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哀公问。弟子孰为好学。孔子对曰。有颜回者好学。不迁怒。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。今也则亡。未闻好学者也。】
哀公是鲁哀公,鲁国的国君。他有一天问孔子,您的弟子谁可以称为好学者?孔子对哀公说,就是回答他,『有颜回者好学』。这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颜回,这是唯一能得到孔子如此高讚叹的。他没有说别人,就说颜回一个人是好学者。为什麽?他『不迁怒,不贰过』。可惜不幸已经短命而死,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。『今也则亡』,没有这样的人了,没有听说还有谁能像颜回那样好学的。我们说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,三千门人,就找不到一个跟颜回一样好学的,这也是夫子深深的感慨。
我们来看颜回到底怎麽好学,重要的是我们也要学颜回。虽然当年没有其他的弟子赶得上颜回,但是我们自己,二千五百年之后,也应该立这个大志,赶上去,跟颜回做千年的知交,要有这样的一个大志。颜回不迁怒、不贰过,根据何晏的注解,《论语集解》,何晏是三国时代的人。他注,「迁,移也」,就是当移字讲,迁移。《说文解字》说,「迁,登也」,这是登的意思。这两个意思都说得通。所以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说,「移,有移易延长之意」,移易就是换了,移开,也有延长这个意思;登,有升高的意思。所以「不迁怒」就是说,发怒不会移易到人家身上,也没有说延长这个忿怒,忿怒的时间很短;也不会再升高,怒火不升高,会马上降下来,有这麽个意思。当然这个意思解得很浅,实际上有更深的意思。
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说,「怒是一种烦恼。普通人发怒之后,其怒气延续升高,难以制止,是为迁怒」。颜回的本事是他不迁怒。他会不会有怒的时候?有,可是他绝对不会让这个烦恼升温,一定会立刻制止。刚刚动了怒的念头,立刻就把它克服住,克己复礼。「颜子好学,是指学道而言」。他好学,学什麽?不是学别的,学道,这才叫真正好学。现代人学杂七杂八的事,他也是很努力,那个不能称为好学,他学的不是道。像孩子,他晚上学打游戏机,可以学到半夜二、三点钟。那个不是好学,他学的是玩乐、嬉戏,不是学道。「任何烦恼皆是学道的障碍」,学道要去除烦恼。实际上,道人人本有,他不是学来的,所以学道是怎麽个学法?去除障碍就行。不是说去增加一些,而是减少障碍,去除障碍。障碍除尽了,你道也就得到了。
「烦恼起时,须有忍辱的工夫制止之。孔子称讚颜子庶几,有不善未尝不知」。庶几,是孔子在《易经.系辞传下》称讚颜回,说「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」。也就是说,颜子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,庶几就是讲他非常贤德。庶几本来的意思是接近的意思,接近什麽?接近圣贤,这就是讲他贤德。所以后来我们也用「殆庶」,或者「庶几」,表示人很有贤德。他贤德在哪?「有不善未尝不知」,他自己有任何的过恶,立刻就能够觉察,反省的功夫极强。念头当中有不善,一动这个念头,他立刻觉察,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,就把念头放下。他有这样的功夫,克服烦恼真正到家。「因此,颜子动怒时,即自知其为烦恼,能以忍而止之」。他能够修忍辱,这个忍辱是什麽?忍住不生烦恼,不让怒火起来,不让恶念相续,这是忍的功夫。这个忍,不是说人家骂我,我就憋在心里,我不发作,那就不是忍。勉强的忍耐,不是这里讲的忍,这个忍是什麽?真正不让心中起恶念、起烦恼,止住这些妄念,这是忍。所以他「不使怒气续发,是为不迁怒」。这是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讲到的,这个讲法契合我们修行人,讲得好。因为发怒,不管有没有道理,都是不对的,都要制止,这是烦恼,有怒就错。所以颜子的功夫,是能够不让怒起来,这叫不迁怒。我跟大家讲得更明白一点,就是当我们怒的念头一起,前念即起,马上觉察,立刻把那个念头放下,后念就没有怒。这个迁是什麽?不会从前念迁移到后念,它不延长,念头的时间很短。刹那间,烦恼念头一起来,立刻觉察,觉之即无,就放下了。这个念头,前面的念头已经消失了,后面念头又恢复清净了,这是不迁怒,这个功夫真叫成片的功夫,功夫得力。
