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亲尊师

孔子跟曾子说到如何尽孝

时间:2018-11-20 21:28   编辑:鸟儿飞   点击:
【子曰。孝子之事亲。居则致其敬。养则致其乐。病则致其忧。丧则致其哀。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。然后能事亲。】
 
  这个五点完全做到,“备”就是完备,才算是尽到侍奉双亲的责任,这是行孝有标准,从这五方面来著手。哪五方面来侍奉父母亲?第一,这个“居”就是指生活起居,体恤备至,而且都是带著恭敬真诚的心来侍奉父母。我们在《弟子规》当中就看到了,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。黄香九岁就做到了,所以黄氏的后代叫江夏堂,因为汉朝的皇帝封黄香他是江夏人,“江夏黄香,举世无双”。一个孝子的榜样传承了几千年,到现在他的后代还以他为榜样,这是功在家族,也是功在民族的一个风范。冬温夏凊,这就是对父母的生活体恤备至。
 
  我们看养父母之身,养父母之心,养父母之志,父母对我们的期许,我们也要非常恭敬的去奉行。包含养父母之慧,我们也尊重父母有明德、有本善,也希望父母这一生他的慧命能够成就,恭敬父母!所以劝谏父母也是恭敬的表现,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,谏不入,悦复谏”。您看怡吾色,柔吾声,悦复谏,都是禀承著这个恭敬真诚的态度,所以劝父母,父母不能接受,还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,真诚恭敬不足。而且很恭敬,绝对没有情绪、没有不满、没有埋怨,“号泣随,挞无怨”。我们看养父母之身,还要从整个食衣住行种种方面去体恤。吃,我们看子路“百里负米”,这么辛苦了,他乐在其中。我们现在会不会煮一顿给父母吃都嫌麻烦?那差古人差太远了。父母年纪老的时候,这饮食也要注意,比方食物不可以太硬,食物不可以凉了,吃凉的东西伤胃。饮食要诀软、暖,暖就是吃热的,但不能烫,烫也会把舌头烫著了不行,你看体恤备至。连喝药都不能让父母烫到,药先尝。还有一个是缓,吃饭细嚼慢咽,让淀粉酶在口水里可以消化淀粉,充分咀嚼了,这个胃的消化负担大大减少。
 
  现在胃病的人很多,其中一点吃东西吃太快。而且大家不要小看吃东西,修养学问也在吃东西当中。为什么?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”,修道要守好这颗心时时在道中。《中庸》又没有说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,只有吃饭可以。不可须臾离了吗?那你不就随时都在养这颗道心吗?而道心最重要的,要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这个戒就是规矩,做任何事都有规矩可循,这样你才定得住;循规蹈矩有定,定久了就开智慧。今天吃饭的时候一赶,快、吃快一点,咬没两下就吞下去了。第一吃得赶,就是急,急了,人一急就没有定力,就没有守规矩。而且吃得快伤胃,不孝!你看戒律当中,根本大戒就是孝道,礼当中也是以孝道那是第一位。“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”,所以戒定慧在哪?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,都离不开戒定慧。
 
  今天大家吃饭别吃太快,而今天我们假如吃饭快,不只伤自己,老人有自尊,有时候跟我们住,又怕给我们添麻烦。所以看我们都吃饱了,他还在那慢慢吃,他会有压力,有时候看我们都吃饱:好好好,我吃饱了。我们有没有可能心太粗,父母跟我们吃饭都没放松、没吃饱,甚至都还吃快了,这些事情都要用柔软的心去感受。我们有一个朋友,出差都买东西回来,买了几次,他妈妈终 于忍不住,跟他说,你买这些东西都这么硬,我们咬不动。他才突然想到对,我都买坚果,腰果、松子那么硬不好吃。后来冷静一想,原来买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喜欢吃,美其名是买给父母吃。所以人真的能够体恤他人,他的大根大本在体恤父母,仁爱心从孝心自然流露出来了。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,这是吃的方面。我前几天跟青少年,十三岁到十七岁,问他们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,可不可以马上说出来?有些孩子能说出来,有个孩子说不喜欢吃什么我知道。不喜欢吃可能是偏食,记好的不一定记得住,记不好的都记得很快。孩子能够在这些生活当中都能去体恤父母,都是长养他的善根。
 
