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回也。其心三月不违仁。其余。

时间:2022-10-31 15:08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回也。其心三月不违仁。其余。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】
 
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里头,他引《集解》(《论语集解》),这是何晏注的。「言余人暂有至仁时,唯回移时而不变也」,何晏的理解。『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』。颜回,回是颜回,做到三月不违反仁,也就是他做到了仁。仁这个境界,是夫子所崇尚的圣贤境界,颜回能够「三月」心没有跟仁相违背,也就是他有仁心。所以他,像《集解》里讲到的,「回移时而不变」,移时是三个月时间来做证明,没有变过,心一直保持仁的状态,三月能做到,当然三月之后也一样能做到。这是夫子观察颜回三个月,发现他三个月其心不违仁,就断定他做到了仁。
 
其余的人,『其余』就是余人,其余的人,包括夫子三千门徒其他的人,除了颜回以外,只是「暂有至仁时」,暂时达到仁可以,但是时间不能很长。有的可能一个月做到了仁,有的可能十天、半个月做到仁,有的可能只能一天做到仁,有的可能只能一念有做到仁。像刚才我讲到的,老鼠被开膛破肚还能够跑到十一米远去喂牠的孩子奶,我们这一念仁心就起来了。但是一念之后,会不会又变成麻木了?还是吃肉、还去杀生,那就是麻木不仁了。心就麻木了,麻木就不仁,只是一念有仁,后来就没了。这属于我们这里讲的「余人」,其他的人,不像颜回始终保持着仁。
 
我们看《皇疏》,皇侃的注疏,这个注疏主要是以《集解》来做注,注解《集解》。说「三月一时,为天气一变」。三月就是一个季度,叫一时。每个季度三个月,天气就变了,由春转夏、由夏转秋、由秋转冬,这是天气变化。「一变尚能行之,则他时能可知也」。我们观察三个月,就有一个季节的变化,能看见他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他还能保持着仁而不变,那其他的时间我们就知道一定能保持不变了。所以这里讲「三月」是代表时间上一个季度。
 
底下雪公引《四书辨疑》,「东坡云」,这是苏东坡写的《四书辨疑》,「夫子默而察之,阅三月之久,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,知其终身弗畔也」,苏东坡这个意思也讲得很好。说孔老夫子默默的在观察颜回,看到他三个月,观察期三个月,时间不短,一个季度,发现颜回是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」。前面我们有学到,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」,终食就是吃一顿饭的工夫。吃一顿饭的工夫心都不曾违背仁,「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」。造次就是你很忙的时候,很忙的时候会不会违反仁?有的人很忙,什麽都不管了,人家要请我们帮忙,我们也不理会,甚至见死不救,造次就违仁了;颠沛,就是自己颠沛流离的时候,命运不好,人生处于低迷状态,这时候有没有违反仁?还能不能够去舍己救人?颜回做到「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」,没有违反仁,三个月可以看出来了。所以从三个月就可以推知,「其终身弗畔也」,畔就是违反,他终身都不会违反仁,可以下这个定论。
 
