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先来说五伦。五伦当然我们都知道,很熟悉了,就是“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君臣有义,朋友有信”。其实,伦常道也就是五伦、五常。
五伦最早是出自于《孟子》里面的一篇文章,《孟子·腾文公上》上面说: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,这个就是五伦。五伦也就是五种最根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,以及应该要遵守的行为准则。这五种人际关系,其实也就是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。
你看“父子有亲”,父子之间,他是有天性的亲情,再把这种天性扩展开来,更进一步就处理好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。“夫妇有别”,这个“有别”,其实就是指社会分工的不同。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,就是男主外,女主内。
“君臣有义”,“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”。儒家文化的根本经典《中庸》,有些人说这个儒家的典籍没有哲学,其实不是啦,《中庸》就是儒家的根本哲学。《中庸》上说:“故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;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,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礼之所生也。”其实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,“仁者,人也”,这个也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第一个根本原则:要以人为本。
西方文化的根基是以神为本,以上帝为本,它建立的是神格,一切文化都奠基于这个以神为本,神格。而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,她是以人为本,建立人格,这个是最大的差异。这是第一个根本原则,以人为本,仁者爱人。要关爱别人,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,才能称为仁。再看“亲亲为大”,也就是说你看我们的人脉关系,是有远近亲疏的。对于处在不同位置上的人呢,那么仁爱的表现就要有所不同。也就是说,不是你的心里面有分别心,而是因为这个亲疏远近不同,你要体现出来的,这个仁爱的这种表现,这种亲情是要有所不同的,不然,人家就觉得很奇怪了。比如说,夫妻之间很亲近,那么他表现出来的仁爱关系,就与同陌生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关系,那个要有很大差别。如果夫妻之间那种很亲密,然后你见那个陌生人也显得跟夫妻一样那么亲密,人家就觉得很怪异,很奇怪,甚至于就闹笑话了。所以“亲亲为大”就是跟自己最亲近的人,这种仁爱关系要表现得最充分。儒家文化伦理观第二个根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,修身为本。从自己出发去推动和实现仁爱的主张,因此第二就讲“君臣有义”。仁呢,是侧重于内在,是讲心性的仁爱。义呢,是侧重于外在,它是仁的落地,任何事情、任何思想你总要一个落脚点。义,就是具体体现仁。我们一般说为义务,你看:义者,宜也。宜就是适宜,适合,既然是最适宜、最适合的呢,那你就不能讲条件,不能讲回报。比如说,如果孩子将来不回报我,我就不爱他了,这个就是父母不义了。或者说,子女认为父母以前,对我不好,父母很偏心,对哥哥特别好,或者对妹妹特别好,就对我不好,现在父母老了,我也不赡养他,我也不理他。如果你是讲条件的、讲回报的,你这个就没有做到义。这个你认为说是父母偏心,现在父母老了你就不去赡养他们,这个就是儿女不义,没有尽到做子女应尽的义务。
所以,其实人生义务的最高表现是什么?尊贤为大。尊贤为大这四个字很重要,也就是说要尊崇那些品德很高尚的人。你一味讲义气不行,讲义气他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、后面的一个是什么?就是尊贤为大。比如说你看有些人,他会讲江湖义气,甚至于那些黑社会,你看香港那些黑社会他们也拜关公,然后他也很讲义气,但是他缺了一个根本,缺了什么根本?“尊贤为大”,尊崇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为大,如果你缺了尊贤为大这个根本,那么,往往就结局不妙了。所以,儒家伦理观的第三个原则,就是互助相爱。