  衣你要体恤父母会不会凉了、受寒,这都要注意。在我们马来西亚没有冬天,可是很容易受寒,这个季节感冒的比例,可能超过下雪的地方,你们相不相信?人家下雪了很清楚要多穿一点。我们这里四季是夏天,没问题、没问题,心里愈觉得没问题的,愈容易忽略、粗心,就容易感冒。凌晨最冷,假如父母有时候半夜会起来,这时候你要叮咛,在床边放一件薄外套,起来都把它穿上。包含要去有冷气的地方,进进出出特别容易感冒,刚好你跟父母一起去,比方上一些公共场合,你都能记住,要进去以前:妈,来,把这个薄外套穿上。一点一滴父母感觉多么温暖,这是食衣。包含住,父母喜欢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的氛围,包含床的软硬都应该去关心,养父母之身。
 
  再来养父母之心,让父母快乐,让父母不要难受。接著有说,“养则致其乐”,孔子在教诲当中,提到很多点都是养父母之心。比方孟懿子,这是当时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,孟孙、叔孙、季孙氏三家。这孟懿子去跟孔子学习,是他父亲临终交代的,因为他父亲生前,学问不够,有一些大场合做错事,被人家羞辱,终身遗憾。交代他两个儿子要学礼,要学圣贤教诲,嘱咐他们,他走了以后,要去拜孔子为师。结果孔子教导孟懿子,“生事之以礼,死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”。生事之以礼,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守礼,都要恭敬侍奉父母,“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”。包含父母离去了,这一分缅怀要事死者,如事生的恭敬。
 
  结果给孟懿子讲完,回家的路上樊迟帮忙驾马车,也听到之前孔子给孟懿子的这段话,孔子就问樊迟,刚刚你的同学孟懿子问的,如何孝顺父母,我给他回答生事之以礼这段话,你知道意思吗?樊迟说不是很明了。诸位学长,孔子为什么要问樊迟?我们感受到夫子抓住一切机会,教育提升他的学生。刚好樊迟在现场能听到这段话,深怕他不能深入理解,又抓住这个机会来教导他。也可能另外,孟懿子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入,又给樊迟同学讲完,可能樊迟下一次又遇到孟懿子,又会把夫子这段话告诉了他,那这样孟懿子的收获就会更大。孔子在跟学生,还有跟当时候的人互动过程,都可以看到夫子的慈悲,包含他人情练达的智慧。所以要慕贤当慕其心,在看到夫子的一言一行当中,去体会他的良苦用心。
 
  接著在《论语﹒为政第二》当中,好像是连续四句都是谈孝道,“为政篇”怎么谈孝道这么多?为政就是管理好整个人民,怎么管理?用孝。每个人懂孝,他就有德行,家就和!“孝顺为齐家之本”。人有德,家庭又和乐,社会不就安定了吗?管理国家要从孝道下手,家族的兴旺也是要从孝道下手。甚至 于一个团体,他整个同仁的素质、员工的素质要全面提升,都要从孝道下手。“忠臣出 于孝子之门”,孝心开百善皆开,做任何事情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”。我们这个时代人特别辛苦,可是好像很多事情事倍功半,甚至适得其反,比方教育孩子花了那么多金钱、花了那么多精力,好像愈教素质愈下降。有些公司送员工去培训,那花了相当多钱,效果不彰。你看整个国家对人民素质的教育,投了那么多钱还是效果不好,青少年犯罪愈来愈严重,怎么下的力量愈多、金钱愈多,收效有限,甚至愈来愈差?所以“学问为济世之本”,没有真实的学问,想帮助这个社会都不容易。
 
  就像我们听到慈善团体,在那里感叹,为什么我们帮助最多的地方,最不感恩?师长有智慧点他一句话:他连父母都不感恩,他还感恩你?所以帮人没有智慧,慈悲多祸害,帮到最后长养他的贪心。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教育才能根本转变人心,家庭、社会、国家民族的问题才能解决得掉。我们刚刚讲的养心,孔子在《论语》当中提的,连续四句,第二句是孟懿子的儿子,叫孟武伯问孝。孔子很多弟子受夫子之恩很大,教到他的第二代,可能有教到第三代的,三代都接受夫子的教诲。因为夫子当时候,他的学生里面有些年纪还比他大的,所以教了他两代、三代人。我们看颜回他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,曾子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,所以这两代人都受孔子教化,你看他的家道传到现在,两千多年都不衰。我们看到这些家族,再想想《弟子规》说的,“能亲仁,无限好”,他亲近到至圣先师,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。
 
  孟孙第二代请教孔子,孟武伯问的时候,孔子说到,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”,这个唯就是只有在孩子,疾是生病,父母当然会担忧,大家看生病的时候担忧。那我们现在回想,父母什么时候担忧我们? (随时、随地)就麻烦了。我们德行不好,工作又不稳定,夫妻又常常斗嘴吵架,那父母可以操心的事,我看太多了,操碎了心,哪有唯其疾之忧?所以看到这些句子,都觉得应该挖个洞跳下去一下,就是比起古人他们为人子的状况,差得太远了。在家庭,在德行、学业上不让父母担心,可是人不可能说一辈子不生病,所以生病的时候让父母担忧。
 
