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诗三百。一言以蔽之曰。思无邪。】
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为我们概括出《诗经》的纲领。『诗三百』,是讲《诗经》有三百篇。实际上它是有三百一十一篇,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,而没有诗词,所以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。根据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的说法,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,到孔子手上有三千多篇,后来经过孔子的删订,就变成三百零五篇。这里讲的「诗三百」是取整数。『一言以蔽之』,一言就是一句话,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三百零五篇的《诗经》,这句话就是『思无邪』。朱子解释这个蔽是当盖字讲,涵盖的盖,也就是概括。思无邪这句诗文是出自于《诗经.鲁颂.駉篇》,「鲁颂駉篇之辞」。孔子用这句诗来概括全部的《诗经》。思无邪是什麽意思?我们来看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里头的解释,刘宝楠是清代的大儒,《论语正义》考据非常的广泛,他是引《说文解字》,「思,容也。言心有所念,能容之也」,这叫思。换句话说,心里头能容纳的东西,能容纳的就是念头,这个念头就叫思。顾宪成是明代的大儒,他有说到,「诗者,思也。发虑在心,而形之于言」。我们写诗,诗是什麽?就是思想的思。我们心有所念,念头从心里生出来,叫发虑在心,虑就是念头;而形之于言,把它表达出来,这就叫诗。所以诗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、念头表现出来的文字,这叫思,这是一种说法。
另一种说法,是李炳南老先生引程树德的《论语集释》里面所说的,说思无邪这个思字是语气助词,没有意思的。又引郑浩讲到的,考据《诗经.国风.邶国北风篇》里面有一句叫「其虚其邪」。汉代的人所说的虚和邪其实是一个意思,所以说思无邪,思是没有意思的,语气助词,就是讲无邪,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,无虚就是真。所以按照这样的解释,说《诗经》里头三百篇,它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,这种讲法也很好。所以一种讲思是思想,思想里头没有邪恶,这叫思无邪;第二种讲法,就是说诗三百是无邪、无虚,全是真情流露。
朱子在《集注》里面说到,「凡诗之言,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,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,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」,这是把义理给我们发明出来。凡诗之言,就是《诗经》里的话,有描述善的、有描述恶的,讲善的是为了感发我们的善心,勉励我们行善;讲到恶是惩创我们放逸的心志,就是让我们提起善念,改过迁善。所以《诗经》里面的这些言语,都是用于帮助我们回归情性之正。凡人都有情性,恶人情性用得不正,善人用得正。《诗经》也是有感情的,可是它全都用得正,引导我们向正的、善的方向走,所以叫思无邪。这是对常人而言,常人没有办法不思,他非得有思想,心里非得有念头,他也一定是有情性,我们所说的七情,《诗经》是导人以正;到了圣人的境界,情性都没有了,所谓的转情识为智慧。圣人的心里头已经离念了,离念决定是正,这个正是绝对的正;有情性、有思想的正是相对的正,所以有正也有邪。在这种凡人的境界上,圣人教导我们,这也是因材施教,先教我们改邪归正,先教我们断恶行善,这是第一步;进而再提升,就是破迷开悟,破迷开悟就是离情、离念,也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才能入圣流。我们知道,《诗经》是教导我们先改邪归正。
朱子又引程子的话,「程子曰:思无邪者,诚也」,思无邪就是诚意。在初级阶段来讲,诚意就是心里没有邪念,具体而言,我们说实实在在,就是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。有自私自利,这就是邪;大公无私,这是正,公正。所以把自私自利放下,你的诚意才得以现前,这是初级阶段;再提升,进入高级阶段,是把念头都放下。清朝的大儒曾国藩先生给「诚」字下了定义,叫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,一念不生就是无思无虑,才是真正的诚,真正的正。
