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老师讲座

细讲论语: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,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时间:2022-07-09 20:57   编辑:锺茂森   点击:

尊敬的诸位大德、朋友们,大家好!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。请看「学而篇第一」,首章:

 

 

 

【子曰。学而时习之。不亦说乎。有朋自远方来。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。不亦君子乎。】

 

 

 

昨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的第一句。这章有三句,第一句是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』我们昨天讲到这一句,孔子整个的圣学之道都已经概括尽了。它是以学字为宗,就是纲领;以习为趣,习是真干、真落实,这是修学的要径;以时字为枢机,就是关键,关键在于时时在学、时时在习。学是什麽?觉了,学了圣贤之道能够觉悟。在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的时候,觉悟到我这一念、这一动符不符合圣教?不符合,马上要把它放下,要克制,这叫克己复礼。真正能学能习,而且无时不学、无时不习,你就得到圣人的受用,那是不亦悦乎。喜悦从心中涌出来,常生欢喜心。

 

 

 

我们再看下面第二句:『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』朋就是同类的人,所谓志同道合的人,他们也希求成圣成贤,听到你在这里学习圣道,所以欢喜来亲近你。当然志同道合者相聚一堂,这是非常令人快乐的。所以不亦乐乎这个「乐」是见到有朋友从远方而来,一起来学习,这是非常快乐。从远方来的朋友令我们很快乐,在周围的朋友他们来亲近你学习,当然你也是非常快乐,远近的朋友大家共聚一堂。《朱子集注》当中引程子的话说:「以善及人,而信从者众,故可乐」。因为我自己行善,这个声名慢慢远播出去,远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来跟从我们学习,愈来愈多(众就是多),这是非常令我们快乐的。为什麽?因为圣贤之道可以令更多的人不亦悦乎。我自己得到不亦悦乎,现在也让大家一起不亦悦乎,这叫与民同乐。这个话反过来我们也要知道,我们需要在学道的过程中亲近师友。《礼记.学记》里面讲,「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」。学习不能够自己闭门造车,应该向先辈,向有成就的人,向善知识去请教、去学习。等到自己学有所得了,自然也会有志同道合、仰慕自己的这些人从远方来请教,我们也毫不吝法,把自己平生之所学全部供养出来。《孟子》里面讲到,「君子三乐」,其中一乐就是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
 

 

 

底下第三句是讲,『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』「愠」有怒的意思,就是心里不高兴,烦恼、瞋恚了。当别人不知道自己德行学问的时候,我们所谓的怀才不遇,没有人赏识,没有人知道,君子也不会有怨恨,绝不会怨天尤人。《朱子集注》当中引尹氏的注解说:「学在己,知不知在人,何愠之有?」这句话讲得很好。前面第一句是「学而时习之」,是讲自己要学,跟别人没有关係,学不学自己来决定,绝不因为别人知不知来改变自己学习的目标、学习的进程。知不知道,是别人的事情,与我何干?不影响我学而时习之、不亦悦乎,我还是这麽喜悦。因为这个喜悦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身上,不是建立在别人知不知道的基础上,所以何愠之有!哪里会有怨天尤人,哪里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?有这种感慨,正说明心中已经有愠,有愤怒,有不满了,怎麽能够称为君子?

 

 

 

古人讲,「进则兼善天下,退则独善其身」。如果有因缘,众生有这个福分,我们的才华得以施展,得以帮助这个社会的众生,让他们一起来跟我学习圣贤之道,让他们也得到喜悦,让这个社会得到和谐,那固然是好事,兼善天下。假如没有人用我们,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去服务社会、去帮助民众,那也没有关係,这是天命。所以学是在自己,用是由天命,君子是乐天知命,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。自己学成了,但是别人不知道,那是不得其用,天命。但是这绝对不会影响不亦悦乎。我们看历史上很多隐士,他们都能够做到乐天知命,自己畅游于山水之间,不亦悦乎,没有那种怀才不遇之感,这是真君子。一切随缘,有善缘,我们当然要帮助众生,没有善缘,退而独善其身。这是讲到一种君子的修养。

 

 

 

实在讲,后面两句,「有朋自远方来」以及「人不知而不愠」,这两句都是跟第一句相关的。这两句是讲到学而时习之的时,这个时是你的时运,有被人知的时候,也有不被人知的时候。被人知的时候就有朋自远方来,大家都来亲近你,向你求学,你当然是不亦乐乎;不被人知的时候,自己也不会不平。学而时习之这个时,涵盖了这两个方面,知与不知,我还是不亦悦乎。具体表现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,你能不亦乐乎,这固然是喜悦的一种;人不知而不愠的时候,他也是一个不亦悦乎的表现。所以这个喜悦是没有间断的,人家知还是不知,你的才华得用还是不得用,不影响你的喜悦。

