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吾十有五。而志于学。三十而立。四十而不惑。五十而知天命。六十而耳顺。七十而从心所欲。不踰矩。】
这一段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,是说孔子隐圣同凡,劝人勤学。孔子是圣人,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、修道的次第,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。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,不用学就知道,生而知之,我们就没办法学了。所以他在这里隐圣同凡,把他圣人这面先隐盖起来,示现出一个凡夫的样子,是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,勤学不辍。
我们来看这章讲到孔子自述他学习、成就过程。说『吾十有五』,十有(音又)五,就是十五岁,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学了。朱子的《集注》里头讲,「古者十五而入大学,心之所之谓之志,此所谓学,即大学之道也。志乎此,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」,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。在古代,八岁上小学,十五岁入大学,它没有中学,只有小学和大学。小学以学进退应对、礼仪规范,学规矩为主;大学就要穷理,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,十五岁就是要入大学的阶段。十五岁孔子有志于学,这个志叫心之所之,所之就是趣向,心趣向哪,这是讲志,志向。心趣向圣贤之道,这就是志于学,这个学就是《大学》的学,是大学之道。在《大学》里面讲到,从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这是讲修身,到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都是大学之道。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,希望明明德于天下,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,帮助社会、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、止至善,使天下大同、世界和谐。既然立这样的志向,念念都在此,绝没有退心,绝没有厌足,这个不厌就是不满足。
李炳南老居士,我们尊称他雪公,因为他的号是雪卢,雪卢老人,我们称他雪公。雪公的《讲要》里头讲,这个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,就是专心求学的意思。孔子从小就好学,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里头讲,「孔子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」。这个俎(音祖)豆是祭祀所用的器皿,俎就是祭祀时候放肉的几桉,小桌子;豆是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,用于祭祀;陈是摆设,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;设礼容就是学习这些祭祀的礼仪,学祭礼。就是他在童年的时候,他就很好学,他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疯玩,他玩也是在学习这些礼仪。
到了十五岁,这是成童的年龄,童年到了最终的阶段,他的心志已经很坚定、很明朗了,所以这时候他真正立定志向要求学,而且念念在兹,没有退堕。我们看到孔子这样做,要想想自己,要学圣学贤,第一个就是立志。问问自己,志立了没有?如果志没立,学也不可能有成就。孔子之所以这一生能成就圣人,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志了,这个志向是真的,不是敷衍耳目,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,而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,所以学习就很认真、很努力、很刻苦,学了多久?学了十五年,『三十而立』。
到三十岁就立了,立是什麽意思?雪公引皇侃注疏讲到,「立,谓所学经业成立也」。所学经业,经是经典,业就是圣贤人的事业,也就是道德学问,到三十岁已经成立了。这个立也就是讲学有根柢,有力了,有根、有力就不为外力所动摇。就好像大树,在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,刚刚是小树苗,这个时候还没立起来,等他长到三十岁了,根深,枝干也粗硬了,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,这三十而立。我们简单的讲,他学成了,可以出山,毕业了。
『四十而不惑』,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。不惑,西汉的大儒孔安国注解说,就是不疑惑。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,应该是第十世。不惑就是不迷惑,没有什麽可疑惑,就是样样都明瞭了。雪公在《讲要》里头引用了程树德《论语集释》里面的一段话,程树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,他这个《论语集释》非常的广博。他这里讲到,「立,必先不惑,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,何也?」他问得好。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这个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,你不疑惑了你才能真正立;如果你心里还疑惑,肯定会受外力动摇,怎麽能立?所以,为什麽这里讲孔子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立在不惑之先,而不在之后,这是什麽原因?这个回答非常好,「夫子曰,可与立,未可与权」,这出自于《论语》。孔子说可以立,什麽叫立?「立,守经也」。立,就是他已经找到了标准,标准是什麽?经,经是圣人的教诲,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,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,这叫立。不管在什麽情况下,都不违背这个标准,这才守得住,这才能立得起来,这叫立。「不惑,达权也」,达权就是遇事能够行权,善巧方便。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就比立要高,立是什麽?雪公解释说,可则可,不可则不可。这很讲原则的,可以做的就可以做,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,有个硬性的标准;但是达权是「无可,无不可」,他没有执着,没有一个成见,能做到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行权方便,就比立的境界要高,所以夫子讲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你跟一个人相处,这个人能够讲究原则,很好,但是,未必你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行权方便,不知权变之道,这就不能称为不惑。所以夫子讲他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立在不惑之前。这个行权方便,前提是他要能立,如果没有立他就在行权方便,根基不稳他就学随缘,这就不是随缘不变了,他是随缘随着变,他没有根基。这就是古德讲的,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他行权方便变成下流、变成祸害了,为什麽?因为他没立。所以立是前提,是基础。
