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自行束修以上。吾未尝无诲焉。

时间:2022-11-18 10:45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自行束脩以上。吾未尝无诲焉。】
 
这句话孔子讲的,说有来求教的人、来学习的人,『自行束脩』之礼,「束脩」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。在孔子时代,束脩就是两条干肉,叫束脩,绑在一起的,束在一起两条干肉,这叫束脩。给老师献这个礼是对于老师的一种尊重,老师并不在乎你那两条干肉,但是做学生的要依这个礼,表示尊师重道。在中国古代,讲求孝道、师道,孝道是孩子对父母要孝敬,师道是学生对老师要尊敬。而师道建立在孝道基础上,人只有孝敬父母,他才能会恭敬老师,所以,老师跟父母为了培养孩子,要互相配合。拜老师的时候都是什麽?老师不会去求学生来学习的,现在才讲招生,以前不招生,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,这是师道尊严。父母带着孩子去拜师。我们恩师过去上私塾的时候,跟我们讲他也是这样,父亲带着他到祠堂里面(过去私塾设在祠堂),拜老师。首先父亲带着孩子向孔圣人的像三跪九叩,然后请老师上座,还是父亲带着孩子向老师三跪九叩,行这样的大礼。老师接受了父亲这样郑重的嘱託,怎能够不好好用心的教这个孩子?所以师道是父亲做出来的,让孩子心目中就知道要尊师重道。「父亲对老师都这样恭敬,我岂敢不听老师话?」尊师重道还是为了学生,让他能够起诚敬心,他才能学到东西,这是一种慈悲。
 
孔子在这里讲,凡是「自行束脩」,自行,自就是自己,学生自己带着束脩之礼拜老师,来求孔子,向孔子求学的。「束脩以上」就是高于束脩之礼,就是这个礼更重的,当然就更要去教他,所以孔子说,『吾未尝无诲焉』。诲就是教诲,孔子未尝不教诲这样的学生。这个话也是表明夫子对于学生承诺,只要你能够带着恭敬心来学习,我一定会好好教。带着束脩之礼,那是表达一种恭敬,如果这个礼都没有,说明没有恭敬心。孔子并不是贪那两条干肉,孔子本人早就超越了物质,你看他本人讲,连富贵都能看作是浮云一样,更何况那一点点小礼物?他为什麽这麽要求?就是要求来求学的要有恭敬心。所以师道之礼不能不讲求,礼不可废。
 
我跟着恩师上人求学(母亲也是),在二OO六年九月二十七号,当时我已经在大学里递上了辞职函,准备专心放下一切,跟着恩师来学道。我母亲带着一些礼物,束脩之礼,我们家庭经济也不是非常的富裕,一点特产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意,来到香港,母亲就带着我来拜老师。恩师非常高兴,这看得出来,他当时特别换了一套新的衣服,在客厅里面认真的接待我们母子。然后我母亲献上一篇她写的「送子拜师文」,介绍了我过去的一些简历,老师需要了解学生,就做了个介绍。而且做为母亲,也向老师表态,日后孩子送给老师这里调教,他以后的前程安排完全由老师来决定,希望孩子也走像老师一样的道路,一生就是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。然后母亲带着我向佛菩萨、圣贤三顶礼,拜三拜,然后请恩师上座,我们也向恩师拜三拜。这是唯一的一次,老师坐得规规矩矩,接受我们三拜。以前我们要拜,老师都说「不拜、不拜」,现在他没说不拜,接受你三拜。确实自从那次拜师以后,我们就真正得到老师的细心教导。自己确实因为辞掉工作了,也没有收入,不能够供养老师,还常常需要老师照顾,所以非常的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,知道这样好老师遇到了非常不容易,这样的机会真叫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认真的来学。
 
