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曾子曰。吾日三省吾身。为人谋而不忠乎。

时间:2022-09-15 21:33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曾子曰。吾日三省吾身。为人谋而不忠乎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。传不习乎。】
 
曾子是孔子的弟子,是弟子中年龄最小的。他姓曾名参,这参是参加的参字,念身,字子舆。这一句想必也是曾子的弟子记录的,因为他称呼曾子,那对老师一定是这样称呼。曾子说,『吾日三省吾身』,他说这个话,必定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,他得到孔夫子的真传,他是孔门十哲之一,后人把他称为宗圣。夫子是大圣(至圣),他是宗圣,他是承传夫子的学问。曾子自己本身也是孝子,二十四孝里有他,纯孝之心。这句话是讲他自己如何修身的。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这个吾日是哪一日?就是今日,就是讲每天,每天要从三方面,三桩事情上去反省自己。第一是『为人谋而不忠乎?』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忠。什麽叫忠?《朱子集注》上解释说,「尽己之谓忠」。你能够尽心尽力,这叫忠。我承诺了别人,要替别人办事,有没有尽心尽力?这是要反省的。我接受这个工作,有没有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?这是忠。
 
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』这是交友。交朋友,朋友有信,要讲求信义,朋友不可欺。你不欺人才是不自欺,欺人就是自欺,自欺欺人。什麽叫信?「以实之谓信」,实实在在,真诚相待,绝没有虚伪狡诈,更没有欺骗。『传不习乎』,这是第三桩事情。传是什麽?受之于师叫传,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,是老师传给我的道德、学问、知识、技艺,这些都要习。习首先是要熟悉,对于老师所传的,我们要精熟,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落实。所以曾子他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桩事上反省。如果有不忠、不信、传不习的毛病,立即改过来,第二天不能再犯,这叫忏悔,改过迁善。每天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每天都不懈怠,这是真诚的在学习圣道。这个诚(诚意)是为学的根本。所以学习圣道没有别的,就是天天反省改过而已。因为学习圣道不是让你从外面得到点什麽,你本来自性中具足的,不用外来再增加什麽,只是让你把原来的毛病习气去除掉而已。因此学最重要的就是反省改过,改过才能进步。《大学》里讲的,你看汤王(商汤),商朝开国的天子,他在他自己的洗脸盆上面刻着这些格言提醒自己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天天要进步。怎麽进步?用曾子的这三桩事情天天反省改过。曾子能做到,我们为什麽不能做到?曾子天性并不是很聪明的,孔老夫子曾经说过,「参也鲁」,这个鲁是鲁莽的鲁。说曾参,曾子这个人比较笨拙,就是比较愚钝,天性并不聪明。但是勤能补拙,所谓「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」,别人一次能够做到的,我做一百次总能做到。譬如说背书,人家过目就能够成诵,我要背一百遍才能背下来。没关係,勤能补拙,笨鸟先飞,你努力,也一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平。人家十次能背下的,我一千次总能背下来,下这个钝功夫。曾子他就是这样下钝功夫,老老实实,真诚的来治学、来求学,所以他能得孔夫子的真传。
 
《论语》里面讲的,夫子之道,是由曾子一以贯之,他得到了真传。夫子的道是什麽?就是忠信之道。后面《论语》有讲到,夫子之道,一以贯之,就是忠信。你看曾子他这里每天反省,「为人谋而不忠乎?」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」忠信。他天天干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,他一辈子干,就算三十年,也超过一万日。所以他能够得到夫子的忠信大道。曾子反省的三桩事,第一个讲忠,第二个讲信,第三是传习,这三个是有顺序的,不能颠倒。忠信是传习之本,没有忠信,怎麽可能真正把老师所传授的教诲去落实、去实践?老师所传的是什麽?忠信的大道。我们学生学什麽?学忠信的大道。夫子之道,忠信而已。从这里我们就体会,曾子他的实学到底是什麽了。
 
