后一句说『难乎?有恒矣』,按照蕅益大师这个话,我们意思顺下来,这句话应该断句把「难乎」断成一句,这是问话,你要证得三德三身难不难?「难乎?」一个问号,下面说「有恒矣」,这就告诉你下手处。你只要有恒,坚持不懈、锲而不舍做下去,你就能得到。修证的阶段有信、解、行、证,首先你要信,你才能有恒,你对这个道理明白了,你信得过,这是信解;然后去努力的修行,在一切境缘当中锻链自己不分别、不执着,从这下手;慢慢起心动念也放下,这就证,证明了佛所说的理确实如此,证明了自己真的回归自性。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