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吾未见刚者。或对曰。申枨。子曰。

时间:2022-10-25 16:43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吾未见刚者。或对曰。申枨。子曰。枨也慾。焉得刚。】
 
这一章,孔子也是藉助对一个弟子的评价,来揭示欲和刚的道理。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,「枨,今读成音,古音读长」。这是文字读音的训诂,这是念枨(音成)。「《邢疏》郑云」,邢昺,这是宋朝的学者、大儒。他有《论语》的注疏,引用郑康成的注解说,「盖孔子弟子申续」,这是考究申枨到底是谁,应该是申续,是孔子弟子。「王肃以申缭、申堂、公伯缭皆是申枨」,另外一位学者王肃认为,有三个名字,实际上都是指一个人,申缭、申堂、公伯缭都是指申枨这个人。「据清儒考证,有误」,后面清朝这些大儒们又考证了,发现这个确实有错误。不管到底这个申枨是谁,距离二千五百多年了,我们确实也很难考究。他到底是谁不重要,重要的是从《论语》这段话里面我们来学习孔子的教诲。
 
底下又引「郑注」,郑康成的注解,「刚谓强」,就是刚强。「孔注」,这是孔安国注,「欲,多情欲」的意思。「皇疏」,这是皇侃,南北朝的大儒,他的注疏里面说,「夫刚人性无求,而申枨性多情欲,多情欲者必求人,求人则不得是刚,故云『焉得刚』」。这是皇侃注的意思。刚,一个人真正有刚强,他是做到人性无求,如果有求就不刚了,正如道家所谓「无欲则刚」。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情欲的习性,可以说贪欲比较重。情欲一般来讲五种,叫五欲,财色名食睡,这五欲都属于情欲。有这五样,哪怕就一样,这人就不刚,就软了。为什麽?因为他会被情欲之所束缚,讲得白一点,做了情欲的奴隶,他怎麽得称为刚?所以多情欲者必求人,他要满足他的欲望,必定会有求于人。譬如说他贪财的,他一定求财,为了财他可能就不要自己的脸面,做出不义的事;贪色,色欲重的人,他也就不要自己的羞耻,甚至会费损家财,等等。这个五欲沾上一条都很麻烦,不仅刚不起来,简直就会堕落。「求人则不得是刚」,求人哪能刚起来?你不求人,才能够叫刚。所以孔子在这里教我们不要有求人的心,一切随缘,随缘才得自在。成天到晚求人,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,这个生活是很辛苦的。这是什麽?为欲做主了,所以称为「焉得刚」,怎麽能称为刚?
 
底下又说到,「刚与欲不相容,刚必不欲,欲必不刚」,这是雪公的引申。所以孔子在这里讲,『枨也慾,焉得刚?』正说明这个问题。真正他志气刚强,绝对能够放下他的欲望;而有欲望,正说明他不是个刚强的人。刚强不一定是在外表,外表看,可能这个人不一定很强壮,可能很瘦弱,但是他真正有远大的志向、广大的心胸,不为这些利欲所诱惑,这个人真叫刚。我们世俗人称为真正是豪杰,离欲才能成为真正的豪杰。
 
「刚者,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这是孟子的话。真正志气刚强的人,富贵不能淫,就是他得了富贵,他不会骄奢淫逸。一般来讲,得了富贵的人很容易会奢淫,过的生活很奢侈,甚至是淫乱的生活。愈有钱,生活可能会变得愈糜烂。在富贵的生活当中还能够清净自守,这个人才是刚者。我们说这真的是英雄豪杰,他自己做得了主,他不被欲望所主。在贫贱的境况当中,他能不移,这是讲他的志向坚定不移。正如颜回那样,能够箪食瓢饮居陋巷,不改其乐。他在贫贱当中,不仅不会动摇他希圣希贤的志向,反而他还不改其乐,他还乐于从事圣贤的修学,这真的是刚者。颜回,我们从传记当中看到,他并不是一个很强健的人,他短命早死,所以,他能够在贫贱中乐于贫贱、安于贫贱,而坚定不移的去走他的圣贤之路,这个人真的是刚,他的意志是刚强。「威武不能屈」,这是指外面的压力,别人吓唬他、威胁他,用武力来强制,企图要改变他的志向,但是他不会屈从,真正做到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,为了仁义,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。「文天祥可以当之」,这是雪公举历史上的一位着名人物来证明,文天祥确实做到了威武不能屈、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。
 
