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曰。君子食无求饱。居无求安。敏于事。而慎于言。

时间:2022-09-19 09:01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君子食无求饱。居无求安。敏于事。而慎于言。就有道而正焉。可谓好学也已。】
 
这一章是夫子为我们讲什麽是好学。君子是好学之人,好学从哪里能看到,它是什麽样的一种表现?这里给我们讲到四个方面,第一,『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』;第二是『敏于事』;第三是『慎于言』;第四,『就有道而正焉』,有这四个方面才称为『好学』。
 
朱子解释说,「不求安饱者,志有在而不暇及也」。人为什麽会不求安饱?一般人哪个不求这个,都想着吃好一点、吃饱一点,生活起居安稳一点、舒服一点,凡人都希望这个。为什麽君子不求安饱?原因就在于他有志向,他志向高远,他志向不在衣食饱暖,而在于求圣求贤,他求道,志于道,所以他没那个工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饱。「不暇及也」就是没有这个时间,没有这个精力去想。为什麽?全副精力都在求学求道,所以君子所求的,比饮食、起居、饱暖、物质的生活要重要,所以能够「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」,他能专心求学。
 
「敏于事者,勉其所不足」,这是朱子说的,「慎于言者,不敢尽其所有余也」。君子做事要敏捷,当然事先要审虑周详,不是说做事就贪快。一味的求快,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,那叫鲁莽,不是这里讲的「敏于事」。君子这里讲的敏捷,他是做事在审虑周详的基础上,做得又快又好。这是他力行,补充自己不足之处,所以君子不管做什麽事情,都能做得认真圆满。为什麽?因为他有求道的心,求道在于什麽?日常生活中行仁,所谓修道以仁。道在哪?落实到生活中,表现就是仁,仁者爱人。因为他爱别人,所以为别人服务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,绝不会马虎,绝不会应付了事,他会认认真真做好他本职的工作,无论事情大小、巨细,统统要做到认真圆满。
 
「慎于言」,这是君子讲话谨慎,不会乱说话,「话说多,不如少,惟其是,勿佞巧」。讲话,他没有废话,没有闲话,非要讲的时候才讲,平时守默,他沉默。一个人老讲话,他心往外跑,反而他心不定,不定就没有智慧,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够做得很周详,往往会出一些漏子。所以,想要敏于事,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,所说的话,一定是守信,而且是合乎道义。
 
朱子底下又说,「然犹不敢自是,而必就有道之人,以正其是非,则可谓好学矣。凡言道者,皆谓事物当然之理,人之所共由者也」。君子能够做到食无求饱、居无求安、敏于事而慎于言,够了没有?还是不够,如果只满足到这一层,就是自满了。君子求道,不敢自满,不敢自以为是,他还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学习,也就是亲近仁者,亲近善知识,「能亲仁,无限好,德日进,过日少」。如果只是做到前面几条,他不去学习、不去亲近善知识,只能说他力行做得好。但是《弟子规》上也讲,「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,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,难免也会做出一些错误来,而且他的境界没有办法提升,因为他满足在那里。所以君子,真的好学的,必定是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,「以正其是非」,知道什麽是是、什麽是非。这个是,是该做的;非,是不该做的。这里头就无限的深广,乃至一举念、一动心,我们都要懂得里面的是非善恶。所以,随着我们境界不断提升,我们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。
 
如果不是真正有道之人,他怎麽能为我们这样开解得很细致?甚至说古圣先贤的教诲,也是随着我们不断的提升境界,又有新的认识。就譬如说《论语》,我们小学的时候读,跟中学的时候读,跟在大学的时候读,那个境界不一样,理解不一样。同样是孔老夫子讲的话,可是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,到现在我们的理解又不一样。我现在是跟着我们恩师净老学习十几年了,有这种水平去理解《论语》,比我在小学的时候读到这个《论语》要高很多了。是非的标准也是随着我们修学的功夫提升、境界提升,它又有新的意思。所以不能够自满,《大学》里面讲的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天天要进步,这是真的好学,叫学而不厌,厌是满足,学没有满足的。
 