 

 

 

我们知道,人人分上都有明德,都有本善。我们现在明明德,修本善(回归本善),别人来向我们学习,也不是说我们教给别人什麽东西,无非就是别人也能够像我们这样回归自己的本善,明自己的明德,大家一起做圣人,这不是不亦乐乎吗?我们现在没有志同道合的人,也没有关係,要知道整个宇宙本来是一体,根本没有人我的对待。有人、有我这就是二不是一,一体里面哪里能分人我?既然没有人我,又何谈人知不知?当然是不愠。因此,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,我是学而时习,我是不亦悦乎;当人不知我的时候,我还是学而时习,我还是不亦悦乎,这叫君子之学。怎麽能够因人知不知道我的德行学问而改变我自己的学而时习?如果有改变,这心就不是一心,是二心。二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君子之学称为实学,是什麽?恢复我们真心本性的学问,有知和不知这个分别执着,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学了。

 

 

 

学,《大学》里讲的,最重要的,讲到最后就是格物。我们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前面要正其心,诚其意,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格物就是什麽?格尽自己的物欲、烦恼、妄想。所以物格而后知致,把自己的妄想烦恼都格掉了,我们真正的良知才能够现前。所以这个学就是致知,时习就是用格物的功夫,学而时习就是格物致知。《大学》里又讲格物之本就是修身。你看《大学》讲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这根本就在于修身。所以这个格物的物,广义上讲,包括宇宙万事万物。这个格是正的意思,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了。怎麽样让宇宙万事万物都正?我的心正了,万物就正。为什麽?因为万事万物皆由心现,不出我这一心。心外无物,整个宇宙便是我心。我要正我的心,这就是讲修身。修谁的身?修我的身,不是修别人的身。学圣贤之道,最重要是反求诸己,从自己这一身修下去。不能够开始就拿着圣贤之道去衡量别人,看你这个人不符合礼,那个人又很多贪瞋痴慢的习气烦恼,一天到晚看别人的缺点,这就不叫修身。从自己身开始修,这叫格物之本,你叫知本了。你这一身修好,你就能感化多身。怎麽感化?这里讲的有朋自远方来,你就能感化,你能与人同乐。那还有一些没有感化的呢?没感化的是因为我的心还没有诚到极处。「诚之所至,金石为开」,金石都能够感化,何况人心!那我为什麽没有感化他人心?因为我诚还没够,所以还要更加努力的反求诸己。所以人不知而不愠,怎麽能够怨别人,怨别人不能够敬重我的德行学问?没有反过头来想想,自己的德行学问能不能够堪受别人的敬重?要反求诸己。

 

 

 

《中庸》上讲,「至诚无息」。至诚心没有停息的,像日月之永恒,像天地这样的永远,这就是君子。君子在《易经》里面讲是大人。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事情,人人有责任,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责任。古人讲的,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。匹夫是谁?匹夫是我。天下兴亡,我有责任,这个不关别人的事情,是我的事情。我怎麽样能够治国平天下?修身,一味的去修身。不管自己是富贵还是贫贱,我都是一味修身。孔子当年不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吗?因为他能修身,因为他能格物,所以他能成圣人。他能够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不仅是当时,而且是影响后世,他是万世师表。这就是君子之学。

 

 

 

所以「学而篇」的这第一章意思非常深广。实在讲,《论语》每一章的意思都是非常深广,要细说,说不尽,我们这里还是概略的说。随着我们的不断的修学,我们境界不断的提升,我们对每一句话的领悟不断的加深,用自己的力行得到真正的体验。这一章我们就先讲到此地,下面看第二章:

 

 

 

【有子曰。其为人也孝弟。而好犯上者鲜矣。不好犯上。而好作乱者。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。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。其为仁之本与。】

 

 

 