大家都熟知,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,后来被元兵俘虏。当时元世祖忽必烈非常的爱才,因为文天祥很有才华、很有韬略,所以想劝降,让他投降元朝。使尽千方百计来劝他,威逼利诱,但是文天祥始终不屈从。譬如忽必烈叫一个已经投降元朝的南宋官员来劝他,结果文天祥把他臭骂一顿,骂走了。后来元世祖把宋恭帝赵显叫来,他是什麽?这个已经是皇帝,被元兵俘虏了之后,也投降了。皇帝投降了,叫皇帝来劝他,那是君对臣。结果文天祥就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,对赵显说,「圣驾请回」。就不说话了,还是不屈从。结果降元的皇帝也就无话可说了,自己什麽?内心惭愧,自己不能够守义,反而现在还要劝自己原来的臣子来降元,怎麽能够说得出来?所以怏怏而去。后来元世祖又派人许以高官厚禄想笼络文天祥,但是文天祥依然是不从。结果元世祖大怒,把文天祥双手捆绑起来,戴上了枷锁,关到监牢狱里面,受尽折磨。可是文天祥在狱中度过三年,仍然是一点不屈从,他在狱中做了「正气歌」,这是脍炙人口的,显出他的浩然正气。在他被关在牢狱当中,他收到他女儿的来信,得知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已经被元兵抓到宫中为女奴,当然是生活不好受,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。当然女儿的来信也是元朝暗示,你只要投降,你的家人就可以团圆。但是文天祥流着泪忍痛回了信,告诉自己的妻女,现在情况到此,我只能是舍自己身家来保守忠义之气。
 
后来元世祖想尽方法都没办法劝降,最后就决定要把他处死。文天祥说,我就是愿意早点死,我死了之后,我真正殉道,我真正是尽忠了。结果文天祥被押到北京柴市口刑场,临刑前监斩官就问他,「丞相」,因为他还是南宋的丞相,「丞相你还有什麽话要说?我回奏皇帝,还可以免你一死」。文天祥就大声呵他,「死就死,还有什麽话可说!」然后问哪边是南方,别人给他指个方向,他就向南方跪拜。因为宋朝在南方,元朝在北方。跪拜之后说了一句话,说「我的事情完结了,心中无愧」。于是就从容引颈就义,死的时候四十七岁。后来他的妻子给他收尸的时候,在他的口袋里面发现了他的绝笔诗,这个诗是这样写的,「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唯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」,这就是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。虽然这个身命不要了,但是留下的却是万古流芳的浩然正气。他脍炙人口的一句诗,「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」,正是文天祥的写照。汗青就是历史,留取丹心照汗青,这个浩然的正气照耀着历史,文天祥真的做到了。为什麽能做到?因为他能做到无欲,见到富贵毫不动心,元世祖许以高官厚禄,不动其心;在监狱里面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所以能做到无欲,才能做到刚,才能够留下千古的美名。
 
