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子禽问于子贡曰。夫子至于是邦也。必闻其政。

时间:2022-09-17 09:48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子禽问于子贡曰。夫子至于是邦也。必闻其政。求之与。抑与之与。子贡曰。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。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。】
 
我们来看朱子的注解。『子禽问于子贡曰』,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,这段话是他们俩的问答。子禽姓陈,名亢;子贡姓端木,名赐,就是陈亢和端木赐,两位孔门弟子。有的人也说,子禽是子贡的弟子,这也可能是如此,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。这段话是子禽向子贡来请教的。子禽问,『夫子至于是邦也』,夫子是讲孔夫子,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地方,邦就是当时的诸侯国,也就是每到一个国家,都能够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、社会的状况,都会有人来告诉他。子禽就问,这是孔夫子求得的,还是别人给与他?也就是问,孔老夫子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,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,还是别人主动来告知他的。『抑与之与』,与是给与。抑是或者的意思。这个话问得好,真正的圣贤难道还会有有求之心吗?夫子关心别国的政治,他所得到的情况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,还是他无心而别人自己主动告诉他的?我们来看子贡怎麽回答。
 
子贡可以说在孔门四科,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里头,他是言语第一,很会说话。他很会说话,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、善于观察。他观察孔老夫子的德行,总结出五德,说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『温』是温和,他的容貌,他的形态,没有给人任何的压力,你跟他在一起,你感觉到非常的舒服,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。这是讲温和。为什麽他能够容貌温和?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,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,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。所以圣人跟我们在一起,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,或者是跟自己格格不入,或者是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,不会的。他的这种气质,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,很愿意跟他在一起,这是温。『良』是什麽?讲他的心地善良。夫子一生所追求、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,以仁爱存心,所以心地善良。仁者爱人,他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关怀、帮助、照顾一切的人,一切的众生。『恭』是讲他对内,对自己严肃、谨慎,而对外能够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这是恭的意思,所谓一切恭敬。《礼记•曲礼篇》第一句话就说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。整个礼的核心就是敬,「礼者,敬而已矣」。夫子教我们「克己复礼为仁」,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而能够恢复我们的礼,处处能够循礼,能够守礼,这是恭。『俭』是节约、节俭,持身节俭,不奢华,所谓「澹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」。俭以养德,人如果骄奢,那德就有损了。人能够安住在简单的生活当中,他的德就容易进步;一个人在骄奢的环境里,很容易放逸,很容易堕落。所以夫子俭以养德,处处节约,爱惜所有的物品。『让』就是谦逊、谦让、礼让,不与人争,真正能够做到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。
 
夫子用这五种圣德去跟人交往,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。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,别人自然就能够把这里的状况告诉他。甚至是这个国的国君也对他信任、也对他敬重,把国事也向他请教。我们从《论语》里面看到,很多国君向他问政,诸侯大夫向他问政,对他不怀疑,不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,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请问。这是完全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德,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。所以子贡说,夫子到一个国家能闻其政,你不能说他是求来的。夫子的所谓求,『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』。夫子的所求,能够得闻别人国家的政治,跟人家去求来的那种方法不一样。夫子完全是以他的德行招感来的,他是以无求的心而得到的,他不是有心去求的。人家的求是有心求,夫子是无心而得到的。所以他跟别人的求是不同的,异就是不同。诸,当在字讲。夫子之所谓的求,是跟别人不同的求。《朱子集注》里面有讲到,「夫子未尝求之」,从来没有去求,圣人真是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。「但其德容如是,故时君敬信,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,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」。那是夫子的德和容,德是他的内心,容是他的容貌。有这样的德行,就有这样的容貌和形态,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,这个不是造作出来的。如果是造作的,这些君王他们都是聪明的人,他肯定能识破。就是因为他们看到夫子那种真诚心,没有丝毫造作,存心仁爱,没有自私自利,更不会有夺权的这种非分之想。夫子只是到一个国家去帮助那个国家,没有丝毫索取任何利益回报的意思。所以国君对他尊敬信任,都以政事向他请教。他所能闻政的这个结果,跟别人求之而后得的完全不同。这是什麽?圣人能够养其存心,形成的那种神态、相貌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,他的磁场不一样,别人见到他就能对他肃然起敬,这是圣人圣德招感。这是古人所谓学养功深,他才有这种感召力。所以朱子勉励,「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」,我们要向圣人如是学习。
 