『有子』是孔子的弟子,姓有,名若,有若。在这里称呼有子,想必是有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下来的,所以称呼老师叫有子。『孝弟』在《朱子集注》里面解释说,「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」,这个解释非常的浅显易懂。对父母有爱心这就是孝,心必有其事,对父母一定要尽心竭力的去侍奉。对兄长,还是用这个爱心,善事兄长也是尽心竭力的奉侍。这个心对父母叫孝,对兄长叫悌,实际上同是一个仁心。这个仁心在五伦关係里面的运用就有不同的德,对父母叫孝,对儿女叫慈,父慈子孝;对兄长就是恭敬,对弟弟就是友爱,兄友弟恭;对领导是忠心,对下级是仁爱,爱护他、关怀他,君仁臣忠,君是领导,臣是被领导;在夫妇来讲,夫义妇听,义就是讲道义、恩义、情义,听是温顺、和谐;跟朋友之间,跟一切的亲友,做到长惠幼顺,互相的要有恩惠,长一辈的,或者是年长的,对年幼的要有爱护、恩惠;年幼的对年长的,要顺服、要尊重。你看五伦里面讲的十义,就是十种义务,都是同一个仁心的体现。这个仁心,我们现在讲爱心,仁者爱人。

 

 

 

一个人能够有孝悌,他就很少会犯上。『犯上』是干犯在上的人,譬如说被领导的(下级)对于领导干犯、冒犯。这个『鲜』就是少的意思。『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』,未之有也,是没有的事。这个作乱就是悖逆争斗的事情,叛乱。这句话,《朱子集注》当中解释说,「此言人能孝弟,则其心和顺,少好犯上,必不好作乱也」,这是非常直接的解释。一个人能够有孝心、悌心,能够孝敬父母、尊重兄长,他的心是和顺的,这个和顺的心怎麽可能有犯上!犯上是一种悖逆的心,现在我们讲逆反心理。有逆反心理不是好事,现在有逆反心理,将来就会犯上作乱。不犯上,也就不可能会作乱。

 

 

 

这句话有子讲,为人孝悌,不好犯上,不好作乱,是承接着前面一章,学而时习之这章接下来讲的,这里面也有一点连带的关係。前面讲的学,学什麽?大学之道就是讲什麽?明明德,讲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这是对内的,内心里的学问。在外的学问,新民,也可以叫亲民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」。亲民就是爱护关怀大众,让民众也能跟我一样明明德。还有修、齐、治、平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在外。内是体,外是用。这个体是仁,仁爱的仁,外面这个用是行仁,也就是为仁。这里讲的『其为仁之本与』,这个「为仁」就是行仁的意思,就是仁之体的运用。夫子的学问就是仁学,所以待人处事接物无不是仁。因为他已经恢复仁之体,就是明明德,就是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。体恢复了,用出来的无不是仁。这里举出孝悌,这是行仁,这也是修身的含义。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不管你是什麽样的人物,你是什麽样的阶层、福报,你都要修身,修身是根本。这里举出孝悌来做例子,孝悌是德之本,修身就是孝悌,孝悌是具体落实。《中庸》上讲,「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」。所以修身具体而言,在这里讲孝悌,孝悌就是仁的落实,仁的运用。一个人有孝悌,他不会犯上,不会犯上,这一家就齐了。像儿女对父母绝对没有冒犯,没有逆反心理,这叫齐家,家里和谐了。家齐而国治,不好作乱,这就是国治,就国家和谐了。所以和谐社会,从我家做起。《大学》里讲,「一家仁,一国兴仁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讲来讲去还是依仁而修。

 

 

 

所以底下讲,『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』。这个务本的务字是专力的意思,就是专在这上下功夫。本就是根本,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。本立而道生,这个根本立了,这个道自己就自然生了。什麽道?具体而言是大学之道、圣人之道。所以圣人之道,它的根本在哪里?孝悌。可以说整个圣贤之道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。因此这里讲孝悌是为仁之本,这是抓到了根本,能够孝悌,仁道自然而生。所以《朱子集注》里面引程子的话说,「孝弟,顺德也,故不好犯上,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?德有本,本立则其道充大。孝弟行于家,而后仁爱及于物,所谓亲亲而仁民也。故为仁以孝弟为本。论性,则以仁为孝弟之本」。程子讲,孝悌是顺德。这个顺德是什麽?随顺自性的德行,也就是性德的意思。有顺德就不好犯上,怎麽会有悖逆伦理、坏乱伦常的事情发生?所以德有它的根本,根本立了,所修之道也就能够发扬光大。像一棵树,根深则叶茂。所以孝悌在一家当中能够落实。谁落实?我落实,不能要求别人,要从我做起。这个孝心扩展出去,对于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用孝悌之心,这就是仁爱,仁爱及于万物。孟子讲的,「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」,就是孝悌之心的发扬光大。所以圣人没有别的,孟子讲的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尧舜是圣人,圣人讲什麽?就是孝悌的圆满落实,他对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像对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的去尽孝悌,这就是圣人。所以为仁是以孝悌为根本,这是从修德上来讲。