下面雪公又讲,「欲则反是,洪承畴可为例」。有欲之人就不得其刚了,洪承畴这是一个例子,这是一个反面例子。洪承畴的命运跟文天祥是差不多的,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的臣子,洪承畴也是非常有才干。当年他替明朝围剿李自成这些农民军,建立了大功,所以深受崇祯皇帝的恩宠。后来在抵抗清军的时候,在松山一战大败,被清兵给俘虏了。俘虏了以后,因为洪承畴也是深受明朝的恩典,自己也是个读书人,他也懂得仁义,什麽是义,所以他就决定要绝食,准备死,不肯投降。绝食了数日,清朝皇太极得知洪承畴这个人有好色的习气,于是就每天派十多个美女去陪伴他,软化他的意志。但是很难得,洪承畴坚持,还能坚持下来,这十多个美女也动不了他,还是没效果。最后皇太极就无计可施了,就问哪个人能够去劝降?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范文程,他就请令去。来到洪承畴这,洪承畴一见到他,就对他大骂,不跟他讲。范文程就在那里忍耐,一句话不说,看到洪承畴已经骂累了,他就跟他闲聊家常,闲唠家常,跟他谈点那些不太关键的事情,聊聊天。但是他在旁边就在那里察言观色,看看洪承畴是怎麽样的一个人。
 
结果谈话之间,忽然梁上就落下一块泥,落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。就看到洪承畴一面说话,一面拍他的衣服,拍了好长时间把这个泥弄干净。这时候范文程就不动声色告辞走了,回来就禀告皇太极说,洪承畴死不了,他一定能够会归降的。皇太极问,你怎麽能看出来?范文程说,梁上掉下块泥,掉到他衣服搞脏了,他还拍了很长时间,对衣服还这麽爱惜,何况是他的身体?结果皇太极就明白了,于是就加意的对洪承畴,给他施恩。要软化他的意志,先以恩,毛泽东同志讲的「糖衣炮弹」,先给他用糖衣炮弹去轰。结果有一天晚上,皇太极就派了自己最美貌的妃子来到洪承畴的居所。洪承畴当时在那里闭目面壁,还是绝食,不理睬。这个皇妃也是很有技术,拿着人参汤去给他劝导,当然美色在前,洪承畴就按捺不住;他自己最后也因为几日的绝食、绝水,也是很口渴,就把这汤给喝下去了。没想到这汤却是那种激发人性欲的人参汤,结果后来就做出了令人羞耻的事情。
 
结果第二天天亮了,皇太极就亲自来到洪承畴的居所,知道自己的妃子一夜不归,肯定是大功告成了。于是就来到这看洪承畴,洪承畴见到皇太极,还是立而不跪、还是不肯投降。这时皇太极就对他问寒问暖,把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洪承畴披上,就问他,「先生,你会不会太寒冷?」这个时候洪承畴就被感动了,想着,确实皇太极对自己这样的施恩,虽然自己对他非常不礼敬,但是他一点不在乎,真正是一个开明的君主。当然皇太极也确实是大人有大量,他能深谋远虑,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,所以施以这种巧计,最后就把洪承畴给笼络过来。他终于就跪下来请降,就给他剃了发,做了清朝的一位臣子。他这一投降,因为他曾经原来是一位明朝的大臣,对明朝各方面都非常了解,他这一投降,皇太极就派他领兵攻打明朝,当然是势如破竹,所以很快就平定了中原,清朝就入主中国了,洪承畴当时确实为清兵、清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。
 
结果洪承畴回到北京的时候,准备迎接他的母亲北上,到北京来,要孝养自己的母亲。古人对孝道还是挺重视。他母亲就整衣等待她儿子的车来接她。大家觉得很奇怪,因为洪承畴的母亲一向为人都是很能够守节重义的,她儿子降清了,这个母亲怎麽没做一点不高兴的样子?没想到他母亲到了京城下车之后,看到跪在地上的儿子就抡起她的拐杖,噼头盖脑的朝她儿子身上打。一边就骂他说,「你这个不孝的畜生!我七十多岁了,你还叫我来清兵旗下当老妈子!」这个什麽意思?就是凡是降臣的母亲(老太太),都需要入宫去服侍太后,洪承畴母亲视之为奇耻大辱。这也是借题发挥,要狠狠的出一口气。他母亲对他尚且这样,当然这些亲朋好友也都慢慢疏远他,认为这是奇耻大辱。更有趣的是,洪承畴在明朝做官的时候,因为深受崇祯皇帝的宠幸,所以他在自己的厅堂里挂了一副对联,叫「君恩深似海,臣节重如山」。结果后来有人就嘲笑他,在他的对联上联、下联各加一个字,说「君恩深似海矣!臣节重如山乎?」反问他。可见得自己节义没保,反而留下了千古的笑谈,人家谈起来都是嘲笑。
 