朱子又引宋朝的大儒范祖禹先生的话,「范氏曰:学者必务知要,知要则能守约,守约则足以尽博矣。经礼三百,曲礼三千,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,毋不敬」。范祖禹先生的这段引申也非常好。他说,学者,学儒的人、学习圣贤之道的人,必务知要,必定要懂得要领。学习要懂得抓住纲领,这样学才不费劲,这样进步才快。知要则能守约,你能够抓住纲领、懂得纲领,你就能守住最简约的这些教诲。其实大道至简,真正的大道理,二、三句话就已经足够说清楚了。你看《大学》里面讲的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」,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学之道,非常简约,没有囉嗦。你能守住简约,守约则足以尽博矣,你才能够了解、掌控广博的内容,这是懂得学习。
孔子为我们提取出纲领,他把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概括出来,就是「思无邪」这三个字。这三个字也是出自于《诗经》里头,一句涵盖了全体,这是真正知要。我们修学要懂得守约,怎麽守约?落实思无邪。我们的思想一定要正,正了之后,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瞭《诗经》的意思。因为刚才讲《诗经》是真情流露之作,真情从哪出来的?自性流露出来的。必须我们自己思想里放下邪念,才能够体会得自性所流露出来的真情之作。只要你能够放下邪念,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,你这《诗经》也就全通了,你就足以尽博矣。这三百零五篇的《诗经》,你不用念,你全懂了。
范氏在这里依据孔子的这个意思,又给「礼」做了一个归纳。孔子讲「不学诗,无以言」,「不学礼,无以立」,一个诗、一个礼,是孔子教人的学问。《诗经》,孔子给我们归纳出来是思无邪;礼,礼也很多,这里讲「经礼三百」,做为经的礼仪有三百,做为具体的礼仪,就是曲礼,有三千,三千威仪,这也是非常广博的,能不能也一言以蔽之?可以,「曰,毋不敬」。毋不敬出自于《礼记》,《礼记》第一篇「曲礼」,第一句话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,一切恭敬。所以礼的精神,纲领就在一个敬字,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。这也是提纲挈领,给我们归纳出最简约的纲领。你能守住这个敬字,你的礼全通。这个敬,有敬自己、也有敬他人,有敬人、也有敬事、也有敬物,无不敬。所以诗,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;礼,一言以蔽之,毋不敬,这都是圣贤的心法,我们果然能落实,这一生也决定成圣成贤。蕅益大师注解里头给我们说到,「此指示一经宗要,令人随文入观,即闻即思即修也。若知诗之宗要,则知千经万论,亦同此宗要矣」。这思无邪三字,是为我们指示整个《诗经》的宗要,宗是宗旨,要是要领。这简单的一句是令我们能随文入观,文是文字,随着这三个字「思无邪」入观,入观是什麽意思?改变我们原有观念,真正在心里头落实思无邪。一听到思无邪,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,断恶修善,有自私自利就是恶,大公无私则是善;进而再提升,要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,正念是无念,是一念,叫一心,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这些念头放下,就入一心,就入无念,真正就是思无邪了。所以即闻即思即修,闻思修这叫三慧,三智慧,这个智慧是一而三,三而一,它不是有次序的,它是一即三,三即一,同时的。闻慧,是一听就能明瞭;明瞭是思,思慧;一明瞭,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存心、变成自己的观念,入圣流了,这叫修慧。同时的,所以叫即闻即思即修,这个即是同时,没有次第,这叫随文入观。不是说先闻,听到了,听到之后去思考这句话是什麽意思,思考好像明白了,然后去落实,这个是凡人的意识过程。圣人的闻思修不是这个过程,它是同时的。如果说听了之后再思考,是落到意识心里头,意识心里头还是思、还是念,有念头,有念头还是邪念,怎麽能叫思慧?那个思叫做胡思乱想,以为自己想懂了,然后去修,叫盲修瞎练。所以这个称为菩萨三慧,一定是随文入观才能得到,入观是什麽?离念了,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把思放下,思都没有,当然是无邪了,全体皆正。
我们如果真正知道《诗经》的宗要,宗旨和纲领、要领,其实「思无邪」又何尝不是千经万论的宗要?圣人千言万语,归纳起来不都是在讲「思无邪」三个字吗?你这叫做圆解,都通达了。但是真正的圆解是你闻思修都落实了,你说你明白了,明白了你没去做,你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,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,你没修,没修你也没闻、也没思。换句话说,你闻,还没有明瞭,等于未闻;你思,你没懂,等于没思;你修,你没干,就是没修。所以圣人的学问注重在落实,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。
