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德不孤。必有邻。

时间:2022-10-24 08:07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德不孤。必有邻。】
 
『孤』是孤寡、孤独,『邻』是邻居。雪公《讲要》当中说,他引《论语集解》,「《集解》何晏注」,何晏注的《论语集解》,他说,「方以类聚,同志相求。故必有邻,是以不孤也」。这个方,什麽意思?我们看底下,「此章依何氏之注即可」。先儒有不同的注解,雪公认为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就可以了。邢昺有对《集解》的一个注解,《论语集解》的注解叫《邢疏》。邢昺是宋朝的大儒,他说「方以类聚」,这是讲何晏注解里面讲的方以类聚,「是《周易.系辞上》传文」。这是来自于《周易.系辞》这个传文。「方,是法术性行,各以其类相聚」。方是讲法术、性行,就是不同的法术,性可以解释为性格、行为,反正是不同的人,按照他们的类别聚集在一起,这是物以类聚的意思。「同志相求」,《集解》当中引用,「是引自《周易.干卦文言传》『同气相求』文」。在《周易.文言传》里面讲到的「同气相求」,在这里何晏解成「同志相求」。什麽意思?「意为志同者,互相求为朋友,故必有邻」。这是解释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,有志同道合的人、德行相似的人,就会聚集在一起,互相做朋友,所以就必有邻居。
 
雪公底下又说,「经文必字,犹如诗眼,尤须注意」。这个「必有邻」的必字,就像诗文里头的诗眼,也就是那个字是最重要的,就像点睛之笔,要非常注意。「乱世,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,为德未必有邻」。在乱世当中,乱世是什麽?小人当道。「小人道长」,就是小人当道;君子被压抑,不得伸张,这是「道消」。君子和小人,我们昨天有讲过,本篇里头就有好几章就说什麽是君子、什麽是小人。譬如说,「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」,「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」。君子是为公,大公无私;小人都为私,损人利己。要为德很难,这世道确实大家都自私自利,都是什麽?把别人的利益抢过来给自己,损人利己,所以「为德未必有邻」。你要是个君子,你反而觉得很孤独,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好像在现在乱世就觉得挺难做到,是不是这样?
 
「此为一般人所同感」,一般人是这个感觉,实际上并不如此。「如孔子周游列国,其道不行,德岂不孤欤?」孔子当年是处在乱世,他周游列国,处处想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治,把圣贤之道落实。但是没人肯,就是哪一个诸侯都不敢用他。为什麽?还是自私自利。担心孔子,「这个人太有智慧了、太能干,手下还有七十二贤、三千弟子,他要造反,谁都不是他对手」。所以谁也不敢用他,怕他夺权,怕他声望太高,功高过主,这是大忌,所以没人敢用他。「其道不行」,他的周公之道没办法推行,德好像真的孤了。他是大德,可是却被孤立起来。是这样吗?其实不然。底下雪公告诉我们,「然着书立说,有教无类,三千弟子,后世学人,皆是其邻」,这个讲得好。孔子虽然当时不得志,他想做官,没人用他,最后只好回到自己的老家鲁国去教书。你看他教了五年,六十八岁回到家乡,七十三岁走的。五年时间,自己作梦都没想到,竟然后人把他推选为「万世师表」、「至圣先师」。为什麽他有这样的成就?教学。「着书立说,有教无类」,这都是他教育工作。他写了很多书,相传像《春秋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易经》注解都是他写的;培养了三千门徒,个个都是贤人;乃至后世学人,你看二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,我们还在读他的《论语》,学习他的教诲,「皆是其邻」,我们现在不也是孔子的邻居吗?
 
「故不论世道如何,但行善德,终必有邻,而不孤也」。回过头来想想孔子说的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,确实如此。不论世道人心如何,世道好,我们行善德固然现前就有很多人来跟我们学习,所谓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,固然是值得庆幸和快乐的事情。你看像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学《论语》,大家一起来学,开一个《论语》班,跟孔子为邻,直接聆听孔老夫子的教诲。虽然时间上、时空上隔了二千五百年,可是在我们学习课堂里头,不会有时空界限。我们在此学着讲《论语》,也有全世界各地通过网路直播,也在收听,这不也是必有邻吗?那个邻居不是说住在一起的,咱们在网上做网邻,网上芳邻。所以「但行善德,终必有邻」,孔子就给我们做好榜样。如果世道不好,虽然现前没有人共学,但是日后必定会有。找不到学生,着书立说,后世会有学生,所以不会孤单。
 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,「千里比肩,百世接踵」,这说得很好。比肩就是朋友,千里都交朋友,古人讲神交;百世接踵,接踵是靠在一起,虽然时隔百世,像我们现在跟孔子,百世之后也跟他靠得很近。读他老人家的书,不等于亲自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吗?所以他引李卓吾先生的话,「卓吾云:有一善端,众善毕至」,这就把这个话更引申了。你只要有一个善,善念,众善备至,这一个善念善举,就会引发很多很多的善念善举。你是一个善人,就能够带动起很多人学善、行善。对你自己而言,你自己起一个善念,早上一起来,「我今天要做一个好榜样,学为人师、行为世范,为大家做一个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样子」,起一个善念,你这一天下来都是善,众善备至,这不也是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?你的念头善了,就有很多善的念头做邻居了。
 
「方外史曰」,方外史也叫方建元,是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,明末一位大儒,他说,「此约观心释也」。这是教我们观心,从观心的角度来解释。我们这一个念头善,随之带动起来都是善念,这是对自己念头要谨慎。你的善念一起来,很多的善念随之做邻居了,都起来。不仅是念念能够善,而且天地鬼神都变得善了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上讲,「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」,这就是德不孤,必有邻;反过来,夫「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」。所以真是观心为要。
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