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学而不思。则罔。思而不学。则殆。】
这是讲为学之道。这个『学』就是学习,皇侃的注解说「学旧文」,意思就是读古圣先贤的书,学圣贤之道。所以这里的学,专指学圣贤之道,当然,如果说泛指学一切的学科,也未为不可。这个『思』就是研究,东汉的经学家包咸说,思是寻思。
这个学而不思『则罔』,罔,包咸注解说是罔然,就是迷茫;皇侃注解里头有另外一种解释,叫诬罔,诬蔑的诬,诬罔的意思。包咸注解的意思讲罔然,是讲自己读书学习而不去寻思书中的义理,这是学而不思,就会怎样?「罔然而无所得」,白学了。皇侃注解里说的,依诬罔的解释这个说法,就说读圣人的经典而不能精思其义,以至于不能够落实,甚至行为会乖僻,学圣人又学得不像,为什麽?不能真正明白圣人的教诲,装模作样的,表面上学,内心里没改,这是诬罔了圣人之道。别人都知道你是在学圣人,一看你是这个样子,「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!」这叫以身谤法,这是诬罔圣人之道。这两种说法都很好,我们合起来来理解。皇侃的注解是提醒我们,学习圣贤之道一定得要去深思、笃行,你能够深思,解其义了,你才能笃行;不解其义,当然行不出来,行不出来等于毁谤圣人,给圣人脸上抹黑,损害了圣贤的形象,让世间不懂的人看到,「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的!行了,别学了」。现在学儒、学道、学佛的同学,有没有这样子的?有,嘴里都唱着高调,大谈圣贤之道,而行出来的连一般人都不如,让人怎麽能看得起古圣先贤的教诲,怎麽能够去学习、去接受?特别是弘扬圣贤教育的人,我自己也是这样常常反省自己,人家都知道你在学圣学贤,你做出什麽样子来?你所作所为代表了圣贤之道,假如是不如法,你还有私心杂念,你还有自私自利,你不能做出温良恭俭让,你还有贪瞋痴慢疑,你就想想这个果报,不得了,你等于是以身在灭法。
所以孔子讲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圣贤之道要靠人去弘扬,人的所作所为代表这个道。我们弘的是什麽道?人家不是光听你说,说得好听;是看你所作所为,人家是听其言、观其行,我们所作所为要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,叫骗人,叫谤法。所以孔子,你看前面那章告诉我们,「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」,你做到再说。自己认真的学,认真的思惟、去落实,所谓闻思修三慧,闻,闻是你学到了;学到了你得思,思是变成自己的存心;然后你去修,修是落实,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,能够运用、发明圣人之道,你才不会罔然无所得,你才不会诬罔圣人之道,这是讲「学而不思则罔」。
思而不学『则殆』,这个殆有三种讲法,都很好。第一种讲法,这个殆,依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里头说,「不学而思,终卒不得,徒使人精神疲殆」。这是光在那里思索,没有去学习,不读圣贤书,凭着自己的知见苦思冥想,最终是无所得;不仅无所得,精神疲惫。思虑过度,中医讲多思伤脾,脾胃不好,为什麽?思虑太多。思虑太多的人肠胃不行,脾胃不好,想得太多了。这个脾胃不好表现是什麽?胃口不好、打嗝、胃寒,这些都属于脾胃弱的现象。孔子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经验,他说什麽?「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」。我曾经一天不吃饭、一个晚上不睡觉,在那里思索,发现思索无益,没有益处,为什麽?苦思冥想都跳不出自己知见的小圈子,这个叫妄想,就是因为妄想,把我们自性性德给障碍住了,你得跳出来。所以夫子讲以思无益,没有用,不但没用,有害。要怎麽样?放下自己的知见,不思了,不如学也。学是什麽?学圣贤的教诲,以圣贤人的知见做自己的知见,这叫学,你得放下自己的知见,你得去读圣贤书、听圣贤教诲。
