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巧言。令色。足恭。左丘明耻之。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。左丘明耻之。丘亦耻之。】
《雪公讲要》里面讲,「足乃手足之足」,这个『足恭』。『巧言、令色』我们能懂。这个足是脚的意思。「巧言出于口,令色现于容,足恭表于足」,这是讲什麽?一种谄媚的形态,用口讲出来的是巧言,用他的容貌表现出来那种谄容,叫令色。足恭,「足恭之意,欲前不进也」,这是想上前又不敢上前,就那麽一种状态。「如韩退之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」,韩退之就是唐朝的韩愈,唐宋八大家之首,大文豪,他写了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,这是一篇好文章。里面说到「足将进而趑趄(音资居)」,就是讲这个足恭的意思,最好的解释。趑趄是什麽?行走困难,想进前,又好像觉得行走困难,不敢进前。
「此三者皆虚情,欺普通人可,欺有见识者则不可」。我们看这段评论,关键学看自己有没有这种问题。这是用虚情,虚情假意,心里想一套,外面表现的一套。巧言是不由衷的话语,令色是什麽?表面一套,心里想一套。足恭也是,想要进,又不好意思进,不敢进。这是什麽?心里头有虚。虚的人就不诚、不真、不直,就不是仁人,所以『左丘明耻之』。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,是史官,「知《春秋》义理」。当时左丘明为孔子着的《春秋》这部书写了传,所以称为《左传》。这个传就是注解《春秋》的,所以他知道《春秋》里头讲的义理。「见此人通身是假,故耻之」,左丘明也是懂得孔子的意思,孔子是扶国家之正气。那种假惺惺的,心里想一套、表面做一套,那叫小人,通身是假,所以,以此为耻。所以做人要真,宁愿做一个耿直的人,不懂得权变,还好过搞这虚假。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这种人很多,假惺惺的,口里说一套,心里想一套,全不是真实。这是孔子和左丘明都以为耻,『丘亦耻之』,丘是孔子自称,他叫孔丘。
『匿怨而友其人』,孔安国注说,「匿怨而友,心内相怨」,跟某人有怨恨,是冤家,还要跟他表面上做朋友。「心内相怨,而外诈亲也」,外现诈相,你看不出他心里对你想什麽。这使我们想到唐玄宗时代,李林甫就是这样,叫「口蜜腹剑」。他心里怨恨那个人,表面上说得非常的跟你友好,你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对你原来是怨恨,所以李林甫当时谋害了很多忠臣,他自己最后果报也不好。最后他死的时候,据记载,见到一种面目狰狞的鬼物要扑上来杀他,后来他就七窍流血而死,死了以后,还被拉出棺材来,不得好死。所以「与人结怨,小则解之」,要解,冤仇宜解不宜结。大的怨,「则以直报之可也」,直心,直心里面所谓大怨,这是讲到国家社稷。这个小和大,小是对个人,个人的怨恨可以化解,不要记挂心上,这是前面讲的不念旧恶;大的怨是什麽?国与国之间,譬如说日本,第二次大战侵略中国,这是大怨。大怨是什麽?以直报之,要起来反抗,不让他肆虐。「若匿怨而友其人,则其用心险诈」,这种人用心险诈,所以左丘明以此为可耻,这个人是很可耻的。「此二种人,孔子亦耻之」。所以,可见得圣人完全以正直的心做为存心,绝对不会搞虚假那一套。蕅益大师注解中说,「读此,便知《春秋》宗旨。《春秋》,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」。读到这章,我们便知《春秋》的宗旨了。《春秋》,孔子写下来的,为什麽要写《春秋》?蕅益大师说,「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」,这里三代是讲夏商周。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当中有不少的贤人,所以有直道,直心之道,人们不会弄虚作假。到了春秋时代,周朝末年,人心伪诈,这个直就没有了,正直的风气没有。孔子是为了扶正天下正气,所以着《春秋》。因此后人评价《春秋》,《春秋》一出来,那叫「乱臣贼子惧」,那些乱臣贼子、那些虚诈的人,他们都很害怕。为什麽?他们的心地,早给孔子揭发得一点都没得隐藏。我们今天学圣学贤,最重要的是学这个直心,学真诚心,不要来虚假的。无谓的客气,这属于虚假。如果是用巧言,为了讨好别人去讚美别人,讚美的不是事实,这叫绮语。巧言令色就「鲜矣仁」,这仁道就少,仁的德行就没有了。所以从这两章,微生高之直,到这章,知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这就不直,我们可以反过来想,什麽叫直?你知道巧言、令色、足恭不是直,不是仁,那麽你就反过来,知道该怎样才直,该怎样才是仁。
今天的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明天一早我要飞青岛,到那边参加「青岛企业家论坛」,在那里做一个讲演。所以我们的课程暂停一段时间,大概两个礼拜左右。我们回到香港,继续跟大家一起学习《论语》。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