到了五十岁,『五十而知天命』。天命,根据刘宝楠先生的《论语正义》,他引汉朝董仲舒的话,「天令之谓命」,天命就是天的命令。五十岁就知道天的命令,什麽叫天的命令?刘宝楠在《正义》里头说,「知天命者,知己为天所命,非虚生也」。知道天命的人,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来,不是无缘无故在这凡间出生的,虚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麽。夫子到五十岁,他知道自己来这世间到底是要做什麽事业。我们现在都明瞭,夫子来这世间就是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,他真正做到了。所以后人称为,「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」。仲尼就是孔子,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一盏明灯一样,照亮了我们漫漫长夜,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,懂得学圣学贤。刘宝楠先生讲,「盖夫子当衰周之时,贤圣不作久矣。及年至五十,得易学之,知其有得,而自谦言无大过。则天之所以生己,所以命己,与己之不负乎天。故以知天命自任。命者,立之于己,而受之于天,圣人所不敢辞也」。大意是讲,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,周朝衰落,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了。周朝初年的文王、武王、周公都是圣贤,到了末年没有圣贤出世了,孔子在这时候出世,所以他是有使命的。到了他五十岁的时候,他得到《易经》,学《易经》知道天命,他自己非常谦虚,说「五十而学易,可以无大过」,没有大的过失,这是谦虚,实际上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做什麽。天为什麽要生孔子、为什麽要赋予孔子这样的使命,孔子知道,孔子也能真正不辜负天之所生、天之所命,所以他讲五十知天命,他讲的不为过。天命,立之于己,受之于天,这讲得很好。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立命,你才能受天命,这个不是宿命论。我们看到这里,觉得孔子有天命,我们没有天命,那是错的。为什麽孔子能受天命?因为他自己能立命,他真正有志于圣贤,有志于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人,他以此为使命,就是自己立命;然后天命就降临到他身上,所以天哪有意思?它不会有一个意思说我选择一个人,赋予他天命,没有。上天真可以说是无私,没有念头、没有思想,我们真正立志,感格上天。所以圣人不敢推辞天命,也就是说他勇于担当。
我们试问一下自己,我们知天命否?我们的恩师净老告诉我们,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想到,「我来这个世间干什麽来的?」他就有这个想法,就在思索人生。人生的意义在哪里?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要做什麽?古人讲,替天行道,我们要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,这是我们的使命。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这样的心,有这种志向,恭喜你,你也跟孔子一样,你也立志了,你也必定有一天,你知天命。孔子跟我们讲他自己的境界在不断提升,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,要我们自己直下承当;不能说是孔子的事情,跟自己无关,那就枉费了夫子的苦心。
雪公讲,「孔子学《易》,乃知天命。吾人虽闻天命,未必能知,须先信赖圣言,以求知之」。孔子学《易经》,所以他知道天命,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天命,天命就是宋朝张载说的,「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,这是天命,我们现在听到了,闻天命了,但是还没有知天命。为什麽说没知?因为没真干。真知就真干,一定是知行合一的,没有行就还是没有知。怎麽办?就要老老实实向圣贤学习,首先信赖圣贤的教诲,信赖圣贤,然后慢慢的我们也觉悟,总有一天我们也达到知天命。真正知天命的人,真的叫做替天行道。
孔子到六十岁,『六十耳顺』。郑康成的注解说,「耳顺,闻其言而知微旨也」。什麽叫耳顺?耳朵是听言语的,听到人讲话,就从他的言语当中了知他说话的意思,乃至内心深处他的想法,都能明瞭。皇侃的注疏也是同样的说法,「但闻其言,即解微旨,是所闻不逆于耳,故曰耳顺也」,但闻其言,就是一听到别人的话语,马上就能解瞭里面细微的意思,你真的叫知言了,知言就能知人。所以所闻不逆于耳,这个耳朵真正叫聪,聪明了,一接触到言语就能明瞭。所以,耳这个器官叫耳根,是能闻,能闻跟所闻不相逆反,这叫耳顺,就是耳根顺了。这个「顺」意思很深,不是说你只是顺着那个声音,所闻的是声音;他顺什麽?是顺自己的自性。如果是追寻着所闻的声音,就跑到外面去了,这就不叫顺,这叫逆,为什麽?逆着自己的自性,自性不在外面。顺自性,这才叫耳顺,所以要反闻闻自性,这叫耳顺。底下我们会引佛经,《大佛顶首愣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的经文来诠释,大家就更加明瞭什麽叫耳顺,耳顺就是耳根圆通。
朱子解释说,「声入心通,无所违逆,知之之至,不思而得也」。这里讲的耳顺是用耳根来代表,其实人有六根,就是六种器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种器官都是能感知,这里光举耳根为例子,其他五根也就可以推论而知了。讲到耳根,耳对声,耳是听声的,声入耳,心就通了,这是耳的功能通达,能通顺自己跟他人的心理,一听到就通,无所违逆,这就是功能没有障碍,全通了。听到别人讲话,立即知道他的心理,这是知之之至,就是我们感知的能力到了极点。到了这样的境界,不思而得,思是念头,不用起心动念就能够一接触就明瞭,这叫不思而得,这是耳根能闻的功能没有障碍。耳根如是,六根都如是,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,一接触就能明瞭,夫子到六十岁就有这样的境界了。
到了七十岁,『从心所欲,不踰矩』,从当随字讲,也就是随心所欲,这个矩当法度讲,也就是随心所欲,不管做什麽事都不踰越法度,不违犯规矩。朱子讲,「随其心之所欲,而自不过于法度,安而行之,不勉而中也」,随心所欲,不管做什麽都没有踰越法度,这叫安。这个安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」,夫子到七十岁达到这个境界了。但后面还有「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就没有说下去了,证明他上面还有境界,可惜夫子只到七十三岁就逝世了,假如还有八十、九十岁,他后面境界全通达。但是能够做到「安而行之,不勉而中也」,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。这是什麽?自然合法度,不起心不动念,都不离乎道,这叫任运自然;不勉而中,就是没有丝毫的勉强,没有丝毫的造作,不起心、不动念,自然中道,中庸他真正得到了。这个中,是「喜怒哀乐之未发」叫中,也就是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。
朱子引程子的解释做一个小结,「程子曰:孔子生而知之也,言亦由学而至,所以勉进后人也」。其实孔子是圣人,他实际上是生而知之,虽然他自己谦虚,说自己是学而知之,不是生而知之,但是他实际上也是示现,示现什麽?由学而至,他要学,所以有这样的次第,先是志于学,立志,然后立定根基,然后到不惑,然后知天命,然后耳顺,最后是从心所欲不踰矩,示现这个过程是勉励我们后进的学人,让我们知道一个求学成就的过程。程子讲「立,能自立于斯道也」,这是立定在圣贤之道上;「不惑,则无所疑矣」,他没有任何疑惑,不仅对自己所志向的圣贤之道没有疑惑,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,他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处理,就是行权方便,这是不惑;「知天命,穷理尽性也」,他能够通达天理,能够尽一切事物之性;「耳顺,所闻皆通也」,他不仅是知,他现在是通了,通达无碍,宇宙万物一切理全通达;到了七十岁是「从心所欲,不踰矩,则不勉而中矣」,那是完全自然,没有丝毫起心动念造作,而都能够行中道,都不踰矩。朱子又引胡氏,这是南宋初年的学者,叫胡寅,字明仲,「胡氏曰:圣人之教亦多术,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。欲得此心者,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,循其序而进焉。至于一疵不存、万理明尽之后,则其日用之间,本心莹然,随所意欲,莫非至理」。这也是给我们做一个小结,说圣人的教化方法很多,但都是使我们能不失本心。要知道,人本来就是圣人,我们的本心跟圣人本心相同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性本觉。证得这个本心,就是圣人。但是现在是凡人,本心也没有失掉,只是我们没有觉悟到。所以学就是觉的过程,目标就是证得本心,欲证得本心,必须先立志。圣人是过来人,他给我们指出的道路,我们立志要走下去,这叫学圣,循序渐进,不断的学,就是不断的觉,也就是一点一点将本心恢复。本心宛然安在,它本来就存在,上面有很多灰尘,就像一个明珠现在很多灰尘包裹着,我们非得把灰尘全部都洗干净,本心这个明珠才真正放大光明。所以我们学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灰尘,这些灰尘代表烦恼习气。一点一点的去除,一直到最后,一点瑕疵、一点灰尘都不存在了,本心全体现前,就能做到万理明尽,通达一切道理,这叫穷理。真正是叫做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这是圣人,在日用之间,完全是本心自性性德起用,所以能做到随心所欲都符合规矩,规矩就是性德的作用。
