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孟懿子问孝。子曰。无违。樊迟御。子告之曰。

时间:2022-09-20 10:48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孟懿子问孝。子曰。无违。樊迟御。子告之曰。孟孙问孝于我。我对曰无违。樊迟曰。何谓也。子曰。生。事之以礼。死。葬之以礼。祭之以礼。】
 
这一段是讲孝道。「为政篇」里面从这一章开始,第五、第六、第七、第八章都是讲孝道,这是不同的弟子向孔子请教,孔子的答覆。孝道的意义、含义是因人而异,虽然讲法不同,可是统统都是孝道,从不同的层面、角度来做答覆,这是孔子善于教化、因材施教,对治不同人的毛病,他就讲不同的话。此章是『孟懿子问孝』。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,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,姓仲孙,名何忌,孟懿子的「懿」是他的諡号,也就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。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,鲁国自从鲁桓公以来就有三大公族,所谓孟孙氏、叔孙氏和季孙氏。我们在《论语》里面有看到这三家的族长,我们叫做大夫,向孔子讨教,或者是对话。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,愈到后来权势愈重,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,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,可谓是违礼乱政,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。
 
孟懿子属于孟孙氏后代,他的父亲叫孟僖子,叫仲孙貜(音决)。在春秋昭公七年,孟僖子将死的时候,把他的家臣都召来,立了遗嘱,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,所以孟懿子在孔门里面也有弟子的名分。可是在孔子《弟子传》里面没有讲到孟懿子,刚才我们提到的孔安国的注解,只是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,没有说他是孔子弟子,这也是事出有因。根据刘宝楠的《论语正义》说,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,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他的职权,削弱三家的势力,所以用巧计来毁三家的都城。因为三家自己都建都城,这不合制度、不合礼。结果毁到最后,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,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,这是违背师教,违背圣人的命令,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,因此《弟子传》里面他是没有名分的。此章他向孔子问孝,孝道是什麽含义,孔子回答他,『子曰:无违』,这个违是违背的意思。朱子(朱熹)的《集注》里面讲,「无违,谓不背于理」,就是不要违背天理。天理在我们人间的相状,具体就表现为礼节、礼仪,所以无违,也就是不要违背礼,礼仪的礼。孔老夫子用「无违」两个字来答覆孟懿子,是教导孟懿子不要违背礼,因为他父亲给他的遗嘱,是让他向夫子学礼,如果违背父教,不能学礼、不能遵礼,这就是不孝,所以用「无违」来回答他,这个回答非常简单。
 
后来樊迟,这是孔子的弟子,名须,他为孔子驾车,『樊迟御』,给孔子驾车。夫子就跟樊迟讲,『子告之曰』,就告诉樊迟,『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无违』,他又把这个话提起来。朱子的解释说,「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,恐其失指,而以从亲之令为孝,故语樊迟以发之」。孔老夫子回答完孟懿子的话之后,他知道孟懿子应该没听懂,未达,就是没有真正通达、明白夫子讲无违是什麽意思。如果他真明白了,他也不至于做出之后违抗老师、违背礼仪制度这样的动作,他抵抗堕(音灰)都。所以夫子知道孟懿子未达,一点都没明白,连问都问不出来。未达,「是什麽意思」他都不能问,问不出来。夫子就唯恐孟孙(孟懿子)不能够了解无违的意思,「恐其失指」就是不了解意思,「而以从亲之令为孝」,不了解这个「无违」正是服从父亲的遗教。所以就告诉樊迟,当然是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去解释,孔老夫子对向他求教的人非常负责任。虽然当时回答他的话,孟懿子不懂,但是孔老夫子还叫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向他去解释,好让他真听明白,就能够落实。
 