雪公评点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说的,「迁,移也。怒于甲者,不移于乙」,这是朱子的解释,就讲我们一般说的迁怒于人。对某甲我们跟他生气,我们不会把这个怒气移到乙的身上,这样讲不迁怒,「此说浅显,不足以明颜子的修养」,这是把颜子的修养解浅了。一般的人都有这个素养,对甲生气,不会移到乙身上,这一般人都会,哪里是颜子才是?说到这个不迁怒,只是这样的一个功夫,这也太浅了,我相信孔子三千门徒里面,个个都能做得到,哪里能够值得夫子如此讚叹说唯有颜子好学?这个功夫绝不止于此。这我们就理解了,他能做到什麽?前念刚有烦恼,后念立刻把它觉照,把它放下,这叫不迁怒。
我们念佛人用什麽功夫?前念刚有烦恼,后念立刻「阿弥陀佛」,把它放下。最后,让这个念头不起来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功夫成片了,这就是不迁怒,烦恼永不再起来了。实际上这个怒,我们再深化一点讲是指什麽?任何的烦恼。你看,怒是心上一个奴字,我们的心成了奴隶,这叫怒。当烦恼做主的时候,我们的心就变成奴隶了,被烦恼所拘束。这个烦恼,佛家讲的三种烦恼,一个是见思烦恼、一个是尘沙烦恼、一个是无明烦恼,这三大烦恼都断尽,才叫真正不迁怒的功夫。见思烦恼就是讲的执着,尘沙烦恼讲分别,无明烦恼讲妄想,断这三种烦恼,你得「无生法忍」。你这种忍的功夫是无生法忍,就是忍住,不起心、不动念,忍在无生的境界。无生是什麽?不生念头。像我们前面讲的,如日月光照天下,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圣人。
「不贰过。过,是无心所犯的过失」。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无心非,名为错」,也叫过,过错;「有心非,名为恶」,这有心犯的过失就是恶了。颜回当然不会有恶,但是有没有过?难免可能会有。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!」颜回的功夫就在于过而能改,而且这个过失犯了一次之后,立刻觉察,以后就再也不犯了,这叫不贰过。所以说,「颜子如犯某种过失,一经发觉,即不再犯」。这个不得了,再多的过失都能改完。你想想,假如我们真正要修学,从今天开始改过,一天能改一个过失,能够不贰过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你改了三百六十五个过失,十年三千六百天,我看你改过失也基本改完了,你也真正是,做不了圣贤,你肯定也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君子,而且功夫再要提升的话,你圣贤也不难做到。咱们不如颜回的地方就在于贰过,犯了还犯、犯了还犯,还明知故犯。听圣贤教导,听了道理是懂了,出了门又忘,又在那贰过,天天犯重复的过失,不能够真正奋然断除,所以功夫不能得力。
何晏引《周易.系辞下传》说,「有不善,未尝复行也」。复行就是再犯,不会再重复的做不善了,这是不贰过。「此注颇为简要」,这个注解很简要,说得非常到位。不迁怒、不贰过,这是颜子的功夫,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。它跟好学有什麽关係?实际上不迁怒、不贰过,正是从好学中得来。好学是因,不迁怒、不贰过是果,拿出成果来了。唯有好学,才能希圣希贤,才能够像颜子那样有不迁怒、不贰过的成果。这个成果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,说老实话,除了颜回以外,其他的弟子都没达到,所以不足以被孔子称为好学。但是很不幸,颜回「短命死矣」,后来就没有了。所以夫子对颜回之死非常的悲痛,这个悲痛,不光是对他个人的悲痛,是悲痛什麽?自己的圣贤学问没有传人了,这是最悲痛的。所谓「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」,圣贤的心学没人去继承,这个是最悲痛的。根据历史的考究,颜回什麽时候死的?有几种说法。刘氏《正义》里面有讲到,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,颜回在二十九岁那年早死,这是一种说法;根据《孔子家语》说,颜回是三十二岁死的;也有说颜回是四十岁死的、四十多岁死的。说法不一,总是早于孔子而死,所以孔子非常的悲痛。我们做为现在学儒的,也算是孔门弟子了,有没有资格称为孔门弟子?当然不能自己评说,可是孔子也不在了,我们拿什麽标准来衡量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孔门弟子?最方便的就是《弟子规》。