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亲尊师

孝顺要用智慧去孝顺

时间:2015-05-15 15:44   编辑:路灯   点击:
         宋燕泰肃王,轻财厚费,常预借料钱,多至数岁;仁宗诏给者屡矣。御史沈邈,谓不可以常典奉无厌之求。上曰:“御史误矣!太宗子八人,今惟王尔。先帝之弟,朕之叔父也。每恨不能尽天下以为养;数岁之禄,何足计焉!”标出如许分谊,旁人再开不得口矣!尝论:己之伯叔,父之分形同气也。薄待伯叔,即是薄待其父。然世容或有因父之兄弟不和,而遂以为失礼于伯叔无伤者。不知父之兄弟不和,父之过也。为子者于此,所当婉转劝谕,以合其欢。尤宜委曲弥缝,以补其阙。若竟曰本父意而为之,恐其父但一目击,无有不歉然于中者也。 (《德育古鉴》)


  “宋燕泰肃王”,宋朝燕地这个地方,泰肃王“轻财厚费”,他很喜欢布施,轻钱财,有时候布施太多了,欠下很多钱,就找他的侄子宋仁宗借钱。“常预借料钱”,这个“料”是吃的食料,料钱是皇帝给他们这些王固定的俸禄。“多至数岁”,“岁”指年,有时候已经借到好几年之后。“仁宗诏给者屡矣”,宋仁宗都给,从来没有犹豫过。“御史沈邈”,御史是专门纠举国家一些不妥当的事情的。“谓不可以常典奉无厌之求”,觉得泰肃王借这些俸禄,也不能借到习以为常。


  结果“上曰”,皇帝讲,“御史误矣”,御史,你看这件事的角度不大妥当。“太宗子八人,今惟王尔”,太宗是宋仁宗的爷爷,生了八个孩子,而现在只剩下泰肃王,也就是说,皇帝现在只剩这个叔叔。“先帝之弟朕之叔父也”,我父亲的弟弟,是我的叔父。“每恨不能尽天下以为养”,我常常都觉得奉养我这个叔父做得还不够。所以这一份心非常难得。其实这一份对叔父的恭敬孝心,也是对父亲跟祖父的孝心。“数岁之禄何足计焉”,几年的俸禄先拿出去,算不了什么。“标出如许分谊”,把话讲到这样的情分上,“旁人再开不得口矣”,其实听的人都会很感动,也不会再反对这件事情。“尝论”,曾经有人这样评论,“己之伯叔”,自己的伯伯、叔叔,“父之分形同气也”,都是爷爷奶奶的孩子,同气连枝,分形同气,“薄待伯叔”,对自己的伯伯、叔叔不好,“即是薄待其父”,这就对不起父亲。所以父亲、爷爷、奶奶所挂念的人,都是我们应该要照顾的人,照顾不周即是薄待其父。


  “然世容或有因父之兄弟不和,而遂以为失礼于伯叔无伤者。不知父之兄弟不和,父之过也。为子者于此,所当婉转劝谕,以合其欢。”这个世间还有因为父亲跟兄弟不是很和,于是孩子也对自己的伯叔无理,甚至还觉得是替父亲出口气,这是很不理智的态度。我们孝顺父母,孝顺孝顺,这个顺是要顺着父母的德行去孝顺他,不是顺着他的错误跟习气,那是长父
母之恶,陷父母于不义。所以孝顺要用智慧去孝顺。一个人能化解父母与伯叔之间的冲突、对立,让一家和乐,那是真孝!
 