从洪承畴和文天祥两个人我们就看到,一个是无欲则刚,一个是有欲则无刚。当然洪承畴遇到这样的一种境况,确确实实是很不容易,因为俗话讲,「英雄难过美人关」。如果平素没有真正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全然看破、全然放下,在境界现前的时候,怎能够担保过得了关?诸位想想,假如你是洪承畴,遇到这样的情况,你能过关吗,你能够保节吗?这个财还好说,名就稍微难了,色就更难。所以孔子在《论语》当中教化我们说,「君子有三戒」,第一个戒,就是「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」,这个色就是女色。从少年时期开始,血气未定之时,就要把色欲戒除掉,然后你才能够谈得上将来志气刚强,才能谈得上你守义保节。这桩事情确确实实不容易,你看清朝入关,还有一个跟洪承畴差不多的人叫吴三桂,这个人也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,全都落在一个色字上,在色字上栽了跟头。所以学习圣贤之道,非得把欲望斩绝干净,才能够立定脚跟,入圣贤之门。
 
儒者确实遇到这种考验,佛家修行人也会遇到这种考验,佛经上面就记载。这在《愣严经》上就记载,佛的一个弟子,是很着名的弟子阿难,也遭过一次难。阿难在还没有证悟之前,他是凡人,他也有七情六欲,虽然出了家,已经是做了比丘。有一次自己独自出去乞食,本来独自乞食这是有危险,不如法的。结果他自己独自出去,一出去就碰到缘了,遇到一位摩登伽女,这个女孩长得也很漂亮,看到阿难也很庄严,于是就生起爱慕之心,跟她的母亲讲,说自己想嫁给阿难。她母亲就去跟阿难讲。阿难说,「那怎麽行?我是出家人,我不能够结婚,我是要修行出三界、了生死的,爱欲是生死根,我怎麽能够重蹈这种覆辙?」理都很明白。但是后来摩登伽女不死心,她要得到阿难,于是叫她母亲去学了一种咒术,这个咒术叫「先梵天咒」,很能够迷惑人。结果阿难有一次经过她家门口的时候,她母亲就开始念咒,一念咒,阿难就像着了魔似的,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,就进到摩登伽女的房间。
 
幸好这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是神通广大,他正在皇宫应供,阿难出这个事,马上他就知道。本来在皇宫应供,应完供之后,这是皇帝请吃饭,请完你吃饭,希望听你讲法的。没时间讲法,释迦牟尼佛就带着弟子们赶快出来,然后派文殊菩萨去解救阿难,传了一个「愣严神咒」,就把阿难解开了。一解开之后,阿难才知道自己险些破了戒,幸好解救得快,不至于损害戒体。你看看,连阿难这种大修行人,假如在欲念上还有丝毫不净,也会有这样的危险出现。所以《愣严经》这是阿难启请,释迦牟尼佛跟他讲,「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」,你想要出尘,出尘就是出三界、出六道,假如不除你的淫心,那是办不到的。所谓爱欲是生死根,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。释迦牟尼佛就教诲阿难,让他什麽?「必使淫机,身心俱断」。淫机,机是最微小的念头。微细的这些淫念都要断掉,不仅身要断,心也要断,身心俱断,你要求菩提、成正果才有希望。
 