我们觉得有这样的一种感召力真的是不容易,甚至觉得好像不可思议。第一次见面就能够受到人这样的尊敬信任,把最重要的政事都能向你请教,真有这样的情况吗?我记得我在二OO三年,曾经跟我们的恩师一起到印尼去。那是受到印尼政府领导人的邀请,做团结宗教的活动。我们的恩师带着我们走访印尼各大宗教。印尼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都是伊斯兰教徒。伊斯兰教里面有三大教派,当我们去拜访最大的那个教派的时候,有人就告诉我们说,这个教派信徒很多,所以他们那些领袖们往往都有傲慢的心理,看不起别人,提醒我们要小心谨慎,不要受辱。特别是我们的恩师八十高龄了,要我们重点保护,见到时机不妙,我们赶紧走人,不要自取其辱。
 
结果我们就跟着恩师一起去走访那个宗教,约定了在他们的总部大会堂里面我们一起开会。这些领袖、代表们都先在会堂里面等候了,见到我们恩师走进门来,都不约而同的从座位上站起来,向我们的恩师致敬。当时我们心里很惊讶,因为之前听到别人这麽说,跟现在所遭遇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样,人家对我们这麽礼敬。我们回去思考,到底怎麽回事?才悟出,这是因为我们恩师温良恭俭让的形态,所以他一走进大厅,就能够感召到大家肃然起敬。虽然是第一次见面,但是我们恩师的这种德行的磁场,中国人讲气分,已经感动了他们。我们能够相信,孔老夫子当年应该也是这样的,所以他周游列国都能得到人家的敬重爱戴,完全是他自己德行的招感。
 
我们的恩师也是心存仁爱,一心就想着天下和平,提倡宗教和谐,促进圣贤教育,和谐世界。虽然他也是一介平民,跟孔老夫子当年没两样,也是周游列国,但是每到一处,也是一样得到大众的景仰爱戴。他凭什麽?也是凭着温良恭俭让这种厚德。所以他每到一处,也有很多国家领导、宗教领袖向他请问,他也是必闻其政。他有心求吗?他没有心。可是别人把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,他马上就有这个智慧给人家解答。为什麽?他心地清净,没有自私自利,没有名闻利养,不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,放下贪瞋痴慢的烦恼,所以他的心地清净光明,智慧能够从自性中汩汩的流出来。只要一碰上这些问题,他马上就能够给人解答,让人听了之后都点头称是,没有不讚叹的。
 
其实这个智慧人人本有,他有,我们也有,只是我们的心没有他清净而已,所以我们的智慧不能够现前,遇到棘手的问题就被难倒了。曾经有一位基督教的大牧师向他请教说,「你几十年来到各地去讲学,遇到了很多人向你提问,你有没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?」他说没有,真的没有。为什麽?只要心地清净,智慧就能现前,用智慧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。中国老祖宗的智慧从哪里来的?你看他们留下的这些教诲,孔老夫子这一部《论语》,处处都闪烁着智慧。我们再看《易经》,它能够用来预测未来,千古都能够准确,这是圣人留下来的智慧宝典。他们的智慧哪来的?就是因为心地清净,所以自性没有障碍。自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,智慧流出来,他是无障碍的,他的德行也是无量无边。
 