《弟子规》是「圣人训」,「首孝弟,次谨信,汎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」。这是《论语.学而篇》第一篇里面第六章,孔子给我们规定的弟子应具备的资格,七科,孝、悌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学文,学文就是好学。我们用这七科来自己衡量,《弟子规》就是对《论语》这章的详细注解,我们衡量衡量,看看这里面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,我们到底做得如何?全做到了,你有资格称为孔门弟子。可是能不能说你能承传孔子心法?还不行。孔门弟子三千,当时就三千,往后的历史上出现的太多了,能做到《弟子规》的应该是不计其数。可是有几位能够承传孔子心法?孔子在世的时候只有颜回一个人,颜回死了以后,孔子说『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』。真正好学,你能做到不迁怒、不贰过。就是你真正断烦恼,而且真正把一切过失斩除干净,你的不贰过、不迁怒才做到圆满。那就是完全恢复你的本性本善,你就能够成为圣人,你就能够得孔颜心法。这个事要真干,做到《弟子规》之后,还要继续努力,勇勐精进。具体而言,我们每天都不离圣教,天天学、天天用圣贤之教来对照自己,改过自新,这是不迁怒、不贰过。我们要直下承当,虽然现在跟孔子不在一世,但是我们可以以孔子、颜子为师,做今天的孔子、颜子。
蕅益大师注解中说,「无怒无过,本觉之体;不迁不贰,始觉之功,此方是真正好学」,这个讲得真的叫究竟圆满。「无怒无过,本觉之体」,本觉是《三字经》里讲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觉是我们的本性,本来觉悟,本来是纯善。这个本觉之体就是我们的自性,里头没有烦恼、没有过失,就是无怒无过,真的叫「本自清净」。我们现在迷失了这个自性,迷失了本觉之体,现在就要修,回归,回归叫始觉。怎麽回归?「不迁不贰」,这是「始觉之功」,始觉是我们开始觉悟。觉悟了就开始修,一点一点的回归到本性上来,所用的功夫就是不迁、不贰。不迁是不迁怒,不迁怒就是断烦恼,不让烦恼相续延长,这叫不迁的意思;不贰过,不让过失再出现了。这一个功夫用下去,「此方是真正好学」,这始觉合本觉,直接回到本性上来。「曾子以下,的确不能通此血脉」。蕅益大师对儒家研究得可是太透彻了,每个人是什麽境界,蕅益大师都能明瞭。颜回之下就是曾子,曾子功夫也相当的高,可是还不及颜回,但是已经是了不起的人了。颜回称为复圣,曾子称为宗圣。宗圣曾子之下,真的没有人够格了,「的确不能通此血脉」。这个血脉是什麽?就是不迁怒、不贰过,这是圣贤血脉。谁能做到,谁就是圣贤;做不到,不是圣贤的血脉。「孔子之道,的确不曾传与他人」。孔子之道,就是圣人之道,谁能得到?除了颜回而外,没有再传别的人了。这个传,不是说夫子故意不想传,是你没得到。你没做到不迁怒、不贰过,你还有烦恼,你行为还有过失,所以你当然就不能得夫子之道。不是夫子吝法,是我们确确实实没够格,所以夫子很难过。
我们看到他难过,我们应该怎麽?激励自己要做到,「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」,我们立志向上,要做到像孔子、颜回那样的人。即使做不到,也能做到曾子那样的人,得乎其中。「取法乎中,得乎其下」,你说曾子是我的最高榜样,你还能得到子路、子贡这一类人物的境界。取法乎下,你什麽都得不到了。所以立志要高远,而我们的修学一定要发愤。孔子何人也,我何人也?为什麽他做得到,我做不到?你真有这样的愿心,这你是真正自爱、自重,爱自己的性灵,不忍心让自己的性灵沉溺于凡夫窠臼,而希望自己也进入圣人的行列当中。
蕅益大师下面说,「有所断,故名为不迁、不贰。若到无所断时,则全合无怒、无过之本体矣。孔子、颜渊,皆居学地,人那得知?」这有所断,是断烦恼,这个烦恼,刚才我们讲的,包括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。有这个烦恼还没断,叫有所断的地位,故名不迁不贰,这叫不迁怒、不贰过,还在学的地位上,还没有圆满。但是已经相当了不起,自性能恢复几分了,还没有完全恢复。「若到无所断时」,所有烦恼都断尽了,「则全合无怒、无过之本体」,这个本体圆满现前。刚才讲的始觉之功,完全的合本觉之体,始合本,始觉合本觉,始本不离不异,这个时候就称为圆满的大圣,自性本体圆满现前,圣人圆满的大用也现前了,这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、圆满的福报统统现前。这个只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做到,孔子知道有这个境界,还没做到。所以「孔子、颜渊,皆居学地」,他还是学地,在佛法里面称他们还是菩萨,还没有圆满成佛。但是这个地位已经是了不起了,世间人就把他们称为圣人。这些境界,我们不学佛哪里得知?所以先儒有所谓,学了佛之后才真正知儒,这有道理。不学佛,不能够尽知儒,知道的还是皮毛,孔颜心法还不曾真正体会。我们也是因为学佛了,回头来读《论语》,能读出一点味道。再经过蕅益大师这样一开解,真正我们才觉得,原来孔子、颜回和这些圣贤弟子们,都是了不起的菩萨,给我们表演出这些不同的境界。