现在圣贤书读起来很困难,现代人文言文的基础比较弱,得听讲解,听别人学习的心得,自己就有感悟,这是学,要不然真的精神疲惫,这就是「思而不学则殆」。所以我们前面「学而篇」第一章讲「学而时习之」,你看《论语》开篇第一个字就讲「学」,一个学字贯穿着成圣之道。如何成圣人?学,学来的,孔子自己都说,吾非生而知之,不是生来就懂的,要靠什麽?学而知之。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讲,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」,他说这个地方如果有十家人,里头肯定有一个人跟我一样忠信,有我这样品德的,德行根基有我这样的,但是不如我好学。所以孔子为什麽能成圣人,别人为什麽不能成圣人?就是因为孔子好学,不是因为孔子的德行根基比别人厚,忠信、德比别人强,未必。孔子这句话是讲得实实在在的,别人的忠信、别人的品德有我这样的,这是什麽?扎根,你的根很深了,还要加上好学。
所以我们恩师讲,要成圣贤你得三年扎根,十年专修。这三年扎根,扎什麽根?忠信,有孔子那样的忠信,这根就扎好了。但是能不能成为像孔子的圣人?不行,你还得加上好学,好学是什麽?十年寒窗,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你得关起门去学、去修,你才能真正成圣人。这我们就了解了,原来我们恩师讲到这个教育观点,出自于圣人的观点。
我们现在在摄影棚里讲课,我是二OO六年底从大学退休的,讲到现在将近三年了,讲了一千个小时以上,儒释道的经典和专题,统统是为了扎根,扎什麽根?忠信,有伦理道德的根、因果观念的根,你才有忠信。忠信的根扎好之后,加上好学,学习「贵以专」,你选择一部经典,儒释道哪一部经典都行。譬如说《论语》,你就选《论语》一门深入,十年扎下去,那你真的学得跟孔子一样,你成了现代的孔子。我们的恩师给我的学习方向是讲《华严经》,《华严经》是佛法的根本法轮,这里讲到的境界真是至高无上,我自己也很喜欢,也立定决心一生深入这部经典,一门深入。因为它是根本法轮,所有的法都是从这个根出来的,叫根本法轮,佛法的十大宗派,大乘八大宗、小乘两个宗,都是从这个根本衍生出来的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,第一个是讲《华严》,把根本奠定,这是在定中讲;然后出定之后,在人间讲法四十九年,把这个根本往上延伸,长成了树木,各种枝干花果。所以,能够在根本上下功夫,我们所有的枝叶花果都通了。学,关键是放下自己的知见,不要用自己的意思,你会愈学愈欢喜,怎麽会精神疲殆?你肯定是不亦悦乎,法喜充满。一起共学的人,我相信,同样得这样的利益。
第二种关于「殆」的说法,朱子的意思,他在《集注》里讲,「不求诸心,故昏而无得。不习其事,故危而不安」。学而不思则罔,就是讲,学了没有在心地上求解悟,不求诸心,所以它不能够内化成为你自己的境界,所以就昏而无得,昏昏然,这是罔的意思,只是记问之学,记得多、看得多、听得多,博闻强记,可是不是自己的东西,这是罔。思而不学则殆,这个殆是不习其事,故危而不安。什麽叫思而不学?你不习其事,就是你没去落实,没去干,光停留在这个意识里头的思,你没有真正去落实。学必定包括落实,学而时习之,这个习就是落实,学习学习,不习就不叫学,就会殆,殆是危而不安,自己心里不安,总有忧虑、总有烦恼,甚至有危机感、有恐惧。《大学》里讲的,心里头有好乐、有忿懥、有忧虑、有恐惧,心不得其正,你心不正则身不修,身不修则家不齐、国不治、天下不能太平,你所学的有什麽用?帮助不了社会,也帮助不了自己。所以朱子引程子的话,「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五者,废其一,非学也」。这个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,出自于《中庸》第十九章,教我们怎麽样学。博学,你要学得广博,广博是什麽?你好学之心,无论遇到什麽境界,什麽人、什麽事、什麽物,你都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,这叫你博学;博学还得审问,把义理弄清楚,不明白的去请问善知识,请问老师、善友;要慎思,慎重的去思惟,精思其义,你才有解悟;解悟之后你要运用,明辨,你能够辨明事理,了解一件事是非善恶,你就懂得取舍,什麽该做、什麽不该做,该做的努力去做,不该做的绝对不做;笃行,就是付之于你的行为。这五个方面,有一个方面废弃掉了,就不成为「学」,你想想,这学的含义,一定包括你去力行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这是讲到你信、解,笃行是你去行、证。学习的过程包括信、解、行、证,不能光停留在信解,如果光有信解,这个学问不是实学,你学儒家的学问,就是儒学,你搞学术的,你成为一个大儒。所谓大儒,也是大儒学家,但是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」的不亦悦乎你没有,不亦悦乎是要用行去证,笃行才叫学儒。所以这个殆,朱子是讲「危而不安」的意思。