「又曰」,就是胡氏又讲到,「圣人言此,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,不可躐等而进;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,不可半途而废也」。孔夫子为我们讲出他这一生的成就过程,一方面是指示给我们后学要优游涵泳。优游是从容消化圣人的教诲,这得慢慢来,不能急;涵泳是深入的去领会,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要我们有耐心,不可躐等而进。躐等是越级,你想跳级、冒进,这不可以,这是好高骛远,所以要脚踏实地,一步步的前进。第二方面也是指示我们学者应当日就月将,这是讲日日要努力、月月要进步,日新又新,天天要去干,天天进步,不可以半途而废,要有恒心。
雪公引程树德先生《论语集释》当中讲到,这也是程树德先生引用明儒,明朝的大儒顾宪成的讲义,说「这章书,是夫子一生年谱,亦是千古作圣妙诀」,这个话讲得好。这一章是孔夫子自述,也是他整个求学的年谱,一生在学圣人的过程,成圣的阶梯,是千古作圣妙诀,凡是要做圣人的,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,都需要经历的过程。难得夫子把这个经验供养给我们,这省了我们很多的探索,我们再走这条路,我们也就知道目标、知道方向,也知道每种境界到底是怎麽回事,心里就踏实。这个作圣的阶梯,夫子是示现他七十岁走过来的,实在讲,这大概是一个平均的过程,有的人要快一些,有的人要慢一些。夫子是隐圣作凡,给我们示现一个平常人经过的过程,他能做到,我们也一定做到;如果我们很努力的去做,我们甚至会快过他,超过他。
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注解说,「只一学字到底。学者,觉也」。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,圣贤之道就是一个学字。所以我们讲,整个圣贤之道归纳起来,用一个字来讲就是学。学是什麽意思?不断的觉悟。我们的本心本来是觉悟的,这叫本觉,但是现在不觉了,不觉是因为有障碍,什麽是障碍?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是障碍。打个比方讲,好像一个人身上穿着无价的宝衣,都是金银珠宝所装饰的衣服,外面套着一件很邋遢的、乞丐的衣服,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宝衣。这个宝衣就是本觉,现在不知道是什麽?他不觉。虽然不觉,它没有障碍本觉,本觉本有。他自己不知道,他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,一个乞丐,到处要饭,不知道身上全是宝。什麽时候你发起一念觉的心,要恢复本来的面目,这是觉悟,这叫始觉。始觉合本觉,这就是学。
蕅益大师讲,「念念背尘合觉,谓之志」。夫子十五有志于学,他念念不移,背尘合觉。这个尘,就好像尘土,把本心这个珍珠给覆盖了;好像身上穿的邋遢衣服,把宝衣给覆盖住了。现在背尘合觉,就是把你那件衣服脱掉,恢复你本来有的宝衣,这是背尘合觉,这是始觉合本觉。念念都始觉合本觉,这是有志,孔子十五岁就开始。觉什麽?「觉不被迷情所动,谓之立」。三十而立,他就做到不被迷情所动,他不动摇。什麽是迷情?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都是迷情。他不起这些烦恼,他就立了,外不受诱惑,内不动迷情。「觉能破微细疑网,谓之不惑」,再进一步,他就能破微细的疑网,这个疑心像网一样把人笼住,现在他能破掉,一切法都不疑惑。「觉能透真妄关头,谓之知天命」,再进一步,真妄关头他突破了,他能够返妄归真,真的是见得本心了,这是知天命。
「觉六根皆如来藏,谓之耳顺」,六根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,我们的身体里头有如来藏,如来藏是什麽?我们的真如自性,自性遍一切处,当然在我们六根当中,也就是六根都通达,通达什麽?通达自性,这是耳顺。「觉六识皆如来藏,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,此是得心自在」,这个六识,是六根里头的妄想分别执着。譬如说眼,见到外面的境界,就是色,眼见色就起了眼识,起了分别执着,落了一个印象,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,这是妄。对,是妄,但是妄有真。孔子到七十岁他就明瞭了,妄里头原来有真,真妄不二,全妄即真,所以这个时候他从心所欲不踰矩,在妄境当中他不离真,他得到心自在。
心自在再往上还有一层,叫法自在。「若欲得法自在,须至八十、九十,始可几之」,孔子没达到法自在,要得到法自在,要到八十、九十才可能得到,但是很可惜孔子没有这个寿命。什麽叫法自在?完全到了无心,一切妄想都断掉了,不起心不动念,真正能够像观世音菩萨那样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,至于现什麽身,完全是在众生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,这是完全自在了,法自在。孔子还没证得这个境界,所以他在《论语》中说,「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」,这是讲他不敢自称为圣人,也不敢称自己是仁人。这个话,「此孔子之真语、实语,若作谦词解释,冤却大圣一生苦心」。孔子不敢自称为圣和仁,不是自谦而已,这是他真实语,他明瞭这个境界他还没到达。真正圣与仁是得法自在,如果我们只把它做谦词解释,这就冤枉了大圣一生苦心。大圣一生给我们示现的是修学的次第,他让我们不能够只以他为最高的境界,他希望我们超越,这是他的苦心。
蕅益大师讲,「返闻闻自性,初须入流亡所,名之为逆。逆极而顺,故名耳顺,即闻所闻尽,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」。这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,他第一个层次是返闻闻自性,一开始是入流亡所的境界,什麽叫入流亡所?入法性流。怎麽入?返闻就入。耳根不攀外面的声,而返过来去闻自性,这是入流。亡所就是忘了所闻的声音,就像孔子听韶乐,「三月不知肉味」,他忘了舌根所尝的味道,他忘了。耳根如果忘了声音,就是忘所,把这个所忘掉,经过把声音忘了之后,动的相没有了,产生静的相;静的相现前,又要把静相放下,动、静二相了然不生,这才到「闻所闻尽」。闻就是能闻,能闻、所闻都尽,都没有了,这才称为耳顺,也叫耳门圆照三昧,这个境界是觉了,这个觉,佛门里面称为阿罗汉,《华严经》里面称为七信位菩萨。到了七十,从心所欲不踰矩,在《愣严经》里讲,把能闻、所闻都尽了,就是觉了,能觉、所觉又是一个能所,也空了,这才得心自在。底下还有,「空所空灭」,能空和所空,你觉空了,就有一对能空、所空,空的境界现前了,把空也灭了,这才证得法空,证得法空,这就是如来境界;但是,能灭、所灭又是一个结,把能灭、所灭又灭了,叫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,这个时候才圆满证得自性。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判定,夫子的境界已经是很高了,但是我们绝不能够以为这是最终,还有再上的境界,《愣严经》里面就讲得很清楚。
这里为我们讲了夫子这一生的过程。蕅益大师说,「只一学字到底」,就是一个学字,成圣之道就是学。「学者,觉也。念念背尘合觉,谓之志;觉不被迷情所动,谓之立;觉能破微细疑网,谓之不惑;觉能透真妄关头,谓之知天命;觉六根皆如来藏,谓之耳顺;觉六识皆如来藏,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,此是得心自在。若欲得法自在,须至八十、九十,始可几之。故云,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此孔子之真语、实语,若作谦词解释,冤却大圣一生苦心。返闻闻自性,初须入流亡所,名之为逆。逆极而顺,故名耳顺,即闻所闻尽,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」。这是蕅益大师对此章的注解,注解得相当精辟。他为我们把每个阶段的境界都点出来了。