我们去请教有道之人,这个道讲的是什麽?「事物当然之理」,这叫道。「当然」是自然而然,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,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,这种理,人所共同遵守、共同认同的。为什麽?因为人人本性中都具足了道,道非从外来,本性本来具足,所以人们都会认同它。真正有道之人,必定是他见得本性,他跟道合一,所以所说的、所行的无不符合道,这叫有修有证的人。找真正有修有证的人太难了,现在你上哪找?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也不会做广告告诉你,所以找不到。怎麽办?我们找有修有学的人,他真正这麽学习圣贤之道,也真正在落实,这种人就已经很难得了。我们向他去请教,我们的疑问去请问他,请求他指正,这叫「就有道而正焉」,我们必定是「德日进,过日少」,不断在提升自己。朱子还引尹氏,尹氏是尹彦明,程颐的弟子,尹氏的话讲到,「君子之学,能是四者,可谓笃志力行者矣。然不取正于有道,未免有差」。他讲到君子的学问,能够做到「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,而慎于言」这四方面,也可谓笃志力行了,他真正是在用功的做,努力的在力行圣贤之道;但是,如果不去有道之人那里去求学,也是「有差」,还是不足。因此什麽叫好学?要这章里面所说的全部做到,才叫做好学。
 
蕅益大师在解释这章里面,他有点睛之笔。他说,「敏事,如颜子之请事斯语。惟此一事,更非余事也」。这话讲得真叫直截了当。君子敏于事,在什麽事上敏捷?蕅益大师举出颜回「请事斯语」。这请事斯语出在哪一章?「颜渊问仁」章。颜回有一天向孔老夫子请教什麽是仁,夫子告诉他,「克己复礼为仁」。为仁就是行仁,如何行仁?你能克己复礼就是行仁。夫子告诉他,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」,你能够克己复礼,就在当下天下就归仁。归仁,用我们现在话来讲,和谐世界。怎样构建和谐世界?自己克己复礼,你就能修身,就能齐家,就治国平天下,这叫「天下归仁」。然后告诉他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这桩事情是自己的事,分内的事,跟外面无关。颜回听懂了,颜回去请教,「请问其目」,我如何去落实?你给我具体的方法。夫子告诉他,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。你看,处处都符合礼,真叫克己复礼,我们一言、一动、一瞻视、一耳闻,全都要跟礼相应,全都要符合圣贤的教导。颜回听到夫子跟他这麽一说,马上讲,「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」。说我虽然不聪敏,但是我一定按照您老人家所说的去做,请事斯语。斯语就是您说的这个话,我一定去做,一定落实,依教奉行。颜回自己是自谦,说回虽不敏,他其实真正是敏,敏于事。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这敏于事就是一件事,什麽事?「请事斯语」,也就是依教奉行。所以好学,具体的来讲,就是完全依照圣贤人讲的话去做,就这桩事情就是好学,除了这桩事情以外,「更非余事」,没有别的事。整个圣贤之道,不就是这件事吗?圣贤人说应该做的,我们就做;不应该做的,我们绝对不做,这就是好学。
 
下面又讲慎言,蕅益大师继续给我们讲,「慎言,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訒。从敏事处得来,不是两橛」。这个慎言跟敏事不是两个方面,是同一个事情。慎言具体来讲,就是孔老夫子讲的「仁者其言也訒」,訒是讲话好像很笨拙、很缓慢,这就是慎言。语言尽量的少,心是定的。怎样得到慎言的这种功夫?从敏事处得来,敏事就是真正落实圣贤教诲。他的心收得住,他的眼睛不是往外看,而是往内收,他只看自己;他不去衡量外面别人的得失,只是衡量自己的善恶,善就保留,恶必定改过,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,这样的人哪有这麽多话说?他一定是沉默寡言。为什麽?他心是静的,话说多了,他一定是心不安,心浮气躁。所以慎言跟敏事不是两橛,就是它不是两个事情,它是一个事情,是一不是二,敏事者必定慎言,慎言者也一定敏事。
 
下面蕅益大师说,「就正有道,是慕道集义。不求安饱,是箪瓢陋巷家风。非颜子不足以当此,故惟颜子好学」。这讲的话都是直指人心,痛快淋漓。什麽叫就有道而正焉?就是「慕道集义」。慕道是讲他的心志,志于道、志在圣贤,他所仰慕、所向往的是成圣成贤,这叫慕道。有道之人未必是在眼前,未必是在世,像孟子私淑孔子,他跟孔子没有见过面,可是他慕道,真正以孔子为师,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,那就是「就有道而正焉」。他学习孔子的书,有不懂的问题,向孔子的传人请教,他很努力的学习,学得跟孔子很像,所以后人将孔子称为至圣,将孟子称为亚圣,他排第二。也就是说,孟子的成就超过孔子其他的弟子,所以我们称为孔孟,没有讲孔曾,或者是将孔子跟其他弟子连在一起讲,把孔孟讲在一起。这证明什麽?孟子的成就超过孔子其他弟子。所以,拜老师不一定要在一起。就正如朱子,他私淑程子,也是跟程子没见过面,只是跟程子的三传弟子来学习,学习程子的着作,所以后人把他跟程子合在一起,叫程朱理学。这都是什麽?真正好学。所以,「就有道」这个就,是当靠近来讲,这个靠近不一定是他这人,是他的学说。慕道集义,集义这个词出自于《孟子.公孙丑篇》,集义就是集合道义。我们天天所做的,都要跟道义相近、相对应,天天集聚起来的就是道义,这就是我们天天都在向圣贤的境界靠拢,这叫慕道集义的意思。
 