 

 

 

底下说性,论性是性德上来讲,仁是孝悌的根本。刚才讲的,仁是爱心。这个爱心,对父母就是孝,对兄长是悌,对不同的关係就体现不同的德行,都是同一个爱心。所以论性,仁是孝悌之本;论修,孝悌是为仁之本。讲修德和性德,从这两方面讲。性德是本有的,仁义礼智这是性德,人人本来具足的,一个都不会欠缺,每个人一点都不会欠缺,圣人如此,我也如此,你也如此,他也如此。但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性德,就是《大学》讲的,没有明明德,是迷了我们的明德。那怎麽办?要靠修德。修德是什麽?孝悌,为仁,去行仁就是孝悌,这是修德。所谓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,你不去修,虽然你有性德,你也没有办法回归自性、让性德显发出来,所以一定要修,修身为本。

 

 

 

实在讲,知行是合一的,你觉悟了,自己有性德,你就必定会努力的修身,所修的还是修在你的性上,所谓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性修是不二的。从体上讲是性德,从用上讲是修德。我们也不必在这些文字上面去分别执着,更重要的是要去落实。只要我今天行孝悌,我今天就是在修德,我今天就是在回归我的自性、彰显我的性德。《中庸》里面讲,「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」。这个仁,你看人字旁一个二字,二人,人就是讲人民的人。就是讲你做人,实实在在来说,怎麽做?先从孝悌做起,亲亲为大,亲亲就是孝敬双亲。这也正说明了行仁以孝悌为本,以孝悌为大。所以行仁,这里讲的为仁就是,如果我们不仁,没有仁爱心,那就不可做人,不是人了。不是人的人会怎麽样?犯上、作乱。作乱之本是由于他好犯上,犯上之本是由于他不孝悌,不孝悌,这就甘心去做禽兽,他没有做人的资格了。所以不肯去做衣冠禽兽,那我们必定要修孝悌,这是做人。你真正做一个从圆满意义上来讲的人,你就具足了仁义礼智的性德,那不正是使你的性德彰显吗?所以孝悌就是仁义礼智之本,这是从心上讲;从性上讲,孝悌便是我们的性德,王守仁先生讲的良知良能。

 

 

 

我们现在希望构建和谐世界,但是举目看到,这个世间天天都有天灾人祸,原因到底出在哪里,根源在哪里?就是这里讲到的天下乱,它的根源就是不孝悌。当人都不孝敬父母、不尊敬长上,天下就大乱了。所以要救这个世间,要恢复世界的和谐,最重要的就是提倡孝悌。孝悌一提倡,这个仁爱也就兴起来,仁爱一兴起来,这个乱也就平息了。所以我们在四处的演讲当中,都大力的提倡孝道,孝道是和谐社会的法宝。你看《孝经》里讲的,这是先王的「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,这不就讲和谐社会吗?要用孝道。

 

 

 

我们曾经多次的在演讲中提出建议,希望从中央到地方,各级政府都能够评选孝子。在孝子评选的活动当中,就把民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孝道的学习上。大家都在关注孝道,讲孝道,想孝道,效法那些孝子。像我们看到的山东电视台「天下父母」这个纪录片,非常感动。这些纪录片,希望能够在全中国每家电视台都播放,这当然需要政府来推动。《大学》里面讲,「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」。上就是在上位的人,我们现在讲政府、国家领导人。上老老,就是这些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,提倡孝道,民众也就能够提倡孝道。所以我们也建议,这是我们恩师提出来的,在各地都能够办老人乐园,使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这老人院不仅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老人的需要,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,使老人家觉得很充实,他真正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老人也要学习。孔子为什麽能做到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?因为他学,活到老学到老。所以老人乐园也是老人的大学。学什麽?最好就是学古圣先贤的文化,当然也有艺术文化、宗教等等,让老人家真正过着幸福充实的晚年。上老老,民就兴孝,民兴孝就社会和谐;上长长,领导人对长辈们、年长者能够尊敬,民众也跟着学习,百姓都是学领导的;上恤孤,这是关怀孤儿,广义上讲,关心我们下一代。

 

 

 

我们的下一代,现在受了西方物质主义的思潮影响,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下一代,重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,回归传统?这个传统是什麽?真正老祖宗文化的精华。假如我们民族的下一代,长的是黄皮肤、黑头发,但里头的心都是西方思潮,那现在有个比喻叫香蕉,外表是黄皮,里头芯是白的,这是民族的悲哀。不能让我们五千年的道统到我们这一代就断掉了。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孝悌的精神落实,传给我们下一代,这民就不悖,他就不会犯上作乱。所以最重要的是领导人有这个意识。首先领导人要是孝悌之人才行,如果让不孝不悌之人居于上位,天下必定大乱,只有孝悌的人居上位,天下才大治,社会才和谐。