十五有志于学,这个志就是念念背尘合觉。本觉,我们本有,昨天我们说了,正如一个人身穿无价宝衣,可是现在自己不知道,外面套上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,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。什麽时候突然觉悟了,这叫始觉,始觉合本觉,这叫学。念念都始觉合本觉,背尘合觉。尘是比喻我们的烦恼习气,本来没有的,现在产生了,盖住我们的本觉;我们的本觉像一个如意宝珠被覆盖了,光明显现不出来,我们现在要把那些灰尘擦掉,这叫背尘。合本觉,跟本觉合起来,这是觉悟,这是立志;什麽时候完全恢复本觉,就是究竟觉。究竟觉,我们的本心完全显露出来,我们就成就大圣了。
孔子三十而立,立是什麽?不被迷情所动,一切的烦恼、情执都叫迷情,这个迷情是动相,它会把我们的心拉跑掉。孟子说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」,我们的心放出去之后,在迷妄的境界里头染着,就产生迷情,现在把它拉回来,不为外面这些境界所动摇。自己心里头不动迷情、不生妄想执着,这是有根有力,就能立起来,要到这个境界才可以出山,才能够去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;如果还会为境界所动摇,这就不能够出山,老师不能放你走,你没学成。所以孔子到三十岁学成,可以去历事、涉事。到四十岁,到不惑之年,不惑是没有疑惑,能破微细疑网,微细的疑惑都破掉了,也就是没有丝毫的疑惑,不疑惑什麽?对宇宙人生真相没有疑惑,完全能明瞭,这是真正觉悟。觉悟之后,功夫要向上,叫悟后起修,修什麽?能透真妄关头,突破真妄关头,认识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不仅是动的相虚妄,静的相也是虚妄。
三十岁的时候,不被迷情所动,是不为动相所迷。譬如说眼睛见到外面色相,好的、坏的,见到好的,你不会生贪爱心;见到坏的,你不会生憎恶心,就不被它所动。耳朵听到美妙的音乐,不会贪爱,不好听的声音,也不会讨厌;听到别人讚叹你,你也不会得意洋洋,听到别人毁谤你,你也不会起瞋恚心,这是不为迷情所动。外面的相都是动相,等到把动相舍掉了,静的境界现前。静的境界现前,也不能为它所动,也不能生贪爱。这里头很微细,如果在静的境界里头动了心,生染着,就堕入了微细疑网当中,从这里要突破,你才能够透真妄关头。动静二相都是虚妄,都放下,你才能入真,这叫知天命,你的觉悟层次又提高了。再进一步觉悟到六根皆如来藏,这是耳顺。我们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六种感觉器官。眼能见色,耳能听声,鼻能嗅香,舌能尝味,身能触物,意能思法。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面对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这六尘,我们凡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一定会起妄想分别执着。譬如说眼见色,就判断它是美、是丑,这是分别;对美的起贪爱,对丑的起厌恶,就是执着,爱憎之心起来了。所以六根接触到六尘,就起这些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现在明瞭六根里面有如来藏,如来藏是什麽?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,就藏在我们六根当中。现在它没有起作用,所以不叫如来,叫如来藏,藏是含藏,藏在里头它不显作用。怎样能够让这个如来起作用,让我们的真如本性恢复出来?当我们用六根的时候,用它可以,不要起妄想分别执着,也就是用六根中的根性,这个性就是如来,就是真如本性。
譬如说我们的眼睛见到外面的色尘,看到之后就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第一念。可是常人马上起第二念,「这是什麽东西?」譬如说我这本《论语》,我一看到它,这第一念里头没有分别执着,看得很清楚;可是第二念,「这是一本书,这本书是《论语》」,这是妄想;「这本书印得不错,很好」,这是分别了;「因为它很好,我很喜欢它」,这是执着。你看,马上就起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速度非常快。第一念刚起,马上第二念、第三念就起来,念念相续的就是分别执着,因此如来藏性就显不出来,是被你的分别执着给挡住,给覆盖了。现在你觉悟了,觉悟之后,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起分别执着。你明瞭六根中原来有真如本性,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,就能用这个六根中的根性。刚才用眼来做比喻,耳也是一样。孔老夫子六根当中挑出耳这一根,他说耳顺。也就是耳闻声的时候,声音听得清清楚楚,不起分别执着,更不会起贪染、憎恶的心,这是耳顺。顺什麽?顺你的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也叫法性。顺法性,不顺妄想分别执着。顺着妄想分别执着,叫逆法性;现在顺法性了,叫耳顺。
境界再往上提升,「觉六识皆如来藏,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」。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,就会起六识,六识是什麽?就是妄想分别执着,眼见色就产生眼识,耳闻声就产生耳识,眼耳鼻舌身意都产生识,这叫六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到七十岁的时候,孔子就能够觉悟到原来六识里头也含有如来藏。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怎麽会有如来藏,怎麽会有真如本性?有,真如本性遍一切处,当然也周遍妄想分别执着,所以,就在我们妄想、分别、执着种种烦恼当中,你要是明瞭,就不离法性,就是法身、就是如来藏。佛法里有句话叫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烦恼跟菩提不二,菩提是什麽?是真如本性的智慧,在哪?烦恼中也有,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也有,它不二。这时候入不二法门,所以能从心所欲不踰矩,得心自在了。心自在,在《华严经》里有定义,是讲菩萨智慧方便,善于调伏自心,心里头只生智慧,它入无量诸大三昧。无量诸大三昧,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待人处事接物,所有的妄想分别执着都转成智慧,烦恼也是智慧,游戏神通,无有障碍,这叫心自在。无量三昧,三昧叫正定,这是梵文,翻译成华语就是正定、正受,心定在自性上不动摇,这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们的享受不正常,为什麽?起的是烦恼。凡夫的享受不外乎五种,身上的享受有苦、乐两种,心理的受有忧、喜两种;身的苦乐、心的忧喜都离开了,这个受叫舍受。舍受是高级的凡夫才有,得很深的禅定,他就能有舍受了,但是这个定功不能长久,它会失去,一失去,就会有苦乐忧喜的感受;如果这个舍受不失,不失去这叫三昧,这叫正受,永恒的,不会失掉。孔子得到心自在,这境界相当高,在佛门里就称菩萨了。
蕅益大师说孔子还没得到法自在,「若欲得法自在,须至八十、九十,始可几之」。想要得到法自在这样的境界,可能得到八十、九十岁,可惜孔子七十三岁就去世了,他这个境界还没能达到。在法自在里头,这个境界《华严经》里说到,是菩萨得大辩才,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,无障无碍。这是于法得大自在,他能够自在度化众生,度众生用辩才,辩才无碍。这个辩才不一定用语言,身教、言教种种手段方式,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现什麽身而为其说法,演说无边无量法门,没有任何障碍,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
所以孔子自己说,「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」。我不敢自称圣和仁,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没做到这一点,还没达到这个境界,这是孔子真语实语。圣人是不会打妄语,不会说不实语,不实语叫绮语,花言巧语叫不实语。圣人怎麽会说不实的语言?正如《金刚经》里讲,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不妄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孔子说的都是老实话,自己是什麽境界,他就说什麽境界,没达到,绝对不敢去冒充这个境界,冒充是大妄语。所以他说「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」,这不是谦辞而已,不是说谦虚而已,真的是这样。你要说他谦虚,这就冤却大圣一生苦心,孔子一生的苦心是什麽?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,欲令一切众生「明明德」,明明德就是完全恢复真如自性,他给我们示现这个修学过程,这是一片苦心,希望我们不要满足于他的境界,还要向上。
