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子曰。礼之用。和为贵。先王之道。斯为美。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。不以礼节之。亦不可行也。】
『有子』前面我们有提到,有子是有若,是孔老夫子的学生。他这里讲到『礼之用,和为贵』,礼是什麽意思?朱子说,「礼者,天理之节文,人事之仪则也」。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,所以说「礼者,天地之序也」。天地是代表什麽?自然,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一种规矩,这是礼,所以它是天理的表现,「节文」可以解释成表现;「人事之仪则」,人与人之间,待人处事接物时候所遵守的礼仪、规则。这些礼仪规则,其实不是说圣人制定出来约束我们,不是的,实际上是自然的秩序,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然的秩序,也就是符合礼,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满。所以不要把它误解为是圣人的约束,法律规章制度来制约我们,圣人没有这个意思,只是希望我们更幸福、更美满。循着礼,我们就能够回归本性,它是性德的流露。
『和为贵』,这个「和」朱子解释「和者,从容不迫之意」,也就是说,他遵守着礼,这个用是表现在他从容不迫。这个意思有一些牵强,在这里我们不这麽讲。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注解说,礼就是规矩,这个讲得很实在。讲规矩,不能乱,但在用的时候,应当以和为贵。所以这个和是解释为和谐,礼的用处就在于和谐,以和谐为贵;如果说遵循礼反而不和谐,遵循的礼这方面也有问题,它的目的是以和为贵,也就是恢复和谐。我这里讲恢复和谐,不讲构建和谐,是因为和谐我们本来就有,本来的面目,不是说你创造出来的,只要你能够把障碍和谐的东西放下,就能恢复本来的和谐。这个和谐包括三种关係的和谐,人与人之间的关係;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係,我们说地球、太空、宇宙,这大自然要和谐;也包括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和谐。这三重和谐,是礼的用处,礼的方向。
下面说的『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』,这个意思朱子解释说,「先王之道,此其所以为美,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」。先王是指古圣先王,确指是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武王。这些先王之道,就是以礼达到圆满的和谐,所以这称为美,美是一种圆满。「小事大事,无不由之」,也就是无论做什麽事都符合礼,都没有违背礼。在还没有成圣贤之前,还是凡夫的时候,我们必须用圣人制定的礼来规范自己,这叫克己复礼,克服自己的习气,遵循着礼而行。遵循久了,慢慢就习惯了,到了像孔子七十岁的境界,是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」。从心所欲不踰矩,就是这里所说的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」,都没有违犯规矩。为什麽?他已经证得本性,成大圣人,性德自然流露,这就是礼,他的一切行为你去观察,它都符合礼。可是他有没有一个心要去遵循礼?他没有,圣人没有心,有心、有念头不能成为大圣。《尚书》告诉我们「克念作圣」,你把这个念头都克服住、控制住,放下了,你才能够作圣。等你作圣的时候,你的身口意三业的造作,一切的行为、言语、念头统统符合礼,那就叫做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」。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,先要遵循这一套祖宗圣贤留下来的礼,这就是圣贤的教诲。底下讲到的『有所不行』,这里古注有讲到另一个方面的意思,它把「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」合在一起讲,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学者的注疏都是把这两句合在一起讲。小大由之的由是做「用」字讲,就是小事大事都用礼。这里隐藏着一个意思,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,如果只用礼而不用和的话,这就有所不行;也就是说,这样就不圆满,甚至会有缺憾,这不可行。
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瞭了,只用礼、不用和是不可行。我记得过去我在美国教书,有一次回国探亲,探望我的父母。我的父亲跟我母亲离婚以后自己成家,我的庶母姓王,王姨。他们知道我回来,非常高兴,王姨很会做饭,说要做一顿好饭菜给我接风。当时我父亲因为患有脑瘤,在恢复当中,所以一般上午他都要休息。那天上午睡觉,结果睡多了,起来穿衣服当然也很缓慢,结果王姨把饭菜都做好了,跟我在桌前就等他。等他很久都没见他来,王姨就有点不耐烦,说,「我们先吃,别等你爸了。他平时起来时间不固定,我都是单独给他做来吃」。当时我就起了个执着心,说我们一定要等爸爸来,吃一个团圆饭,人齐了才一起吃,这是《弟子规》。我执着这个礼,而且把这个大道理一摆出来,王姨也没话好说了。我们俩就一起在等,等啊等,等得饭菜都凉了,我爸才上桌来。这时候我父亲也很不好意思,就说为什麽你不先吃?不要等我啊!王姨也是辛苦了一个上午做了一顿好饭菜,结果我们大家只能吃凉的饭菜,心里也很不愉快,也有点埋怨父亲的意思,怎麽上午起这麽晚,睡这麽多!结果家里本来很高兴的气氛都变了味。