 

 

 

现在我们第一堂课的时间到了,我们先讲到此地。谢谢大家。尊敬的诸位大德、朋友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。请看学而篇第一,第三章:

 

 

 

【子曰。巧言令色。鲜矣仁。】

 

 

 

『巧』就是好的意思,『令』是善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有好的言语,看起来有善的颜色(慈色),这个属于鲜矣仁。『鲜』是少的意思,仁就少了。《朱子集注》当中解释这一句说:「好其言,善其色,致饰于外,务以悦人,则人欲肆,而本心之德亡矣。」这是讲,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,就是很会讲话,他的容貌、形态装出一个非常善良的样子,让人看到好像觉得很平易近人,其实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。所以是致饰于外,他修饰他的外表而已,目的,务以悦人,专门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已,让别人以为他是个善人、以为他是君子,有这样的心态,造作出这样的言色,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。他的欲望,他的贪求,是取悦于别人,显示自己是个好人,有这种虚伪狡诈的心,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、已经没有了。本心之德就是《大学》里讲的明德,就是性德。自性本具明德,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,巧言令色,这种虚伪的心把自己自性之德给障蔽住,反而显发不出来。所以学者应该引以深戒。

 

 

 

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:「知巧言令色之非仁,则知仁矣。」这是从反面来看,这里讲巧言令色就跟仁不相应。仁是什麽?首先是真诚,仁是我们的性德,自性必须用真诚才能够恢复,不诚无物。巧言令色,已经把自己的真诚给打破了,所以就跟仁不相应。反过来,什麽是真正的仁?不要巧言令色,这就跟仁相应。也就是讲话、言语造作,都是出自于真诚心,没有丝毫的造作,没有丝毫的虚伪,全都是真心流露出来的言行,这才能够跟仁相应。特别是讲话,司马光论修身的时候说,最重要的是守一个诚字,诚敬的诚,怎麽样做到诚?首先要从不妄语始。也就是我们的言语,巧言这里头就有虚妄的成分,听起来好听,实际上讲绮语。绮是绫罗绸缎,看上去很光鲜、很漂亮,实际上里头是虚假的,这叫绮语。《论语》里面讲,「子曰:君子欲讷于言,而敏于行」。讷于言,就是讲话的时候好像很笨拙,好像不会讲话,这种人必定是沉默寡言,不会巧言的,但是他真有仁德。你看他的行为,敏于行。行是行善,行善很敏捷,说话看起来很笨拙。这里讲,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,这个「欲」是君子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。你看讷于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,换言之,只有小人才欲巧言,君子是欲讷于言,说话诚实,讲得非常到位。「话说多,不如少,惟其是,勿佞巧」,这才能够不违背仁心,仁爱之心。

 

 

 

『鲜矣仁』,鲜是少。一个人,你看他巧言令色的,必定是少仁。譬如说很喜欢阿谀奉承,这是属于巧言令色,以辞令容貌取悦人。仁是从本性而来,《中庸》讲的「天命之谓性」。真正见性的人,这是圣人了,他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。但是见性很难,我们讲明心见性,佛家禅宗也是讲究明心见性,这个事情太难了。那得怎麽样?「率性之谓道」,《中庸》讲的。见性难,那我们就学道,随顺着性,这叫道,率性之谓道。顺道相对称性来讲,稍微容易一些,也就是随顺性德。但是道也不容易明瞭,所以要讲德,随顺道就叫德。「修道之谓教」,古圣先贤的教育教我们什麽?修道,也就是修德。德又比道容易一些,容易明瞭,因为它有相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,这是道的相,叫德,八德,这八德是属于德。德对某些人来讲,还是抽象,那就要讲仁。仁者,两个人,二人,两个人相处,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?要讲求厚道。巧言令色的人厚道就少了,所以仁就少。少仁之人,你要跟他讲德、讲道,甚至讲性,这就更难。所以这种人没有真诚心,怎麽能够见性?真诚是性体。这个体是什麽?真诚。它的相是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也是相,也是用,那就是要从仁入手。所以夫子讲仁,就比老子讲道、讲德,更切近我们的根性。《道德经》就讲道和德,对我们来讲还是抽象。夫子讲仁,你看,性、到道、到德、到仁。

 

 

 