孔子这个境界,这一章里面说得比较简约,而这个境界之高远,又不是我们凡人能够轻易体会到的。蕅益大师这里就引用《愣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这一章来诠释孔子的境界,所以他底下讲到「返闻闻自性」,这是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的法门。观世音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,知道他能够大慈大悲、寻声救苦,千处祈求千处应,可是他怎麽修学的,怎麽能成就的,很多人未必能了解。《愣严经》里,他有一个学习心得报告,他修耳根圆通。为什麽拣耳根,六根只选耳根,其他没讲?这是因为,观世音菩萨过去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,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,翻译成中文叫极苦,极苦的世界。西方有极乐世界,我们这是极苦世界,为什麽苦?因为迷得很深,造业很多,感得苦报。观世音菩萨用耳根的原因,是因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当中耳根最利、最聪明,譬如说眼睛跟耳朵比起来,耳就比眼睛聪明。眼睛看书,未必能够读懂那个意思,可是耳根听老师讲课,很容易就听懂,这耳就比眼睛聪明。
所以你看孔子一生讲学,用音声来讲,来传授圣贤之道,后人把他讲的话记录下来才有《论语》。夫子自己写的文章并不多,多半是用音声来教学;只是为了传世,因为音声,当时没有录音机,要保留下来很不容易,所以才不得不写下一些着作来传世,但是教学的手段以音声最好,最能让学生觉悟。释迦牟尼佛,这是古印度跟孔子同时代的人,两个人没见过面,可是教学的方法是一样的,都是用音声来教学。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,说法三百余会,一会就像一课,讲了三百多次的大课,课里头有长有短,一部经有的很长、有的很短,一部经称一会。他也没有着书立说,也是后人,这些弟子们把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法记录下来,这才成为佛经。所以两位圣人,东土的圣人和西土的圣人都用音声来教学,这是什麽?我们这里的众生耳根最利,所以观世音菩萨挑选耳根。在《愣严经》里面,文殊师利菩萨为我们拣选圆通,他挑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,就是因为这里的众生耳根最利。用耳根来说明这个道理,其他根道理是一样的。返闻闻自性,这是讲耳,返闻是不要闻外面的声音,不要追逐外面的声尘境界,而是返过来闻自性,这是观音菩萨修的法门。其他根也是一样的,眼根不要追逐外面色尘境界,返观观自性;鼻也不要追逐外面的香尘,返嗅嗅自性。这六根把它收回来,收到自性上来,这就是孟子所说的「求其放心而已」,这是真学问。「放心」是把这六根都放出去了,现在把它抓回来,返回到自性上。
「初须入流亡所,名之为逆」。这个入流是入法性流,亡所是忘了所接触的尘境。譬如说耳根不去攀缘外面的声尘,外面的声音是所闻,耳根是能闻,能闻的耳现在不去追逐所闻的声,把声给忘了,这叫忘所,亡和忘是一个意思。把所给放下了,这叫入法性流,回头了。能不能做到?能,孔子就做到了。在《论语》里面讲,孔子「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」,他在齐国听到韶乐,韶乐是大舜创造的最美妙的音乐,他听到了,入了那个境界,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味道。那是忘了舌根所接触的味道,味尘他忘了,这叫做忘所。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把所触的境界给忘掉,这是入流亡所,这是最初一步,要进入。名之为逆,逆是什麽?不顺着尘境去攀缘,逆着攀缘的,返过来流入自性,这叫逆。「逆极而顺」,逆到极处,就是完全不向外攀缘,完全回归自性,这是极点,到了极点,顺了,顺什麽?顺不动之性,自性本不动摇,这个时候称为耳顺。耳顺在《愣严经》里面讲是「闻所闻尽」,闻就是能闻,能闻的是耳根,所闻的是声音,能闻的耳跟所闻的声都没了,都放下了,这是尽了。也就是说,他脱离物质世界的束缚,耳根是物质、声音也是物质,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,六尘都是物质,他脱离了那个束缚。这里专用耳来讲,所以叫「耳门圆照三昧」,他得到正定法门。
为了给大家详细的说明这个境界的高下,我们将《大佛顶首愣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一段最重要的经文把它提取出来,给大家做一个报告,我们对照夫子和观世音菩萨的境界,就更能明瞭。孔老夫子是圣人,观世音菩萨也是圣人,两位圣人都做了他的心得报告,这很有意思。我们来看《愣严经》的这段经文:「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世尊,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。我于彼佛发菩提心,彼佛教我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。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。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。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。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。一者,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同一慈力。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」。这段经文是观世音菩萨为我们报告他成圣的过程,正如孔子给我们做的报告一样。经文一开头说,「尔时观世音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」。观世音菩萨在愣严法会上,轮到他来讲报告,他从座位上起来,表示尊敬,先向释迦牟尼佛顶礼,礼佛足。足是佛的脚,是人最低的地方,他用顶去礼佛足,头是最高的,去礼最低的,这是表示极其谦卑恭敬。要知道,学圣学贤、得大法,必须要有谦卑恭敬的心才能入道,观世音菩萨给我们表演出来了。他向佛报告,白佛言,说「世尊」,世尊是称释迦牟尼佛,世间最尊贵的,三界世间最尊贵,为什麽?因为他能够断尽世间一切烦恼,所以称世尊。观世音菩萨报告说,「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,于时有佛出现于世,名观世音」。观世音菩萨回忆过去无数恒河沙劫这麽长的时间,《愣严经》是大乘经,所以这个劫是大劫。一个大劫,我们过去曾经算过,大概是十二点七亿年,这是一劫。观世音菩萨回忆过去无数恒河沙,恒河有多少沙?不计其数,恒河的沙不计其数,还要无数条恒河这麽多的沙,你想想那数量。这个数量是讲劫,劫数,不可思议的时间,太漫长了,久远久远的过去。他回忆当时有一位佛出现于世,叫观世音佛,跟观世音菩萨名号是一样的,那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一定是他的真传弟子了。
孔老夫子在《论语》里面给我们回忆,他一生七十年,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,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,就只有五十几年时间,得到这样的境界很不简单。再往上需要寿命,你看观世音菩萨,他修了无量劫,当然这个境界要远高于孔子了,所以修行要有寿命。我们这个世间苦,其中一个苦就是寿命短,人生七十古来稀,想要修学,后头没有时间,半途而废了。所以佛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极乐世界是无量寿命,这个寿命不止无数恒河沙劫,你决定成就,好处在这儿。
