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。不患人之不己知。患不知人也。】
朱子在《集注》里面引用尹氏的话来解释,尹氏是尹彦明,他是程颐的弟子。「尹氏曰:君子求在我者,故不患人之不己知。不知人,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辩,故以为患也」。这个患是忧患的意思,忧患的不是说别人不知道自己,而是自己不知道别人。
尹氏注解说,「君子求在我」,君子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,一切都是反省自己,绝不向外攀求,而是向内求,求在我而不求在人。既然求在我,所以就不需要忧虑别人知不知道自己,人家知不知道自己,关係不大;所忧患的是自己德行学问不足。自己德行学问高了,何必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?自己有道,有德行、有学问,人家不知道,只是自己没有施展的机会,就是有才而不得用而已,这是天命,没有什麽可值得忧虑的。
如果不知人,那就是大患。为什麽?「是非邪正或不能辩」。对于别人是什麽样的一个人,他所作所为是是还是非、邪还是正,我们不能辨别,这就会引来忧患。譬如说,我们有德行、有学问,希望能够为社会、为众生服务,别人来请我们出山,我们也要懂得值不值得去协助他,这个人是不是一位良主、明主。古人讲,良禽择木而栖,良臣择主而事。你得知人,才能判定该不该出山去协助他。如果他并不是贤德的人,而是只追求名闻利养,只是假藉你的德行学问来装扮他,就像刚才我们讲到的,东汉时代郑康成屡次接到朝廷的聘用,包括当时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也以厚礼来邀请他出山来服务,但是郑康成都拒绝了。为什麽?没有明主,这些人都是搞名闻利养的,不值得我出来,这是知人。
做为一个领导,也要懂得选贤才而任用。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,千里马是比喻贤才,贤才不是说找不到,是真正能识贤才的英主难遇。所以领导、领袖不得贤才,这也是不知人,也会是忧患。求学的人也要懂得选择良师益友,孔子说「无友不如己者」,我们选择一定是比自己贤能的、优秀的这些人做为师友,也要知人,如果不能辨别他的贤愚、是非、邪正,这就是一个大患。这是夫子在这里所说的。
蕅益大师在《论语点睛》里面讲到,「自利,则亲师取友,必要知人。利他,则应病与药,尤要知人」。学习圣道,目标是自利利他。《大学》里头讲到的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。明明德是明谁的明德?明自己的明德。明德本有,现在不明了,所以才要学、才要修,把明德的障碍去除掉,就能够使明德显明,这是明明德,所以它是自利,也有利他。我们要明明德就要学,就要亲师取友。孔子自己都说,他也不是生而知之,他也要靠学而知之。要学,必须要有贤师良友,亲近善知识,「能亲仁,无限好」,我们就要知人,知道他是不是真善知识。所以要知人,这是对自己自利而言,选择师友。
利他,我们学习圣道不仅是自利,还要帮助别人。不仅自己明其明德,还要帮助别人也明其明德,这是利他,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「亲民」,帮助众生。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他迷在哪,你要懂得,你得知道。就好像医生治病,要知道病人的病根在哪,应病与药,你下的药方是对症下药,药到病除;你要是不知道他的病根所在,你的药效肯定不佳,所以尤要知人,你帮助别人,更要知道他,他的病在哪。
像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,每天自己深入经教,这是自利;每天我们在摄影棚里面分享学习心得,通过网路跟全世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学习,这是利他。我们讲解古圣先贤的典籍,如何讲法?也像应病与药一样,要看现在人患的是什麽病,你讲的要切中要害,让他听到之后他真正能够觉悟,能够改过自新,把病给治好,这要知人;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社会大众患的什麽病,就你这样依文解意这麽讲,也没讲错,但是大众得不到益处。所以讲解一定要结合我们的生活,我们日常会犯什麽毛病,要切中要害。