为仁以孝悌为本,要斩除巧言令色这种虚伪之心。仁是心上的功夫,言色是心表现出来的相状,言是口上的,色是形体的,有了仁的心,他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,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,这不是造作的。但是小人他不从心上下功夫,他不是行仁,而专从言色表面的相貌去下功夫,结果似是而非,怎麽学都学不像。装的像个仁人,还不是仁,愈装离仁愈远。所以这句话教导我们,要修仁的心,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。打个比方来讲,孩子对父母应该用孝心,孝心是为仁,仁之本。但是,如果孩子对父母装着这种孝心,巧言令色,口头上讲说「我要孝敬您,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恩德」,讲的一大篇一大篇,装出一个孝子的模样,只是从表面上下这个功夫,心里没有真正生起孝心,这就反而跟仁相违背了。又譬如说学生对老师,尊师重道,这是仁,这是讲到心地上真正有那种尊师重道的心,不是做表面功夫。在表面上,在老师面前是一套,背地里又是一套,这是鲜矣仁,很少有仁,这个仁心已经被这种巧言令色的虚伪给障蔽住了。

 

 

 

从这里我们推理,事事如此,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用真诚,才真正是为仁之道,在圣贤之路上才会有一帆风顺。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,跟仁违背,那就愈违愈远,愈走愈偏。所谓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,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,以后愈发展下去,离仁愈远。我们继续看下面第四章:

 

 

 

【曾子曰。吾日三省吾身。为人谋而不忠乎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。传不习乎。】

 

 

 

曾子是孔子的弟子,是弟子中年龄最小的。他姓曾名参,这参是参加的参字,念身,字子舆。这一句想必也是曾子的弟子记录的,因为他称呼曾子,那对老师一定是这样称呼。曾子说,『吾日三省吾身』,他说这个话,必定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,他得到孔夫子的真传,他是孔门十哲之一,后人把他称为宗圣。夫子是大圣(至圣),他是宗圣,他是承传夫子的学问。曾子自己本身也是孝子,二十四孝里有他,纯孝之心。这句话是讲他自己如何修身的。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这个吾日是哪一日?就是今日,就是讲每天,每天要从三方面,三桩事情上去反省自己。第一是『为人谋而不忠乎?』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忠。什麽叫忠?《朱子集注》上解释说,「尽己之谓忠」。你能够尽心尽力,这叫忠。我承诺了别人,要替别人办事,有没有尽心尽力?这是要反省的。我接受这个工作,有没有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?这是忠。

 

 

 

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』这是交友。交朋友,朋友有信,要讲求信义,朋友不可欺。你不欺人才是不自欺,欺人就是自欺,自欺欺人。什麽叫信?「以实之谓信」,实实在在,真诚相待,绝没有虚伪狡诈,更没有欺骗。『传不习乎』,这是第三桩事情。传是什麽?受之于师叫传,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,是老师传给我的道德、学问、知识、技艺,这些都要习。习首先是要熟悉,对于老师所传的,我们要精熟,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落实。所以曾子他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桩事上反省。如果有不忠、不信、传不习的毛病,立即改过来,第二天不能再犯,这叫忏悔,改过迁善。每天反省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每天都不懈怠,这是真诚的在学习圣道。这个诚(诚意)是为学的根本。所以学习圣道没有别的,就是天天反省改过而已。因为学习圣道不是让你从外面得到点什麽,你本来自性中具足的,不用外来再增加什麽,只是让你把原来的毛病习气去除掉而已。因此学最重要的就是反省改过,改过才能进步。《大学》里讲的,你看汤王(商汤),商朝开国的天子,他在他自己的洗脸盆上面刻着这些格言提醒自己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天天要进步。怎麽进步?用曾子的这三桩事情天天反省改过。曾子能做到,我们为什麽不能做到?曾子天性并不是很聪明的,孔老夫子曾经说过,「参也鲁」,这个鲁是鲁莽的鲁。说曾参,曾子这个人比较笨拙,就是比较愚钝,天性并不聪明。但是勤能补拙,所谓「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」,别人一次能够做到的,我做一百次总能做到。譬如说背书,人家过目就能够成诵,我要背一百遍才能背下来。没关係,勤能补拙,笨鸟先飞,你努力,也一样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平。人家十次能背下的,我一千次总能背下来,下这个钝功夫。曾子他就是这样下钝功夫,老老实实,真诚的来治学、来求学,所以他能得孔夫子的真传。

 

 

 