观世音菩萨报告,他说过去跟观世音古佛学习的时候,「我于彼佛发菩提心」,我在佛处向佛学法,发起了菩提心。菩提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叫觉悟的意思,发菩提心,也就是他立志了,立志什麽?立志觉悟,正如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一样。学者觉也,孔子十五岁就发要觉悟的心,观世音菩萨当时也发菩提心,证明这是修道最重要的一步,你得迈出这一步,后头才有成就。在《大学》里讲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第一是知止。止是什麽?是念念不移,这讲你的志向。知止是你的志向,也就是观世音这里讲的发菩提心,菩提心一般说是四弘誓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要发这个心。真正觉悟了,自度度他,自觉觉他,到觉行圆满而后止,这是立志。
这以下观世音菩萨是给我们报告,他依古佛之教,从浅入深修学的全过程。「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」,闻思修我们讲过,前面说的,是菩萨三慧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一次完成,它没有次第,这是入大定,定中开大智慧。观音古佛教观世音菩萨修闻思修,入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正定。下面就是讲他从浅入深入三摩地的过程。
「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」。最初,这是开始进入了。于闻中,这是用耳根来讲,闻什麽?不去闻外面的声音,而是返闻自耳能闻之性,返闻闻自性,这叫入流,这叫会闻。闻而思,思而修,入法性流;亡所,就是忘记了所闻的声音。这个所,耳对所闻的声,「所」建立起来了,智慧就没有,闻思修就被破坏。观世音菩萨,《心经》里讲的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。照是智慧,照见,他是用自性的智慧,照见什麽?五蕴皆空。五蕴是色受想行识,色是物质,受想行识都是我们的精神活动,都空了,为什麽空了?「所」没有了。色是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,物质世界,色身;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意,心意识所接触的精神境界,都是所,空了。所空了,才能有照;所立了之后,照就没有了。众生就是因为有这个所,有所见、有所闻、有所知,这有对待。本来这个世界是不二,能闻、所闻是一不是二,现在把它一切为二,就不能照。落到了什麽?妄想分别执着里头,就变成想了,用思想,这是众生迷的根本。
所以观世音菩萨从这个根本下手,把所给放下,入流亡所。这以后修行的境界都是一层一层的把所忘掉,这是第一步。把外面的相给放下,外面的相是动相,破了动这个结,突破动的关口。底下,动的关口突破了,静的现象就出生,「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」。这动的结解开了,静的结就又显出来,所以所入既寂。现在我们入法性流,第一步是由动到静。由动到静,这功夫还是很低的,不能停止在这里,要加功努力,继续加深返闻的功夫,辗转深切;到了寂静,寂静也放下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。动是相,静也是相,这两个相都放下,这是了然不生。刚才是所闻的声放下了,这是放下动;这个动相解除了,静的相显露出来,也要把它解开,继续返闻闻自性,破静这个结。观世音菩萨给我们讲要破六个结,突破六个关口。这一动、一静破掉了,这时候才真正叫不被迷情所动,迷情是染着,染着动的这是迷,染着静的还是迷,到了不被迷情所动,蕅益大师讲这叫做而立之年,孔子三十岁到了这个境界。实际上,到四十岁不惑,能破微细疑网,也是在这个境界中。三十而立,不被迷情所动,这是着重在破动的结;能破微细疑网,这是讲到要破静的结,这才真正到不惑,不为动相所惑,也不为静相所惑。《大学》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,到这个境界才叫得定的境界,夫子四十岁在这个境界上就毕业了。
底下还有,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先休息一下。底下我们再继续跟大家学习,谢谢大家。
尊敬的诸位大德、朋友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.为政篇》第四章。孔子在这一章报告自己成就的次第,我们用《愣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来跟它做对照说明。刚才我们讲到,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古佛那里学习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首先是「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」,这是返闻闻自性,入法性流。忘所闻的声尘,破了动结,动这关突破;「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了然不生」,这是破静结,静这个关口也破了。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定,《大学》里讲的「知止而后有定」,也就是他能做到不被迷情所动,能破微细疑网。孔子三十、四十,而立、不惑,达到这个境界了,但是不能满足于这个境界,还要向上突破。
下面我们看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里讲,「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」。我们用耳根对声尘,声尘的动静两个结都破掉了。这个所,所闻的声尘没有了,剩下是能闻的耳根,有这个根又是一个结。根和尘相对应,能做到所闻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,这是没有外相,可是还有内相,内相是根,耳根是能闻,在这里渐渐增上、进步。闻是能闻,能闻的耳根跟所闻的声尘都尽了,根尘一起脱落,这叫「闻所闻尽」,当下出现的是清湛纯一、没有边际的境界,这是把根结也破掉了。《大学》里讲到「定而后能静」,这是静的状态,真正的静。有动有静的静不是真的静,那个静是相对的静;到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,闻和所闻都一起迥然脱落,叫真静,绝对的静。
孔子五十岁知天命,蕅益大师说什麽是知天命?这个觉悟能透真妄关头。所有的妄境都能突破,根和尘都是妄,全部都突破了,这时候「真」现前了。这个关头不好突破,很不容易突破。突破这个关头,到了闻所闻尽,孔子到六十岁是耳顺,耳顺叫觉六根皆如来藏,得耳门圆照三昧,还是在这闻所闻尽当中。所以五十岁、六十岁他突破根结,到了闻所闻尽,这是什麽?得到人空,知身与一切宇宙万物「无所有、不可得、毕竟空」,在佛法里面你就证得一个果位,这叫阿罗汉。阿罗汉得人空,得到涅槃境界,涅槃是没有烦恼了。根尘都没有了,何来烦恼?谁去受烦恼?都空掉了。所以这个时候叫耳顺,没有烦恼就叫耳顺;有烦恼,这耳就不顺。这顺是顺自性,不是顺烦恼。
再往向上走,「尽闻不住,觉所觉空」。这个尽闻是刚才讲到的能闻所闻俱尽。能闻的耳根、所闻的声尘都尽了,都脱落了,这叫尽闻。到了尽闻,能闻所闻俱尽,都没有了,你不能住。你一住,就住偏空涅槃,堕无为坑,这也是佛申斥那些小乘阿罗汉尊者「住涅槃城,堕无为坑」,甚至骂他们叫焦芽败种,为什麽?他住在里头,他不能再向上提升。他只得人空,未得法空,那不是真正的大涅槃,它叫偏空涅槃。所以这不能住,停住不前,就半途而废了,要一往直前。
现在根和尘都没有了,闻所闻尽,根尘都没有了,你怎麽知道?你有觉,是你觉到的。这个觉是智慧,你能觉照到根尘俱空。把根尘都放下,都空掉了,你剩下的是觉,阿罗汉叫正觉,他们这个智慧叫正觉。可是你有觉,就有能觉和所觉,这个境界是你自己觉到的,自己是能觉,这个境界是所觉,有能觉、有所觉,这也是一对能所,还要突破。能觉的自己,这个自己是智慧,能觉的智慧和所觉的境界还要舍弃掉,叫智境双离。智和境相对,这又是障碍,你不能够吝惜这个智慧,还要破除掉,要破除法执,这是向上「觉所觉空」。能觉、所觉都空掉,这又破了一结,破了觉的结,突破了觉的关口,这时候,《大学》里面讲「静而后能安」,这心真正安了,安住法性。
孔子到七十岁,是觉六识皆如来藏,这个境界他达到了觉所觉空。这是什麽?从心所欲不踰矩,这就是心自在。既不住有,也不住空。能觉照的智慧与所觉照的境界都不妨碍他,这是真正游戏神通。在这个幻有的境界里面,他能度化众生,度化众生的同时,又能善于调伏自心,不离空观的智慧,这是从心所欲不踰矩。从心所欲是什麽?度化众生上来讲,就是游戏神通;不踰矩,他不起分别执着的烦恼,所以他无有障碍,得心自在。很可惜,孔子到这个境界寿命没有了,假如到八十、九十,他就能得法自在,向上还有境界。
我们看《愣严经》就晓得,《愣严经》下面说「空觉极圆,空所空灭」。刚才讲到的能觉的智和所觉的境都空,空的境界现前之后,要知道这又有能空和所空,还宛然仍在,一个能、一个所,又是一对对立,还得破除。继续返闻闻自性,流入法性流,到了极圆这个境界,把觉这个结解了,空了之后,空的结也得解,这才能极圆,这是空和所空都灭了。空是能空,什麽是能空?也是智慧,这个智慧是能觉照到能觉、所觉皆空的智慧,可是还没有圆;到了极圆,能空、所空都没有了,是一不是二,全灭掉了。这个境界,打个比喻,像拿两个木头钻木取火,钻木之后产生火,这火把两条木全都烧掉,烧得干干净净。这一个是能空,一个是所空,全部灭掉,同时没有了,这是空所空灭,到了这个境界证得法空。
