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惟仁者。能好人。能恶人。

时间:2022-10-10 08:35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惟仁者。能好人。能恶人。】
 
这是孔子给我们讲,唯有仁者能够『好人』,能够『恶人』。这个好是喜好,恶是厌恶,也就是能够明辨善恶。在《论语.公冶长篇》当中,孔子答覆子张说,「未知,焉得仁?」就是,如果没有智慧,怎麽能够成就仁德?「颜渊篇」当中,孔子答覆颜渊说,「克己复礼为仁」。雪公引用这两篇的语句,说明「仁者有智,能克己复礼,不妄为好恶,故唯有仁者能好人、能恶人」。真正的仁者一定有智慧,这个智慧是从他的仁爱、慈悲心中生出来的,因为仁者只想别人,把自己忘掉,完全没有自私自利了,这时候就有智慧。换句话说,有自私自利,这就把智慧障碍住了。要怎麽办?要克己复礼。
 
这个己就是自己的一己之心,自私自利,以及跟自私自利连带在一起的种种烦恼习气,包括贪瞋痴慢等等,这些都是因为有自己、有自私才产生的烦恼。要把它克服住,不让它起现行,回归到礼上。礼是性德,回归自性本善,这叫克己复礼,那麽他也就不会妄为好恶。他的好恶不是根据自己私心来做标准,不是自己好恶,而是什麽?根据众生的好恶来好恶,《大学》里讲的「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」。他没有自己,可是他能够表现出好恶,这个好恶是什麽?完全是随顺大众的心理,一切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,这是仁人,这个时候才能称为「能好人、能恶人」。所以,唯有仁者才能好人、能恶人,他要不是仁者,还有自私心,他就不可能做到「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」,他就不能够好人、恶人了。
 
《朱子集注》当中也突出这一点,说到,「盖无私心,然后好恶当于理。程子所谓『得其公正』是也」。因为仁者没有私心,所以他的好恶不是从自己角度出发,他从什麽?公理的角度出发,从民心出发。程子所谓的「得其公正」,大公无私,所以他的好恶都得其正。这是能好人、能恶人。
 
朱子又引游氏,宋代的学者游酢的话,「游氏曰:好善而恶恶,天下之同情。然人每失其正者,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。惟仁者无私心,所以能好恶也」。这个意思就是一脉相承下来,人人都有这样的好善好德之心,对于善的他喜好,为什麽?因为本性使然,本性是本善,所以遇到善,人都喜好。哪怕是一个作恶之人,看见人行善,他也会生敬佩的心。这说明是「天下之同情」,这种情、这种心是相同的。对于恶,厌恶。好善而恶恶,这是每个人天性使然。但是,「然人每失其正者」,为什麽人有时候会偏,失掉正了?是因为「心有所系」。这心有所系就是执着,就是自私,把理忘掉了,用的是情,或者用的是欲。有情欲在心中,这就不得其正了。
 
《大学》里也讲到,「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」,心里头有贪瞋痴慢这些烦恼,心就不得其正。好乐是贪,忿懥是瞋,恐惧、忧患是属于痴,贪瞋痴在心中,他不能自己克制,不能伏住这些烦恼,所以心就不得其正,因此这个好恶也就不得其正,就不能好人、不能恶人,堕在自己偏私狭窄的心理里头。唯有仁者没有私心,他心就用得正,他心里没有贪瞋痴。贪瞋痴是从自私里头产生的,有我,就有这些烦恼;把我放下了,无私了,所以能好恶。他这个好恶是与民同好恶,与天理同好恶。朱子的这个讲法也非常好。
 
我们再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他说「无好无恶,故能好能恶。无好无恶,性量也。能好能恶,性具也。仁,性体也」。这个解释可以说相当的深刻。什麽叫无好无恶?简单的来说就是没有分别执着。好恶一定是基于分别善恶的基础上,善的就好、恶的就恶,所以先有分别善恶,然后有好恶,好恶就是执着。如果没有分别执着,哪来的好恶?所以,无好无恶是「性量也」。
 
这个性量是佛家天台宗的术语,它又称为真谛。这是天台家讲的一境三谛,一心三观。这一个境界当中就含有三谛,谛是什麽?真理的意思,它分为真谛、俗谛和中谛。性量叫真谛,性具叫俗谛,性体叫中谛。这三谛是三而一,一而三,不是三个独立的,而是一分为三,三合而为一。无好无恶是属于真谛,真谛是什麽?从理体上来讲,它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这叫观空。一心三观对一境三谛,心对境,三观对三谛。这第一个观就是空观,空观见真谛。他观到什麽?观到宇宙一切现象、一切万法都是因缘和合,无有自性,这是见到真谛了。他真正像《金刚经》里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他见到了,这叫得根本智,得到空观了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要我们这样去观察。
 