《论语》里面讲的,夫子之道,是由曾子一以贯之,他得到了真传。夫子的道是什麽?就是忠信之道。后面《论语》有讲到,夫子之道,一以贯之,就是忠信。你看曾子他这里每天反省,「为人谋而不忠乎?」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」忠信。他天天干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,他一辈子干,就算三十年,也超过一万日。所以他能够得到夫子的忠信大道。曾子反省的三桩事,第一个讲忠,第二个讲信,第三是传习,这三个是有顺序的,不能颠倒。忠信是传习之本,没有忠信,怎麽可能真正把老师所传授的教诲去落实、去实践?老师所传的是什麽?忠信的大道。我们学生学什麽?学忠信的大道。夫子之道,忠信而已。从这里我们就体会,曾子他的实学到底是什麽了。

 

 

 

《论语.学而篇》第二章讲到孝悌,这里讲忠信,孝悌忠信,八德前面四科,四个德目,这就是中国精神。现在我们国家要提倡复兴中华文化、弘扬中国精神。中国精神到底是什麽?古圣先贤用最简单的话就概括了,孝悌忠信。这是中国五千年道统的精华结晶。孟子说得好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曾子传承夫子之道,夫子之道忠信而已矣。夫子也是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他述而不作。他总结他所传承的,还是古圣先贤之道。有了孝悌的精神,这个家庭就能和睦,社会就能和谐;有了忠信的大道,这个民族就能振兴,国家就能够强盛。

 

 

 

我们看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,凡是一个朝代的国君到臣子们,如果不讲求孝悌忠信,必定有亡国之难。有孝悌之心的国君必定是爱民的,就像尧、像舜这种圣王,也不外乎就是把孝悌的存心扩展对一切民众,都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样。没有孝悌,他自然就没有把民众放在心上,所谓亲亲而后仁民,对自己父母都不能够孝敬的,怎麽会仁民爱物?在唐朝,唐玄宗年轻的时候是励精图治,把朝廷管理得很好,天下大治,当时所谓的开元之治。可是这个社会安定、经济繁荣了,他就忘记了孝悌忠信的精神,开始追求自己的享受,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娶做自己的贵妃,这就乱了人伦。从此君王不早朝,不理朝政,沉湎于酒色当中,后来引发了安史之乱,安禄山举兵造反,叛乱。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,整个唐朝大唐江山一半以上都落到了安禄山手里,安禄山在洛阳称帝。

 

 

 

安禄山叛乱,当然也是一个不孝不忠之人。唐玄宗曾经对他有很多的奖励,很信赖他,没想到他竟然叛乱。你看这是前面讲的,「其为人也孝悌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」。反之,好作乱必定会犯上,好犯上必定是不孝不忠。那他的下场呢?没过多久,他的儿子安庆绪就把父亲给杀了,把安禄山杀了,自己称帝。你看自己不忠,他儿子就不孝;他犯上作乱,儿子也犯上作乱。有其父必有其子,这是报应,因果报应丝毫不爽,太明显了。结果后来安禄山的一个副将叫史思明,又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,自己又称皇帝。所以安史之乱一个是安禄山、一个是史思明,两个人造的,都是好犯上作乱之人,不忠不信之人。结果史思明的下场跟安禄山一样,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杀死。史朝义为了想得到皇帝的位子,他杀了他父亲,自己称帝,你看又是一报还一报。当然这史朝义他也没好下场,他称帝才两年,结果就兵败,唐朝郭子仪带兵平定了这个叛乱。史朝义称帝两年,最后落得个上吊自杀的下场。安史之乱前后八年时间就被平息了,你看看安禄山、史思明两对父子的下场,证明是什麽?不讲求孝悌忠信之人,叫天怒人怨,现报都不得好死。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对安史之乱也要负责任的,他自己忘记了仁民爱物,他自己还注了《孝经》,把《孝经》里讲的大道理都给忘记了,落得这样的下场,几乎亡国。

 

 

 

所以我们希望国家强盛、社会和谐,还是要大力的提倡弘扬孝悌忠信的精神。这种精神经历了五千年历史的考验,证明它是真理。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天下。这个中国,我们去思惟,在古代称霸天下的时期很多,而每次称霸天下的时候,都是孝悌忠信这种中国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。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去侵略外国人,至少汉族统治的时候没有侵略外国。它用什麽来称霸?是用它的德行,以德服天下。它讲的和,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。为什麽爱好和平?因为它讲求孝悌忠信。所以我们现在希望能够构建和谐社会,共建和谐世界,没有别的,还是要回归孝悌忠信的道统。

 

 

 