底下《雪公讲要》里面有分析,「或曰,颜回之仁三月不变,三月以后,则不能不变」,有的人提出这样的论点,说颜回的仁,他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,三个月以后是不是就变了?「不能不变」。我们看雪公怎麽分析,「若然」,如果是这样,「颜子仅有三月之仁,有是理乎?」颜回只有三个月做到仁,那时间太短了,哪有这个道理?颜回只有三个月做到仁,其他时间做不到仁,孔子不会对他这麽讚叹,不会说所有的弟子里面只有颜回才称为好学、只有颜回才能够接夫子的心法,颜回哪有这个资格?如果是只有三月之仁。所以这章「其心三月不违仁」,不能说只有三个月做到仁而已。雪公认为「此章句读」,句读就是标点符号,应该怎麽分?「其心,指颜回之心,一读」,在「其心」后面一个逗号,「回也,其心」,一个逗号。「三月」,一个逗号,「三月,是孔子自言观察颜回三月之久」,这是孔子观察期,一个逗号。「不违仁,是观察结果」,夫子下了个结论,这样就很顺。「按颜回之心而言,既观三月,其心皆不违仁」,他三个月都没有违反仁。「若尔后再观,当亦不违矣」,观察三个月看人就够了。夫子这样的眼光、这样的智慧,看三个月还没看明白吗?够了,知道三个月能不违仁,必定一生都不违仁。下面说「《中庸》云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」。《中庸》上讲的,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。须臾是暂短的时间,顷刻都不能离开,不能离开道,仁就是道。「颜子不违仁,即是心不离道,道不离心」,这是颜子的境界,时时刻刻心不离道,道不离心。「《愣严经》净念相继」,这是佛经里面一部很有名的经典,《愣严经》古德称为是「开慧的愣严」,它开智慧。《愣严经》里面讲到的「净念相继」是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」里面提到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这个净念相继就是讲念佛,念佛相续不断,无顷刻之间断掉念佛,所谓不夹杂、不怀疑、不间断,这是净念相继。佛号不断,这是念佛三昧。念佛就是念仁,佛就是仁,仁是慈悲,佛是什麽?佛就是慈悲。我们能念佛,就是念慈悲、就是念智慧、就是念大勇,儒家所谓的三达德,智、仁、勇,念佛都念到。所以,你能够功夫成片,佛号不间断,那你就是不违仁了。「亦是道不须臾离之义」,也就是不离道了,就这个意思。「必须如此,道始能成」,所以我们凡人下手方便就是用念佛,最快速。念佛佛号不间断,就是道不须臾离,就是心不离道,道不离心,这样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就。像颜回一样道业成就,他的心永远的仁爱慈悲,这在佛门里讲,他也是佛菩萨,入这个境界了,他不离仁。
 
「颜子之外,其余诸弟子,于道或即或离」,其他弟子做不到颜回这样的境界,他会违仁。当然,因为接受了圣贤的教诲,他能够心与仁合的时候多,与仁相背离的时候短。如果没有接受圣贤教诲,那就没办法说了,恐怕一天到晚都跟仁相背。这个离、即,即就是合在一起,离就是分开。
 
我们学《论语》这一段,关键反求诸己,看看自己,我这一天二十四小时,到底有多少时间是跟仁相即相合?还是跟道相离了?我们的心想自己的时间多,还是想别人的时间多?就从这里来观察。仁者爱人,仁人只关心别人,他爱别人,他可以牺牲自己、成全别人,这是仁人,没有自私自利了。我们有没有自私自利?有自私自利就不仁。现在,说老实话,因为缺乏了圣贤教育,我们的心不要说三月不违仁,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,能有几分钟、几秒钟不违仁?整个都在自私自利的漩涡当中不能自拔。偶尔有一念仁心,像千年暗室闪了一下光,立刻又熄灭了。不过这闪一下光也是难能可贵,没有听圣贤教育之前从来没亮过光,都在黑暗当中,现在亮了一下,这是善根发露,发现了,我们说良心发现了,要保持这个光明的状态。
 
如何保持?不离圣教,天天学习。听圣贤的教诲,现在方便了,现在有网路,虽然我们时间方面紧张了,比过去人忙,但是学习的工具却是比以前要先进、方便,随时随地上网就可以听。甚至你不想来这个地方现场听,你在家里听也可以。但是你得真正用心听,目的就是什麽?让自己的心愈来愈仁慈,愈来愈近于道,总有一天,我们希望能够像颜回一样,心不违仁,这就不知不觉入圣贤的境界了。能不能做到?一定能,因为我们本有仁体,仁之体。本体就是仁,每个人都有,本性是本善,本性就是仁。只是我们现在污染太深了,几乎是麻木了,麻木就不仁,现在慢慢一点点回头、回归,只要你用功努力,你一定能够恢复仁。
 