子贡为孔老夫子归纳起来是温良恭俭让这五德,其实这五德是五大类,每一类里面都有无量的德行,叫做万德庄严。所以子贡是很善于归纳,把圣人的德行威仪就用这五条能归纳得这麽好、这麽圆满、这麽形象,让我们在二千五百年以后听到子贡讲到温良恭俭让,都能够想像得出孔老夫子当年的形态容貌,都能起效法之心。蕅益大师在《论语点睛》里面就讲到,说这一章可与「美玉章」参看,两章比较着来看。「美玉章」是在后面,也是子贡问的,子贡向夫子请教。「子贡曰:有美玉于斯,韫椟而藏诸,求善贾而沽诸」。子贡问孔老夫子,如果有一颗美玉在这里,你是要把它藏在盒子里头,还是找一个很好的买家把它卖了?问孔老夫子,这也是一语双关,他用这个比喻来请问孔子。子贡很会讲话,这个美玉是比喻孔子的德行学问,这德行学问要用它来利益社会,帮助众生。你现在有这样好的德行学问,你是把它藏起来,还是去找一个买家?
 
孔老夫子回答说:「沽之哉,沽之哉,我待贾者也。」沽就是卖,要找一个买家去卖。他连说两个「沽之哉」,加强语气,也就是说,孔子是有卖的意思。可是他又说,「我待贾者也」,待是等待,我卖不是随街叫卖,我是等待识货的人来跟我买。谁会识货,他也有相应的德行学问,他才能识货。就好像你卖美玉似的,他得认识这颗美玉,他才知道它的价值,他才会用高的价钱来买。所以孔老夫子的态度,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,不是说他不卖,不是说他不想要贡献自己的德行学问,有这个机会一定是当仁不让贡献出来。可是没有这个机会,我们绝不去求,一求就贱了,反倒使人家看不起,人家不知道它的价值,反而埋没了。蕅益大师对《论语》也是非常精通,你看他能够圆解,把这一章子贡回答子禽的,为什麽夫子到每个国家必闻其政,跟这里讲到的「美玉章」结合起来,我们就看到了。「美玉章」里讲到的「待贾」,就是等待买家,这两个字待价,就跟寻常的卖法不一样。正如子禽问,夫子「必闻其政,求之与」,是求来的吗?子贡回答说的这个求,跟寻常的求法又不一样,这个求是无求之求,是孔老夫子用温良恭俭让五德而得到的。所以圣人他有德行有学问,也不能够只说他不求不沽,有好东西他也能拿出来,不是说不卖的,还是有求的时候,有沽的时候。但是他这种求和沽又跟普通的功名之士不一样,他心里面没有名闻利养,一心就是为了天下国家,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,真正是不求自己得安乐、但愿众生皆离苦的这种心。所以自然他能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种德范、这种威仪,这不是装得出来的,诚于中而形于外。
 
蕅益大师这里有一段话说得好,「若知舜禹有天下,而不与焉;颜子居陋巷,而非置斯民于度外。则知富强礼乐,春风沂水,合则双美,离则两偏矣」。从这里我们去体会圣人的存心。舜和禹这是古圣先王,都是禅让的,他们得到天下的这个地位,做了天子。是他自己求来的吗?不是,是先王禅让给他的。当他接受先王禅让的时候,他也没有拒绝。为什麽?因为自己真正有这样的德行学问,有这样的机会为万民服务,理应要去承担,所以是当仁不让。正好用这样的机会去为众生服务,去实现和谐世界的理想,所以他有天下。颜子就是颜回,孔夫子的弟子,他没有这个机会,他也是有很高的德行学问,孔老夫子最讚叹的弟子,可是他是居陋巷。夫子非常讚叹他,说颜回是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而回也不改其乐。颜回他就在陋巷里头,箪食瓢饮,过着最清苦的生活,人家都没办法忍受的生活,可是他不改其乐,他乐在其中。他没有这个机会去服务于天下,他不像舜禹那样做天子,他只是一个平民,可是他也并非是「置斯民于度外」,他的心还是像舜禹那样,关心着天下万民。他也是一样的仁爱、博爱,只是没有机会兼善天下,所以他就躲在陋巷里独善其身。
 