我回头一想,都是自己不对。虽然《弟子规》里面讲长者先、幼者后,「或饮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」,吃饭怎麽能自己先吃?要等长辈一起来吃。可是这个礼应该有开缘,这个开缘是什麽?就是以和为贵,要大家能和谐,能高兴。所以,如果我当时能顺着王姨的意思我们先吃,给我父亲留出饭菜,边吃边等,又能够满王姨的愿,又不会给我父亲造成心理的压力,他不好意思,心里有压力。这是什麽?以和为贵。只要自己怀着恭敬的心,礼也是有开缘。如果是只用礼而忘记了和,这就变得很呆板,甚至就伤了和气,还让对方觉得很不自在,很不高兴。你这个礼如果让人很不自在、很不高兴的话,就失去它的意义了。所以我们学儒、学礼要活活泼泼的学,不能够死守着那些条文,所以这里就讲到,「小大由之,有所不行」,如果就是不论大小事、不论什麽样的情况,都是按照这个条文上的礼来进行的话,那很可能就不可行了。
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很好,说『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』。把「有所不行」跟下面一段连在一起,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。这个「有所不行」,朱子解释说是承接上文的意思。先王处处都符合礼,不论小事大事都符合礼。可是也有所不行的时候,这个有所不行不是说古圣先王不行,是我们如果很呆板的去只用礼而忘记和,这就不行。
同时另外一层意思,如果只知道和,知道和为贵,就一味的用和,这也不行。只要和,不要礼,没有用礼节去「节之」,这个节是节制,礼和节叫礼节,它不能过度,要有所节制。如果没有节制的话,也不可行,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。前面讲只用礼、不用和,不可行;这里只知和、不用礼,也不可行。譬如说与人交往,如果不分尊卑贵贱,一味的就是用一种礼,譬如说现代来讲,对人最敬礼是三鞠躬,如果是为了与人和谐,见人就三鞠躬,不分情形、不分对方的身分都用这样的礼,这也是导致麻烦。譬如说你走到路上,见到个老太太来了,你也不认识她,对她嘣、嘣、嘣三鞠躬,把老人家也吓一跳。我记得有一次乘电梯,从电梯里出来。跟我一起乘电梯的有认识的人,认识的朋友,我先出电梯,他要继续往上走,我回头跟他招招手,告个别。结果他非常注重礼,对我就一个深深九十度鞠躬,头露在外面,差点被电梯门夹到,把我都吓一跳。这也不可行,所以总要看情形、看当时的状况,用什麽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礼敬,表达你的和谐。如果一味的要追求礼敬、和谐而忘记了节制,这也不可行。所以学礼真的要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守教条。
朱子说到,「严而泰,和而节,此理之自然,礼之全体也。毫釐有差,则失其中正,而各倚于一偏,其不可行均矣」。严而泰,严是严谨,自己处处都要守着礼仪,像先王,小大由之,处处不踰矩,这是对自己要严谨;泰是泰然,有舒泰的意思,朱子解释和,说从容不迫,这有泰的意思,处事、处人都泰然。和是与人和谐,跟人和谐最关键是要尊敬别人,能够尊敬别人才能和谐,「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;但是又有所节度,要看当时的情形,这个叫「理之自然」。夫子所谓的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」,也就是他真正证入了这个理之自然的境界,他所作所为完全随顺性德。真正自然而然,才能真正达到朱子所谓的从容不迫的这种威仪,礼之全体就能现出来。礼的体是什麽?礼的体就是本性,就是性德。「毫釐有差,则失其中正」,稍微有偏差,过度或者不及,这都是属于有差,过犹不及。这个礼要做到正好,过度和不及这都叫失礼,失其中正,就偏向一边去了,这都不可行。蕅益大师这里《点睛》讲了两句,说「由之,由其本和之,礼也」。这小大由之的由是什麽?有依据、遵循的意思。由其本,本是本体,也就是我们的本性,跟本性相合,这种做法才叫礼。换句话说,礼实际上是本性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,不是从外面学来的,而是我们自己本性中具有的。当我们还没有证得本性之前,确实要遵循圣贤所制定的礼而行,以求最终证悟本性。蕅益大师讲,「不行者,废礼而尚和。礼不行,而和亦不可行」。《论语》原文里面讲到两个不行,「有所不行」,后面又讲「亦不可行」,什麽不可行?废礼而尚和,这不可行。一味用礼,这是不可行;一味的崇尚和谐,却没有用礼来节制,这也不可行,所以过和不及都属于失礼。礼不可行,就是失礼了;和亦不可行,失了礼也失了和。为什麽?和是礼的本体,本性本来是和谐,它表现出来的就是礼,所以失了礼之后,也破坏了和谐。这样我们才知道,真正要做到一切如礼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境界,如果不是真正证入本性,怎麽能做到毫釐不差,不失其中正?因此学礼的最终目标还是复其本性,恢复我们的本性,有这样的目标,我们才不会被文字上礼的这种条文所束缚。所以这一段讲到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,在各种情形上去拿捏这个尺度,这需要有智慧。
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