确实,这个宇宙当中任何事物都是各种条件假合而成。任何的东西,它基本组成是由分子、由原子组成的;原子里头有原子核、有电子,电子围绕着原子核;原子核里头有中子、有质子;中子和质子又是由夸克组成,夸克和电子是现在科学家讲的最小的基本物质单位,叫基本粒子。有没有再小的?再小就不是物质了,是什麽?现在天文学家里面提出一种叫弦理论,说这些基本粒子是由像弦一样的振动组成的。换句话说,物质到最基本的一个单位,实际上就是振动。由振动产生基本粒子,由基本粒子组合成原子、分子,组合成物质,组合成大千世界、宇宙万物。所以宇宙是什麽?振动组成。既然是振动,就不是物质,就是虚妄的,只有动相而已。这种动到底是什麽动?科学家现在还不清楚,还在探索。佛法里面就讲得清楚了,这个动是心动,念头动。换句话说,一切物质都是念头波动产生的,这是佛法讲的「一切唯心造」。凡所有一切法,都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《华严经》里把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、太透彻了。真正明瞭这个道理,还要起什麽分别执着?起分别执着叫自寻烦恼,没得给你执着的,没得给你分别的,都是虚妄相。你真正看透了这一层,这叫认识宇宙人生真相,你就见到真谛了,所以你「无好无恶」,这是讲性量。
 
「能好能恶」,这是讲俗谛,性具是俗谛。俗谛是什麽?从我们凡夫认识的这个世界当中说的,从相上讲。相都是假相,都是虚妄相。刚才讲的,都是波动组成的,岂不就是虚妄的?虽然说它是虚妄,但是它有,我们明明见到、明明摸得到、感受得到,这是所谓妙假。它是假的,但是它不是什麽都没有,所以叫妙假,它有,但又是假的。就像人作梦一样,梦里的境界你真见到了,你梦到有人、有山河大地,你都见到了;明明见到了,可是它是假的,梦哪是真的?所以叫妙假。这宇宙就是一个梦境一样,觉悟的人了知这一切法空,无所有,不可得,毕竟空。明瞭了这个道理,还要生起慈悲心,在这梦境当中去帮助迷惑颠倒的众生,这是仁爱心。仁爱心表现出来,跟梦境当中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他们有什麽好恶,你也跟他们一样能好能恶,你随顺他的心去做示现,去做表演,这是菩萨。光是认识真谛,不能发出这个仁爱心、这个慈悲心帮助众生,那只是阿罗汉,是小乘;发了这个心,这是大乘菩萨。
 
仁是性体,性体是讲中谛,中谛是从用上讲的。体、相、用,体上讲是真谛,相上讲是俗谛,用上讲是中谛。用中,这叫中观。中观见中谛,假观见俗谛,空观见真谛,所以空、假、中是一心三观,见一境三谛。这个中观是什麽?所谓真俗不二,真谛和俗谛不能分开,它是一如不二的,所谓即真即俗、非假非空。非假非空就不落二边,既不落偏到真这边,也不偏到俗这边。阿罗汉是偏到真这边了,他见一切法空,可是他不肯出来度众生,他得到的叫偏真涅槃,他不能发起大慈悲心普度众生;凡夫偏在俗谛,偏到假这边,他不认识真谛,在假相当中迷惑颠倒,造业受报,这很可怜;佛真正做到了用中,既不偏真谛,又不偏俗谛,二边不落,不着空,也不着有。空和有二边都不执着,这个中道才是真正的圆满,这是真正得到仁了。在这个意义上讲,仁是什麽?就是自性中的大慈悲、大智慧,成佛了就圆满现前。这个时候,他能够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这是《愣严经》上讲的;《法华经》上讲,应以什麽身而得度的,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,这就是能好能恶。他随众生心,现所知量,和光同尘,但是他不起分别执着烦恼,甚至不起心不动念。所以蕅益大师这里讲,「无好无恶,故能好能恶」,这个意思深,把儒家的境界提升了。朱子说,要把私心放下了才能够做到;究竟圆满的做到,不仅要放下私心,而且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,你才能真正证得一境三谛,一心三观,你这个时候才圆满的做到能好人、能恶人。
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