不求安饱,是君子食不求饱、居不求安,这是颜回的箪瓢陋巷家风。这也是出自于《论语》,颜回是一箪食、一瓢饮、居陋巷,这个箪就是用竹子做的小篓,颜回盛饭没有碗,穷,就拿这个小竹篓来做碗;喝水连杯子都没有,用葫芦瓢;居在简陋的巷子里,穷巷子里。你看,过这样清苦的生活,他慕道。能够真正有这样的风范,孔子弟子里面,除颜回以外,其他人真的数不上,所以说「非颜子不足以当此」,孔子心目中哪个弟子最好学?只有颜回。这在《论语》里面有讲,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子,说你弟子里头哪个最好学?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,他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,不幸短命而死,现在就没有了,没有听说过谁还好学了。你看看,孔子心目中好学的标准多麽高!所有的弟子里面,就数颜回了。真正做到夫子这一句「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,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」,只有颜子能够担当这样的名誉,好学的名誉。
 
我们现在走上学习圣贤之道,有这样的志向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将儒释道都发扬光大,真正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,我们有这样的一种志向,最关键是要好学,就是以孔老夫子这一章做我们的标准。我们恩师反覆的说,希望真正有传人,说果然有十个志同道合的同学,就是以担当圣贤弘法家业为己任,发心净修,十年不下山,在儒释道三个根上去落实,三年扎根,把《弟子规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都能够落实,还要以《沙弥律仪》这第四个根做我们扎根的第四个条件;然后十年闭门不出,做什麽?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选择一部经,就在这一部经上用功,也就是什麽?落实食不求饱、居不求安、敏于事而慎于言,我们以苦为师,以戒为师,真正传承颜子箪瓢陋巷家风。人在清苦的环境里能够立志,所谓「澹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」。我们敏于事,我们只做一件事,就是深入经教,认真落实,转自己的观念,把凡夫的观念转成圣贤人的观念;我们闭门不出,斩断一切外缘,这慎言了,不跟外面人接触,不跟外面人讲话。我们讲什麽话?就在摄影棚里面,对着录像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,所以你讲的话全都是圣贤教诲,这慎言。用慎言带动敏事,敏事是什麽?你说到得做到,你分享学习心得,也就是激励自己。所以对着摄影机讲很好,前面有一个小小的电视屏幕,看到自己的样子,就是对自己讲,不是对外人讲,天天是劝自己,天天都有进步。这是什麽?天天亲近恩师教诲,天天亲近圣贤典籍,这叫就有道而正焉。
 
我们的弘法道场就是摄影棚,就是网路卫星。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,有不懂的,立即去请教恩师,果然能够十年下来,必有大成。真正要恢复圣教,弘法利生,自己要真正入这个境界才行,没有十年这种根基的培养,很难成就。我们恩师讲,要培养十个弘法的,另外有十个旁听的,旁听的是护法,他要做一些护持的工作。天天听课,弘法、护法一起提升,只是弘法的工作是他要备课、他要习讲,护法平时有他的工作。上课的时候就一起上课,一起提升,这本身就是一个和合团体,家和万事兴。要弘道,要有这样的人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这里最关键的是心能安住得下来,安住清苦的生活。夫子在《论语》另外一章里面讲,「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」。士是什麽?读书人,有心向学的,他志于道,他以圣贤为自己的志向;但是他还以恶衣恶食为耻,恶衣恶食是衣食不太好,生活不那麽舒服,他以这个为耻,他不喜欢过这麽清苦的生活,就未足与议也,不需要再跟他深谈了,不是同一道的人。真正同一道的人,必定是食无求饱、居无求安,在这里我们才见到真正圣贤血脉。
 
所以,真正是好学,能够好学,必定能有所成就。孔老夫子也是好学,他自己也说到,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」。说一个地方有十户人家的,必定能找到一个人,他忠信这种品德跟我(夫子自称,丘就是他自己自称名字)是相同的,但是找不到一个像我这样好学的。换句话说,孔夫子的成就,除了他的品德、根机以外,最重要是好学。也就是我们恩师讲的,首先三年扎根,这是扎什麽?忠、信品德的根,更重要的要十年专修,好学,那你就能成就大圣大贤。我们希望真正有这样志同道合者,那真的是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」
           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