这三年多,基本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摄影棚里面度过,天天讲课,天天备课。老师指导我们,学习的方法就是教学,边教边学,边学边教,教学相长。自己每天要讲课,必须认真备课,认真备课是最好的学习。如果你没有去讲课,你肯定学得不那麽认真;你要真正讲课,那个认真是一丝不苟,就怕是讲错,很不好意思,误人那是罪过很大。所以,认真备课,同时要发起救世的悲心,知道众生苦,苦在哪?没有接受圣贤教诲,思想、念头上很多错误,行为上很多错误,所以导致不好的果报。拯救之道还是要靠教学,启发人来觉悟。大概还是因为我们有这一分对老师的尊重,在我眼中恩师真的就是圣人、就是佛菩萨,自己得到了不少的实益,真正体会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。我们也知道,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可能对恩师不以为然,他不以为然,他自己也得不到利益;我心里看老师是圣人,那我所接受的是圣人对我的指导。「一切法由心想生」,你要是看他不是圣人,你就得不到圣人的指导,你眼里没有圣人,也是一切唯心造。我为什麽要这麽愚痴,有圣人我都不去接受教诲?所以,放下自己的傲慢习气,虚心、谦卑的来接受老师的指导,一切都听老师安排。尊师重道,总结两个字,就是听话。我成长的历程中,我在三十岁那年过生日,我舅父给我一个生日贺卡,我记得他里面说到,「茂森,我看你从小到大成长起来,看你也没什麽别的优点,只有一个优点,两个字,听话」。过去在家里面都听父母的话,尤其是我母亲,她对我也有不少的希望。譬如说我在小学的时候,她就希望我能够考上广东省的重点中学,华师附中(这是她的母校),我就考那个中学,考上了;上了中学,希望我能够上重点大学,后来也上了;上了大学,希望我出国留学,也去了;出国以后,希望我读博士,也读了;读博士,希望我将来做教授,也做了。都听母亲话,要我做什麽就做什麽。现在母亲把我送来拜师了,我就老老实实跟着老师。母亲说以后我的将来全部由恩师来安排,我也听母亲话,现在一切放下,跟着恩师。真的没有别的其他的优点,就这一条已经获益无穷,就这两个字,听话这两个字,获益无穷。
 
虽然自己根性很差,没有什麽智慧,说老实话是比较笨的那种类型。我的姥姥在我小的时候,看到我学习,我母亲教我念诗,教得很耐心,一遍又一遍。结果姥姥在旁边看得都不耐烦说,「这孩子怎麽这麽笨!」笨点没关係,只要肯听话,能依教奉行,还是将来能有个成就的。所以,尊师重道是成就的关键。现在我们听恩师也这麽讲,他说「我没有别的,跟着老师学就是两个字,听话。今天有一点这样的成就,也是听话」。我这时候明白,原来学习圣贤之道,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听话。你能听话,你才能真干,这是诚敬心。所以对于诚敬的学生,老师必定是认真的去教他,一丝不苟的教;不好好的教,那是对不起他。
 
《雪公讲要》里面有提到,对「束脩」这两个字,古注里面有多种的解释。除了刚才讲到的束脩是给老师的礼品以外,也有的是讲人到了十五岁以上就能够「自行束带修饰之礼」,就是自己能够装束自己了,这是东汉郑玄的注解当中这麽讲。还有其他的种种不同的说法,有的说「束脩其心」,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心整饬好,最重要的是拿出诚敬的心,束脩是讲对心地;有的是说能够「束脩至行」,检点自己的行为,有不正确的行为把它改正过来。这些讲法都可行,可以并存。我们这里主要以做为礼品来解释,束脩之礼,为什麽?体现尊师重道,恭敬之心,这是成就的关键。
 
蕅益大师对这段没有解释,我们来看江谦有一段注解,「礼闻来学,不闻往教。《易》曰:童蒙求我,匪我求童蒙。故必其能自行束身修礼,而后可施教诲也」。按照礼来讲,这是「周礼」,只听说来学的人,学生到老师那里求学,没有听说老师亲身去学生那边给他教。如果是老师去教学生,师道尊严就没有。所以老师,古代的老师,所谓知识分子、士人、君子,都有一分清高的品德,他不求名、不求利,有学问,他是等人来求学,绝对不会出去外面主动找别人,说「我来教你」。那就得有人荐,学问怎麽能自荐?如果没有人,他宁愿躲到深山老林里面闭关,等学生来。
 