「颜子之外,其余诸弟子,于道或即或离,故曰日月至焉而已矣」,日月至焉而已矣,这是指其他的弟子而言。日月至焉就是讲时间上,有的是一日至仁。焉这是代词,指仁,有的一日达到仁,有的一个月达到仁,但是总不能够延长时间。我们恐怕一日都达不到,我们能一小时达到仁,先从这开始。我这一小时、或者两小时能达到仁,从这开始。至少我们听课的时候,这两个小时的学习当中我们要用心的听、认真的听,这个心就在仁上,我们谈的都是仁,念念都是仁,从这开始。甚至有同修很用功,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放讲课的光盘,天天听,天天听,一醒来就听,这也很好。常常都受教育,等于一个老师在旁边常常提醒,慢慢也就能做到不违仁。当然佛法里面教我们念佛,这是最方便,连光盘都不用,你嘴在那里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」念,耳朵听进去了,听得很清楚,听到心里去,其他都不想,就在此时此刻,你的心就不违仁,你跟道合、跟佛合。
 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段的注解,「颜渊心不违仁,孔子向何处知之?」这是先提起设问,颜渊就是颜回,他能够「心不违仁」,心不违背仁,孔子从哪知道?「岂非法眼、他心智耶?」这个仁,他又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拿得出来给你看,他是心上有仁,你怎麽看?这是法眼来看。法眼是什麽?看到一个人的境界。跟我们肉眼不一样,肉眼是看人体,法眼是看他的心、看他的境界,这是一种什麽?感知。我们说眼有五种,第一是肉眼,第二是天眼,第三是法眼,第四是慧眼,第五是佛眼。法眼是择法的,孔子以法眼观颜回,知道他的境界,心不违仁。「他心智」是指他懂得别人心里想什麽,叫他心智、他心通,孔子已经有这个神通了,知道你心里想什麽。怎麽得知?因为你心一动就有个相,你不动就无相,一动就有相,有相就可以捕捉到。我们的人心里想什麽,其实外面都有表相,不可能没有表相,只是我们肉眼凡胎心太粗了,看不清楚。真正有智慧的人、有学问的人,你只要一个眼神一动,他马上知道你心里想什麽,他心智。这是什麽?这是高人,心很清净,心静如水,对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,你哪怕一个念头一动,他就给你照得清楚,他就全明瞭。孔子已有这样的功夫,所以谁也瞒不过孔子。我们讲是高人,其实他只是恢复本有的能力,这些能力本来就有。我们讲神通、法眼、他心智,这都是本来就有的能力,只是我们现在麻木不仁,这些原有的能力都给障蔽住了,变成低能儿、变成弱智儿,这是太麻木了。
 
「三月者,如佛家九旬办道之期」,佛家讲究的九旬办道,九旬就是九十天,一旬是十天,九十天就是三个月。三个月做什麽?剋期取证。譬如说我们念佛,求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就是其心不违仁,就是净念相继,我们求这个。三昧就是正受、正定,心定在了佛号上,功夫成片,这就是最低的三昧。功夫再提升,叫事一心不乱,就具足神通了,这神通就是本有能力统统现前。
 
一般讲六种神通。第一是天眼通,天眼洞视,隔着墙能看得清楚。往下一看,地上、街上,我们这是十一楼,你能看到大街上走的人。天耳通,天耳悉听,没有听不到的声音,你只要想听就能听到。地球那边奥巴马总统在白宫里讲什麽话,你能听得很清楚,不用手机。现在我们听,用手机,近似于天耳了,但是它得靠科学工具,不行,那不叫真正天耳,天耳是不需要这些工具。甚至鸟叫什麽声音,牠讲什麽话,都能听明白。古人就有听懂鸟语的,公冶长,这是孔子的弟子,他就有能力辨别鸟语。他的心很清净,这能力就恢复。这是天眼通、天耳通;还有他心通,知道人家心里想什麽;还有神足通,懂得神通变化。《西游记》说孙悟空七十二变,七十二变不算什麽,百千万亿变你都有,这是本有的能力;还有宿命通,宿命通是过去生、未来世你都知道;最后第六种是漏尽通,漏是代表烦恼,没有烦恼,烦恼尽了,你是永远活在欢喜心当中。
 