到了法空就是烦恼永寂,寂是寂灭,烦恼永远寂灭,没有了。这个寂灭也不是说真的把它消除掉了,是转烦恼成菩提,完全是用智慧,烦恼都是智慧。什麽烦恼?三种烦恼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。见思烦恼就是执着,尘沙烦恼是分别,无明烦恼是妄想,妄想分别执着全部都空掉、灭掉,在《大学》里面讲是「安而后能虑」,到了虑的境界。破掉空结,得法自在,可是这个智慧还不圆满,佛家讲要法身向上,你还要往上去提升。到了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这个境界上,才叫圆满。生灭既灭,刚才讲的空所空灭,能空和所空都灭掉,这破了空结。突破了空这关,不仅证了人空,还证了法空。这个境界上,灭的境界现前,这又是一结,不能又停住在这一结。这个灭,相对生而讲的,所以生灭,有生又有灭,前面的境界生了就灭,这是有生有灭。
你看前面讲到有动有静,动灭了静就生,这第二结;第三结,静灭了根生;根灭了觉又生;觉灭了空又生;空灭了,现在是灭又生,要把这个灭也得灭掉,叫生灭既灭。前面讲了六个结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六个结都是生灭法,都得灭掉。一个结、一个结这样去解,解到最后生灭既灭,然后才有寂灭现前,这个寂灭不是相对的寂灭,是绝对的寂灭。这个寂,寂静,它不是跟动相对的静,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、法性的寂;这个灭也不是跟生相对的灭,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。
六祖惠能大师证得这个境界了,他的老师五祖忍和尚给他印证。六祖向五祖报告,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之后是什麽样的状态,他讲了五句话: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五祖听了之后,点头给他印证,你成佛了,你识得本心便是佛、天人师。这是他真正证入寂灭的境界,这是什麽?本性这个理体现前了。本性理体又称为如来藏,又称为真如实际,又称为大光明藏、自性真如,统统讲的是这桩事情。妙用无方,这是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,入三摩地,一个结、一个结的解开,最后证得寂灭现前,这真正叫圆通。
这个境界,观世音菩萨也给我们报告他的心得,他说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」。忽然,是讲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一刹那间证入圆通,自性全体大用现前,这个时候需不需要有时间?没有时间。在这个境界上是一念顿证,没有时间的,叫做忽然;有时间就不叫忽然,这里头没有时间和空间。时间和空间怎麽来的?是我们的分别执着才产生的。实际上,执着没有了,就没有时间、空间。阿罗汉放下执着,他就能突破时间和空间,他能看到过去五百世,未来五百世;他有神足通,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现身,说明时间空间对他没有限制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,宇宙由时间、空间组成,这个宇是讲空间,宙是讲时间,宇宙就是时空。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空是四维的空间,再高维的空间我们进不去了。在理论上讲,宇宙的空间是无量维次的,现在的科学家们能够用数理的方法,鑑定至少有十维次的空间,这些空间从哪来?全都是我们妄想、分别、执着产生,简单的来讲,是众生的思想产生。
你看中国的文字很有智慧,思和想,思是心上有个田字,田是什麽?画格,一格一格的,这是分别;想,心上有个相,相是执着,你有分别、有执着,这叫思想。你们想想,是不是思想都是从分别执着来的?画了格就代表不同的空间,本来没有时空,叫一真法界,现在我们众生给它画出各种时空,凡夫有十个不同的空间。科学家现在用数理方法来证实,实际上佛早就说了,这十法界就是十种维次的空间,下面是六道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道、阿修罗道、天道,这六道是凡夫;上面有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,声闻叫阿罗汉,缘觉又称为辟支佛,还有菩萨,还有佛。加起来,六道加四圣法界,十个维次的空间,全是因为有分别而产生。分别断了,你就真正成为菩萨,成为四圣法界的佛。但是这还不圆满,还要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起心动念。一起心动念就现相,把起心动念放下了,十法界统统没有,这叫忽然超越,入一真法界,超越了世出世间。世间是讲六道,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,统统超越,入的是一真法界,就称为法身如来。法身如来是证得自性了,他能证得十方圆明,圆是圆满,明是光明无碍。这是讲到自性,光明圆满十方,洞然无碍,这叫十方圆明,完全是自性光明遍照,性德显露。到这个地步,《大学》叫做明明德、止至善,观世音菩萨通过返闻闻自性,耳根圆通证得。
实际上,要诀就是放下念头。为什麽有这些种种境界现前?就是有念头。你看这境界,有动的境界,我们凡夫住在这个动的境界里头,心不能定,六根攀缘六尘境界,这是一个相,这个相哪来的?妄想分别执着产生,动境界现前。动境界灭了,静的现象又现前,还是因为念头产生,有念就能现相,静的相就叫舍受,你舍了外面的动相,可是也得把静的相给舍掉。舍了静相,根的境界现前。根的境界舍掉了,觉的境界现前。觉的境界是什麽?这个念头里面已经断了执着,成正觉了。断了执着,可是还有妄想和分别,还是有念,这念头里带着妄想分别,所以现的相是四圣法界的相。
继续放,把分别的念头放了,就是觉所觉空的境界,觉所觉空断分别;空所空灭到生灭既灭、寂灭现前,妄想也断了,这时候真的一念不生。念头一止,境界就全部消失,这叫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完全所有的相都灭掉了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六个相全部灭掉。永嘉大师开悟见性了,说的一句话叫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实际上不仅是六趣,六趣是六道;这梦里是有妄想分别执着,有念才有这个梦境,四圣法界还是梦境。所以「梦里明明有十界,觉后空空无大千」。觉是念头止住,大千世界一切宇宙的相忽然消失,大光明藏现前,这叫做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,从今以后真的不起心动念了。不起心动念,还现不现相?自己不起心不动念,不现相,可是众生还起心动念,这时候是应众生起心动念你去应他,现的相都是众生心里的相。应众生心,现所知量,自己已经是无心的,无心才能够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这时候获得两种殊胜,第一种殊胜,「一者,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同一慈力」。这是向上说,佛在上,实际上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」,这里是为了说明问题,姑且分个上下,其实佛与众生平等平等,无有上下。观世音菩萨在平等当中说差别,所以说个上下,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。这个本妙觉心,本是本来,本来一切众生皆有明妙的大觉之心,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心,本来众生皆具足。《华严经》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「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。众生皆有,如来就是诸佛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统统具足,一点都没有欠缺,没有比诸佛少一点,诸佛没有比众生多一点,平等平等的。不是说过去平等,现在没有了现在就不平等,不是,现在还有。本妙觉心本来就有,没有失去过,只是我们众生迷了,这个本性显不出来,它不起作用。好像月亮给乌云挡住了,太阳给乌云挡住了,现在要拨云见日,让自性光明透出来。观世音菩萨现在透出来了,能够跟诸佛本妙觉心同体,合起来。体同了,他的用也同、相也同,体、相、用都同,同如来,所以与佛如来同一慈力,跟诸佛如来同样大慈大悲的力量就现前了,也能现诸佛三十二相。体相用是一,一而三,三而一,体得到,相也得到、用也得到,所以能现一切相。众生应以什麽身得度,观世音菩萨就现什麽相给他说法,他有如来无方大用。这是对上而言,上合诸佛。
