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以四教。文。行。忠。信。

时间:2022-11-22 11:29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以四教。文。行。忠。信。】
 
这是讲夫子的四门教育,文、行、忠、信这四科。根据《雪公讲要》,他引《皇疏》,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说到,「李充曰」,他又引李充的话,「其典籍辞义谓之文」。什麽叫『文』?典籍,经典里头这些言辞、这些义理,就叫文;「孝悌恭睦谓之『行』」,行是行为,经典所载的这些义理你要落实到行为上,叫孝悌恭睦,恭是恭敬,睦是和睦;「为人臣则『忠』」,忠是讲做人臣子要尽忠;「与朋友交则『信』」,跟朋友交往讲信义。所以这里行是孝悌,后面又讲忠信,孝悌忠信都是指行,是德行,八德里头「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」。
 
「此四者,教之所先也」,文行忠信属于教育最基础的,最先要教的。「故以文发其蒙」,蒙是童蒙,还没学,这个蒙不一定就年龄上讲是对小孩,当然小孩也属于蒙,现在我们大人也没学过,也属于蒙,现在从头开始学。怎麽学?先学经典,学文。「行以积其德」,学了之后,关键要去力行,就是修德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要落实八德。「忠以立其节」,忠是忠心,你看心上有个中字,就是心不偏不倚,尽自己本分。朱子解释忠字,叫「尽己之谓忠」,就是尽心尽力,心真诚、恭敬,这都是指忠。立其节,节是他的节操,靠忠字立起来。「信以全其终」,全其终就是保全所学的、所行的忠义德行,一直终身不改变,这叫信。这样解释文行忠信,他是分开四个方面来讲。
 
底下又引王伯厚,这是宋朝的大儒,他撰写了《三字经》。王伯厚《困学纪闻》,这是他的一部着作,里面讲「四教以文为先,自博而约;四科以文为后,自本而末」。这里讲四教,《论语》后面有一章又讲到四科。四科是什麽?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语,第三是政事,第四是文学,这是孔门四科,教育的四个项目。它的排列,第一是排德行,第二言语,第三政事,政事是你学一门技艺,可以为国家、为人民效力,最后才讲学文,所以文为后。四教是以文为先,你看这个排列不一样,道理是什麽?讲四教,是自博而约,先广博,文是讲经典,经典里面所记载的是很广博的,慢慢的收拢,把它概括,约就是简约。所以文行忠信,讲到忠信就很简约,非常集中的讲德行。你看夫子强调,要成就圣人,基础就在忠信。他曾经讲过一句话,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」。这是十家人住在一起的一个社区,肯定能找到像夫子一样忠信的人。忠信是品德,这是成圣人的基础,这是根,根在忠信。但是光有根还不够,还要加上好学。其他人没有孔子好学,所以没办法像孔子一样成为圣人。孔子成为圣人,因为他有忠信的根,而且能好学。好学学什麽?学文、学经典,而且学了之后能行,所以文和行是讲他好学,忠信是讲他德的根,这样我们就比较明瞭了。这是孔子四教,也就是要扎根教育,加上一门深入,要好学。我们恩师现在给我们的这个教育也是一样,首先扎根,扎德行的根,用三个根来扎,儒的根是《弟子规》,道的根是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的根是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是什麽?让我们成为一个忠信之人,忠信代表德行,当然里面也含有孝悌。然后要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在经典上用功,这是文、行,用功重在落实,这就能够成就圣人了。这是讲四教,它这个排列方法有它的道理。
 
后面四科讲的是「以文为后,自本而末」,本是根本,末是枝末,就像一棵树,根本要深厚,枝末才能繁茂。什麽是根本?德行是根本,也就是说三个根要扎得牢,你这个树才有繁茂的枝叶花果。我们恩师讲,儒释道三家有根本、也有枝末,儒家根本在《弟子规》,枝末是四书五经十三经,这是枝末。枝末是长在外面的,很容易看到,也很好看,但是如果没有根本,枝末不能长久,那是虚的,很快就死了。就像瓶花,没有根的瓶花,插在玻璃瓶里头的,没有几天就枯萎了。所以必须要有本才能够使枝末长久,本要是深厚,枝末才繁茂。道家的本在于《太上感应篇》,教因果,枝末是《道德经》,《道德经》是长在上面的;佛家的根是《十善业道经》、是五戒,然后上面才会有大乘佛法。两种说法各有道理,侧重点不同,都讲得好。
 
下面又引陈天祥,这是元朝初年的丞相,他有一个《四书辨疑》这本书,他说,「行,为所行诸善总称,忠与信特行中之两事,存忠信便是修行,修行则存忠信在其中矣」。他讲文行忠信,这个文是经典;行是德行,行是个总称,文和行是一类,这都是总称。忠、信是单列出来的,也是行。为什麽?因为忠和信是行里面最重要的,「存忠信便是修行」,修行修什麽?忠信而已。这个忠信,便是夫子「一以贯之」之道,能够把握住忠信的纲领,我们才能够修行成就。修行,存忠信也在其中了。这是讲文行忠信的解释,所以实际上就是讲两个,文和行,忠信是行的纲领。文和行要并重,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?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。所以文和行要并重,文行合一、知行并进,这是王阳明先生所提倡的,确实要这样。只学文、不力行,不行,只能是搞儒学、搞学术可以,不能成为圣贤;如果不学文、只力行,也不行,没有方向,盲修瞎练。我们现在学《论语》就是学文,但是同时要力行,所以我们的分享当中,也强调力行。我们真正要得到《论语》的精髓,如果不去真干,没办法得到。
 
《朱子集注》里面引程子的话,程颐先生说,「教人以学文、修行而存忠信也」,他把这四教串起来讲就很好。夫子教人什麽?以学文和修行而已,学文是解门,修行是行门,解行并重。清凉国师在《华严经》注疏里面他讲到,信、解、行、证这是修学的四个方面,也是四教,实际上就是讲学文和修行两个方面。信、解是学文,学了文之后,经典我们学了,就能信、能解,理解了。这个很重要,这是如同我们的眼目一样,我们有眼睛,看清方向、看清路了。然后行、证,这就是修行,行是修行,证是证果,证果是你走到目的地。所以我们有眼睛看路,两条腿还得走路。只看不走,达不到目的地;如果只走不看,很容易走歪。所以学文和修行并重,缺一不可的。我们现在学传统文化,就是用这个方法,着重在经典的研习,我们不是搞盲修瞎练。如果离开经典,自己在那里干,那是盲修瞎练。我们一定要依经典,但是同时重力行。心存忠信,「忠信,本也」,这是根本,所学的、所行的都是忠信的展开,这是一个根本,就像一棵树,根本在这里,它从这里长出来的树,枝叶可以很繁茂,但是都不离根本。
 
这是讲到四教,四教跟后面讲到的四科相对应,并不矛盾。虽然顺序有调过来,这个「文」在四教里是第一,四科的「文」是放最后,但是侧重不一样。放在第一,说明学习经典的重要,不学经典,光在那行,行到最后走偏路了,「任己见,昧理真」;四科讲的文学,是我们所行的要对照经典,各有侧重,都很好。
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