第三种说法,这个殆,根据王念孙,这是清朝干隆年间的一位进士,也是一位大儒,他有一部着作叫《读书杂志》。王念孙引《史记.扁鹊传》里讲的「拙者疑殆」,这个殆字跟疑字是一个意思,所以这个殆当疑字讲,也就是思而不学就会有疑惑,心有疑惑就定不下来。《大学》讲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一有疑,定就没有了,定没有了,后面的静、安、虑、得都没有了。所以这个殆当作疑字讲,雪公赞成这种说法。实际上,古注不同的见地都很好,我们从中去圆解经义。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说,「学而不思,即有闻无慧;思而不学,即有慧无闻。罔者,如人数他宝,自无半钱分也;殆者,如增上慢人,堕坑落堑也」,这也是点睛之笔。学而不思是什麽意思?有闻无慧,光在学,不断的在吸收,不断的在读圣贤书,这是闻,多闻,听得多、读得多;但是没去思,没思是没消化,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营养。吃得饱饱的,撑着,没变成自己的营养,营养是什麽?慧,智慧没现前。这种学的知识称为所知障,障碍着你的自性,反倒无益,还有害。就好像你吃撑了,对肠胃还很不好,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,还有害处。思而不学,倒过来,是有慧无闻,这里的慧不是真正的智慧,这叫世智辩聪,世间智慧。这个人很聪明、很伶俐,头脑很快、很敏捷,可是他的知见不正,这就是有慧无闻,他是自己知见里生出来的,叫邪知邪见,他不是真正学圣贤之道。所以学和思要并重,《弟子规》里讲的,学文和力行要并重,如果是「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?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,这都错了。学、思要并重,思里头肯定有行,你真正消化了,你才能够变成自己的行为。
学而不思则罔,罔,蕅益大师举一个比喻,说得很形象,就好像人在数钱、数宝物,金银珠宝陈列于前,他在数。这个金银珠宝是谁的?别人的,像一个会计,数的钱是老板的,是他人的宝,不是自己的宝,自己没有半分钱,还是个穷光蛋。这比喻「学而不思」,你学到这些圣贤的经典教诲,是圣人的东西,不是你的东西,是圣人的宝,不是你的宝,你没有内化,没有吸收消化,就根本得不到圣人的受用。
思而不学则殆,这个殆是什麽?增上慢人,堕坑落堑。增上慢就是傲慢,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,甚至觉得不用学圣人的东西,我自己知见已经不错了,不愿意再学了。这个我们也常遇到,有些同学一开始很精进、很努力的听经闻法学习,学了一段时期,当然进步很大,境界也很大提升,然后他增上慢就起来了,「不用再学了,学来学去不都是这样吗?」好像老师讲的,讲来讲去都是这样的说法,没有什麽新颖的,他就不学不听了,这属于增上慢,增上慢人就好像堕到那个坑里头他起不来了,掉落到深渊里头,这更可怕。
所以为什麽孔子、圣人注重学?学很重要,佛法里也讲多闻有智慧,不是说反对多闻,而是鼓励多闻,鼓励你学。夫子最讚叹的学生颜回,为什麽他有这样的成就?因为他好学。人家问孔子,你的学生里面谁最好学?他说唯有颜回最好学,颜回死了以后,没有人能像颜回那样好学,没有人学问、道德、境界高过颜回了。所以这个殆,就像堕到深坑里面出不来,这个坑是什麽坑?自己知见的坑,这比喻很形象,掉到井里,坐井观天,以为天就这麽大,像个青蛙一样,井中之蛙,就是增上慢,傲慢。这个慢是什麽?愚蠢的傲慢,他永远出不来,这就危险了,危而不安;他也必定是有疑,对圣人的教诲有疑,对老师的教诲有疑,这疑心一起来,信心就没有;信心一没有,好学之心就没有;好学之心没有,只有退步,没有进步,这个可怕!
所以,即使是圣人,像孔子,他都给我们示现学而知之,其实他哪里是学而知之?生而知之,上根之人,还是示现我们好学。即使你真成圣人,还是应该给大家表演出好学的样子来听讲,学习很认真,锲而不舍。这是什麽?你能慈悲众生,众生不好学,你先表演好学,然后教导大家好学。这就是什麽?「先行其言,而后从之」,你先做,你本来不用学了,不用学也要表演出好学,这是你的慈悲,你不是为自己,你是为众生,就像孔夫子一样,他也表演学而知之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