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有子曰。其为人也孝弟。而好犯上者鲜矣。

时间:2022-09-15 16:28   编辑:上善若水   点击:
【有子曰。其为人也孝弟。而好犯上者鲜矣。不好犯上。而好作乱者。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。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。其为仁之本与。】
 
『有子』是孔子的弟子,姓有,名若,有若。在这里称呼有子,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,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。『孝弟』在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解释说,「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」,这个解释非常的浅显易懂。对父母有爱心这就是孝,心必有其事,对父母一定要尽心竭力的去侍奉。对兄长,还是用这个爱心,善事兄长也是尽心竭力的奉侍。这个心对父母叫孝,对兄长叫悌,实际上同是一个仁心。这个仁心在五伦关係里面的运用就有不同的德,对父母叫孝,对儿女叫慈,父慈子孝;对兄长就是恭敬,对弟弟就是友爱,兄友弟恭;对领导是忠心,对下级是仁爱,爱护他、关怀他,君仁臣忠,君是领导,臣是被领导;在夫妇来讲,夫义妇听,义就是讲道义、恩义、情义,听是温顺、和谐;跟朋友之间,跟一切的亲友,做到长惠幼顺,互相的要有恩惠,长一辈的,或者是年长的,对年幼的要有爱护、恩惠;年幼的对年长的,要顺服、要尊重。你看五伦里面讲的十义,就是十种义务,都是同一个仁心的体现。这个仁心,我们现在讲爱心,仁者爱人。
 
一个人能够有孝悌,他就很少会犯上。『犯上』是干犯在上的人,譬如说被领导的(下级)对于领导干犯、冒犯。这个『鲜』就是少的意思。『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』,未之有也,是没有的事。这个作乱就是悖逆争斗的事情,叛乱。这句话,《朱子集注》当中解释说,「此言人能孝弟,则其心和顺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乱也」,这是非常直接的解释。一个人能够有孝心、悌心,能够孝敬父母、尊重兄长,他的心是和顺的,这个和顺的心怎麽可能有犯上!犯上是一种悖逆的心,现在我们讲逆反心理。有逆反心理不是好事,现在有逆反心理,将来就会犯上作乱。不犯上,也就不可能会作乱。
 
这句话有子讲,为人孝悌,不好犯上,不好作乱,是承接着前面一章,学而时习之这章接下来讲的,这里面也有一点连带的关係。前面讲的学,学什麽?大学之道就是讲什麽?明明德,讲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这是对内的,内心里的学问。在外的学问,新民,也可以叫亲民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」。亲民就是爱护关怀大众,让民众也能跟我一样明明德。还有修、齐、治、平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在外。内是体,外是用。这个体是仁,仁爱的仁,外面这个用是行仁,也就是为仁。这里讲的『其为仁之本与』,这个「为仁」就是行仁的意思,就是仁之体的运用。夫子的学问就是仁学,所以待人处事接物无不是仁。因为他已经恢复仁之体,就是明明德,就是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。体恢复了,用出来的无不是仁。这里举出孝悌,这是行仁,这也是修身的含义。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不管你是什麽样的人物,你是什麽样的阶层、福报,你都要修身,修身是根本。这里举出孝悌来做例子,孝悌是德之本,修身就是孝悌,孝悌是具体落实。《中庸》上讲,「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」。所以修身具体而言,在这里讲孝悌,孝悌就是仁的落实,仁的运用。一个人有孝悌,他不会犯上,不会犯上,这一家就齐了。像儿女对父母绝对没有冒犯,没有逆反心理,这叫齐家,家里和谐了。家齐而国治,不好作乱,这就是国治,就国家和谐了。所以和谐社会,从我家做起。《大学》里讲,「一家仁,一国兴仁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讲来讲去还是依仁而修。
 
所以底下讲,『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』。这个务本的务字是专力的意思,就是专在这上下功夫。本就是根本,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。本立而道生,这个根本立了,这个道自己就自然生了。什麽道?具体而言是大学之道、圣人之道。所以圣人之道,它的根本在哪里?孝悌。可以说整个圣贤之道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。因此这里讲孝悌是为仁之本,这是抓到了根本,能够孝悌,仁道自然而生。所以《朱子集注》里面引程子的话说,「孝弟,顺德也,故不好犯上,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?德有本,本立则其道充大。孝弟行于家,而后仁爱及于物,所谓亲亲而仁民也。故为仁以孝弟为本。论性,则以仁为孝弟之本」。程子讲,孝悌是顺德。这个顺德是什麽?随顺自性的德行,也就是性德的意思。有顺德就不好犯上,怎麽会有悖逆伦理、坏乱伦常的事情发生?所以德有它的根本,根本立了,所修之道也就能够发扬光大。像一棵树,根深则叶茂。所以孝悌在一家当中能够落实。谁落实?我落实,不能要求别人,要从我做起。这个孝心扩展出去,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用孝悌之心,这就是仁爱,仁爱及于万物。孟子讲的,「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」,就是孝悌之心的发扬光大。所以圣人没有别的,孟子讲的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尧舜是圣人,圣人讲什麽?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,他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像对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的去尽孝悌,这就是圣人。所以为仁是以孝悌为根本,这是从修德上来讲。
 