我们看到阿难也遇到洪承畴这样的一个境况,可是洪承畴没过关,阿难假如没有佛解救他,说不定他也过不了关,好在他有释迦牟尼佛帮助。这说明什麽?靠佛力真的能容易过关,靠自力很难。洪承畴,我们也不能够说他真正是小人,他也确实已经做到很难得了。刚才我们讲了,连皇太极派了十几个美女日夜陪伴他,他都能够不动心,能够经受起一定考验。但是忍力有一定限度,因为他自己没有真正断烦恼,烦恼根还在,境界诱惑太强了,这个烦恼根就开始现行。而且他又是靠自力,他没有靠佛力。佛力,你看传他「愣严神咒」,咒语的力量可以破这些境界的诱惑。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是咒语,念阿弥陀佛求佛力加被。既靠自力,自力是修戒定慧,持戒得定;靠佛力得要念阿弥陀佛,凡是平日一有这种不好的念头,立刻用阿弥陀佛把它置换出来,把它这个念头压下去。久而久之,你的功夫成就了,真正来了境界,你才能过得了关。要不然,终身修持,最后晚节不保。
 
关于戒色的问题,确实现在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因为现在比起明末清初那阵子要污染重得太多。不要说你如果没有阿难的定力,你过不了关;即使现在你比阿难强上十倍,但是烦恼根还在,那也说不定会栽跟头。我在这里有必要多谈谈如何戒色欲。印光大师专门有一篇文章开示,他是写给一位居士的一封信中谈到这个问题。他说什麽?一个人淫的习气很重,因为什麽?这是无始劫来的,不是你这一生就能够养成。如果淫习很强,即使是念佛也难以感应道交。要断除这个祸根,你看这个祸根很麻烦,真正让我们可以说损节堕落,都是因为这种原因。修学的方法他提出三个观想。
 
第一个「亲想」。就是观美色在前,犹如自己的母亲、姊妹或女儿。比自己年长的,做母亲想、做姐姐想;比自己年幼的,做妹妹想;再年幼的,做女儿想。自己即使是淫心很盛,也不能够对自己母亲,对自己的姐妹、女儿有不好的念头。看一切女子都如自己的母、姊、妹、女,这样以天理来制伏人欲,这是一种方法。
 
第二种叫「怨想」,怨是怨鬼的怨。见到美色,当我们爱心一动的时候,要知道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,可能一生的名节就栽到这里。为了片刻之欢,整个留下历史的骂名,像洪承畴不就是吗?甚而可能会引发什麽?女方假如她有夫君,这就引起深仇大恨,可能会有杀身之祸;或者是她有父亲,极度的愤恨而做出杀戮的行为。自己因为这样损了阴德,犯了邪淫而遭致天谴神怒。可能自己有很好的前程、很好的福报,都大大的折损,甚至变成短命多病。多欲则多病,这个病可以说是大半,中年以后的病大半都跟色字有关。一个人能够极早离欲,他晚年自然就健康,「欲为苦本」。所以见到美色,你要把她看成什麽?虎狼、怨鬼、毒蛇、毒蝎。站在前面的真的是害你的,不是对你有任何利益的。这种毒真的比砒霜、鸩酒还毒,真的是古德讲的,虽然不见人头落,暗里催人骨髓枯,让我们殒身败节、家破人亡,死后还要堕恶道、下地狱,你看这不就是怨鬼吗?你还爱她个什麽?生起这种心就生起厌离心,这是怨想。
 
第三种,「不净想」,不净观。怎麽观?当年唐朝的宰相狄仁杰也遇到考验,他在上京赶考的时候,路经一个客栈留宿一夜。结果这个客栈的主人是一位新寡,一个寡妇,刚刚丈夫去世,自己还很年轻。见到狄仁杰风度翩翩,生起爱慕之心,晚上就来找他。狄仁杰正在看书,听到有人敲门,就去开了门。这一看,看到一位盛装艳丽的女子站在自己面前,就愣住了,进而就把心给调伏。然后知道她的来意之后就跟她讲,我在过去遇到一位老和尚,他会看相,看到我说,「你将来是大富大贵之相,但是你要注意,在色字关头你得要留心。假如要是这上面栽了跟头,恐怕你这富贵就不保,你的前程也就大大的折损」。狄仁杰当时也很会问,他说,「一般人在美色当前很难扼制自己,有什麽方法能够降伏自己的淫心?」老和尚就告诉他,应该修不净观。
 