《论语.学而篇》第二章讲到孝悌,这里讲忠信,孝悌忠信,八德前面四科,四个德目,这就是中国精神。现在我们国家要提倡复兴中华文化、弘扬中国精神。中国精神到底是什麽?古圣先贤用最简单的话就概括了,孝悌忠信。这是中国五千年道统的精华结晶。孟子说得好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曾子传承夫子之道,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。夫子也是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他述而不作。他总结他所传承的,还是古圣先贤之道。有了孝悌的精神,这个家庭就能和睦,社会就能和谐;有了忠信的大道,这个民族就能振兴,国家就能够强盛。
 
我们看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,凡是一个朝代的国君到臣子们,如果不讲求孝悌忠信,必定有亡国之难。有孝悌之心的国君必定是爱民的,就像尧、像舜这种圣王,也不外乎就是把孝悌的存心扩展对一切民众,都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样。没有孝悌,他自然就没有把民众放在心上,所谓亲亲而后仁民,对自己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的,怎麽会仁民爱物?在唐朝,唐玄宗年轻的时候是励精图治,把朝廷管理得很好,天下大治,当时所谓的开元之治。可是这个社会安定、经济繁荣了,他就忘记了孝悌忠信的精神,开始追求自己的享受,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娶做自己的贵妃,这就乱了人伦。从此君王不早朝,不理朝政,沉湎于酒色当中,后来引发了安史之乱,安禄山举兵造反,叛乱。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,整个唐朝大唐江山一半以上都落到了安禄山手里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。
 
安禄山叛乱,当然也是一个不孝不忠之人。唐玄宗曾经对他有很多的奖励,很信赖他,没想到他竟然叛乱。你看这是前面讲的,「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」。反之,好作乱必定会犯上,好犯上必定是不孝不忠。那他的下场呢?没过多久,他的儿子安庆绪就把父亲给杀了,把安禄山杀了,自己称帝。你看自己不忠,他儿子就不孝;他犯上作乱,儿子也犯上作乱。有其父必有其子,这是报应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,太明显了。结果后来安禄山的一个副将叫史思明,又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,自己又称皇帝。所以安史之乱一个是安禄山、一个是史思明,两个人造的,都是好犯上作乱之人,不忠不信之人。结果史思明的下场跟安禄山一样,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杀死。史朝义为了想得到皇帝的位子,他杀了他父亲,自己称帝,你看又是一报还一报。当然这史朝义他也没好下场,他称帝才两年,结果就兵败,唐朝郭子仪带兵平定了这个叛乱。史朝义称帝两年,最后落得个上吊自杀的下场。安史之乱前后八年时间就被平息了,你看看安禄山、史思明两对父子的下场,证明是什麽?不讲求孝悌忠信之人,叫天怒人怨,现报都不得好死。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对安史之乱也要负责任的,他自己忘记了仁民爱物,他自己还注了《孝经》,把《孝经》里讲的大道理都给忘记了,落得这样的下场,几乎亡国。
 
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强盛、社会和谐,还是要大力的提倡弘扬孝悌忠信的精神。这种精神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的考验,证明它是真理。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天下。这个中国,我们去思惟,在古代称霸天下的时期很多,而每次称霸天下的时候,都是孝悌忠信这种中国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。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去侵略外国人,至少汉族统治的时候没有侵略外国。它用什麽来称霸?是用它的德行,以德服天下。它讲的和,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。为什麽爱好和平?因为它讲求孝悌忠信。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能够构建和谐社会,共建和谐世界,没有别的,还是要回归孝悌忠信的道统。
 