  而我们传统文化当中,特别重视养生,要防患于未然,预防重于治疗。大家记不记得魏文侯问扁鹊,你们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好?你们不要当故事听而已,这么精彩的故事体会到了,在我们自身都是预防重 于治疗。自己的身体如是,德行亦如是,你要懂得不要受污染,“斗闹场,绝勿近”、“非圣书,屏勿视”,这都是预防重 于治疗。包含你教育孩子也要预防重于治疗,你要先养正,养他的正气,社会的染著他就能够不受诱惑。可是你现在不下这个功夫,等到他染了,你再来帮助他,相当困难,所以《礼记 ﹒学记》当中告诉我们,“禁于未发”,这就预防。“发然后禁,则捍格而不胜”,他已经养成坏习惯了,你要再帮他改,他辛苦,你更辛苦。你看现在青少年的情况,让父母跟孩子好像在打仗一样,那真是不容易,都不知道哪一天才到头,所以预防是智慧。而疾病是结果,原因是整个生活习惯可能不好,今天假如我们熬夜,可能父母会担心;或者我们饮食不节制,也会让父母亲担心。比方你现在三高都有了,纵使你做的事让父母放心,可是每天看到你,又看看报纸,心血管疾病的人这么多,你说他担不担心?再来放纵欲望,虽没有什么犯法,但是欲望不懂得节制,也会伤身体,这些都要体恤到。
 
  接著“子游问孝”,孔子怎么讲?您看四个人问孝,答案都不一样,因材施教。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 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”。我们看到这一段,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这个现象,不明理的人,觉得能给父母吃就是孝顺,这看得太浅。我们供养父母吃,就像犬跟马,马可以代劳、可以载人,它也是来奉养它的主人,比方说狗它帮忙守夜,犬马它也会效劳 于它的主人。可是差别在哪?不敬何以别乎,我们对父母的一种奉养,没有恭敬心,跟犬马奉养主人没什么差别,人的用心就跟畜生差不多了,怎么当万物之灵?最可贵的就是人有真诚恭敬的心对父母。你看现在看到这一段,冷静!现在的人不懂这些道理,拿钱给父母的时候态度还非常傲慢,好像那个态度就是父母都靠我养。甚至 于在兄弟姐妹面前都很傲慢:你看我拿的钱多,我那些兄弟拿的钱少。其实这个态度父母一感觉到,心里难受,你这个傲慢态度,跟兄弟姐妹又处不好,父母看在眼里很难过的。“兄弟睦,孝在中”,这都是“养则致其乐”,养父母之心。
 
  有一个企业家,他学了《弟子规》之后有点觉悟,说他以前对母亲、兄弟姐妹都很傲慢,学了以后回去端了一盆热水给他母亲洗脚,突如其来他妈妈吓坏了。他端过来的时候,要帮他妈妈脱袜子,他妈妈吓得赶紧转身,然后说了一句话。连想都没想说出来的最真实,他妈妈说我不敢给董事长洗脚。听思聪,有没有听懂妈妈的话?代表这个儿子在公司是董事长,回来还是董事长,那讲话的口气还是董事长的口气。诸位学长们,我们在公司是主管,回来是不是还是主管?我们在学校是小学老师,回来是不是还是小学老师?在学校给小朋友讲话的口气,回来给爸爸妈妈也这么讲,那麻烦了;假如工作是律师,回来还是律师。当然其实工作是主管还是要君亲师,还是要很有爱心的,回来还是爱一切人,这样才对。不然我们的心就被我们这些身分所污染,我的地位、我的身分、我的财富,统统被这些东西污染,我们就没有赤子之心。包含他对兄弟很傲慢,但是学了以后,他花了一万块钱人民币请了一桌,让他兄弟姐妹来吃,没人敢来,钱多你以为就能让人家服你?不见得。后来他很惊讶,自己打电话给弟弟道歉,弟弟在电话那一头哭。所以我们不能够真正反思自己,兄弟姐妹可能心里面,那个心结都打不开来。
 