孟懿子是鲁国的贵族,假如他真是能够遵礼、行礼,这也是鲁国的福分,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。结果樊迟听了孔子说无违,他也没听懂,所以他来问,『樊迟曰:何谓也?』这无违是什麽意思?孔子就用三句话来解释这个意思,『子曰: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』。从这里我们也看到,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,一定要谦虚好学,不懂就问,不能够不懂装懂。你看,樊迟跟孟懿子两个人的表现不一样,夫子说同样的一个道理,什麽是孝?无违就是孝。两个人都没听懂,孟懿子没听懂,他就不问下去了,为什麽?我们想像大概他是贵族,孔老夫子是平民,虽然他父亲仰慕孔子的德行学问,要求自己的儿子向夫子学习,可是他并不是真正生起至诚恭敬的心来学的。问一下,听懂了,很好,听不懂就算了,没有真正求深解义趣、好学的态度,这也就不是真正的学生。
 
樊迟就比他好,樊迟听了之后他不懂,跟孟懿子一样,可是他能问。这一问,夫子就解释出来,大家也就更加透彻明瞭。所以不懂一定要去问,特别是有老师、善知识在身旁。不能碍于面子,要懂得不耻下问;对一般人都要不耻下问,更何况对夫子、对圣人。夫子的解释,三句话,「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」。朱子的解释说,「生事葬祭,事亲之始终具矣」。「生,事之以礼」,事是侍奉,父母在生的时候,我们要侍奉父母,以什麽来侍奉?以礼,也就是说对父母要礼敬。心要恭敬父母,言语、动作、行为统统要符合礼,为人子之礼,这是生事;葬、祭是父母死后,要依葬礼、依祭礼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,提起报恩的思想,这是讲到事亲的始终。
 
朱子讲事亲的始终,始是开始,父母生了我们,孝道就从此而生;父母走了以后,我们以葬礼、祭礼去报答父母,这也算终。当然这个始终只是讲一世而已,其实孝道是无始无终,《孝经》里讲到「孝无终始」,也就是无始无终,为什麽无始无终?孝是讲理,人未出生,孝的天理宛然而在,不因我们的出生才产生,不因父母去世而终了,所以孝之道、孝之理是不生而不灭。在理上讲不生不灭,在事上讲也是不生不灭的,也是无始无终的。人未出生前,甚至未来投胎前,这个孝心就已经有了。孝心是人跟父母一体的心,你看孝字,上面是「老」字头,下面是「子」字底,老是代表父母,子是代表儿女,父母跟儿女是一体,这是孝。要知道,宇宙本来一切的众生就是一体,怎麽说是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才有一体?所以孝的理和事都是过去无始、未来无终。
 
父母去世以后,葬礼和祭礼都是表达我们的孝心,而我们的孝心也不因父母不在了就没有,还是一体;不仅跟父母一体,而且跟一切万物、众生为一体。老子也讲,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。真正入这种境界,这个孝才能叫圆满。而对我们常人而言,要不断的培养这一体的心,使之逐渐的扩大,保持永久。所以孔子在这里只用生和死两方面,来诠释我们如何尽孝。实在讲,一个礼字贯穿了始终,礼是什麽意思?朱子解释,「即理之节文也」,这个礼就是天理的节文,天理是永恒的,不因时空变换而变换,它没有生,也不会灭。在我们人间,总有一套可以表现、可以落实、可以运用的礼,所以叫理之节文。人只要处处循礼、遵礼,克己复礼,才能够慢慢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,回归到与天理同一体这个境界上来。所以礼教乃是圣人方便的一种教化,它的目的还是让人回归自性,恢复宇宙本来一体的面目。朱子又讲,「人之事亲,自始至终,一于礼而不苟,其尊亲也至矣」。他讲的主要是我们这一生,没有讲过去生,也没有讲来世。他讲这一生我们事亲,侍奉父母,自始至终,就是从生到这个世界开始一直到最后,不仅是父母去世之后,还没终,为什麽?父母去世之后,我们还要葬之以礼、祭之以礼,还是要尽孝。什麽时候终?我们自己去世了叫终。从我们生到我们死,这是自始至终,也就是一生都要依礼而行。于礼不苟,苟是苟且,没有丝毫违背礼,这才是真正的尊亲到了极点,这是至孝。「是时三家僭礼,故夫子以是警之,然语意浑然,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,所以为圣人之言也」。
 