曾子他就是在忠、信和传习三事上着力用功,一生不改,他也成圣人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曾子那样做到的。这三桩事,实际上是一桩事,都是修身。《大学》里讲到的「以修身为本」,这个本具体要怎麽落实?曾子这三事就是我们的落实。忠信是讲存心,你看忠,心上用中,中道。怎麽才能做到忠?无私才能叫忠,有私就没有忠,有私是分彼此,有人我二相。所以真正要做到忠,放下私心,大公无私,放下我相、人相,这才能做到忠,我们的言就有信。信和忠其实也是一体的,忠是体,相上讲是信。传要去习,老师传授的我们一定要去实践。这最重要的,首先我们要对老师有信心,信赖老师。老师是不是圣人,这没有关係,但是我们要相信老师所说的教诲是圣人的教诲,这是我们学道第一要建立的信心。当然选择老师很重要,首先要选择一个真正的好老师,那我们才不会跟错老师。选择老师是听其言、观其行,看看他所做的是不是跟他所说的一致。要是不一致,相反的,这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,不是真正的善师。一旦选择定了,就一心一意跟老师学,不折不扣把老师的教诲落实,依教奉行,老实听话,绝不可以打折扣。打折扣那是自己毁掉自己成圣成贤的机会。我们问,为什麽学生会不相信老师,对老师所传的教诲、圣贤之道不能够依教奉行,这个信心为什麽会失掉?关键是在于见到老师的过,看到老师过失,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,看不起老师,甚至觉得老师还不如我,轻慢老师,当然他也就没有办法去认认真真落实老师的教诲,所以传不能习。曾子之所以能成为孔子的传人,可贵之处就是,老师所传的,不折不扣的去习、去实践、去落实。在他心目中,老师是圣人。孔子有没有过失?有。《论语》里面有记载,孔子有一次也犯过失。但是孔子难得的是,别人一提醒他,他马上欢喜接受,改过。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能改过,这过失就没了。把所有过失都改了,你就是圣人。那是老师的事情。但是当学生的,即使是老师犯过,不能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,这叫师资道合。我看我的恩师真的是圣人,即使是有过失也是示现教诲我们的,哪里有真的过失!
 
实在讲,境由心造,外面的一切环境,包括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,外面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心造的,你有这个心念,就感应这样的人事物。你要是见到别人是圣人,你是以圣心看人,那你也是圣人。你看别人是小人,你是以小人之心看人,以小人之心看君子,君子都成为小人,所谓的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」,把君子看成小人了。这把自己的心给污染了,把别人的过失装在心里。别人是不是真有过失,还未可知,可能他是示现的,可能他是不得已要选择这麽做,我们不知道来龙去脉这个背景,我们把他的这个过失以为是真的过失,这是自己污染了自己心性。如果看老师也是这样,那真的是自甘堕落,自绝于师门之外,怎麽能成就?所以学道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够看老师过失,不把老师过失放在心上。真正做弟子是把老师看作圣人,那恭喜你,你有圣人在教导你;你把老师看成一般凡人,那是凡人在教导你,你看,你所得到的利益不一样。曾子这句话讲,忠、信、传习;换句话说,把别人都看成圣人,这个忠信就做到了圆满,你就得到大道了,圣贤之道你就圆满了。
 
《大学》里讲的,「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以失之」。君子大道是什麽?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你能够恢复本性的明德,你成圣人了。怎麽得到?忠信以得之。有人我二相,不忠,心就不忠了;见别人有过,这就不信了。信什麽?信人人本来是圣人,本具明德。你见他的过失,那你就不信了,不信他是圣人,你只信他是凡夫。见老师过,当然就不能传而习了。老师所传的还是忠信的大道。我们接受老师的教诲,不能够真正落实,这是什麽?骄慢,必骄泰以失之,这个大道就失掉了,你看自己作践自己,这叫做自暴自弃。《弟子规》讲,「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致」。你自暴自弃,自己把自己推到圣贤门外了。所以,曾子的忠信之道,一以贯之,贯穿了整个圣贤的大道。体会到这一点,我们才能够真正做真实切近的功夫。从哪里做起?从不看别人过失学起。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这是古大德的教诲。真正修道之人,不会看世间人的过失,换句话讲,见世间人过失,这就不是真修道人,忠信都失掉,离大道就远了。所以我们天天反省、忏悔、改过,要在这上面用功,这是曾子一生成就的关键。    ——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1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