曾子他就是在忠、信和传习三事上着力用功,一生不改,他也成圣人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曾子那样做到的。这三桩事,实际上是一桩事,都是修身。《大学》里讲到的「以修身为本」,这个本具体要怎麽落实?曾子这三事就是我们的落实。忠信是讲存心,你看忠,心上用中,中道。怎麽才能做到忠?无私才能叫忠,有私就没有忠,有私是分彼此,有人我二相。所以真正要做到忠,放下私心,大公无私,放下我相、人相,这才能做到忠,我们的言就有信。信和忠其实也是一体的,忠是体,相上讲是信。传要去习,老师传授的我们一定要去实践。这最重要的,首先我们要对老师有信心,信赖老师。老师是不是圣人,这没有关係,但是我们要相信老师所说的教诲是圣人的教诲,这是我们学道第一要建立的信心。当然选择老师很重要,首先要选择一个真正的好老师,那我们才不会跟错老师。选择老师是听其言、观其行,看看他所做的是不是跟他所说的一致。要是不一致,相反的,这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识,不是真正的善师。一旦选择定了,就一心一意跟老师学,不折不扣把老师的教诲落实,依教奉行,老实听话,绝不可以打折扣。打折扣那是自己毁掉自己成圣成贤的机会。我们问,为什麽学生会不相信老师,对老师所传的教诲、圣贤之道不能够依教奉行,这个信心为什麽会失掉?关键是在于见到老师的过,看到老师过失,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,看不起老师,甚至觉得老师还不如我,轻慢老师,当然他也就没有办法去认认真真落实老师的教诲,所以传不能习。曾子之所以能成为孔子的传人,可贵之处就是,老师所传的,不折不扣的去习、去实践、去落实。在他心目中,老师是圣人。孔子有没有过失?有。《论语》里面有记载,孔子有一次也犯过失。但是孔子难得的是,别人一提醒他,他马上欢喜接受,改过。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能改过,这过失就没了。把所有过失都改了,你就是圣人。那是老师的事情。但是当学生的,即使是老师犯过,不能把老师的过失放在心上,这叫师资道合。我看我的恩师真的是圣人,即使是有过失也是示现教诲我们的,哪里有真的过失!

 

 

 

实在讲,境由心造,外面的一切环境,包括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,外面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心造的,你有这个心念,就感应这样的人事物。你要是见到别人是圣人,你是以圣心看人,那你也是圣人。你看别人是小人,你是以小人之心看人,以小人之心看君子,君子都成为小人,所谓的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」,把君子看成小人了。这把自己的心给污染了,把别人的过失装在心里。别人是不是真有过失,还未可知,可能他是示现的,可能他是不得已要选择这麽做,我们不知道来龙去脉这个背景,我们把他的这个过失以为是真的过失,这是自己污染了自己心性。如果看老师也是这样,那真的是自甘堕落,自绝于师门之外,怎麽能成就?所以学道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够看老师过失,不把老师过失放在心上。真正做弟子是把老师看作圣人,那恭喜你,你有圣人在教导你;你把老师看成一般凡人,那是凡人在教导你,你看,你所得到的利益不一样。曾子这句话讲,忠、信、传习;换句话说,把别人都看成圣人,这个忠信就做到了圆满,你就得到大道了,圣贤之道你就圆满了。

 

 

 

《大学》里讲的,「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骄泰以失之」。君子大道是什麽?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你能够恢复本性的明德,你成圣人了。怎麽得到?忠信以得之。有人我二相,不忠,心就不忠了;见别人有过,这就不信了。信什麽?信人人本来是圣人,本具明德。你见他的过失,那你就不信了,不信他是圣人,你只信他是凡夫。见老师过,当然就不能传而习了。老师所传的还是忠信的大道。我们接受老师的教诲,不能够真正落实,这是什麽?骄慢,必骄泰以失之,这个大道就失掉了,你看自己作践自己,这叫做自暴自弃。《弟子规》讲,「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致」。你自暴自弃,自己把自己推到圣贤门外了。所以,曾子的忠信之道,一以贯之,贯穿了整个圣贤的大道。体会到这一点,我们才能够真正做真实切近的功夫。从哪里做起?从不看别人过失学起。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这是古大德的教诲。真正修道之人,不会看世间人的过失,换句话讲,见世间人过失,这就不是真修道人,忠信都失掉,离大道就远了。所以我们天天反省、忏悔、改过,要在这上面用功,这是曾子一生成就的关键。

 

 

 

今天的时间到了,我们的《论语》只学到首篇第四章,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。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章摘录自《细讲论语》钟茂森博士讲述

赞 (0)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