人间五伦,天下之达道,人间称为五伦,其实是天下之达道,所以五伦之道。为什么这个儒家文化伦理观的第三个根本原则是互助相爱呢?因为你看看这个社会上,你看我们这个世界,从古到今社会的发展,人生的幸福无非是两种逻辑,哪两种逻辑?一种逻辑就是强盗逻辑,第二种逻辑就是市场逻辑。什么是强盗逻辑?就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人家的不幸福上,掠夺人家,用强盗的手段抢夺过来,这个是强盗逻辑。还有一种是市场逻辑,就是什么?为了实现我自己的幸福,我要帮助人家幸福。
你看,我们温家宝总理曾经推荐过五次,亚当·斯密的《道德情操论》。他其实是先写了《道德情操论》,然后再隔了十几年才写了另一部著作《国富论》。而事实上《国富论》应该说就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。因为有了《国富论》,经济学就真正地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。《国富论》上面大家都知道,就是说有一个无形的市场之手,这个就是市场逻辑了。市场之手就是怎样,你要实现你的幸福,你要先帮助人家幸福,然后你能赚钱,然后你能富有,这个是市场逻辑。
这个世界上要实现幸福,无非是这两种逻辑,对不对?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都知道对不对?他生活在春秋末期,那个时候是什么,那个时候是盛行强盗逻辑的,国与国之间没有什么理由可讲,相互打来打去,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人口,争夺财富,争夺领土,那正是一个强盗逻辑盛行的时代。所以,孔子就要出来,他讲自己的学说,就是互助相爱,这个是第三个原则。也就是说要能够超越那种强盗逻辑,然后让整个社会的人心都能够转为什么?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,要先帮助人家幸福。所以不单单是要有《国富论》上面所讲的经济人,更要有《道德情操论》上面所讲的道德人。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,你这个人的人格就完善了。
你这个人安身立命,在社会上立足,道德规范就完整了,这样就对了。所以这个是讲儒家文化伦理观的第三个原则:互助相爱。父子之道在亲,父子的亲情、血脉的亲情是天下之至亲。当然,这个也包括了父女、也包括了母子、母女。那么,父亲要体现这种亲情之道,他的表现是什么,就是慈;儿子要体现这种亲情之道,他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呢?就是孝。只有父慈子孝,这种天下至亲的关系才是健全的,才是健康的,才是双向交流的。而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,你要讲父子有亲,那就是什么,父亲要死死地控制儿子,儿子完全不能反抗,不是这样的,这是不健全的,他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才对。因为天性,都是发挥天性的亲情,并没有扭曲,如果只是控制,那就有问题,就扭曲了。其实我们管理企业也是如此,不要靠控制而要靠影响。打个比方,如果你一个企业家要管理一千人的这么一个厂,这么一个企业,你一个脑袋控制一千个脑袋,那一直就在拔河,那你也很辛苦,人家也很累,那你何必呢,所以不是控制而是影响,这样就对了。
君臣之道”是义,君臣大义。你看岳飞的母亲在岳飞出去参军的时候,刻了四个字“精忠报国”。为什么刻这四个字,因为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之中,“君臣大义”这四个字看得是非常重的,那么在君要体现这种义,他的表现就是什么?就是体现在仁;在大臣呢,那么就是体现在敬。所以君仁臣敬,那就把这个君臣大义体现出来了,只有君仁臣敬,这个君臣大义才是圆满的。
夫妇有别,夫妻之道是内外有别的。男女平等,只是精神上的平等,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男女。如果你用一个外在的相上的标准,那么对女性是不公平的,对男性也是不够尊重的,他应该是体现在一个精神上的尊敬。