朱子把这个背景给我们介绍出来,在孟懿子那个时代,鲁国是三家专权,刚才讲到的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,这三家僭礼,僭是违越,违越礼制。孔老夫子为了教化孟懿子,所以说无违,不能违背礼,是警惕他。但是夫子这话讲得非常有艺术,对孟懿子不能够赤裸裸的去批评他,讲得很含蓄,语意浑然。讲话,这里头的意思点到即止,但是却又涵盖了整个孝道的全体,这就是说话很艺术,叫契理契机。在理上讲,无违两个字确实包含了整个孝道,一丝毫不欠缺;契机方面讲,是专对孟懿子讲。所以,这个道理并不专为三家来说,这是圣人之言,这种语言不仅有特殊性,也有普遍性,可以传世。
 
夫子的解答说,「生,事之以礼」,是讲父母生存的时候,在生的时候,为人子以礼侍奉父母。邢昺《注疏》里面引《礼记.曲礼》讲的,「冬温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」,就这个意思。《弟子规》上,「冬则温,夏则凊,晨则省,昏则定」,这完全出自于《礼记》,这是讲到对父母衣食、温饱,他的生活各方面都要照顾备至,一切都要合乎礼制。礼全写在《礼记》里头,还有《仪礼》,儒家讲礼的着作非常多,有「经礼三百,曲礼三千」,也就是讲道理的有三百篇,都是讲礼,讲具体威仪的三千。礼是讲相,很多很多,如果用一个字来归纳,就是敬。《礼记.曲礼》上讲的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这是一言而蔽之,把整套礼制就概括出来了。所以对父母一定要孝敬,没有敬就不孝了,那麽所有的礼都是形式而已。
 
「死,葬之以礼」,这是讲父母去世的时候,以礼来办理丧葬事宜。譬如说给父母备好棺椁,办丧事,我们现在很少用土葬,一般都是火葬,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;骨灰得到之后,供奉在适当的地方,这等于过去挖一个墓地葬了父母,现在我们用骨灰盒。过去对于丧葬确实有一整套完备的礼,现在时代变迁,过去很多做法现在不适宜了,可是现在又没有制定出一套礼制,大家很多人各做各的,不知道怎样去行这个丧礼和行祭礼。
 
底下讲的「祭之以礼」,就是父母死了以后,「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」,《孝经》上讲的,就是按照每一年固定的时日来祭祀父母,追悼父母。这些礼急需要恢复,它是表达人对于父母、祖先的孝思,能尽孝思,就能尽人伦;他能够敦伦尽分,处理好跟家里各种关係、在社会上各种关係,社会就能和谐;人人都尽到本分,社会就能够繁荣安定。所以我们希望和谐社会,礼仪一定要恢复,要去研究、参考古礼的精神,用适合现代的礼仪,我们制定一套这样的礼仪来推广、来教化,这是国家政府要主办的事情。如果一个国家礼制没有了,孔子说礼崩乐坏,这个时代叫什麽时代?叫乱世。当时孟孙等三家越权违礼,所以孔老夫子非常痛心,常常有批评。譬如说后来《论语》上讲到的季孙氏,「八佾(音意)舞于庭」,孔子说,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八佾舞是天子用来祭祀的礼,一个诸侯国(鲁国是诸侯国)大夫怎麽能用这种礼?越礼越得太离谱了,所以是忍无可忍。孔老夫子对于孟懿子的这个回答也是在点他,你要真正尽孝就不能违礼,因为你父亲临走的时候叫你学礼,你就不能够做出违礼的事。也就是说,你应该把你的权交回给国君,你是大夫,怎麽能够站在国君之上,你权比他还大?这不符合礼;君为上、臣为下,这才是礼。
 
朱子又引胡氏,就是南宋初年胡寅(字明仲)的话,「胡氏曰:人之欲孝其亲,心虽无穷,而分则有限。得为而不为,与不得为而为之,均于不孝。所谓以礼者,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」。胡氏的这个解释,前面这一句讲得好。人想要孝其亲,对父母尽孝,这个孝心无穷,刚才我们讲到的,孝无终始。孝是理,理体,过去无始、未来无终,竖穷三际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横遍十方,超越一切时空,这是无穷。这个无穷的理体是什麽?就是我们的自性,是宇宙的本体。我们行孝是顺着自性的性德,所以能回归自性,回归自性就成为圣人。
 