当美色现前的时候,你立刻要提起正念,看到她的本质。她的本质是什麽?外面一层面皮,里头包的是什麽?包的都是非常肮脏臭秽的东西。你把那面皮撕下来一看,骨连着筋,粘着肉,流着血,那些血肉你要放一天就臭得不得了,连狗都不吃。她的身体也是外面一层皮,打开来一看,里头那些五脏六腑,都是装着那些很臭的东西。你看那肠子里头的、膀胱里头的、胃里头的,装着那些吃的东西没消化完,而且里头没有氧气,所以肯定会臭、会腐烂;另外,排出的这些粪便,大小便,都是臭得不得了。你看穿了本质,原来是这麽一块东西,叫臭皮囊,这个臭皮囊还是两头开着口。一般我们看到臭皮囊,你都怕臭,你就得把它两头给扎着口,不让臭气跑出来。人这个臭皮囊上下开着口,臭气往外冒。你说说何可乐者?大家不要笑,确确实实你得要观清楚,就怕你没观清楚,你就被她外面这一层表皮给迷惑了。所以,真正你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再想一想,这层表皮是什麽?保不住,再过二十年你去看她,已经人老珠黄,有什麽可乐?
 
以前,我的外公在世的时候,跟我们讲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大概也是编造的传说,但是很有意义。他说有一个书生看了《西厢记》,听说崔莺莺貌若天仙,真的有沉鱼落雁之容、羞花闭月之貌,就很想去看看崔莺莺到底是什麽样子的,就去问人。问到一个老者,老者就知道这个书生是臆想翩翩了,就告诉他,我告诉你崔莺莺在哪里,她就在我们巷子头的那个屋子里,你敲门进去看看。这书生兴趣大发,就去看,敲了门。结果打开门有一个老太太,满脸都是皱纹,拄着个拐杖,还驼着腰,眼也花,耳也聋,问「你是谁?」这书生一看,就什麽兴趣都没有了,原来这就是崔莺莺?回来找那个老者。老者说,对,她现在老了,老了就是这个样子。
 
所以你看看,都是一时迷惑,被这张面皮给诱惑了。你好好想想,她老了是这个样子,死的时候更可怕。死之前,重病的时候,面色灰白、头发蓬松,起不了床,屎尿一大堆,你就想想,你还有什麽可乐?死了以后,如果没有人收尸,三天就开始长蛆虫,外面有蚊子、苍蝇都来咬,里面的那些虫子慢慢的开始滋生,然后虫在肚子里头咬出来,千疮百孔,一个洞一个洞的,虫子咬出来的。然后人随随便便的把这尸骨拉到黄土堆里,也不埋藏,风吹日晒,把肉、筋骨都搞干了,还有点筋连着骨头留下来,真的是野狗都不想吃。人到最后不就是这个样子吗,斯有何乐?做这种不净想、不净观,我们的欲心刚刚起火,立刻就是冷水浇头,把它扑灭了,这种方法确实好。常常用这三种观想,亲想、怨想、不净想,常常这麽练习,真正遇到境界现前,你就可以泰然自若,你会如如不动就能够过关。所以欲一定要伏住,真正到了无欲,你自然就刚。
 