江谦先生有一个《补注》,就给我们诠释蕅益大师的这段话,而且加以解读、开解。他说「思,妄心也。无邪,真心也」,这个说得很好。思无邪这个思是思想,是念头,有念头就叫妄心;真心离念,真心里面没有念头,无邪就代表真心。「诗三百篇,皆妄心所成」,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,写这些诗的人肯定是有念头,刚才我们讲的,是我们的心念发出来之后形成言语,这叫诗。所以妄心所成,妄心是念头,有念皆妄,真心无念。「妄依真有,真妄不二」,妄念起来了,从哪起来的,它的来处是哪?来处还是真心,真心是不动本体,能现一切物,妄念也是从这个真心里现出来的,所以妄依真有,没有真也就没有妄,所以有妄里头决定有真,真妄和合,真妄不二,分不开的。妄念就现出境界,没有念头就不会现境界。真心里头没有念头,所以真心没有境界,叫大光明藏,叫常寂光。念头微动,立刻有境界现前,境界还是依真而起。「解此义者,全妄成真」,你真明白这个意思,你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,因为妄没有离开真。
这个道理很难懂,我们打个比方,譬如人在作梦,晚上睡觉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,试问一问,你晚上做的梦,有梦境现前,梦境怎麽来?是别人给你造出来的吗?上帝给你创造的吗?不是,是你念头生的,你因为有念头才会作梦,这个念头念念在相续,所以你才有这个梦境在相续;忽然把你拍醒,你念头断了,这梦境就消失了。所以有念头,晚上睡觉还是有念头,控制不住,现出这个梦境。梦境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,这个境界是妄境,这我们都懂,作梦哪是真的?都是妄、虚妄的,所以叫做梦境。这个虚妄的梦境,它的本体是你的心,你有心才有梦境,所以你才知道,原来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。你说「心在哪,你拿给我看看?念头在哪?找不到!」整个梦境不就是你的念头吗?你懂得这个道理,你就能说全梦即心,梦是妄,全妄即真,这不就好懂了?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,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,这是妄境,虚妄的,只是我们念头在念念相续不止,所以这个宇宙的境界在相续不止。一念生出一个境界,念念在相续,这些念头都相似,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续;实际上都是相似的相续,不是真的相续,只是它相续得太快,刹那刹那在相续,我们觉察不出来。弥勒菩萨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,我们的念头生灭得多快?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这麽多的念头。百千是十万,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,就一弹指。一秒钟你弹四下都可以,你再乘上四,也就是说一秒钟能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。这麽快速的念头,我们怎麽能觉察到它的生灭?而每个念头都现境界,所以念念相续,这境界也能相续。
念头依真心而起,所以境界没有离开真心。因此底下说,「黄花翠竹,皆是真如。故曰,思无邪也」。黄花翠竹皆是真如,这是禅宗里的话。黄花、翠竹都是境界,全都是真如,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、真心,都是真心所现。黄花、翠竹这些境界是虚妄的,为什麽是虚妄的?因为是念念相续而生成的境界,没有念头就没这个境界,它依念头而起,所以它是虚妄;正如梦境一样,梦境也是依念头而起,没有念头也就没有梦境。懂得这个道理,就在妄境当中,我们就能证真了,无需要妄境以外别求什麽真如,当下明瞭,当下觉悟。你知道全妄即真,从妄中见真,这就是《圆觉经》里讲到的知幻即离、离幻即觉,幻是指幻境,境界是幻的、虚幻的,你知道它是虚幻的,你就离开它,离开什麽?离开念头,离开念头就离开幻境,就是放下你的念头。妄想、分别、执着一放下,离幻即觉,你就觉悟了,你就证得真如自性,你就叫成大圣人,成佛了。所以成佛无非是返妄归真,从妄境当中回归真如自性而已,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「明明德」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