底下说性,论性是性德上来讲,仁是孝悌的根本。刚才讲的,仁是爱心。这个爱心,对父母就是孝,对兄长是悌,对不同的关係就体现不同的德行,都是同一个爱心。所以论性,仁是孝悌之本;论修,孝悌是为仁之本。讲修德和性德,从这两方面讲。性德是本有的,仁义礼智这是性德,人人本来具足的,一个都不会欠缺,每个人一点都不会欠缺,圣人如此,我也如此,你也如此,他也如此。但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性德,就是《大学》讲的,没有明明德,是迷了我们的明德。那怎麽办?要靠修德。修德是什麽?孝悌,为仁,去行仁就是孝悌,这是修德。所谓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,你不去修,虽然你有性德,你也没有办法回归自性、让性德显发出来,所以一定要修,修身为本。
 
实在讲,知行是合一的,你觉悟了,自己有性德,你就必定会努力的修身,所修的还是修在你的性上,所谓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性修是不二的。从体上讲是性德,从用上讲是修德。我们也不必在这些文字上面去分别执着,更重要的是要去落实。只要我今天行孝悌,我今天就是在修德,我今天就是在回归我的自性、彰显我的性德。《中庸》里面讲,「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」。这个仁,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字,二人,人就是讲人民的人。就是讲你做人,实实在在来说,怎麽做?先从孝悌做起,亲亲为大,亲亲就是孝敬双亲。这也正说明了行仁以孝悌为本,以孝悌为大。所以行仁,这里讲的为仁就是,如果我们不仁,没有仁爱心,那就不可做人,不是人了。不是人的人会怎麽样?犯上、作乱。作乱之本是由于他好犯上,犯上之本是由于他不孝悌,不孝悌,这就甘心去做禽兽,他没有做人的资格了。所以不肯去做衣冠禽兽,那我们必定要修孝悌,这是做人。你真正做一个从圆满意义上来讲的人,你就具足了仁义礼智的性德,那不正是使你的性德彰显吗?所以孝悌就是仁义礼智之本,这是从心上讲;从性上讲,孝悌便是我们的性德,王守仁先生讲的良知良能。
 
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世界,但是举目看到,这个世间天天都有天灾人祸,原因到底出在哪里,根源在哪里?就是这里讲到的天下乱,它的根源就是不孝悌。当人都不孝敬父母、不尊敬长上,天下就大乱了。所以要救这个世间,要恢复世界的和谐,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孝悌。孝悌一提倡,这个仁爱也就兴起来,仁爱一兴起来,这个乱也就平息了。所以我们在四处的演讲当中,都大力的提倡孝道,孝道是和谐社会的法宝。你看《孝经》里讲的,这是先王的「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,这不就讲和谐社会吗?要用孝道。
 
我们曾经多次的在演讲中提出建议,希望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政府都能够评选孝子。在孝子评选的活动当中,就把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孝道的学习上。大家都在关注孝道,讲孝道,想孝道,效法那些孝子。像我们看到的山东电视台「天下父母」这个纪录片,非常感动。这些纪录片,希望能够在全中国每家电视台都播放,这当然需要政府来推动。《大学》里面讲,「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」。上就是在上位的人,我们现在讲政府、国家领导人。上老老,就是这些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,提倡孝道,民众也就能够提倡孝道。所以我们也建议,这是我们恩师提出来的,在各地都能够办老人乐园,使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这老人院不仅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老人的需要,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,使老人家觉得很充实,他真正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老人也要学习。孔子为什麽能做到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?因为他学,活到老学到老。所以老人乐园也是老人的大学。学什麽?最好就是学古圣先贤的文化,当然也有艺术文化、宗教等等,让老人家真正过着幸福充实的晚年。上老老,民就兴孝,民兴孝就社会和谐;上长长,领导人对长辈们、年长者能够尊敬,民众也跟着学习,百姓都是学领导的;上恤孤,这是关怀孤儿,广义上讲,关心我们下一代。
 
我们的下一代,现在受了西方物质主义的思潮影响,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下一代,重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,回归传统?这个传统是什麽?真正老祖宗文化的精华。假如我们民族的下一代,长的是黄皮肤、黑头发,但里头的心都是西方思潮,那现在有个比喻叫香蕉,外表是黄皮,里头芯是白的,这是民族的悲哀。不能让我们五千年的道统到我们这一代就断掉了。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孝悌的精神落实,传给我们下一代,这民就不悖,他就不会犯上作乱。所以最重要的是领导人有这个意识。首先领导人要是孝悌之人才行,如果让不孝不悌之人居于上位,天下必定大乱,只有孝悌的人居上位,天下才大治,社会才和谐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赞 (1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