这是什麽?剋期取证,恢复本能,回归本性、仁体。蕅益大师说这三月,大概是颜回也在用功,他是剋期取证,「夫子讲的境界我能不能做到?我在三个月当中努力做到」,发现真行,他达到了。所以孔子之前的《论语》有提到,他讚叹颜回比自己还高。为什麽?颜回达到夫子的境界,但是年龄很小,颜回比夫子小三十岁,他提早就得道。「三月不违仁」,这是夫子的境界,颜回也提早达到,剋期取证得到。所以「其心其余,皆指颜子而说」,蕅益大师这里讲的其心跟雪公讲的一样,这是讲颜回其心不违仁。「其余,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」,这个其余,蕅益大师跟雪公讲的就有点不一样。雪公讲其余是其余的弟子,但是蕅益大师说这还是指颜回。其余是怎麽讲?其余的时间。夫子观察他三个月,知道他已经证仁的境界了,剩下来的时间就是颜回继续不断提升了。所以底下讲,「只因心不违仁,得法源本,则其余枝叶,日新月盛,德业并进矣,此方是温故知新」,这个讲法讲得好。颜回因为他已经三月当中证得心不违仁,证得仁之体,「得法源本」,源是根源,本是根本。什麽是根源、根本?自性,证得自性了,我们说他已经回归到本善上来,回归到仁体上来,其余的是属于枝叶。根本已得到了,就像一棵树,根本已经稳固了,它可以年年发新枝,月月出新芽,其余是讲枝叶。「日新月盛」,功夫不断的长进。这是什麽?已经大悟之后还不断的修为,使「德业并进」,德是道德,业是他的功业,进德修业,真的是达到了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。他为什麽能够日新又新?因为他有根本,有根本才能日新又新。它是有本之木、有源之水,它是活的不是死的。如果没有根本的,无本之木是死的。曾经就有人问过我,「你学传统文化,学什麽述而不作、信而好古,都是搞老一套,怎麽不创新?」什麽叫创新?他不明白创新离不开根本。就像一棵树似的,创新是指枝叶花果,年年要发新枝,年年要开新花、结新果,那叫创新,但是它要有根本。如果那个树木没了根本,怎麽可能年年发新枝?它就是死木了。所以创新也离不开根本。学传统文化,就在这个方面我们要悟通,传统文化里头有根本,但是同时教你日新又新,这个创新才是活的,才是持续的,不是短期行为。
 
「此方是温故知新」。先儒对温故知新往往错解了,以为就像读书,天天先温习温习昨天读的,然后再学习新的知识,这样讲温故知新讲得太浅了。「温故」,故是什麽?是根本,根本定好了,还不断的要温润它,让它愈来愈稳固。「知新」就是创新,日新月盛,那是枝叶花果。你根本愈稳,根扎得愈深,你吸收大地的营养,你创新的枝叶花果才愈美。这传统文化并不是守旧的,不是不想创新,往往它讲的创新是永续的创新,现代人讲创新,不能永续。「其余则日月至焉」,这个日月是什麽?一日一日、一月一月,不断的保持着仁,而且在保持仁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,这是颜回的境界。夫子看到了,夫子讲出来,其他人还未必能体会。为什麽?没到这个境界,说了也是,换句话说对牛弹琴,听不懂,弄不清楚,所以很多人对这个话误解。蕅益大师把这个话真实义给我们揭露出来,我们看了之后真的拍桉叫绝。我们相信蕅益大师也入这个境界了,不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,他肯定是用原来先儒的那一套就这麽讲出来,讲得好像是这样,其实不是这样。一定要得孔颜心法,我们才能把这个境界体会得到,功夫一定要用下去,你才能得力,你才能够讲得出来,否则那个味道讲不出来。
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