我们再看雪公李炳南老先生的《论语讲要》,下面一段话说,「李中孚《四书反身录》」,他是引用李中孚的四书解《反身录》,「正大光明,坚强不屈之谓刚,乃天德也」。刚则无欲,这个刚是什麽?心地正大光明,他志向非常坚定,在什麽样的顺逆境界当中,都能做到坚强不屈。顺境诱惑现前,他能不动心,他能够伏住自己的欲念;在逆境当中,他绝不会屈从、不会变节,这叫刚,这是天之德。「全此德者,常伸乎万物之上」。有这种德才能够将德行延伸到万物之上,你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并称三才。「凡富贵贫贱,威武患难,一切毁誉利害,举无以动其心」。这都很好解释,不难懂。「欲则种种世情系恋,不能割绝」。刚才讲刚,现在讲欲,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种种的事情牵绕,放不下。对于财色名食睡,对于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诱惑放不下,不能够斩绝干净。这样,「生来刚大之气,尽为所挠」,我们的浩然正气就被这个欲给覆盖住了,给扰乱了。虽然还有一丝欲在那里,如果没有斩绝干净,假如真正遇到境界的考验,往往欲念滋生,念念增长,把原本有的正大光明之气就给抹杀掉了。就像刚才讲的洪承畴的例子,可惜,真的太可惜!
 
「心术既不光明,遇事鲜所执持。无论气质懦弱者多屈于物。即素贞血气之强者,亦不能不动于利害之私也」。所以孟子教我们养浩然之气,让自己心地真正达到纯净光明。如果意地上有丝毫不净,心术有丝毫阴暗、不光明,真正在遇到境缘现前,很难保节。所以刚才我举洪承畴这个故事,大家想想,假如我是他,我能保节吗?本来气质懦弱的人刚性就不够,「多屈于物」,被物欲所缠缚。即使是「素贞血气之强者」,本来很有血气,英雄豪杰,也难免在利害面前会动心。动一念私心,可能这个私心就会膨胀,因为境界考验太厉害了。如果没有把它斩绝干净,都不敢说能够过得了关。所以要养自己浩然正气,必须要把自己的私心斩绝,得洗刷得干干净净,让意地上一尘不染,大公无私,这才能够做到刚。刚则无欲,无欲则刚。
 
「故从来刚者必无欲,欲者必不刚,不可一毫假借」。在这里我们自己真正对自己负责,你想做君子、想做圣贤,绝对是认认真真,没有丝毫自欺才行。如果对自己还有纵容、还有懈怠,还有一丝毫的苟且之心,说老实话,现在考验特别的厉害,魔境非常厉害。魔境现前,万一你也遇到像阿难遇到摩登伽女那个样子,恐怕也就不保了,一生修持断送于顷刻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真的是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的去修持自己。常想到头顶三尺有神明,即使在暗室屋漏当中,没人见到你的时候,你也知道有鬼神在旁,你不敢任意妄为,慎独你才会有功夫。你看洪承畴为什麽就过不了关?就是慎独没有,都是个表面功夫。文天祥过得了关,因为他平时就有慎独的功夫。
 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对这段注解,还是第十一章。「只说枨是欲不是刚,不可以刚与欲对辨。以对欲说刚,非真刚故」。这个话实际上是把理又向上提升一步。只说申枨这个人是欲,不是刚,因为他有欲,所以夫子说「焉得刚」。但是不可以以刚和欲相对,因为这个刚如果是真的刚,不是相对,不是说有欲跟有刚相对。那个刚不是真的刚。刚是什麽?完全是无欲,也没有刚的意念,没有相对。它是什麽?就是性德。有对待,这叫善恶而已,不是性德。刚是善,欲是恶,有善有恶,这是对待,是对欲说刚,那讲的是善恶,相对,不是真的刚。真的刚是没有相对的,完完全全回归自性。离了欲,也没有刚的念头,刚和欲都放下,这个人才是圣人。这个人能做到什麽?他不仅能够不造这些恶业,同时他能做到孔子讲的从心所欲而不踰矩。从心所欲,你说他没欲吗?他这个欲不是凡人之欲,但是他不踰矩。不踰矩也是刚,欲和刚完全是用来教化众生用的。这个境界,文天祥都没达到。文天祥的这个刚,只是与欲相对的刚。一定要怎麽?心中已经离相,离了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)之后,境界才能够不动心,才不会诱惑你。
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1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