在这里讲,要分开「得为」与「不得为」这两方面,因为孔子讲要以礼事亲,这个礼是告诉我们什麽可以做、什麽不可以做。得为而不为,就是应该做的而不去做;不得为而为之,不应该做的去做了,这都属于不孝,这都属于违礼。胡氏讲的「所谓以礼者,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」,他这里的解释有点片面,说礼只是着重在所得为者而已,就是应该做的。确实我们看到《礼记》里面记录了很多的礼,都是教我们应该怎麽做。所以他认为无违就是一定要遵循着礼所定下来的这些条则去做,这是无违,当然,「不得为」,就是不应该做的,我们不能做。可是,如果在礼上没有写,我们用什麽来判断,怎样叫无违?我们应该用天理。
 
朱子讲的这个礼就是理之节文,能写出来的叫礼,没写出来的,还是天理。天理怎麽去判断?最简单的方式,用我们的良心,天理良心,人人都有良心,为什麽有良心?因为天理无处不在。譬如说事情来了,这个事情可能在礼里没记录、没说明,可是你能马上判断这个事情该做还是不该做,用什麽判断?用你的良心。这个良心的功能就叫明德,自性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,能够判定是非善恶。它的标准是,符合自性的性德就是善的,违背自性的性德就是不善。而自性人皆有之,所以这个判断的能力人皆有之。这就是孟子讲到的,「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」,人人都知道做坏事不好,也知道什麽是坏事。当然,如果我们物欲、欲望很重,这个良心就被蒙蔽得很重,也会出现作恶的时候自己也不自知,这是因为烦恼、欲望、习气太重,把我们的良心深深掩盖在底下,它的能力透不出来,这就很可悲。不知道自己在作恶,这就是孟子讲的「近于禽兽」,也就是他迷得太深了。如果我们能够从格物下手,真正断除自己的欲望、烦恼、习气,我们的良知良能就会逐步逐步显发出来,这是所谓格物致知,知就是良知。你能判断一件事是非善恶,这是良知。所以礼是帮助我们格物致知,恢复良知、明其明德、回归自性,不能够拘泥于那些条文。写下来的条文我们才遵守,没写下来的我们就可以肆意妄为,这本身就是违礼。为什麽?心不敬,礼是敬而已矣,不敬人、不敬事、不敬物,都叫违礼。
 
蕅益大师的《点睛》注解讲了一句话,「克己复礼,方能以礼事亲。违礼,即非孝矣」。克己复礼是孔老夫子教诲颜子的,颜回。颜子向孔老夫子请问仁是什麽含义,夫子回答「克己复礼」四字,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就是格物;复礼这个复是恢复,是回归,恢复礼、回归礼。他用「复」这个字,就给我们把意思透出来了,礼本来具足,本性中本有的,不是外面学来的,所以你去恢复它就行,不是说增加一点什麽,你恢复就行,这叫复礼。怎麽复礼?克己就能复礼。礼为什麽不能够彰显出来?因为有烦恼、有习气、有欲望,这些物隔着、挡着、障着,现在把它克服掉、去掉,格物致知,把这些物欲、烦恼都格掉,你就能够恢复本有的良知,就能恢复本有的礼,所以这时候方能以礼事亲。
 