我们再来看江谦补注,「孔子称颜渊好学,即在不迁怒、不贰过。颜渊死,而叹曰,今也则亡」,这是重复这章的意思。「可知博极群书,身兼众艺,而不免于迁怒、屡过者,不得谓之好学也」。所以什麽叫好学?这里给我们点出来,不迁怒、不贰过这才叫好学。颜渊是好学的,颜渊死了以后,孔子感慨、感叹说「今也则亡」,没有了。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些「博极群书,身兼众艺」的,书读得很多,广学多闻,身兼众艺,他懂得很多技艺。这些是什麽,是不是好学者?称不上。博极群书的人,子贡可以够格;身兼众艺的,冉求可以够格,他们为什麽都没有被孔子称为是好学?因为他不免于迁怒、屡过,他还会迁怒,迁怒就是他烦恼还会相续,不能够断除;犯了过失还会犯了又犯,甚至明知故犯,所以「不得谓之好学」。
我们就知道什麽才叫真正学儒,这就明白了,学儒和儒学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明白了。搞儒学的,博极群书、身兼众艺,你儒学算是搞得非常好了,可是不能称为学儒,你不能叫好学。为什麽?问问你,烦恼断了没有?你过失是不是全改尽了?你会不会迁怒、会不会贰过?如果你还不免于迁怒、贰过,你就不能称为好学。如果你不肯断自己烦恼、去除自己的毛病习气,你就不能称为学儒,充其量是搞儒学。你可以当一个教授,《论语》你讲得头头是道,讲得很精彩。可是问问你,还会不会生气?人家骂你一句,人家贬你一声,你会不会心里面起瞋恚烦恼?你会不会有贪心?你会不会傲慢?你有这些贪瞋痴慢,你怎麽能够称为是好学?甚至你都谈不上学儒了。特别是连《弟子规》都没做到,即使《论语》讲得头头是道,这个人不是学儒的人。
所以江谦下面说,「孔门正学,止是从心性入门,从修身致力,从过勿惮改起行」,这个总结得好。孔门正学,什麽叫做真正的学儒?你学得正,从心性入门。孔门还是谈心性,他的目标是回归到心性上来,回归到天道上来,天道就是自性。下手处就是修身,从修身致力,修身就是把身上的毛病习气统统改掉,就是不贰过、不迁怒,烦恼没有它的落脚处了,全部扫除干净。「过勿惮改」,这也是《论语》上的话,「过则勿惮改」。惮就是惧怕,有过不要怕改,也就是说,要奋然改过。这个理念在《论语》里面出现过多次,这里讲的「不贰过」,上一篇我们看到「自讼」。孔子也是说,吾未见能够自见过失而能自讼的人。自己见自己过失,见到过失又能够把它改掉,这种人孔子都见不到。谁?只有颜回做得到。这是行门,行门就是改过,改过就是修身,修身才能够回归到我们本性本善。所以学儒是真干,不是在那里谈玄说妙,是真正力行。学《论语》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力行,不是增长知识而已。颜回的功夫就得力在此。
「颜渊短命,是天下众生之不幸,不专谓颜子也」。所以,夫子为什麽非常的悲痛?颜子不幸早死,是天下众生不幸。孔子心法找不到传人,这是圣人最大的悲痛。为什麽?因为天下众生就很难以体会到圣人的心法,总活在烦恼当中。虽然,在孔子在世的时候颜回死了,孔子没有真正的传人,可是幸好这些着作留下来了,《论语》,包括四书,全都是圣贤的心法。后人也有契入的。谁?蕅益大师就是。记载中说,他二十岁就已经悟通孔颜心法,二十四岁就大悟了,他的境界,我们相信都是佛菩萨的境界。幸好有佛法传下来,佛法里面讲到的心性之学,比儒讲得更为彻底、更为圆满。夫子言性与天道比较少,他讲修身方面多,但是心性的学问讲得少,只是稍稍透露一些,所以学的人就不容易了。一定要学佛,在佛法上你能够对心性学得比较容易,他讲得多、讲得详细,然后回来读《论语》,读儒家的典籍,你就容易契入。蕅益大师其人就是一个好榜样,真的是千古以来对于《论语》的注解里面,见地是最高的,我们讲这个话不为过。虽然我们达不到这个境界,但是比较百家的注解,我们确实看到蕅益大师见地最高。真正对孔颜心法通透了,他才能讲得这样的彻底到位。而且我们也深信,他老人家决定是佛菩萨再来,不是普通人。所以我们学《论语》,在见地上依他老人家,这决定不会有错。我们也很幸运,可以在二千五百年之后,经过蕅益大师的这一番开示,让我们能够容易契入孔颜心法。
本文摘录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