  子游问孝,孔子强调恭敬的心很重要。接著,“子夏问孝”,孔子讲“色难”,和颜悦色侍奉父母难。“有事,弟子服其劳,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”。你们怎么一脸没听过的样子?诸位学长,我们去年文言文,这些句子应该都有讲到吧,但是还没讲二十一次,所以也是正常的。所有的事情、所有的人都是正常的,是自己不正常,没有体认客观状况,就是自己不正常。师长讲一句话太精辟了,“别人错的也是对的,我对的也是错的”。觉得自己对,就有可能拿著道理要要求人,就有可能觉得自己高,别人低了。所以修行的路上要善观己心,念头不能不对,圣狂之分在这一念之间。而孔子对子夏讲到的,弟子事奉他的师长,在生活起居当中很恭敬。而父母跟老师差别的,在 于父母是从小把我们养育长大,在这些很多跟我们住在一起的生活细节,会有很多亲密的接触。对老师都是比较威严、恭敬。
 
  对父母很亲密的时候,愈亲密要愈细腻、柔软。今天一句话不恭敬,带情绪了,都有可能让父母心里难受。我曾经听一个老者讲,我们也不期望说孩子给我们吃、穿,我们不去奢求这些东西,只要他们讲话不要带情绪,不要讲那些让我们很难受的话就好。因为他讲一句气话,我得一个礼拜心情才转得过来。我听到这个话特别有感受,为什么?我们设身处地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想,父母看著我们长大,在他的整个回忆当中,是我们两个月三个月、三岁五岁,那种天真、那种对父母依恋的表情。这样天真的孩子突然变成怒目相向,你说谁受得了?那个难受可以想像。所以色难,和颜悦色侍奉父母,而色难,就是和颜悦色侍奉父母,最难能可贵、最难得,但也不容易做到。你自己不调伏自己的坏脾气、傲慢的态度,就很难做到。
 
  在古代有一个读书人,叫俞麟,他学识不错读了不少书,而且邻里都说他孝顺,因为大家看他每天晨昏定省都有在做,就很认同他是个孝子,而且连其他邻近的乡镇都有人来向他学习。他有一个朋友叫王用予,刚好有一天梦到文昌帝君,他们是同乡,他就请教:俞麟很孝顺,学问也很好,他有没有考上?帝君讲他没考上,他本来可以考上,但是功名被削掉了。为什么?他是看起来很孝顺,可是都是做给人家看的,他的内心犯了腹诽的罪过。腹诽就是表面上对父母很恭敬,内心有埋怨、有不满,没有表现出来。这样久而久之,伤了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天性,最后他的每个动作变成应付的,他这个良知就受到很大的障碍,天良泯灭掉,一点一滴泯灭掉。而且他对人讲话也苛刻,等 于还是没有真正从自己内心的忠厚,去培植德行,所以他这一生就考不上功名。
 
  从孔子这四段话,我们可以去理解,行孝确实是要“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”,养则致其乐就是养父母之心。养父母之志,在历史当中所有建功立业的人,几乎他的动力都来自孝顺,确实是忠臣出 于孝子之门。我们看孔子、我们看孟子,都是满他母亲的愿望,孔子的母亲为什么这么辛苦,离开本来富有的家庭,到了曲阜?不就是希望让孔子受好的教育吗?孟母三迁,“昔孟母,择邻处”,不只是择邻处,抓住每个机会教育点,成就孩子的心性,这叫“当其可之谓时”,及时教育。《礼记 ﹒学记》里面讲的,这四个重要的教育方法、概念,来我们复习一下,“禁 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不陵节而施之谓孙,相观而善之谓摩”。这个一运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,相观而善之谓摩,让孩子跟当前所有有德行的人学习,让他跟五千年来的圣贤人学习,都是相观而善。
 
  所以每句真肯用,那个对自己、对孩子的帮助太大了,经典要用。《德育故事》每天要讲给孩子听,七百六十八个圣人请到你们家来教孩子,这么大的福报,我们把它供了三年还在那。所以不明理,人在福中不知福,七百多个圣人你把它供在那,不请它来教孩子。孟母看到孩子逃学回来,“子不学,断机杼”,当场把织了一半的布给切断。孟子非常惊讶,因为织布要织那么久,妈怎么把它给切断?孟母告诉孩子,这织布就跟求学一样,不能半途而废,就前功尽弃。所以教孩子不能溺爱,不对的时候要正色让他终身明理。孟子确实没让母亲失望成为亚圣,这都是养父母之志。
 
  包含我们历史,二十五史第一本《史记》,司马迁就是他父亲临终的嘱托,让他写一本千古的经典。他父亲也是史官,最后司马迁不负父亲的期望,写下了《史记》,《史记》是往后所有史书效法的鼻祖。《汉书》是第二本,也是孝道,班彪期望他的儿子班固,也写出一篇千古文章,班固写《汉书》写到快完了去世了。更让人感动的,他的妹妹班昭继承把《汉书》写完,班昭不只完成《汉书》,又作班昭《女诫》,对 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,女子的教育贡献太大了。大家看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父亲,教出来的孩子个个有成就,为什么?他们懂孝。所以在《中庸》当中讲到,“夫孝者,善继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”,孝顺的人能够善体亲心,继承父母、祖先的志向,然后承传家业。刚刚举的那个例子,都是把整个家业发扬光大。
 