这两种人,舜和禹和颜回,两种人都是圣人,都是一样的仁爱,但是一个有这样的缘分,得到天下,一个没有这样的缘分,他居于陋巷,两种人都是无求的。就像夫子讲的卖美玉,舜和禹他能卖掉美玉,他找到买家了。买家也不是他找的,都是识货的人找他的,舜是尧找来的,禹是舜找来的。舜和禹自己根本没有求得天下的那个贪心,没有有求之心。颜回没那麽幸运,没人找到他。可是有没有这个机会,那是在外面的,属于天命,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;而能自己控制的,是自己每天进德修业。外面有没有机会,其实对他本人来讲无所谓,百姓有福他就能够有机会去为大众服务;百姓没福,他也就深居陋巷,深居于青山绿水之中,不用出来了。
 
所以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就知道「富强礼乐,春风沂水」,富强礼乐是讲他兼善天下。圣人出世,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,礼乐振兴,这是很好;如果百姓没有这样的福报,圣人也就隐居了,享受着春风沂水。沂水是在山东,夫子的故乡。孔老夫子一生出仕的机会很少,他是很有抱负,希望能够用他的德行学问帮助天下达到太平,他的理想是大同世界,所谓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」,这种大同世界。但是当时他没有这个机会,所以最后周游列国十四年,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,他老家在山东鲁国,过去是鲁国,沂水就在那个地方,他就讲学,这也是很好的。
 
「合则双美,离则两偏」。他的讲学虽然不能在当时利益天下,因为他没有得到重用,他的这些抱负不能得到施展,可是他能够留下这些教诲,让弟子把他的圣贤之道传下来,总有一天能够得到君王的认同。到什麽时候才得到君王的认同?到了汉朝。你看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,春秋之后有战国,战国之后秦朝统一了中国,秦朝灭了到了汉朝。汉朝到了汉武帝,由董仲舒推荐,才把儒家学派立为国学,独尊儒术。到那个时候,孔子的思想才得到国家的认同,才有利益百姓的机会。那个时候才得到天下富强、礼乐大兴。之后的两千年,中国朝野都得到他的恩惠。
 
所以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可以合则双美,这是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心地。现在有机缘为天下服务,我们就出来;没有这个机缘,我们就讲学。这个机缘,一个包括自己要真正有德行学问,一个是外部的环境有这样的机会。假如现在没有这个德行学问,即使有机会,你也不能利益大众,那就得隐居起来好好提升自己。但是,目的还是利益万民的,这叫合则双美。总有一天你能实现你的目标,这一天不一定是你在生的时候。像孔老夫子,他在生的时候没有得到重用,他死去过世几百年了,才有他的学术得到认同的那天。但是没关係,因为夫子是无求的,他不求自己名闻利养,他是真心对千秋万代万民仁爱。所以这个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是合在一起的,是一不是二,这叫双美。离则两偏,离是什麽?一念私心作祟的时候,即不能独善其身,为什麽?他有私心障碍着他德行学问的提升。即使是他隐居深山,还是有这一念私心的话,那还是不能成就;他出来也不能兼善天下,这两偏了。
 
江谦先生在《补注》里面,对蕅益大师的《点睛》注解有个补注,他说,「子贡圣门言语之选,不但讚孔子入妙,其论因果亦甚精」。说子贡他真正是夫子言语这科目上面的第一,他选择的言语,对孔老夫子德行的这种概括,就用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概括起来,讚叹自己的老师叫入妙,太妙了,妙不可言。真的,如果我们要是想着用五个字来概括孔老夫子的德行威仪,真想不出比它更好的了。不仅是讚叹自己的老师,而且论因果也非常的精妙。这讲到什麽因果?「温良恭俭让」这是因,「至于是邦,必闻其政」这是果。「温则人亲之」,他温和,人们就爱戴他、就亲之。「良则人信之」,他善良,别人就相信他。「恭则人敬之」,他对己对人都能够恭敬,别人也恭敬他,所谓「敬人者人恒敬之」。「俭则人便之」,因为他能节俭,别人就能够与他方便。这个便就有方便的意思,就是帮助他,供养他。因为知道他生活节俭,不会奢侈,不会浪费。他所做的事业真正是圣贤事业,真正一心就是为了天下万民的,所以真正有识之士就愿意供养他,愿意与他方便,帮助他。「让则人与之」,这让是礼让、谦让、忍让,他愈让,别人愈给他。人就是这样,你愈跟人争,人家愈不给你;你愈让,人家愈愿意给你。这就是夫子到每一个国家都能「必闻其政」,听到国君对他的请教,把政治都告诉他,这是有因必有果,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。江谦先生说,「世间一切得失祸福,皆是自因自果,自作自受,故君子求诸己,不愿乎其外」。世间人一切的得失祸福,都是有因果报应,自作自受,善因得善果,恶因得恶报。孔老夫子为什麽能够到每个地方得到别人的爱戴、尊敬、信任?因为他有温良恭俭让,这不是因果吗?如果我们没有温良恭俭让的德行,对人不能温和,别人就不会爱戴我们;对人心地不善良,别人也就不相信我们;对人不恭敬,别人也就不敬重我们;自己生活不能够节俭,人家也就不愿意帮助我们;不能够礼让,人家也就不会给与。所以君子求诸己,而不求诸人,凡事都是反求诸己,不向外去驰求。
 