  有些年轻人学了之后,真的做到了。父亲跟姑姑几年一通电话都没有,不相往来,年轻人赶紧恭恭敬敬地买些礼物去看姑姑,一有空就去找姑姑谈话、聊天,他这种恭敬的态度,慢慢地让姑姑的心柔软下来,父亲跟姑姑的关系就转化了,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其实说实在的,上一代有这种亲情的对立、冲突,他们一辈子都不会真正快乐。亲人之间有不愉快,如果不化解,就好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。能化解掉,家庭吉祥、幸福才能到来。


  接下来讲,“不知父之兄弟不和,父之过也。”可能有的人会说,父亲跟他的兄弟不和,是伯伯、叔叔不对,有没有道理?告诉大家,一个巴掌拍不响,双方都有错才冲突得起来。其实我们跟亲人有冲突,还是修养不到家。举个例子,古代有个读书人叫周文灿,奉养他的大哥。而他大哥吃他的、住他的、用他的,还总是拿他的钱去喝酒。有一天,喝得烂醉,神智不清,出手就打文灿,而且打得很凶。邻居觉得这个哥哥实在太不像话了,弟弟对他这么好,他还这么对待弟弟,都为弟弟打抱不平,就骂他哥哥。结果文灿一边被打,一边回过头对着这些邻居讲,我哥哥是打我,又不是打你们,你们不要讲我哥哥的坏话,离间我兄弟的感情。大家想一想,假如你是哥哥在那里打人,听到这话会有什么感想?还打得下去吗?而且当下这些邻居听到这个言语真的是至性的言语,把哥哥放在心中,比自己还重要,人家一批评哥哥,他马上就不舒服。至情一流露,所有接触到的人都会感动。


  今天旁边的人讲几句,就让我们夫妻、兄弟、父子失和,那也不是对方的问题,是什么?是我们自己已经把亲人的不是放在心里,人家一句话就把那个火给点起来了。圣贤人都没有看到亲人的不好,念念想着怎么让亲人好。孔子在《论语》当中讲到,任何人都不能离间、破坏闵子骞跟他父母、家人的情感。闵子骞的后母虐待他,在这么冷的冬天,用芦花给他做衣服,根本不保暖,而两个弟弟的衣服用棉花做。结果闵子骞帮父亲驾车,冬天已经够冷了,驾车的时候冷风又吹得急,实在是冻得受不了,整个手僵掉了,就没把马车驾好。父亲很生气,用皮鞭抽他,结果把衣服弄破了,芦花飞了出来。父亲一看,非常气愤,就要把闵子骞的后母给休了。当时闵子骞心中只有这个家,有他的后母,有他的两个弟弟,也为他的父亲着想。于是当下跪下来对父亲讲,父亲,万万不能把我的母亲赶走,“母在一子寒”,母亲在,最多我冷一点而已,“母去三子单”,母亲不在,连我两个弟弟都要陪着我挨饿受冻。他的后母看到一个孩子念念都为她、为他的弟弟着想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就被这种至情至诚给感动了。


  所以今天,我们的亲人对我们有不好的地方,我们要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比方说今天兄长对我们有不好的地方,身边的人说,你哥哥怎么不好,怎么对不起你了。这个时候我们讲,我哥哥对我很好,小时候哪一件事情都是为我……我们记得的都是哥哥的好,别人来离间,我们还讲哥哥的好,这个话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传到哥哥那里去,冲突、对立就化解了。其实人跟人在对立的时候,也知道自己有不妥当的地方,但就是拉不下这个面子。假如对方完全不计较,而且还是一样对我们付出,还是一样只记我们的恩德,这一份诚心就能够化解不愉快。


  所以这里讲到我们侍奉父亲要明理。父亲与兄弟不和,父亲有过失,“为子者于此”,我们当孩子的看到这个情况,“所当婉转劝谕”。劝的时候当然也要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也不能指责。“谕”就是劝到让父亲明白、明了。“以合其欢”,来让一家欢乐。“尤宜委曲弥缝,以补其阙”,有时候当晚辈的、当儿子的,常常到这些长辈的家里多关心、多
照顾,这样也会弥补父母跟兄弟姐妹之间的缺憾。“若竟曰本父意而为之”,父亲本来就对他这个哥哥、弟弟不满,你顺着父亲的意思去做。


  “恐其父但一目击”,恐怕你的父亲假如看到你很凶,或者不恭敬地对待自己的兄弟。“无不歉然于中者也”,“中”就是内心,当下父亲也会觉得很惭愧、很不妥当。
    
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://www.dizigui.cn/clsfx_150515d.asp,欢迎转载,感恩!   
 
恭摘自老师演讲录《孝悌忠信:凝聚中华正能量》   
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