所以讲法要契理契机,理是圣贤道理,这个我们一定要符合,不能乱说;机就是根机,现前大众的根机是什麽样,你得符合大众的根机。如果契理而不契机,这是闲言语,说了没用,大众不感兴趣,听了没有受用;契机不契理,那叫魔说,胡说八道,讲的好像让人听起来挺有意思,很符合大众口味,可是并不是正理,那就更不妥了。所以讲圣贤道理,契理契机这都要智慧。知人,如何做到知人?孔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讲到,「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」,要通过人的言语来判断这个人的人品,因为言语是他心理的表现,他是怎麽个想法,他自然而然会在言语当中表露出来,通过他的言语来辨别是非善恶。好比说现在的媒体,电视节目、新闻报导,媒体的取向是一种言语,我们听一听,就能判断现在社会到底出现了什麽毛病。如果媒体里面拼命的讲怎麽赚钱,怎麽得到利益,而不教仁义,正如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说,「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」,我们就知道社会出现什麽问题了。大家都讲竞争,讲利益的追求,社会就有危机了。这个危机包括天灾,天灾是人心所感,人以善感、天以福应,人以恶感、天以灾应,天灾会出现;也包括人为的,像经济的危机,金融海啸,人祸是战争、暴乱。这些都属于危机,归根结柢就是过于重视利而忽略了义。
孟子讲到的,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」。我们真正提倡仁义之道,社会自然得到利益,讲仁义,利在其中;光讲利,不仅没有仁义,危机都会来。所以从方方面面我们帮助社会回归伦理道德的传统,帮助人心转恶为善,从刻薄转成厚道,这要知人的智慧。
不仅要知言而后知人,夫子讲还要听其言、观其行。知言是第一个层面,还得要观其行,看他们的行为。如果言行不符,讲的是漂亮话,但是他行为并不如此,我们还是要用他的行为做判断。所以知人真的是有智慧,这种智慧,一个是经验,人生的阅历丰富,他就会有这种智慧,但是这种智慧并不圆满;真正有圆满的知人智慧,要自己心清净。放下那些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的追求,你的心就清净,头脑就清醒,就很容易感知到对方的心理。所以智慧怎麽来的?还是要放下,放下得愈多,你的智慧就愈足。
这里我们就将「学而篇」总共十六章的内容讲完了,「学而篇」可以说是《论语》里面最重要的一篇,它是学圣的纲领,可以说这一篇也涵盖了二十篇的《论语》,道理都在这里讲尽了。实际上圣贤的教诲是一而多,多而一,千言万语都可以一以贯之。你看孔老夫子跟曾子讲,曾子是夫子的传人,孔夫子讲,「吾道一以贯之」,讲得再多,归纳起来就是一,曾子把这个「一」给我们勉强说出来,「忠恕而已矣」,忠恕也是涵盖整个圣贤的存心。
我们把《论语》二十篇如果做一个提纲挈领,用一句话来概括,可以用「学而篇」第一句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这也是一以贯之,圣贤之道就在一个学字。「学而篇」这个篇题就涵盖了整部《论语》,「学者,觉也」,学是为了什麽?觉悟,觉悟才叫实学。所以圣贤之道在什麽?在觉悟,也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「明」,明明德第一个明字就是觉悟的意思,明瞭了。把不觉的东西、不明的东西放下,你就明、你就觉了,你就成圣人。
所以学觉悟,要落实、要实践,就是修放下的功夫,把那些不觉的、不善的、不明的放下。具体而言是什麽?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、贪瞋痴慢的烦恼,这些就是本来没有的不觉、不善,放下,你时时都能提起警觉心,这是学而时习。无时不觉、无时不习,习是你真干,真放下,你就不亦悦乎。不亦悦乎,你是证得圣人的喜悦,这种快乐凡人体会不到,它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法喜,不是外面境界带来的刺激。外面带来的,财色名食睡那种叫刺激,不是快乐,更不叫喜悦;不亦悦乎这个悦是你真正得到受用,你证得了。
圣贤之道有信、解、行、证四个阶段,学是信、解,时习是行,不亦悦乎是证,愈学愈欢喜、愈快乐,最后你证得大圣,你大乐现前。所以「学而篇」可以说是纲领性的,以一概全。真正领会「学而篇」这十六章,你成圣成贤都没有问题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