江谦先生引《大学》里头的话说,「《大学》言: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小人不信因果、不务修身,舍己而求人、行险以徼幸,求之不得,则怨天尤人,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」。《大学》里面讲到的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」,就是不论你是什麽样的身分,不论你贫富贵贱,上至国家最高领导,下至平民老百姓,都是以修身为本,这是根本,修自己。为什麽?道理很深,能修自己,修身,身修了才能够齐家,才能够治国平天下。为什麽?因为家国天下跟自己一身不二,是一体的,身修好了,家国天下都修好了。
 
我们最近看到一份报导,说美国夏威夷有一位精神病治疗专家,他专门去治疗那些犯罪精神病患。这些精神病患都被关到监狱里面,为什麽?因为他对人很有侵犯攻击力,很不好治。那些治疗他们的医生、护士都不愿意在那里做事,为什麽?拿他们没办法,而且他们危险性很大,攻击力很强。而这位治疗家,他治疗这些病患很有效果,往往治疗很短的一段时间,这些病患就可以脱离那些手铐脚镣,就可以自由活动;再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好了,就能出狱。结果记者採访他,为什麽他有这麽好的疗效,你用什麽方法?这位治疗家说,其实我的方法很简单。因为他治疗都不用跟这些精神病患的人见面,只需要拿他们的病历,或者拿他们的相片,对着相片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说:「对不起,请原谅我,谢谢你,我爱你。」就用这样的方法,很真诚的、发自内心、重复的说,「对不起,请原谅我,谢谢你,我爱你」,结果就有不可思议的疗效。
 
这说明什麽?这位治疗专家告诉我们说,其实一切我们都要负责,不仅对自己要负责任,对世界一切人、一切物,我要负完全责任。这就是古人讲的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,和谐世界,我的责任。一切的人,为什麽说我要负完全责任,他有精神病,我的责任?这个道理很深。因为世界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跟自己是一体,没有外面的,只有里面的。所以我用真诚爱心去爱一切人,当人有怨恨的时候,我真诚的向他道歉,把一切对立都化解掉,用爱心去化解,用忏悔的心去化解,一切都能回归到和谐,这是君子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的学问,这叫实学。从相上来讲,这就是因果。你能够真正落实温良恭俭让这种圣德,你就有和谐世界的果,这就是修身而能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小人不信这个因果,他不从自己修身下手,叫「舍己而求人」,这是本末倒置,他向外去驰求,所以「行险以徼幸」。行为会铤而走险,有侥倖的心理,向外求,求之不得。求不得了,就怨天尤人;求得的,实际上本来因果就注定有的,他也不是真正求得。结果他「为恶为乱,无所不至」,他就兴风作浪,危害社会。所以,这一点观念不同,导致结果大相径庭。
 
因此从这一段话里面我们看到,夫子的求完全是内求。为什麽内求?没有外面的,只有里面的,身、家、国、天下,全是自己本来具足,只要能够回归性德,用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,就能够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。
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