就像佛法也是这种教学,真正开悟见性的人,他往往在深山老林里闭关,他就不出去,等求道的人,有时候可能一生只等到一个、二个。像达摩祖师从印度来,只等到一个慧可,二祖。禅宗从初祖到六祖都是单传,都是一对一而已。到六祖他才把禅宗发扬光大,那时候他有四十三个学生,都是开悟的。所以师道的尊严重要,古代人不讲求招生,招生显示太傲慢,好像我很有学问,「你们赶快来跟我学」,招生也是不对。都是什麽?安静、自守、等待,绝不攀缘。正如「学而篇」第一章就说到,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」,别人不知道我的学问、道德,他不来学,我也不觉得难过,我也不会觉得好像怀才不遇,没有,还是不断的提升自己。如果这一生没有这个缘分遇到传人,他就着书以传后世,希望后世有人读到他的书就能够将来传他的法。
 
像孔子就是这样,很典型,他自己说弟子们当中,只有颜回一个人够资格传承他的法,他讲唯有颜回好学,「不幸短命死矣,今也则亡」。颜回死了以后,没有人可以传夫子之道,这是夫子不幸,颜回比他早死。他的道传不下来,怎麽办?他着书,所以「删诗书,定礼乐,修《春秋》,写《孝经》」;教这些门人,《论语》就是他教学的问答记录。这些着作留下来,以后看他着作的,会有人能够得到夫子的真传。夫子的真传,我们想后世一定会有人得到了,譬如说蕅益大师那是真正得到。但是得到夫子的真传难,因为夫子留下的着作毕竟是少,他真正全职的教学只有五年,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家乡,教了五年,他七十三岁就过世。幸好佛法传到中国来,大乘佛法跟儒是相通的,所以我们学了佛法之后,对于儒就有更深入的体会。正如先儒,特别是清朝很多大儒都有这个同感,「吾学佛然后知儒」,我学了佛法我才能真正知儒,要不然不知儒。
 
蕅益大师通儒、通佛,通到哪?通到自性,明心见性,他早就入境界,所以他得夫子之妙。记载当中讲,他根性很利,二十岁就已经得孔颜心法,二十四岁已经是大悟。他是原来学儒,后来参禅,然后一心学律、学教,最后弘扬净土,念佛往生极乐世界。他老人家也是着了很多着作,包括《四书解》,唯恐后世的人也是,可能看到众多的注解,就会觉得不知所从了,往往对孔颜心法很难契入,所以他老人家慈悲,给我们写了《四书解》,把孔颜心法真正揭示出来。所以我们这次讲四书,依他老人家点睛之注,在文字训诂上我们依先儒的没问题,文字我们要通,但是光在文字上通不行,还要在义理上通,那就要藉助蕅益大师的点化。这里引《易经》,「《易》曰:童蒙求我,匪我求童蒙」,讲到的就是「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」。童蒙是孩子,孩子来求师、求教可以,不是老师去求童蒙的。所以,必须是他能够「自行束身修礼」,他自己能够,束身是庄严自己,穿上拜师的礼服,带上礼物,恭恭敬敬来拜师。尊师重道,老师一定全心全力教他,所以「而后可施教诲」。如果他没有那种尊师重道的心,老师教他也没用,他学不了。他是自己障碍了自己,不是老师不愿教,教了他接受不了,这不是个法器。所以做学生的一个心态,很重要的就是把老师看成是真善知识。正如颜回说夫子,说他的老师孔子,《论语》里面有讲,仰之不可及。钻之弥坚、仰之弥高,说夫子之道很高深,自己很难达到夫子的境界,颜回是这样的心态。夫子也很谦虚,他说他在求学的进度上也不如颜回。你看师生之间这样的心态,叫师资道合,学生把老师看成圣人,老师也把学生看成是真正利根的人,这样一来一往,教的学生进步就快。所以,夫子之道只传给颜回一人。
 
佛在经里面也告诉我们,有一部经叫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里面就明确讲到,弟子事师如同事佛。把老师看成佛一样,你就能够得到佛的教诲,为什麽?完全是你真诚心的感应。诚于中而形于外,表现在外面的一定就是有完备的礼节,礼仪上肯定不能缺,缺了礼说明恭敬心不足,吃亏的不是老师,吃亏的是学生。这一条是教我们师道。
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