  而整个中华文化,它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,而师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。他有知恩报恩的孝心,他遇到中华文化他会感激祖先、感激至圣先师、感激古圣先贤、感激师长。接著,以孔子之志为志,以师长之志为志,就成就整个文化的承传。所以我们看到曾子是孝子,他说到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。那就是把整个民族的道统扛在肩上,夫子之志就成为他的志向,所以确实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诸位学长们,你们现在在栽培这些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,尤其那孝子要帮忙留心一下,你们现在教育的这些孩子,二十年之后,汉学院要靠他们。你们要看远一点,要帮忙挑这些好苗子,OK?文化的复兴还得最少三、五代人,才可以把它恢复起来。再怎么难,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因为我们已经认知到,我们这一、二代人做什么?做垫脚石,开花结果那是后几代人的因缘。
 
  再来我们刚刚讲的,养父母之智慧,这个慧,那就我们自己本身要学得好,让父母说我的孩子学了传统文化变一个人,我也应该来看看这经典教什么?引父母入圣教,这养父母之慧。包含我们刚刚说要劝谏父母,而劝谏不是教化,教化是对晚辈叫教化,对长辈要感化。我们不能今天句子记了不少回去:爸,今天我们课上说,这句道理很重要,你看你昨天就没有做好,这句话就讲你。那就麻烦!我们这辈子在父母的眼中就是孩子,不能以这种口气对父母讲,要感化,做到让父母感动,进而让父母反省自己,这样才对。
 
  有一个大学生很难得,他参加五天的讲座,发现他们家住新房子,他奶奶住在新房子旁边那个又矮又小的旧房。可是听了课之后,觉得这样是不孝,他回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清干净,恭恭敬敬把奶奶请到他的房间去睡,然后每天早晚这样侍奉,自己睡哪?睡沙发。诸位学长,请问床比较舒服还是沙发比较舒服?你们怎么想那么久?你们要入到这个故事里面去就知道了。躺在床上良心不安,明理以后再躺在床上就良心不安;躺在沙发心很安,三分钟可能周公就找去了,说不定周公还给你讲课。心不安,胡思乱想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梦。就这样做了没几个礼拜,人之初,性本善,他父母惭愧痛哭流涕,完全转过来孝顺爷爷奶奶。您看这个大学生没有以一句话给他父母讲道理,自己做到感化父母。
 
  我们看到养则致其乐,那就得善于用心,“亲所好,力为具”,体会到了要顺从父母,体恤备至。不顺父母的心意,那就还没有掌握到为人子的孝道。孟子说“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”,可能有人说父母叫我做的事也不是很对,那我顺不顺?你是顺那个心意,又不是叫你去做错事,先顺一下疏导之后再善巧,没有去做。父母看你怎么没做?到时候再撒娇,还是怎么样再,反正你有诚心就会有方法。可是你假如父母的心意是这样,处处忤逆、处处对著干,你讲的道理再有用都听不进去。我们看到这个养则致其乐,想到老莱子体恤父母年龄九十几岁,让他们欢喜一下。七十几岁的人穿著小孩子的衣服,在父母面前装孩子走路,还挑水故意滑倒,让父母看了哈哈笑,每天大笑三声延寿十年。今天大家大笑三声没有?有没有让父母大笑三声?你假如回了家就让父母笑声不断,也是养则致其乐。
 
  “病则致其忧”,父母生病了能够竭尽力量去减轻父母的病痛,甚至 于更好的让父母的病能根治。“病则致其忧”,我们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“亲有疾,药先尝;昼夜侍,不离床”。汉文帝照顾母亲生病,病情三年,所以整个汉朝的孝子出得最多。现代也有孝子,一个煤矿工人,山东枣庄一个煤矿工人,他母亲癌症,他走了九个省、两个市,最后把他母亲的病治好了,人家是煤矿工人都有这种孝心。看到这些榜样,也鞭策我们要做得更好。

微信公众号:fhzdgy

扫码关注反黄之盾官方微信公众号

*使用手机戒色战报

*使用手机功过格

*获取更多学习资料

最新评论
用户名: 用户名: 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
本站所有内容共享 欢迎转载 正气文化公益网 反黄之盾

Q群: 218813922 QQ: 516104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