因此,我们要孝敬父母,要做到无违。这个违,蕅益大师讲到,违礼是指违背自性;无违就是顺应自性、回归自性,你才真正克己复礼,这时候你孝顺父母就没有任何过失,你孝道才能圆满,违礼就不孝。所以,若不是真正成圣成贤,这礼就有欠缺,我们自性就不能圆满的显露,性德,也就是明德,就不能够圆满的恢复,这还是非孝。所以《孝经》上讲的「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」,终是终极,最顶点。立身行道,也就是你要成圣成贤;扬名于后世,成圣成贤自然能扬名后世。要知道,扬名于后世,不是今世;如果有心想这一生扬名,想出名,这叫名闻利养的心,还是名利心。换句话说,怎麽能成圣成贤?格物,物欲你得要把它格掉。你看孔子,他不是希望自己成名,一心只是想推行圣贤之道,他是扬名于后世。在汉朝,汉武帝用董仲舒,董仲舒推荐儒家学派,孔子才被尊为至圣先师,大家都向他学,扬名于后世,这真正显耀自己父母。一讲到孔子,就想到孔母是圣母,孔子的父亲是圣父;孔子的后裔都沾了孔老夫子的光,历代帝王没有不尊重孔家。所以从无违说起,以礼规范自己,一点一点的来恢复自己的本性性德,最终成大圣,孝道就圆满了。
 
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有一句话说,「一部孝经,三言尽之」。这是把孔子讲的话跟《孝经》联系在一起。三言就是三句话,哪三句?事之以礼、葬之以礼、祭之以礼,其实一部《孝经》,这三句话全概括尽了。蕅益大师讲到的克己复礼,不也就可以说是这三言吗?三句话概括尽了圣贤之道。《孝经》我们曾经讲过两次,一次是四十小时,详讲;一次是十八个小时,简讲。《孝经》里讲的道理很深刻,实际上它不仅是讲修身,已经讲到治国平天下。《孝经.开宗明义》就说,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。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,怎麽做?孝道可以做得到,以孝治天下。《孝经》讲的道理深刻,我们怎麽落实?落实起来还是在《弟子规》。所以我们的恩师讲,《弟子规》是儒家的根,一点没错,它教我们怎麽落实,讲得非常具体、详细。古人讲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《弟子规》就教我们修身,很具体的修身;齐家,可以用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这是一个齐家的宝典,齐家还是讲修身;《孝经》就是继续的提升去阐发,教你如何治国平天下。
 
这三部,《弟子规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、《孝经》,如果用一个字来贯穿始终,就是一个孝字,以孝修身、以孝齐家、以孝治国平天下。具体落实就以一个礼字来贯穿,夫子讲的,「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」。我们结合《弟子规.入则孝》来看,「入则孝」里面就讲这三个事情。事之以礼,父母在生的时候,从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一直到「亲有疾,药先尝,昼夜侍,不离床」,这都是父母在生的时候,事之以礼。《孝经》里面讲到事亲五致,就是五方面来侍奉双亲,「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」。《弟子规》上也是在详细的说明这五条,「居则致其敬」,在家对父母要致敬,「父母呼,应勿缓,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」,都是教你敬,这是讲居则致其敬。
 
底下从「冬则温,夏则凊」,一直讲到「号泣随,挞无怨」,这一段都是讲「养则致其乐」。你养父母,一定要让父母生欢喜,怎麽做?这里讲得非常具体。「病则致其忧」,《弟子规》讲「亲有疾,药先尝,昼夜侍,不离床」,这是「病则致其忧」。这是父母在生,事之以礼,这个礼具体而言用《弟子规》做标准。讲得太高深了,现代人没有耐心学;《弟子规》平实易懂,过去孩子就开始学,现在做成人也得补这个课。葬之以礼,这是「丧则致其哀」,「丧三年,常悲咽,居处变,酒肉绝,丧尽礼」,到这儿是讲葬之以礼,也就是尽自己的哀思。父母过世三年当中,常常悲咽,常常因为怀念父母而哀伤;居处变,不能够贪图享受,夫妻都要分房,甚至不能居在自己家里,古人是守墓三年;酒肉绝是不能够吃酒肉,是吃素,这是葬之以礼。
 
祭之以礼,《孝经》讲的「祭则致其严」,《弟子规》讲「祭尽诚,事死者,如事生」。祭祀的时候,祭神如神在,像父母在生一样,用那种侍奉父母的孝心去祭祀;更重要的是不忘父母的期望,努力的修身齐家,光耀门楣,立身行道,成圣成贤,圆满大孝。
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