下,这是第二个殊胜,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同一悲仰」。下面是跟众生合,跟众生同心同体,这个体是佛跟众生同体,所谓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,观世音大士证得这个理体,所以也跟众生同心同体。众生哪里来的?都是从这个体出来的。跟众生能同体,于是就能跟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。这里讲的十方,不光指娑婆世界。我们的地球叫阎浮提,佛经里叫阎浮提,是在娑婆世界里头的一个小星球。娑婆世界有多大?佛经里讲(我们阎浮提,地球是属于太阳系,日月是太阳系),日月绕着须弥山转。须弥山,太阳系绕着它转,这一个须弥山是一个小世界(单位世界)的中心,这一个小的单位世界大概就是一个银河系。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轴转,银河系的中央应该就是须弥山。娑婆世界有多少银河系?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。三千大千是讲大千世界,就是三个一千乘起来。一千个小世界(单位世界)叫小千世界,也就是一千个银河系叫小千世界;一千个小千世界,叫中千世界;一千个中千世界,叫一个大千世界。换句话说,大千世界,是一千乘上一千、再乘一千,这麽多个单位世界(也就是银河系),你乘起来知道,十个亿。十亿个银河系,这叫一个娑婆世界,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,这里有多少众生?不计其数。
观世音菩萨说十方,娑婆世界是在十方里头一个小区域,宇宙是不可思议的,全包含在里头。就是法界一切众生,观世音菩萨都能跟他同体,跟一切众生同一悲仰,悲是悲哀,仰是仰望。众生在苦难当中哀求、仰望佛菩萨救度,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,跟一切苦难众生同体。像观世音菩萨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这个千不是数字,它是比喻,无量无边一切众生,只要在苦难当中称念「观世音菩萨」名号,求观世音菩萨救度,观世音菩萨立刻现身救度他,帮他脱离苦难,叫寻声救苦,随机感赴,这个力量是因为他完全证得真如自性。众生是自性所现,所以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,都是在他的自性当中救度,没有离开他的自性,当然就能够寻声救苦,随机感赴,你什麽时候念他,他当即、当下就现身。观世音菩萨法身从来没离开过我们,我们也是观世音菩萨法身当中的众生,跟他同体。到这个境界就圆满了,称为如来,在《大学》里面讲到「虑而后能得」,就是破了灭的结,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
孔子七十岁证得心自在,他止住在安的境界里头,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」,他只是在安的境界里;可是「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他还没有完全证得。蕅益大师讲,他八十、九十才可能会证得「虑」,我想至少得百岁以后,才能证得「得」这个境界,得是什麽?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,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这个境界。所以在理上讲孔子也是菩萨,他在修行过程当中,还没有圆满。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证得圆满,他在这一生给我们示现,三十岁成道,就证得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的境界,他成佛。孔子七十岁还没证得的境界,释迦牟尼佛何以三十岁就证得?当然这是跟过去生修行有关,释迦牟尼佛也是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修行,修到这一世他就能够圆满,示现出圆满,释迦牟尼佛是生而知之。我们中国有没有像释迦牟尼佛的圣人?有,唐朝出现一位六祖惠能大师,禅宗第六祖。他二十四岁也证得释迦牟尼佛的境界,也是「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」的境界;也是跟观世音菩萨讲的,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间,十方圆明,获二殊胜」这个境界。
我们问,这个境界怎麽证得?最简单的话来讲,就是放下。放下什麽?放下妄想分别执着。所有的障碍,都来自于妄想分别执着,任何的相产生了,你在这个相当中起了妄想分别执着,这就成障碍;相本身没有什麽障碍,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,你就当下证入。相哪有妨碍?《华严经》讲的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事相不会产生障碍,产生障碍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。所以在这个相里头,观世音菩萨给我们讲六个相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这都是相,稍一动心、稍有执着,你就住在这里头。所以孟子讲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求其放心,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返闻闻自性。六根往自性中流入,一层层的入,一层层境界突破,到最后就圆满证得自性。证得自性的人,真正是《大学》讲的,他真可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都圆满,为什麽?因为天下跟自己是一,明德就是本来具足。
这是我们用《愣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跟孔子《论语》里所说的来比照,知道这里头的理事境界,让我们知道要怎麽修。下手之处,先要把执着里头的恶断除,断恶修善。夫子讲的择善固执,择善固执还是执着,没错,这是第一步。断恶修善,把这个恶断了,剩下就是善。但是不能住在善里头,还要把善也放下,心才清净,这是把执着放下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教我们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无住布施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,行布施是善,不住这个善的相。把执着放下,进而断分别,再断妄想。我们凡人妄想要断不容易,能断分别执着这就不错了。孔夫子一生他就能断分别执着,妄想断了没有?没断,但是这个境界已经非常高了。颜回讲老师这个境界高远,是「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」,这是颜子对夫子的景仰。确实,菩萨的境界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,你不是这个境界,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落脚处。夫子给我们很简约的拈出来,说明一下,就让我们要生起向往心、效法的心、好学的心。
夫子能一生达到的境界,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达到。圣人之所以出世,就是来帮助众生提升的,如果众生达不到的,他不会来示现,他来示现,不就等于吊我们胃口吗?我们也可以达到,他才这样示现,所以我们要努力上进。先从有志于学开始,立定志向,勤学不辍、锲而不舍,总有学成功的一日。至于说我们的境界到达哪一个地步,我们不需要去想太多,想也没用,你想也想不出来,就是一味学下去、修下去,但问耕耘,不问收获,这是真诚心。你至少能像夫子达到而立、不惑;再往上,知天命和耳顺;再往上,从心所欲不踰矩,应该也有一部分人能达到。所以整个圣贤之学,是你不断修正的过程,这叫实学。我们学儒、学佛,要从事实学,不是只在文字语言上得到点知识而已,那个不叫学儒、学佛,充其量叫儒学、叫佛学,搞学问,搞学术研究。你可以拿博士论文,你可以写书,你可以当教授,但是能不能真正像夫子这样,不惑、知天命、耳顺、从心所欲不踰矩?就未必了。所以真正要从心性上下功夫,提升自己,这就不枉费孔老夫子一生给我们示现教学的苦心。愿我们同伦共勉之,一起努力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