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称呼是很有意思的,你看,称丈夫为先生,这个是很有礼貌而且有很深的文化含义的。称妻子为太太,为什么叫太太,因为起源于三太。周文王的老婆叫做太姒,他的母亲也是名字里有一个“太”,他的祖母,名字里面也是有一个“太”。这个三代的家庭主妇都是非常贤良有道德的。所以三代这个妻子里面名字都有一个“太”字,因此后世对于妻子的尊称就是太太。但是我们现在都是叫老公老婆了,但是其实你不知道,在原来这个词源上面这个是骂人的话,现在的人不管那么多了。你知道什么是老公吗?原来那个妓院里面那个老鸨的丈夫叫老公,你要这么叫不是乱套了吗?你为什么不可以称先生,对你的妻子为什么不可以称太太,真是瞎称呼,我们连这个文化的源头,这个词汇的源头的意思你都搞不懂了,真是的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我们刚刚所说的夫妇有别。
长幼有序。兄弟之道,主要体现在秩序上。主要体现在秩序上这个很好理解,一般来说哥哥,他是多活了几年,所以他经验更丰富,处理事务就更老练,一般就长兄为大,长幼有序,让哥哥优先,在前面来打头阵,弟弟要尊敬哥哥。这样长幼有序,兄弟之间才能和睦相处。
朋友有信,体现的就是儒家伦理观的第四条原则:诚实守信。朋友之道,体现在诚信上,你交朋友也好,与人做生意也好,互相有诚信,交往才能长久。互相有诚信,首先是什么?你要做生意,你要有交易,首先要有交往,要有交往你要有交心,你要有交心这个关系才能持久。要有交心就一定要有诚信,所以其实你看,不管在什么时代,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之下,不管古今中外,人与人的关系都离不开这个五伦,五种根本关系。父子关系,你看上司与下级的关系,夫妻关系、兄弟关系、朋友关系,古今中外不管什么时代,什么背景文化都离不开这个五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。你把这个五种根本人际关系处理好了,你跟整个社会就融洽了。你看我们现在有一门独立学科叫伦理学,伦理学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什么?善与恶。它主要处理的是什么?主要处理的就是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。事实上儒家文化,本质上就是伦理学,而且就是两个方面的伦理学,政治伦理学、道德伦理学。其实展开来广义地说,中国春秋时候百家争鸣。百家争鸣这个诸子百家,其实广义地说它都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,都是特别注重于人,而不是像西方文明注重于物,它是特别注重于人的,以人为本的。所以我们以人为本,就要修身。而修身的三要素是什么呢?它的三要素也就是,你看我们《中庸》上讲的:“亲亲为大,尊贤为大,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礼之所生也”。也就是说修身的三要素就是什么,三个字:仁、义、礼。
我们说五常“仁义礼智信”,这里面就讲了“仁、义、礼”。仁就是什么?亲亲为大。义就是尊贤为大。第三要素就是礼,礼的本质就是自然地建立等级秩序。一定要知道它不是强行建立等级秩序,它是很自然而然地就呈现出等级秩序来了。为什么?因为要奖善罚恶,对于善的要让它等级高一点,这个就是一种奖励。在孔子那个时代,物质文明并不发达,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,这个自然的等级秩序,就让善人得到褒扬。
《中庸》说: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礼之所生也。“亲亲之杀”,很多人看到这个“杀”字觉得很奇怪,“亲亲之杀”,“杀”是什么意思?杀字很简单,你看我们要去市场上买一样东西,我们要怎么样?要跟他杀价,就是降价的意思,那这个“杀”就是“降”的意思。“亲亲之杀”就是跟随这个关系的亲疏远近,越来越下降,越来越降、降、降,这个就是礼。最亲密的最高,越疏远这个礼仪程度就越没有那么庄重了,就递减了。所以这个杀就是降的意思,就是逐渐递减的意思。人与人的关系随着亲缘关系的渐渐疏远,所以礼节的庄重程度也就应该逐渐地降低。尊贤之等”,同样的道理,对于贤人,随着他的品德高低,礼节也应该逐渐降低。大贤为师,小贤为友,不贤者教之呀!对于大贤,我们要拜他为师父,对于小贤,要跟他做朋友,对于不贤良的人,也不要嫌弃他,而是要教化他,让他变得贤德起来。
因此,《礼记·礼运》上面就提到“五伦十义”,也就是“父慈子孝、兄良弟悌、夫义妇听、长惠幼顺、君仁臣忠”这十者就谓之“人义”,就是五伦十义。父慈子孝我们都明白了,夫义妇听、夫唱妇随了;长惠幼顺,这个是兄弟关系了;然后君臣关系等等,这个称为十义,这样我们就基本上把五伦讲圆满了。
——出自大愿法师《禅与伦常道》